柳進花,高 萍
(山東大學附屬醫(yī)院威海市立醫(yī)院手術室,山東 威海 264200)
骨科手術患者手術時間相對較長,手術體位特殊,手術過程中患者的皮膚與床褥剪切力、摩擦力等不斷增加,極易導致手術壓瘡的發(fā)生[1]。調查顯示[2],壓瘡發(fā)生率在我國骨科手術患者中占比為1.4%左右,嚴重壓瘡不僅會使患者的住院時間延長,還會對患者的術后康復造成影響,促使護理難度加大。目前,預防壓瘡的相關護理管理已成為手術護理重要內容,有效的護理手段可避免大多數手術壓瘡[3]。本研究旨在探討骨科患者中應用手術室皮膚管理對其術后壓瘡預防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山東大學附屬醫(yī)院威海市立醫(yī)院2019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86例行骨科手術治療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4]:①可正常交流者;②術前無壓瘡,皮膚狀態(tài)良好;③均行骨科手術治療。排除標準[5]:①患有心腦血管疾病者;②惡性腫瘤者;③存在重要臟器疾病的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3例。觀察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24~71歲,平均年齡(49.71±5.13)歲。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25~72歲,平均年齡(49.73±5.06)歲。兩組性別及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手術室護理:術前給予患者健康宣教,為患者進行常規(guī)體征檢查;給予患者體位指導,為患者進行病歷記錄。觀察組在對照組上采用手術室皮膚管理:①術前:細化健康宣教,如開展壓瘡預防的相關講座、宣教手冊、播放宣教視頻和一對一講解等,通過宣教幫助患者提高對壓瘡預防的認知,使患者就患者家屬重視壓瘡問題;評估患者皮膚狀況,確定壓瘡高危部位,依據為手術體位、手術類型、皮膚狀況等,護理過程中重點護理壓瘡高危部位;為患者進行防潮處理,指導患者術前排便;②術中:取正確手術體位,手術床墊使用凝膠覆蓋墊或空氣覆蓋墊,盡可能降低皮膚與床面的剪切力;保持手術室溫濕度適宜,對患者術中采用的沖洗液和輸注藥物進行加溫處理,患者非手術暴露部位處用毛毯覆蓋;術中對患者的受壓部位適時進行調整;對于壓瘡高危部位,在不影響手術體位的情況下,應用水體敷料或將軟枕、水袋等加墊于受壓部位,有效預防壓瘡;注意保持患者皮膚干燥;對特殊位置的皮膚,如手術消毒范圍的皮膚,使用棉球、保護膜保護,做好皮膚防潮處理;護理人員每間隔30 min按摩1次非手術下肢,以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保持床單平整,減輕患者皮膚與床單之間的摩擦力;③術后:搬運患者回病房時避免使用拖拽、挪蹭等方式要,減少皮膚摩擦;保持病房床位床褥干燥整潔、床單平整位;每間隔2 h幫助患者進行1次翻身;讓患者穿上柔軟干燥的透氣棉質衣物,為避免尿液溢出,及時傾倒導尿管;按時評估患者皮膚狀況,發(fā)現壓瘡及時為患者提供對應的處理。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受壓部位皮損情況及護理質量。①受壓部位皮損情況:共包括紅腫、破潰、硬結、良好4個等級,受壓部位皮膚未出現紅腫等情況,完整性好為良好;受壓部位皮膚觸之疼痛,皮膚局部暗紅為紅腫;受壓部位皮膚按之疼痛,局部高于正常皮膚,完整性良好為硬結;受壓皮膚局部有滲出,完整性破壞為破潰[6];壓瘡發(fā)生率=(紅腫+硬結+破潰)/總例數×100%;②護理質量:采用我院自制調查表進行評估,共包括體位指導、促進血液循環(huán)、健康宣教、術中保暖、調整受壓部位、防潮處理6項內容,每項評分0~3分,0分為差,1分為可,2分為良,3分為優(yōu)[7]。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本研究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受壓部位皮損情況比較 觀察組壓瘡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受壓部位皮損情況比較[n(%)]
2.2 兩組護理質量比較 觀察組體位指導、促進血液循環(huán)、健康宣教、術中保暖、調整受壓部位、防潮處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質量比較(,分)
表2 兩組護理質量比較(,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n 43 43 tP體位指導2.63±0.31 2.03±0.33 8.690 0.000促進血液循環(huán)2.66±0.32 1.92±0.18 13.217 0.000健康宣教2.46±0.35 1.83±0.21 10.121 0.000術中保暖2.55±0.23 2.01±0.19 11.870 0.000調整受壓部位2.69±0.22 1.98±0.17 16.746 0.000防潮處理2.61±0.17 2.02±0.16 16.572 0.000
壓瘡是指皮膚及皮下深部組織的局部組織潰爛、壞死,壓力、皮膚潮濕、摩擦力及剪切力等是手術壓瘡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壓力[8]。因此,預防壓瘡的關鍵是減少手術前后患者機體同一部位長時間受壓[9]。常規(guī)手術室護理措施不夠細致具體,且不具備針對性和個體化,局限性較大。手術室皮膚管理護理彌補了常規(guī)手術室護理的不足,于術前、術中和術后分別給予患者皮膚相關的護理。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壓瘡發(fā)生率為9.30%,低于對照組的34.88%(P<0.05);觀察組體位指導、促進血液循環(huán)、健康宣教、術中保暖、調整受壓部位、防潮處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應用手術室皮膚管理能降低壓瘡發(fā)生率,提高護理質量。分析認為,手術室皮膚管理護理中護理人員采用多樣化宣教方式增加患者對手術壓瘡預防的重視程度,提高患者的配合度[10];同時通過全面評估患者皮膚狀態(tài),確定患者術后壓瘡高危部位,并對此制定相關的防范措施;術中對患者的受壓部位適時進行調整;保持患者皮膚干燥及手術區(qū)域內的干燥[11-13];術后保持病房床位床褥干燥整潔、床單平整等措施,有效提高護理的全面性與針對性,進而提高了護理質量,預防壓瘡發(fā)生。
綜上所述,應用手術室皮膚管理護理骨科患者能改善術后受壓部位皮損情況,提高護理質量,降低壓瘡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