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秋菊
(貴州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0)
對于山地群體建筑而言,特定的自然山水環(huán)境、傳統(tǒng)的建筑文脈是建筑人工環(huán)境設計、建設的前提。每座城鎮(zhèn)所依附的山水與人文基底環(huán)境基底都是唯一的,是自然的贈與,既不與其他城鎮(zhèn)雷同,也不可復制,具有原生性的特征。從整體形象上來說,它是文脈顯性表達構成的直接要素,是文脈關系傳承的充分必要條件之首。在山地環(huán)境中,南方的山地城市,山清水秀,環(huán)境優(yōu)美,生態(tài)宜居。其自然形成的山、水、林、田、湖、草猶如上天賜予、鬼斧神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 年視察貴州遵義花茂村時曾說過,這里是找到鄉(xiāng)愁的地方。如在這些自然景觀元素中,再配與設計方案優(yōu)秀、施工技術精湛、建筑風格獨特的群體建筑,最能形成“天人相應”的山地城市景觀[1]。
“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規(guī)矩”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管仲提出著名的城市營建原則,提倡城郭建筑,應順應山川河流的自然走勢來進行規(guī)劃建設,而不必拘泥于固有的規(guī)矩。千百年來,這一理念在我國山區(qū)城鎮(zhèn)的設計中備受推崇,在實踐十分實用,尤其在貴州山地群體建筑的設計上更是展現得淋漓盡致。
貴州傳統(tǒng)的山地群體建筑有著獨一無二的格局特征。為了農作與生活便利,靠近水源的山地是關鍵要素,如果靠水的地勢正好坡緩開闊、土質疏松肥沃、森林覆蓋面大,更是成為傳統(tǒng)民居擇地的首選,因此,依山傍水是傳統(tǒng)民居最常見的整體形象。但這類用地并不常見,貴州坡陡險峻,可供農業(yè)開發(fā)的土地較少,隨處可見的梯田亦是形狀各異、捉襟見肘,建設條件十分惡劣,大部分的群體建筑都只能順應山勢,依山而建。它們體量多、占地大,只能以一種自由的、契合等高線的方式穿插在巨大的山坡上。每一棟建筑都是小巧的、相似的,放眼放望去,沒有哪一棟建筑是鶴立雞群的,呈現的只有“面”狀的整體感覺。每一棟建筑都看似凌亂,但它們有著更深層次的內在組合邏輯,那就是與山體走勢相一致、與地形線相契合的邏輯[2]。
每當提起貴州,人們就會想到山水田園,一眼望去別提多么有風情了。在貴州最不缺的便是山,一眼望去,全部都是山巒疊翠的樣子,很是絕美。這里的水也都是清澈的,就像鏡面一般,當山的倒影在水中與那翠綠相互照應的時候,更是美得讓人心動。還有那山下水邊的村寨,一群群、一簇簇?!叭收邩飞剑钦邩匪?。城市快節(jié)奏的喧囂、眼花繚亂的繁華,讓都市人們日漸向往回歸自然的山居生活。依山傍水,是一種詩意,更是一種歸宿。低容積率的開發(fā)可以完全傳承這樣依山傍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品質,常見于別墅區(qū)與旅游景區(qū)。
“八山一水一分田”形象地總結了貴州土地的狀況。從古至今,勤勞智慧的貴州人民克服了山地建設的困難,一座座優(yōu)美的村寨順坡而建。山地建筑民居通過順應山地自然地形過程中所形成的中有機簇群肌理與層疊起伏的三維空間形態(tài)中就顯示了山地城鎮(zhèn)建成環(huán)境的特殊風貌,即借坡順勢的總體印象。在這種格局中,山體作為群體建筑的背景輪廓、同時也是群體建筑的生態(tài)屏障,所占的比重較大;群體建筑順應坡地的走勢,生長于自然山體之上,如山上的小樹一般,密密麻麻、蔚為壯觀,“顯山”成為群體建筑呈現的總體景觀特征。借坡順勢格局建筑全部建在陡山上,為了呈現建筑與山體合為一體的態(tài)勢,要求建筑的高度不宜太高,常見于別墅區(qū)、酒店區(qū)等設計。
在平地上建設,用地基地方正集中、連續(xù)成片,但在山地中建設,建設用地七零八落、支離破碎,群體建筑的布局方式、空間結構不得不遵從“自然”的安排。在山地城鎮(zhèn)中,高低起伏的原生地形以及自然山體、河流等復雜地貌的三維地貌特征使在此基底之上建構的建筑群體在空間組織與景觀形態(tài)上都更為豐富,由此形成了山地建筑簇群人工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相互疊合、錯落、掩映的立體形態(tài)特征,而這是山地建筑簇群在三維空間中所展現出的立體形態(tài)特征。
開放空間形象記錄著城鎮(zhèn)文明發(fā)展的歷史過程,蘊藏著大量體現在山地上人類活動的文脈信息,特別是在山地城市中,由復雜的地形和起伏的歷史所構成的傳統(tǒng)更具地域性特征,很難找到兩個在空間形態(tài)和布局上非常接近的貴陽傳統(tǒng)城鎮(zhèn),這一事實說明,貴陽地區(qū)傳統(tǒng)城市空間和建筑具有比平原地區(qū)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和類型,這種特征不僅有利于我們去深刻挖掘隱蔽在傳統(tǒng)建筑背后的更深層次的人文、地理因素,也有助于我們?yōu)閯?chuàng)造有特色的山地城市和建筑尋求更多的設計靈感[3]。
提到山地街巷空間,人們首先會想到隨自然地形的不規(guī)則且蜿蜒曲折的線型、與街道原來走向成一定角度自由開合的界面、具有較強流動感同時又有著立體圍合感的場所。這些豐富而富于變化的空間形式是傳統(tǒng)山地步行街巷的典型空間特征,使行進于其中的行人隨時都能體驗到山地城鎮(zhèn)空間環(huán)境的妙趣橫生。與北方傳統(tǒng)城市的公共空間有質的區(qū)別。以棋盤網絡式街道格局為主的北方傳統(tǒng)城市,街道的方位感極強,街道與街道之間,街道與建筑之間,形成四四方方的正方形,區(qū)域與區(qū)域之間形成明顯的界限感。而山地由于地形限制,常常會把生活、商業(yè)和生產三種不同的空間體系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而不會將這三種功能明確地劃分開,空間界限的模糊性也因此產生;同時,由于山地地區(qū)傳統(tǒng)街道大都依據地勢自然發(fā)展,缺乏強制性的約束機制,擇地而建的建筑、植被樹木、堡坎階梯,都有可能成為公共空間的組成部分,長期的“自然生長”導致大多數公共空間的形成帶有偶然性。
宗教、政治、文化、習俗都是影響中國傳統(tǒng)廣場形成的重要因素,即使是少數民族歌舞升平的圓形廣場,大多活動都與宗教、祭祀有關,苗年、四月八、龍舟節(jié)、吃新節(jié)、趕秋節(jié)等少數民族的節(jié)慶有關。少數民族村寨節(jié)慶活動、平時集會議事,都需要一些公共開放的室外空間來承載。于是除了村落中隨意偶然、蜿蜒盤旋的梯部、坡道,較平的地方都會出現踩歌跳舞、節(jié)日聚會的集中廣場,而此類廣場全是圓形平面,更加突出向心性與集中性。社會的發(fā)展與技術的發(fā)展使廣場空間的物質要素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傳統(tǒng)拘謹、單一的空間設計手法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現代城市的發(fā)展與需要?,F代廣場更多的呈現公園化與商業(yè)化的特征。城市廣場變成了時代的主角,它的功能日趨多樣化,承載了現代各種文化、休閑、交流、健康、娛樂活動,這些功能讓現代廣場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除順應等高線蜿蜒曲折、開合有致的平面組織方式以外,在高差較大、坡度險陡的山地地形中,還有一類垂直于等高線布置,以立體的階梯、踏步方式聯(lián)系上下標高平面的典型山地步行街道空間組織形式,這種典型的山地街巷形式也被稱為“豎街”。它既是聯(lián)系傳統(tǒng)山地城鎮(zhèn)中重要的步行渠道,同時也是居民們日常生活展開的主要公共場所,承載著山地城鎮(zhèn)的地域空間文脈。
貴州傳統(tǒng)建筑一直以來都受到了山地地型、氣候以及經濟發(fā)展情況的影響,前文已經詳述了傳統(tǒng)建筑的整體形象,具體到建筑單體,則是指能夠引發(fā)人們視覺刺激的建筑外觀部分,與建筑本身的體量、建筑的屋頂、墻身各個組成部分以及建筑各個細部的處理密切相關。
俞挺曾說:“東方的城市從古代開始就是一種模數化城市,所有的建筑類型并不分明。建筑只控制開間、進深的模數,可以適用于任何功能。”對于貴州的傳統(tǒng)民居形式來說,平面多為多開間、兩進深的一字長方形,功能上大多是下店上居型。這也是由山地特殊的環(huán)境所造就的,建筑盡量少占實地,體量越小越方整,越好在山地環(huán)境中建造。
屋頂:貴州傳統(tǒng)木制建筑常見的屋頂是坡屋頂,由舉架形成的反曲的屋面,起翹明顯、出檐深遠,檐口曲線富有彈性。屋脊的曲線,一方面是因為臨山邊氣候多雨、潮濕多水,為了保護墻面免遭雨水的侵蝕,另一方面,重重累加的屋頂也給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屋頂組合形式靈活多變,主要分為五類,四坡屋頂、歇山屋頂、重檐屋頂、硬山屋頂、懸山屋頂。其中最常見的為小青瓦雙坡懸山式,有的還在山面加偏廈,這是由于懸山式屋頂建設簡單便捷,又有保護好側面山墻。
而石板屋頂采用石片覆蓋,因此沒脊瓦,造型奇特。由石片覆蓋的石板房有采用懸山式屋頂也有以硬山式為主,屋面的石片形狀有方形、菱形以及亂石片各種形狀的石片組合,總體看上去線條非常硬朗。
墻面:木建筑屋架由柱、瓜和穿枋組成,是典型的穿斗木結構。從建筑立面來看,木制吊腳樓總體風格表現為質樸與輕巧,受地形影響,在建造時,主要利用長長的“吊腳”來支撐,因此其立面造型的高、寬尺度比例較大,建筑顯得輕巧、瘦長。穿斗式的木構架是整個建筑的脊梁,支撐著屋頂與立面,木柱1:20 以上的細長比,穿枋不到15cm 的寬度,顯得整體木構架十分輕盈,小青瓦的屋頂向兩頭起翹,生動得如同一只展翅的小鳥。墻面的材料主要也是以木為主,木本色的穿斗與木制的外墻融合在起,給人一種清爽的感覺。同時,穿斗構架有的滿柱落地,有的隔一柱、二柱落地,構架形式豐富,門和窗形式更是多種多樣、千變萬化,使人不會覺得單調乏味。木建筑對立面裝修比較講究,木作要求很嚴格。四周柱枋間的圍護墻都加邊框,做工精細。前立面是裝修的重點部位,通廊的欄板用木條鑲成各種花飾。整個立面的裝飾與雕刻是匠人特有的技藝,有強烈的民族特色。
而石板房的墻面相對簡單一些,可以由大塊的石頭壘砌,也可由薄石壘砌。砌墻時采用各種不同形狀的石料,可以使立面取得富于變化的光影效果。因為石墻面除了是外圍護立面,同時也是房屋的主體支撐結構,因此開窗一般都較小,整體立面看上去封閉而厚實。
建筑裝飾藝術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來源于信仰、宗教、圖騰、自然與民間生活,這些民間的建筑細部元素,表達出人們對于生活的美好愿望,體現出人們質樸的審美觀和價值觀。
木建筑的立面裝修比較講究,木樓對木作要求很嚴格。四周柱枋間的圍護墻都加邊框,做工精細。
柱頭:前立面是裝修的重點部位,通廊的欄板用木條鎮(zhèn)成各種花飾,各層出挑的柱頭精雕細作,前部的窗欞花心大都嵌拼組合成各種花飾。整個立面的裝飾與雕刻是民族匠人特有的技藝,有強烈的民族特色。
窗戶:在窗戶上,大部分的民居都很簡潔,以方窗為主,少數苗居作“六合”窗或“滿天星”透花窗,做工精細、美觀。
美人靠:苗族在立面上的特色是美人靠,在苗族的半邊吊腳樓中隨處可見,人們在此可以憑欄遠眺飽攬大自然的美麗景色,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臺基:在臺基、屋身、屋面等的處理上都很簡潔、古樸,與自然環(huán)境協(xié)調。穩(wěn)重的石砌屋基,橫豎線條對比的柱枋和鑲在其中的壁板,組成木質墻身,木紋清晰可見。
石板房裝飾,主要用于墻、門、窗、挑、線條和圖案。圖案符號一般具有吉祥如意,人畜興旺、人丁發(fā)達的象征。有些裝飾,為了辟邪,鎮(zhèn)鎖山水龍脈或是房主建筑房屋相生相克的一種補救方法。墻面可以由大塊的石頭壘砌,也可由薄石板壘砌,砌墻又分干砌與濕砌兩種,砌墻時采用各種不同形狀的石料,可以使立面取得富于變化的光影效果。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也為建筑行業(y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各種高樓大廈在任何城市都能隨處可見,而且樓層越修越高、房子越建越大。但在這些看似“高、大、上”,充滿“新、奇、特”的現代化建筑當中,卻很少見到既能傳承文化,又具現代技術的“中西結合”的特色建筑。正如上文如述,縷縷出現“千城一面”、大尺度平地型空間軸線庭院、過高、過密的“建筑墻”等一系列的“現代病”?,F存的古鎮(zhèn)名寨、豪宅廟宇、歷史街區(qū)等傳統(tǒng)建筑,都客觀真實地見證和記錄了歷史,它不僅體現和保存了當時的建筑技藝,而且還作為重要的文化載體,繼承傳統(tǒng),傳播文明,啟迪未來??梢哉f,一座好的傳統(tǒng)建筑,就是一部好的史書。因此,我們提倡在當代建筑還是應找到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體現地域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