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西晉覆亡的疫災因素探析*

        2023-01-05 07:41:40賈學義
        農(nóng)業(yè)考古 2022年6期

        賈學義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滅吳,標志著華夏大地形成了大一統(tǒng)的政治格局。但短暫的和平維持不久,永熙元年(290)晉惠帝司馬衷即位以后,因皇后賈南風干政,從而引發(fā)諸王爭奪皇權(quán)的“八王之亂”(291—306),給整個社會造成了巨大破壞。公元311年匈奴劉聰攻陷洛陽,晉懷帝被俘,史稱“永嘉之亂”,晉愍帝司馬鄴建興五年(317),西晉政權(quán)走向覆亡。

        “八王之亂”期間社會動蕩不安,為了反抗西晉政權(quán)統(tǒng)治,公元302年流人集團擁立李特,在四川建立了成漢政權(quán)[1](P30-35)。其后北方陸續(xù)出現(xiàn)了漢劉淵(304年起)、前梁張寔(314年起)、前趙劉曜(318年起)、后趙石勒(319年起)等割據(jù)政權(quán),他們猶如雨后春筍般紛紛登上了政治舞臺,由此拉開了五胡亂華的歷史序幕。根據(jù)魏晉南北朝的發(fā)展變化分析,盡管北方氐羌匈奴諸部時常反叛,但成漢政權(quán)則為晉武帝統(tǒng)一全國以來,華夏大地再度走向分裂的歷史開端,西晉政權(quán)猶如第一塊被推倒的多米諾骨牌,徹底改寫了中國古代的歷史走向。目前研究“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和五胡建政等的論文、著作頗豐,這些論著從不同側(cè)面,揭示了西晉滅亡的各種原因,以及少數(shù)民族貴族建立割據(jù)政權(quán)等問題,對于該領域的史學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還有一些相關問題值得深入探討,既然“八王之亂”是上層統(tǒng)治階級圍繞皇權(quán)引發(fā)的爭奪戰(zhàn),對于下層庶民階層造成的破壞力度畢竟有限,那么支持成漢建政的流人們[2](P7-10),為何不在當?shù)貜氖罗r(nóng)業(yè)生產(chǎn),卻背井離鄉(xiāng)走上了反晉道路?在他們生活的土地上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此外,內(nèi)遷的戎狄匈奴諸部趁機反叛,對于西晉的覆亡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上層“八王之亂”、下層“流人反晉”和外部氐羌匈奴反叛等問題,如同亂麻相互纏繞彼此關聯(lián),構(gòu)成了一個極為錯綜復雜的史學謎團,它們都是西晉政權(quán)走向覆亡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西晉中后期發(fā)生的疫災為研究線索,通過“疫災的時空分布”“疫災的救助情況”和“戎狄諸部反叛與疫災因素”三方面為考察對象,力求從疫災的一個側(cè)面揭示西晉滅亡的內(nèi)在要因。

        西晉疫災考察表

        一、西晉疫災的時空分布

        有關西晉時期的疫災情況,皆散見于《晉書》的《紀》《傳》和《志》中。因為《帝王紀》與西晉政治關系最為密切,所以這里僅把《帝王紀》記載的疫災作為考察對象,其他《傳》和《志》記載的疫災作為論證的補充材料。

        晉武帝咸寧元年,都城發(fā)生過一場大規(guī)模疫災,導致洛陽人口銳減。《晉書·武帝紀》記載:“(咸寧元年十二月)是月大疫,洛陽死者太(大)半”[3](卷3“武帝紀”,P65)。關于這次疫災的月份問題,《晉書》與《宋書》卻有兩個不同數(shù)據(jù)。據(jù)《宋書·五行志五》記載:“晉武帝咸寧元年十一月,大疫,京都死者十萬人”[4](卷34“五行志五”,P1009)。很明顯《宋書》與《晉書》相比,存在“十一月說”和“十二月說”的兩種觀點?!顿Y治通鑒·晉紀二》“晉武帝咸寧元年”條:“十二月,……大疫,洛陽死者以萬數(shù)”[5](卷80“晉紀二”,P2541)。另據(jù)《通志·晉紀十上》“武帝”條載:“十二月,是月,大疫,洛陽死者大半”[6](卷10上“晉紀十上”,P181)??梢姟顿Y治通鑒》和《通志》,皆依《晉書》的“十二月說”。由于疫病發(fā)生有一定的潛伏期,所以《宋書》與《晉書》圍繞疫災的起始時間,略有月份上的差異,應該存在不同的史料來源。通過下文疫災的持續(xù)時間和發(fā)生狀況,就可以看出這兩部史書記載的月份都不違背客觀常識?!稌x書·武帝紀》記載:“(咸寧)二年春正月,以疾疫廢朝。賜諸散吏至于士卒絲各有差……先是,帝不豫,及瘳,群臣上壽。詔曰:‘每念頃遇疫氣死亡,為之愴然。豈以一身之休息,忘百姓之艱邪?諸上禮者皆絕之?!保?](卷3“武帝紀”,P65-66)咸寧二年正月,晉武帝因疫疾沒有上朝,但賞賜給相關人員一些財物,并謝絕為其祝壽。其中,所謂“瘳”字,為“病愈”的意思。例如許慎《說文·疒部》云:“瘳,疾愈也。”[7](卷21“疒部”,P661)因此通過《武帝紀》的“疾疫廢朝”“帝不豫”和“瘳”三者之間的詞語關系,由“不上朝”到“身體不適”再到“病愈”,說明司馬炎應當是受到這場瘟疫的傳染,其后通過治療才獲得痊愈。可見這場大規(guī)模疫災,對于都城洛陽影響巨大。按照這次疫災前后的時間推算,至少持續(xù)了大約四個多月。深居宮中的晉武帝都被傳染,說明“洛陽死者大半”,應該有很高的史料可信度。

        那么,當時的洛陽究竟有多少人口?《晉書·地理志上》記載:“太康元年(280年),平吳,大凡戶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3](卷14“地理志上”,P415)這說明西晉統(tǒng)一全國時,人口大約為16163863人。按照袁祖亮先生研究,西晉時期(310年左右)的最高人口數(shù)量,大約有3700多萬人[8](P67)。下面以《地理志上》所載之太康元年的總?cè)丝跀?shù)除以總戶數(shù):16163863人÷2459840戶≈6.58人/戶

        也就是說,西晉太康元年平滅東吳時,每戶大約人口為6.58人。另據(jù)《晉書·地理志上》記載:“河南郡(統(tǒng)縣十二,戶一十一萬四千四百)洛陽、河南、鞏、河陰、新安、成皋、緱氏、陽城、新城、陸渾、梁、陽翟?!保?](卷14“地理志上”,P415)結(jié)合每戶6.58人乘以114400戶:

        “河南郡”共有12縣,總?cè)丝诖蠹s75萬人?!稌x書》記載此次疫災,洛陽死者“大半”,再結(jié)合《宋書》記載的“十萬人”,洛陽作為西晉都城,應該大約擁有20萬左右的人口。而且《宋書》記載“十萬人”在“數(shù)字”上比較詳實,《晉書》記載的“洛陽死者大半”,從“程度”上反映出這場疫災的嚴重性。因此晉武帝咸寧元年發(fā)生的疫災,已經(jīng)導致洛陽人口銳減,這對其后晉惠帝時期的社會發(fā)展,必然帶來很大的消極影響。

        其次,考察晉惠帝時期的疫災情況?!稌x書·惠帝紀》記載:“(晉惠帝元康)二年……冬十一月,大疫”[3](卷4“惠帝紀”,P92)。有關這次疫災的地點及具體程度,缺乏詳實的史料信息。只能通過《晉書》的“大疫”,說明此次疫災的嚴重程度。龔勝生先生推論應該發(fā)生在首都洛陽[9](P30)。如果按照這個思路分析,首都發(fā)生的“大疫”,對西晉的政權(quán)穩(wěn)固和社會安定具有很大的破壞性?!稌x書·惠帝紀》記載:“(元康)六年……十一月丙子……關中饑,大疫?!保?](卷4“惠帝紀”,P94)這年出現(xiàn)“饑”和“疫”的雙重災難?!按笠摺睆娬{(diào)疫災的嚴重程度。特別是關中地區(qū)為華夏富饒地區(qū),作為護衛(wèi)都城洛陽的西部位置,具有極為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從291年開始已經(jīng)發(fā)生了“八王之亂”,此時又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疫災,無疑對西晉政權(quán)具有雙重打擊。

        此外,《晉書·惠帝紀》記載:“(元康七年)秋七月,雍、梁州疫。大旱,隕霜,殺秋稼。關中饑,米斛萬錢”[3](卷4“惠帝紀”,P94)。 這是晉惠帝元康七年七月,在雍州和梁州發(fā)生的疫災,這兩州都屬于西晉統(tǒng)治的重要地區(qū)。而且旱災和疫災并存引發(fā)關中出現(xiàn)饑荒,米價達到每斛萬錢。但是,另一方面,關于這場疫災的發(fā)生時間,《宋書·五行志二》記載:“晉惠帝元康元年七月,雍州大旱,隕霜,疾疫。關中饑,米斛萬錢”[4](卷31“五行志二”,P906)。如果把《晉書》的《惠帝紀》與《宋書》的《五行志二》進行比較,兩書記錄疫災的文字內(nèi)容基本相同,但把“元康七年”的疫災看作“元康元年”,卻出現(xiàn)年度上的差異。龔勝生先生根據(jù)《宋書》記載,確定元康元年七月,雍州和梁州發(fā)生過疫災[9](P30)。另據(jù)《晉書·五行志中》記載:“惠帝元康七年七月,秦、雍二州大旱,疾疫,關中饑,米斛萬錢?!保?](卷28“五行志中”,P839)除了年度時間,《五行志中》與《惠帝紀》內(nèi)容完全相同。此外,《資治通鑒·晉紀四》“晉惠帝元康七年”條載:“秋,七月,雍、秦二州大旱,疾疫,米斛萬錢”[5](卷82“晉紀四”,P2618)。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沒有收入“元康元年”的疫災,僅僅收入“元康七年”條疫災。元代馬瑞臨《文獻通考·物異考十》“恒旸”條載:“惠帝元康七年七月,秦、雍二州大旱、疾疫,關中饑,米斛萬錢?!保?0](卷340“物異考十”,P2394)《文獻通考》同樣沒有收入“元康元年”疫災,而獨載“元康七年”疫災。通過以上幾種史書分析,說明《宋書》的“元康元年”條,很可能是文獻傳抄錯誤導致的結(jié)果。

        關于這次災疫的嚴重程度,通過“米斛萬錢”可以獲得一些客觀推測。“米斛萬錢”的“斛”為古代計量單位?!稌x書·律歷志上》記載:“以(劉)徽術(shù)計之,于今斛為容九斗七升四合有奇。魏斛大而尺長,王莽斛小而尺短也?!保?](卷16“律歷志上”,P492)大約每斛接近10斗,通常計算每斗為30斤左右?!秹粝P談·辯證一》記載:“古人以鈞石率之。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保?1](卷3“辯正一”,P107)沈括認為漢代一斛大約為341斤。盡管歷代的度量衡有很大不同,但“米斛萬錢”的“斛”,大約相當于三百斤米為“萬錢”的價值比較可信。因此這次疫災發(fā)生時,米價之貴百姓無法承受。而且“關中饑,米斛萬錢”,不僅強調(diào)“一斛”與“萬錢”的對等關系,它還暗含庶民們無法承受高昂米價,應該深受饑餓困擾。此外,用“米斛萬錢”形容糧食危機,歷史上就有類似描述?!稘h書·高帝紀上》記載:“關中大饑,米斛萬錢”[12](卷1上“高帝紀上”,P38)。所以但凡發(fā)生大饑荒,采用“米斛萬錢”的文學修辭手法,足以說明陷入疫災的百姓生活極為凄慘。

        最后,晉懷帝時期的疫災情況?!稌x書·懷帝紀》記載:“(晉懷帝永嘉四年十一月)襄陽大疫,死者三千余人”[3](卷5“懷帝紀”,P121)。 這次疫災被稱為“大疫”,特別是死了3000多人,足以說明疫災的嚴重程度。而且永嘉四年(310)五月發(fā)生在秦州和雍州的疫災,與當年十一月在襄陽發(fā)生的疫災,按照發(fā)生時間的先后順序,很可能是從秦雍二州傳染到襄陽的。另據(jù)《晉書·懷帝紀》記載:“(六年十一月)是歲大疫”[3](卷5“懷帝紀”,P124)。永嘉六年(312)是“八王之亂”,已經(jīng)逐漸走向尾聲,但疫災依然十分嚴重。另據(jù)《宋書·五行志五》記載:“晉孝懷帝永嘉四年五月,秦、雍州饑疫至秋”[4](卷34“五行志五”,P1010)。這場疫災從五月開始發(fā)生,直至“秋”季才結(jié)束,傳染期至少達到四五個月。而且秦州和雍州屬于關中平原,這里發(fā)生疫災對西晉政權(quán)是致命打擊。

        通過以上對《晉書》及《宋書》等的文獻分析,“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時期的疫災發(fā)生區(qū)域,主要在洛陽和關中地區(qū)最為嚴重,這就給原本“八王之亂”的混亂社會,帶來了雙重打擊。

        二、西晉疫災的救助情況

        通過前面對于《晉書》的分析,可以獲知從晉武帝后期開始,就出現(xiàn)過大規(guī)模疫災,晉惠帝及晉懷帝時期,不僅“八王之亂”及永嘉之亂,導致上層統(tǒng)治極度混亂,甚至連年旱災和疫災,更使庶民們陷入饑餓和疾病之苦。那么,統(tǒng)治者怎樣應對疫災問題,是否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能夠體現(xiàn)西晉統(tǒng)治者的政治責任感?也是確保社會穩(wěn)定的必要前提。

        據(jù)《搜神記·庾袞》記載:“咸寧中(275—280),大疫,二兄俱亡,次兄毗復殆,癘氣方盛,父母諸弟皆出次于外,袞獨留不去?!保?3](卷11“庾袞”,P156)關于庾袞救兄長的史籍,《晉書》同樣有相關描述?!稌x書·庾袞傳》記載:“庾袞,字叔褒,明穆皇后伯父也。少履勤儉,篤學好問,事親以孝稱。咸寧中,大疫,二兄俱亡,次兄毗復殆,癘氣方熾,父母諸弟皆出次于外,袞獨留不去。”[3](卷88“庾袞傳”,P2280)《晉書》與《搜神記》記載的內(nèi)容基本相同,都反映遇到疫災外出逃難的史籍。庾袞為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縣)人,這個地點距離首都洛陽的直線距離,僅有不足200公里[14](P33-34),屬于王道教化能夠直接影響到的地區(qū)。他的故鄉(xiāng)發(fā)生大規(guī)模疫災,父母兄弟皆逃到外鄉(xiāng)避難,唯獨庾袞留在家鄉(xiāng)照顧兄長。咸寧為晉武帝的年號,這時期尚未發(fā)生“八王之亂”,但沒有史料能夠證明晉政權(quán)出臺了針對百姓的施救措施。那么,這點可以引出兩個問題:其一,庾袞家庭狀況怎樣?其二,西晉是否有救助疫災的具體政策?下面先分析庾袞的家庭情況。《晉書·外戚傳庾琛傳》記載:“庾琛,字子美,明穆皇后父也。兄袞,在《孝友傳》。琛永嘉初為建威將軍?!保?](卷93“外戚傳附庾琛傳”,P2414)庾袞為晉明帝(322年—325年在位)的明穆皇后的伯父,明穆皇后的父親在永嘉初年為建威將軍,《晉書·職官志》未載官階品第,《魏書·官氏志》把“建威將軍”定為:“右從第三品中”[15](卷113“官氏志”,P2981)。這是一個比較有實權(quán)的武將官職。盡管晉武帝咸寧時期,與永嘉時期相隔三十余年,但可以通過與皇家的聯(lián)姻關系這一事實,能夠確定庾袞絕非普通的平民子弟。結(jié)合庾袞冒死救兄的事例,可以看出即使是父母兄弟,都無法在疫災時期獲得朝廷救助。如果是普通庶民,除了外逃他鄉(xiāng)避難,絕對沒有更好的辦法躲避災疫了。另一方面,根據(jù)目前學者的研究成果,也能夠客觀反映出西晉一朝,沒有實施針對疫災的有效救助措施[16](P169)。

        郗鑒曾擔任晉惠帝太子中舍人和中書侍郎等職,盡管這相當于七品官職,卻屬于皇家近臣,選擇有才學德行兼?zhèn)湔邠危?7](P106-116)。他在永嘉之亂時期遇到過糧食危機?!稌x書·郗鑒傳》記載:“初,鑒值永嘉喪亂,在鄉(xiāng)里甚窮餒,鄉(xiāng)人以鑒名德,傳共飴之。時兄子邁、外甥周翼并小,常攜之就食。鄉(xiāng)人曰:‘各自饑困,以君賢,欲共相濟耳,恐不能兼有所存?!b于是獨往,食訖,以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后并得存,同過江。”[3](卷67“郗鑒傳”,P1801)永嘉之亂發(fā)生時,饑饉程度極為嚴重。郗鑒為了救助自己的孩子,遇到飯食舍不得都吞下,在兩腮留存一點食物給孩子吃。這種糧食短缺程度史書罕見。而且其中僅僅談到民間采取的相互救助,未曾描述西晉統(tǒng)治者的施救方案。因此其后災民逃離故鄉(xiāng),已經(jīng)成為躲避饑餓的必然趨勢了。《晉書·郗鑒傳》記載:“及京師不守,寇難鋒起,鑒遂陷于陳午賊中。邑人張實先求交于鑒,鑒不許。至是,實于午營來省鑒疾,既而卿鑒。鑒謂實曰:‘相與邦壤,義不及通,何可怙亂至此邪!’實大慚而退。午以鑒有名于世,將逼為主,鑒逃而獲免。午尋潰散,鑒得歸鄉(xiāng)里。于時所在饑荒,州中之士素有感其恩義者,相與資贍。鑒復分所得,以恤宗族及鄉(xiāng)曲孤老,賴而全濟者甚多,咸相謂曰:‘今天子播越,中原無伯,當歸依仁德,可以后亡?!旃餐畦b為主,舉千余家俱避難于魯之嶧山?!保?](卷67“郗鑒傳”,P1797)由于戎狄諸部競相反叛,導致“京師不守”及“寇難鋒起”,洛陽已經(jīng)無法守護。在這種情況下,郗鑒被逃往外鄉(xiāng)的流人推舉為盟主了。雖然這條文獻沒有直接涉及到疫災,但是通過自然災害的發(fā)生情況,能夠反映出西晉政權(quán)的救災態(tài)度,災民離開故鄉(xiāng)走上流人道路,也是迫于無奈的必然選擇。

        由于西晉中后期連年發(fā)生旱災、疫災,導致庶民們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為求自保淪落為流人。《晉書·李特載記》記載:“初,流人既至漢中,上書求寄食巴、蜀,朝議不許,遣侍御史李苾持節(jié)慰勞,且監(jiān)察之,不令入劍閣……尋有符下秦、雍州,凡流人入漢川者,皆下所在召還……于是六郡流人推特為主?!保?](卷120“李特載記”,P3023-3026)李特能夠在成都建立成漢政權(quán),主要支持者就是流人,而且這些流人集團大部分由災民組成,他們逃離故鄉(xiāng)外出乞食,最終積聚成反抗西晉政權(quán)的強大力量?!稌x書·李庠載記》記載:“(李庠)與六郡流人避難梁益。道路有饑病者,庠常營護隱恤,振施窮乏,大收眾心?!保?](卷120“李流載記附李庠載記”,P3031)李庠為李特的三弟,同樣通過救濟饑餓災民,獲得了流人集團支持。再如《晉書·祖逖傳》記載:“及京師大亂,逖率親黨數(shù)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車馬載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藥物衣糧與眾共之,又多權(quán)略,是以少長咸宗之,推逖為行主?!保?](卷62“祖逖傳”,P1694)一些世家望族面對都城大亂,同樣率領部眾尋機南遷,可見西晉統(tǒng)治者面對饑疫毫無救助,當戎狄反叛之后已經(jīng)失去了民眾支持,軍民四散奔逃正是西晉政權(quán)滅亡的前奏。《晉書·孔坦傳》記載:“(孔坦)于是遷吳興內(nèi)史,封晉陵男,加建威將軍。以歲饑,運家米以振窮乏,百姓賴之?!保?](卷78“孔坦傳”,P2057)即使是朝廷委任的官員,依然采取私人救助手段,幫助故鄉(xiāng)災民渡過難關。由此可見西晉統(tǒng)治者,尤其是在“八王之亂”亂時期,無法對災民實施有效救助。永嘉之亂以后,西晉統(tǒng)治者自身都無法顧及,更不能對大量災民實施救助了。這些史料都反映出西晉政權(quán),走向滅亡之前面臨的重重矛盾。

        《晉書·食貨志》記載:“及惠帝之后,政教陵夷,至于永嘉,喪亂彌甚。雍州以東,人多饑乏,更相鬻賣,奔迸流移,不可勝數(shù)。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馬毛皆盡。又大疾疫,兼以饑饉。百姓又為寇賊所殺,流尸滿河,白骨蔽野。劉曜之逼,朝廷議欲遷都倉垣。人多相食,饑疫總至,百官流亡者十八九?!保?](卷26“食貨志”,P791)從晉惠帝即位以后,出現(xiàn)“八王之亂”的權(quán)力斗爭,再到永嘉之亂外敵入侵,西晉陷入混亂狀態(tài)愈演愈烈?!坝褐荨币詵|地區(qū),很多人處在饑餓困乏狀態(tài),并出現(xiàn)“更相鬻賣”的凄慘景象,因此導致人口“流移”不勝枚舉。所謂“流移”應該指人口流動,《后漢書·朱穆傳》記載:“永興元年(153),河溢,漂害人庶數(shù)十萬戶,百姓荒饉,流移道路。”[18](卷43“朱穆傳”,P1470)可以想象,由人口“流移”轉(zhuǎn)變成“流人”,并形成反晉勢力僅僅是時間的問題了。如果再從歷史地理學角度,從“六州大蝗”的蟲災地域,能夠看到晉惠帝時期受災面積非常廣泛,甚至“草木”乃至“牛馬毛”都被食盡。特別是發(fā)生大疫災與饑餓重疊而至,盜寇四起民不聊生。待到匈奴劉曜進攻,百官已經(jīng)流亡十之八九,地方百姓的生命安危無人顧及。百姓祈盼皇帝救助成為泡影,只能逃往外鄉(xiāng)躲避災難,最終加入“流人”隊伍成為必然趨勢?!稌x書·五行志中》記載:“惠帝元康七年七月,秦、雍二州大旱,疾疫,關中饑,米斛萬錢。因此氐羌反叛,雍州刺史解系敗績。而饑疫薦臻,戎晉并困,朝廷不能振,詔聽相賣鬻?!保?](卷28“五行志中”,P839)這條文獻前面已經(jīng)從疫災的發(fā)生時間角度略有論述,下面再分析“饑疫”問題。由于“秦雍二州大旱”,又發(fā)生“疾疫”,導致“關中饑”,而且“朝廷不能振”的“振”字,按《說文·手部》記載:“振,舉救也”[7](卷38“手部”,P1062)。為“舉救”或者“救助”的意思。例如《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記載:“(黃初三年)秋七月,冀州大蝗,民饑,使尚書杜畿持節(jié)開倉廩以振之”[19](“魏志”卷2“文帝紀”,P80)。其中的“振”字,便有賑災救助的含義。說明西晉朝廷沒有采取賑災措施,這就導致內(nèi)遷的氐羌反叛,并促使疫災更加惡化,庶民大量死亡,人口流失十分嚴重。這是我國農(nóng)耕社會的重要問題,因為依賴于土地生存的農(nóng)民無法在故鄉(xiāng)繼續(xù)耕作,流落到外鄉(xiāng)淪為饑民生活更加難以保障,加入反叛西晉統(tǒng)治的隊伍,成為維系生命的必然趨勢。

        如果西晉統(tǒng)治者對疫民采取及時救助,不僅彰顯執(zhí)政者的行政能力,災民也有可能不會加入反晉隊伍。如果不能采取及時施救,不僅疫災會逐步向外擴散,還會加劇社會混亂,災民向其他地區(qū)流動造成恐慌情緒。孟子曾說:“民為本,社稷次之,君為輕?!保?0](“孟子注疏”卷14上“盡心下”,P2775)統(tǒng)治者一旦失去民眾基礎,必將威脅到皇權(quán)統(tǒng)治。而且民間相互救助的力量非常弱小,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疫災問題。

        三、戎狄匈奴諸部反叛與疫災因素

        由于西晉發(fā)生的疫災和旱災,主要在都城洛陽和關中地區(qū),這會對西晉統(tǒng)治造成沉重打擊。特別是“八王之亂”期間,上層統(tǒng)治處在無序狀態(tài),下層災民背井離鄉(xiāng)成為流人,那么這時期內(nèi)遷的戎狄匈奴諸部,又有怎樣的時代變化呢?

        圍繞內(nèi)遷的少數(shù)民族問題,三國時期的軍事家鄧艾曾經(jīng)提出過徙戎論[19](卷28“鄧艾傳”,P776),說明有遠見卓識的大臣,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民族融合期間存在的政治隱患。西晉時期共有兩位大臣提出過“徙戎論”,分別是郭欽和江統(tǒng)。郭欽較早提出過這種觀點?!稌x書·北狄傳》記載:“侍御史西河郭欽上疏曰:‘戎狄強獷,歷古為患。魏初人寡,西北諸郡皆為戎居。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后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宜及平吳之威,謀臣猛將之略,出北地、西河、安定,復上郡,實馮翊,于平陽已北諸縣募取死罪,徙三河、三魏見士四萬家以充之。裔不亂華,漸徙平陽、弘農(nóng)、魏郡、京兆、上黨雜胡,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萬世之長策也?!鄄患{?!保?](卷97“北狄傳”,P2549)這種政治先見論具有一定的國家安全的戰(zhàn)略眼光,只不過沒有被統(tǒng)治者采納。但降至晉惠帝統(tǒng)治時期,就出現(xiàn)匈奴反叛的政治后果?!稌x書·北狄傳》記載:“惠帝元康中,匈奴郝散攻上黨,殺長吏,入守上郡。明年,散弟度元又率馮翊、北地羌胡攻破二郡。自此已后,北狄漸盛,中原亂矣?!保?](卷97“北狄傳”,P2550)“八王之亂”直接導致上層統(tǒng)治混亂,羌胡諸部趁機反晉,從而導致“中原亂矣”。郭欽作為高瞻遠矚的政治家,具有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如果西晉統(tǒng)治者能夠早期做出預案,思考國家安全的戰(zhàn)略對策,或許可以避免五胡亂華的政治后果。

        江統(tǒng)是西晉時期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他在圍繞內(nèi)遷的戎狄匈奴諸部的問題上,認為華夏與戎狄文化不同,目前西晉政權(quán)穩(wěn)固,他們不會直接對抗。一旦出現(xiàn)某種未知狀況,就會打破這種祥和氛圍,并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政治后果,他寫出著名的《徙戎論》。內(nèi)遷的戎狄勢力在中原日漸強盛,引起江統(tǒng)等有政治遠見的大臣擔心,謀求通過政治手段,把他們遷移到偏遠地區(qū),這樣可以避開潛在的政治危機。據(jù)《晉書·江統(tǒng)傳》記載:“夫關中土沃物豐,厥田上上,加以涇、渭之流溉其舄鹵,鄭國、白渠灌浸相通,黍稷之饒,畝號一鐘,百姓謠詠其殷實,帝王之都每以為居,未聞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tài),不與華同。而因其衰弊,遷之畿服,士庶玩習,侮其輕弱,使其怨恨之氣毒于骨髓。至于蕃育眾盛,則坐生其心。以貪悍之性,挾憤怒之情,候隙乘便,輒為橫逆。而居封域之內(nèi),無障塞之隔,掩不備之人,收散野之積,故能為禍滋擾,暴害不測。此必然之勢,已驗之事也……戎晉不雜,并得其所,上合往古即敘之義,下為盛世永久之規(guī)??v有猾夏之心,風塵之警,則絕遠中國,隔閡山河,雖為寇暴,所害不廣?!保?](卷56“江統(tǒng)傳”,P1531)這是一種非常務實的政治態(tài)度,具有很強的時代洞察力。原本戎狄與華夏民族的文化不同,生活方式也存在明顯的不同,把他們遷徙到關中地區(qū),雙方比鄰生活逐漸會出現(xiàn)分歧。特別是涇水、渭水流域,為“帝王之都”的政治中心,一旦“候隙乘便,輒為橫逆”,便會出現(xiàn)政治變亂。所謂“橫逆”,漢代王充《論衡·書解》記載:“呂氏橫逆,劉氏將傾,非陸賈之策,帝室不寧?!保?1](卷28“書解”,P1156)這里的“橫逆”具有反叛之意。如果遇到華夏政權(quán)時運不濟,戎狄諸部出現(xiàn)反叛,將會使得“帝室不寧”了。文中說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tài),不與華同。”這句話最早見于《左傳》,《左傳·成公四年》記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保?0](“春秋左傳正義”卷26“成公四年”,P1901)盡管這種政治見解不利于民族融合,卻觸及到西晉皇權(quán)統(tǒng)治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如果華夏政權(quán)強大,戎狄尚可服從;如果華夏政權(quán)出現(xiàn)混亂,戎狄就會出現(xiàn)反叛。正如前文郭欽上疏和江統(tǒng)《徙戎論》言及的“風塵之警”,就涉及到晉政權(quán)遭到外敵威脅的境況之一。例如《漢書·終軍傳》記載:“邊境時有風塵之警,臣宜被堅執(zhí)銳?!保?2](卷64下“終軍傳”,P2820)這里面列舉的“風塵之警”,就是西晉的有識之士,從國家安全的長遠的戰(zhàn)略眼光預想到未來:民族糾紛會引發(fā)政權(quán)危機問題。

        《徙戎論》中,也記載了一些大臣提出的反對意見,從中可以看到當時發(fā)生的疫災,已經(jīng)對整個社會造成巨大影響。其文曰:“方今關中之禍,暴兵二載;征戍之勞,勞師十萬。水旱之害,薦饑累荒;疫癘之災,札瘥夭昏。兇逆既戮,悔惡初附。且款且畏,咸懷危懼。百姓愁苦,異人同慮。望寧息之有期,若枯旱之思雨露,誠宜鎮(zhèn)之以安豫。而子方欲作役起徒,興功造事,使疲悴之眾,徙自猜之寇;以無谷之人,遷乏食之虜。恐勢盡力屈,緒業(yè)不卒,羌戎離散,心不可一。前害未及弭,而后變復橫出矣?!保?](卷56“江統(tǒng)傳”,P1532)盡管有大臣提出反對徙戎,主要原因是當時出現(xiàn)很多復雜問題。首先關中地區(qū)兵禍不斷,水災、饑荒和“疫癘之災”等等,導致很多患者病亡,憑借西晉國力已經(jīng)無法施行這項措施。西晉已經(jīng)無力把內(nèi)遷的戎狄,再度遷移到邊塞地區(qū)。這些觀點客觀地反映出西晉面臨的諸多復雜矛盾。也說明“八王之亂”引發(fā)的政治后果,逐漸凸顯出西晉皇權(quán)的巨大危機。內(nèi)遷的戎狄、匈奴等民族問題,乃至旱災、疫災的自然災害和流行病等問題,都是西晉政權(quán)陷入混亂的主要因素,它們直接威脅到西晉的皇權(quán)統(tǒng)治?!鞍送踔畞y”和連年疫災、旱災,使西晉皇權(quán)非常虛弱,也使內(nèi)遷的戎狄諸部反而獲得了發(fā)展的機遇。

        下面再分析疫災流行與戎狄匈奴諸部反叛。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劉曜之子劉聰攻陷洛陽。這時期正是疫災大流行時期,死者人數(shù)占據(jù)很大比例?!稌x書·劉曜載記》記載:“疫氣大行,死者十三四”[3](卷130“劉曜載記”,P2693)。所謂“疫氣”,是疫災非常嚴重的狀況,例如《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記載:“自頃以來,軍數(shù)征行,或遇疫氣,吏士死亡不歸,家室怨曠,百姓流離,而仁者豈樂之哉?不得已也?!保?9](“魏志”卷1“武帝紀”,P32)可見“疫氣”正是傳染病流行時期。西晉后期疫氣流行,死者竟然達到十分之三四,可以想象整個社會環(huán)境極為惡劣,百姓在疫災中大量死亡。《晉書·李矩傳》記載:“石勒親率大眾襲矩,矩遣老弱入山,令所在散牛馬,因設伏以待之。賊爭取牛馬。伏發(fā),齊呼,聲動山谷,遂大破之,斬獲甚眾,勒乃退。藩表元帝,加矩冠軍將軍,軺車幢蓋,進封陽武縣侯,領河東、平陽太守。時饑饉相仍,又多疫癘,矩垂心撫恤,百姓賴焉。會長安群盜東下,所在多虜掠,矩遣部將擊破之,盡得賊所略婦女千余人?!保?](卷63“李矩傳”,P1706)羯族部石勒反叛期間,正是西晉滅亡東晉政權(quán)南渡之時,由于饑饉不斷、疫災頻發(fā),長安一帶遭到盜寇侵襲,使得西晉政權(quán)已經(jīng)名存實亡了?!稌x書·石季龍載記下》記載:“賊盜蜂起,司、冀大饑,人相食。自季龍末年而閔盡散倉庫,以樹私恩。與羌胡相攻,無月不戰(zhàn)。青、雍、幽、荊州徙戶及諸氐、羌、胡、蠻數(shù)百余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饑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諸夏紛亂,無復農(nóng)者。閔悔之,誅法饒父子,支解之,贈韋謏認大司徒?!保?](卷107“石季龍載記下”,P2795)即使兩晉交替之時,這種情況依然沒有發(fā)生轉(zhuǎn)變。曹文柱先生認為“兩晉之際,流民蜂起,導因雖不盡相同,但就整體而言,仍是由于自然災害與暴政兵癸、民族仇殺交相作用所致?!保?3](P81)其中,疫災是重要的災害要素。

        由此可見西晉走向覆亡之前,已經(jīng)有多位有遠見卓識的大臣,從國家安全的宏觀戰(zhàn)略眼光,分析戎狄匈奴諸部構(gòu)成威脅西晉皇權(quán)的政治隱患,需要把他們遷移到邊塞地區(qū),使得關中平原和洛陽地區(qū)處在一個相對較為安全的環(huán)境。可是“八王之亂”期間,西晉統(tǒng)治者無暇顧及,最終在旱災、疫災發(fā)生,庶民背井離鄉(xiāng)淪落為流人時,戎狄匈奴諸部趁機反叛,并逐漸演變成華夏大劫難的五胡亂華。

        四、結(jié)語

        晉惠帝統(tǒng)治時期發(fā)生的“八王之亂”,原則上是上層社會的權(quán)力斗爭,與下層庶民沒有直接關系。但是,由于下層庶民不僅為國家提供賦稅,還起到拱衛(wèi)政權(quán)、支撐國家機器正常運轉(zhuǎn)的重要作用。一旦庶民階層出現(xiàn)混亂并逃離家園,同樣也會影響到西晉皇權(quán)的統(tǒng)治根基。西晉中后期旱災、疫災多發(fā),庶民們期待統(tǒng)治者實施救助,怎奈“八王之亂”期間,無暇顧及陷入疫災的庶民們。盡管一些地方官員為百姓提供救助,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疫災問題和糧食危機。西晉皇權(quán)與下層庶民之間,原本牢固的紐帶出現(xiàn)斷裂,庶民們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外出避難,繼而轉(zhuǎn)變成流人并開始反抗西晉政權(quán)統(tǒng)治,這就給內(nèi)遷的戎狄匈奴諸部提供了歷史機遇。這些部族原本是在西晉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下,他們?nèi)丝谏佘娛铝α啃?,無法與西晉政權(quán)進行對抗,但是疫災如同一針催化劑,導致西晉在“八王之亂”、自然災害以及錯綜復雜的民族矛盾中走向覆亡。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成AV人片在一线观看| 国产最新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三区|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无码| 五月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闺蜜国产在线| 狼人精品剧情av在线观看| 无套中出丰满人妻无码|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免费播放一级毛片| 亚洲天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乱大交xxxxx潮喷| 美女大量吞精在线观看456 | 亚欧乱色束缚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91高清在线| 国产精品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乱亚洲乱少妇无码99p| 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婷婷| 99蜜桃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清自在天天线|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小说|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中文| 国产精品亚洲av高清二区| 人妻aⅴ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看| 久久久99精品国产片| 中文有码亚洲制服av片| 少妇脱了内裤让我添| 亚洲精品综合色区二区| 三级日本理论在线观看| 中文 在线 日韩 亚洲 欧美| 国产成人啪精品|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夜夜躁狠狠躁日日躁视频| 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精品| 亚洲av天堂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麻| 一本大道久久东京热无码av| 亚洲免费毛片网| 亚洲婷婷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