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唐代西藏與祖國內地農業(yè)技術交流考述*

        2023-01-05 07:41:24陳強強
        農業(yè)考古 2022年6期
        關鍵詞:交流農業(yè)

        陳強強

        從考古資料和各種史料來看,西藏農業(yè)起源較早,且在其起源與發(fā)展過程中與祖國內地在農業(yè)技術方面一直存在交流??v觀整個古代,唐代西藏與祖國內地的農業(yè)技術交流最廣最深。盡管學界已在這方面已做了一些重要的工作,但缺乏專門研究,尤其是未對唐代西藏與祖國內地農業(yè)技術交流做系統(tǒng)而全面的考述。本文在仔細爬梳目前可見的史料(尤其是敦煌吐蕃手卷)、考古資料及田野調查資料的基礎上,嘗試從多個層面考察唐代西藏與祖國內地農業(yè)技術交流狀況,以期為唐代西藏與祖國內地的交往交流交融勾勒一個較為具體的縮影。

        一、唐代西藏與祖國內地農業(yè)技術交流的歷史背景

        各種考古資料和研究都表明,距今約5300—4000年,西藏就有粟作農業(yè),且這種粟作農業(yè)是從黃河上游傳播而來[1]。這表明史前西藏與祖國內地就存在較為密切的農業(yè)技術交流。西漢經略河西走廊后,漢武帝向天水等四鎮(zhèn)大量移民屯墾,祖國內地以牛耕為代表的先進農業(yè)技術隨之傳播到了河西走廊。因此,在唐蕃和親與吐蕃勢力延伸到河隴地區(qū)時,河隴地區(qū)已經存在較為發(fā)達的、來自祖國內地的農業(yè)技術系統(tǒng)??梢韵胍?,即使在松贊干布未統(tǒng)一青藏高原之前,河隴地區(qū)的農業(yè)技術也有可能傳入西藏,吐蕃部落就因擅于農耕而在隋唐時在青藏高原崛起。而在陷蕃的數十年和200多年的唐蕃交往中,河隴地區(qū)的農業(yè)技術系統(tǒng)要么直接在吐蕃的掌控之中,要么與吐蕃有著密切的關聯,這些客觀條件都為祖國內地的農業(yè)技術在唐代甚至此前傳入西藏提供了客觀條件。

        從一些史料來看,遷入河隴地區(qū)的部分吐蕃人也從事農業(yè)生產,即有一部分吐蕃人被編入河隴地區(qū)從事農業(yè)生產的部落之中。唐代陸贄在給唐德宗的奏折《論緣邊守備事宜狀》中建議:“募蕃漢子弟愿傅邊軍者以給焉,又一分亦令本道但出衣糧,加給應募之人,以資新徙之業(yè)。又令度支散于諸道和市耕牛,雇召工人,就諸軍城繕造器具。募人至者,每家給耕牛一頭,又給田農水火之,皆令充備?!保?](P257)這說明當時的河隴地區(qū)蕃漢雜居且部分吐蕃人口從事農業(yè)生產,這都為唐代祖國內地農業(yè)技術向西藏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直接條件。

        此外,按照《柱間史:松贊干布的遺訓》的說法,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去了為數不少的祖國內地農牧書籍[3](P110)。遺憾的是,迄今并未見到這些被文成公主帶去吐蕃的農牧書籍。然而,敦煌吐蕃歷史文書手卷、西藏傳世史籍、祖國內地史籍和文學作品中有不少關于唐代西藏與祖國內地農業(yè)技術交流的記載。與此同時,唐代一些已廣泛使用的農具和現當代的田野調查資料也是探析唐代西藏與祖國內地農業(yè)技術交流的關鍵依據。

        二、唐代西藏與祖國內地農業(yè)技術交流的具體內容

        (一)耕地技術交流

        史籍史料和田野調查資料都表明,唐代西藏與祖國內地在耕地技術方面有頗為深入的交流。唐代詩人王建在《涼州行》詩中描述河隴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場景如下:“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保?](P1-3)這句詩如實反映了當時河隴地區(qū)吐蕃人民學習祖國內地農業(yè)耕種技術的狀況。

        《漢藏史集》載,波德貢甲在位期間,賢臣茹拉杰和他的兒子“馴化了野?!保?](P84)?!顿t者喜宴》也載,居吐蕃“智勇謀臣七人”之首的如萊杰(即茹拉杰)的聰睿業(yè)績就包括:“鉆木為孔,制作犁及牛軛,開墾土地,灌溉土地;犁地耦耕?!保?](P9-10)但這種記載可能就像很多同類歷史記載一樣,將某種工具或技術的改進者認作發(fā)明者。何況這里并未明確說如萊杰發(fā)明了牛軛及犁,而是“制作”。因此,不排除這樣的可能:如萊杰是在已有犁、牛軛及耦耕技術的影響下,開始在西藏“制作”耦耕所需的工具及推行耦耕這種耕地方式。

        此外,西藏山南地區(qū)的農民認為,他們所使用的二牛抬杠的犁是文成公主傳播而來[7]。文成公主帶來二牛抬杠的傳說在青海玉樹地區(qū)的勒巴溝也廣為流傳,當地人甚至將二牛抬杠式的犁稱作“文成公主”[8](P260)。類似的傳說在藏區(qū)有很多,都將某種技術或工具的來源與文成公主聯系在一起。這類傳說雖難確證,但都蘊含一種意向:唐代西藏的一些技術或工具與祖國內地密切相關,極有可能是唐代從祖國內地傳入西藏的。

        古代西藏比耦耕技術更早的應該是一種被稱為腳犁的耕地技術[9](P74)。這種腳犁也叫踏犁,這種翻地工具不僅流行于古代藏族群眾中,20世紀中葉還流行于貴州、廣西、四川甘孜等地區(qū)[10](P7),甚至宋代的中原地區(qū)嘗試推廣過這種農具,唐代詩人杜甫在詩中對這種腳犁也有提及。而腳犁在祖國內地的出現可能比唐代更早[11-12]。由此來看,無論探討腳犁是從西藏等民族地區(qū)傳播到祖國內地的,還是從祖國內地傳播到各民族地區(qū)的,都是邊疆地區(qū)與祖國內地耕地技術交流的結果。

        吐蕃人用牛耕地在敦煌石窟的兩幅壁畫(圖1,圖2)中似乎也有表現,這兩幅壁畫都是中唐吐蕃占領敦煌期間所作,壁畫中清楚展現了二牛抬杠(即“耦耕”)。但很難斷定這兩幅農耕圖就是對吐蕃人民耕作的真實描述,只能推測它是對吐蕃占領敦煌時期當地農耕場景的反映。無論這幅農耕圖中的人物是否就是吐蕃人民,都不影響它對吐蕃占領敦煌時期當地農業(yè)生產技術的反映。

        圖1唐中期敦煌三六一窟經 變 壁 畫 局 部 牛 耕 圖[13](P159)

        圖2唐中期敦煌一五四窟經變壁畫牛耕圖[13](P122)

        此外,西藏和平解放后對西藏傳統(tǒng)農具的調查資料也能為探討古代西藏與祖國內地的耕種技術提供有益參考。從調查者于20世紀60年代對西藏耕種技術及其工具的描述來看,西藏各地較為普遍地實行二牛抬杠的耕地方式,并且普遍實行休耕和輪作。其所用犁鏵(圖3,圖4)與祖國內地所用犁鏵并無太大差異。但西藏一些地方也使用木犁[14](P76)。盡管西藏古代史書說西藏的“耦耕”系如萊杰的發(fā)明,但是我們似乎仍有理由保留西藏“耦耕”方式是在受祖國內地影響下發(fā)展起來的觀點。漢武帝向河西四郡移民屯田以來,至遲在魏晉時期,“耦耕”技術及其工具已經傳播到了河西走廊地區(qū)[15]。而河西走廊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很早就與西藏有著較為密切的社會經濟交往。這都為祖國內地耕作技術與西藏發(fā)生交流提供了客觀條件。

        圖3 1958年桑珠豀卡所見犁簡圖[16](P114)

        圖4 1958年柳豀卡所見犁簡圖[16](P197)

        在唐代,尤其是吐蕃占領河西走廊以后,祖國內地與西藏在耕地技術方面的交流可謂不再有任何重要的客觀障礙。編號S.0228的一份敦煌吐蕃文書對藏漢農耕技術交流有真實的反映。這份文書記載了吐蕃人卡甲桑篤篤因自己只有農田沒有耕牛農具,故與漢人姜蘭永“搭伙”種田的契約。該契約規(guī)定:“(姜)蘭永出耕牛農具,種子與人工平攤,(卡甲桑)篤篤負責守衛(wèi)盜賊,秋收后無論收入多少……牲畜受病,農具毀壞,(卡甲桑)篤篤負責賠償……”[17](P145)。這份契約生動而真實地反映了河隴地區(qū)發(fā)生的唐代西藏與祖國內地農耕技術交流的場景,也是這類活動的一個縮影。與此同時,吐蕃文書也有關于一個地方的農田分給吐蕃農民和漢人農民同時耕種同一種作物的記載:“在那雪……的土地,半突,由白贊耕種,種小麥。將軍的土地,一突。山溝深處地,一突,由囊突耕作種小麥。”[17](P306)可以想見,吐蕃農民與漢人農民在同一塊地方耕作小麥,勢必會發(fā)生耕作技術的交流與交融。

        在唐代李壽墓的一面壁畫上形象地繪有耦耕圖[18](P395)。值得注意的是,這幅壁畫中反映的耦耕所使用的牛軛與西藏傳統(tǒng)耦耕所用牛軛極為相似。關于西藏耦耕所使用的牛軛,1959年至1960年對西藏拉孜杜素宗農業(yè)生產狀況的調查資料中有較為形象的描繪(圖5)。在這些調查開展期間,二牛抬杠耕技術在西藏一直被普遍地使用著。

        圖5拉孜杜素宗使用的耦耕牛軛簡圖[20](P228)

        最近出版的《西藏自治區(qū)傳統(tǒng)農牧工具圖集》中所示的西藏傳統(tǒng)牛軛(見次頁圖6)與本豀卡調查中所繪的牛軛圖并無明顯差異。這種牛軛與祖國內地漢代至唐代出土畫像石及墓壁畫中的牛軛形象頗為相似。若拿1960年日喀則宗牛豀卡調查所繪耦耕示意圖(見次頁圖8)和當代所見西藏二牛抬杠(圖9)與唐李壽墓壁畫中的耦耕圖(圖7)相比,二者并無明顯差別。與此同時,“藏區(qū)犁鏵的整個形狀與漢地,尤其是西北地區(qū)的漢族所用犁鏵并無多大區(qū)別”[19](P87)。這一切似乎都說明古代西藏的耦耕技術可能深受祖國內地的影響。

        圖6藏式牛軛實物圖[21](P3)

        圖7唐李壽墓壁畫中的耦耕圖(摹本)[18](P395)

        圖8 1960年日喀則宗牛豀卡耦耕示意圖[22](P317)

        圖9當代所見西藏二牛抬杠犁地[23](P4)

        此外,盡管無充分證據證明包括耙在內的一些西藏傳統(tǒng)農具就是來自祖國內地,但這些耕地工具與祖國內地的同類工具幾無差異。以大木耙(圖10)為例,很難區(qū)分西藏與祖國內地之間的區(qū)別與差異,二者如出一轍。且用牛耙地和耕地在操作方式上基本一致,只是將犁鏵部分換成了木耙。而耦耕式的木耙早在魏晉時期的嘉峪關就出現了。

        圖10 1958年托吉豀卡所見大木耙簡圖[16](P8)

        綜上來看,很難認為一些西藏傳統(tǒng)農具與祖國內地的諸多相似僅僅是一種偶然。雖然唐代敦煌壁畫中的一些農作圖可能不是對當時西藏農業(yè)的真實描繪,但鑒于吐蕃與唐有過非常深入的交流,甚至朗日倫贊時期西藏已與漢地有一定的交流(當時傳入了祖國內地的歷法與醫(yī)藥)[5](P87),且吐蕃曾占領農業(yè)相對發(fā)達的河隴地區(qū)長達數十年之久,因此一些來自祖國內地的農耕工具和農耕技術傳入西藏也在情理之中。退一步言,即使一些農具并非唐代時傳入西藏,也不能排除在唐以后的時代傳入西藏。

        (二)稻作農業(yè)技術交流

        從各種史料來看,唐代的西藏人民已經掌握了較為成熟的水稻種植技術?!缎绿茣ね罗瑐飨隆份d:“蘭州地皆秔稻,桃李榆柳岑嶎?!保?4](P498)吐蕃敦煌手卷也載:“盂受索底渠地六畝,右子馀上件地,先被唐朝換與石英順。其地替在南支渠被官割種稻?!保?5](P218)在陷蕃后,瓜州寺院向當地節(jié)度使幾乎年年“送粳米”[26](P24-31)。這都說明吐蕃占領時期的河隴地區(qū)(至少是蘭州一帶)種植了不少秔稻。此外,吐蕃時代《第穆薩摩崖刻石》刻文中記載工布地區(qū)向贊普上貢其境內所產之大米。王堯先生推測,工布地區(qū)所種植的稻子可能是從當時的蘭州地區(qū)移種過來。[27](P104)但這種推測還需要商榷。

        按照《冊府元龜》的記載,吐蕃的西南有個“悉立國”,該國“男子以繒彩纏頭,衣氈褐。婦人梳辮發(fā),著短褐?!蠖嗨?、羖羊、雞、豕,谷宜秔稻、麥、豆、繞甘蔗諸果……羈事吐蕃,未通中國。”[28](P28)吐蕃王朝建立后不久,其勢力延伸到悉立國。由此來看,吐蕃在工布所種水稻技術有可能是從悉立國傳來。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西藏產粳稻,“沼中蓄水為圩,多種之,其耕耨亦如中土,但牛具微小,有五頭作一具者”[29](P439-440)。綜合來看,吐蕃人的水田種植技術未必就是來自祖國內地,也有可能學習自悉立國。

        (三)果蔬種植技術交流

        兩枚出土的吐蕃簡牘分別記載了吐蕃人種植果蔬的情形。一枚有載:“專種蔬菜的零星地”[27](P32);另一枚有載:“在小羅布有八畦菜園子,沙彌菩提藏王在耕種時突然命終,他與卑職同一東岱,又是卑職親舅,這……”[27](P66)。其中的“沙彌菩提藏王”顯然是藏人。

        此外,編號為“P·T·1078”的敦煌吐蕃文書《悉董薩部落土地糾紛訴狀》記載了一則吐蕃人之間因菜地等土地引發(fā)糾紛的事,現摘錄一段如下:“往昔,水渠垓華溝地方,悉董薩部落中之王安成與王貴公兄弟……在……(寧)毗連而居,廓庸與貴公為田地之故,言語不和……意見不一之地,獻于論羅熱諾布贊,長期以來……后來于龍年夏,瓜州軍帳會議之中,論杰贊、論桑贊、論……等人,為答復瓜州薩悉之來件,朗論羅熱父子,自沙州百姓編軍中分出之后,王貴公兄弟向綺立達論贊三摩贊請求:往昔,我歸屬唐廷時,在水渠垓華溝地方,后于鼠年,沙州人江甲爾需田(未得)……而獲開荒地后,一如過去所需,可繼續(xù)耕種,但寧宗木地……在我等休耕之寬闊平地下方耕種,以此為借口,霸占侵漁……(他把)這些菜地,獻于論羅熱諾布贊,朗氏為主(耕種),在周布楊菜地上,朗作證人而經管,于其上筑房宅,植園林,近二十年,菜地如定死一樣。應按照成議,由于彼等強奪(我地),因此向上申訴,將受冤案之訴訟及詳知內情之證人上報,菜地……等務請交還我們,如此請求……”[30](P44-45)這份訴狀表明菜”對于當時河隴地區(qū)吐蕃人民非常重要。上述幾則記載表明吐蕃人掌握了菜園種植和管理技術。

        另外,一則唐代敦煌藏文手卷記載:“沙州每年定期向宮廷及大行軍衙交納貢禮的‘冬梨’一次。王廷雖已擁有果園多處,但仍要增加(年貢)。”[31]由此來看,吐蕃可能對水果種植也很重視,其間也不免受到祖國內地水果種植技術的影響。但是,隨著吐蕃失去河隴地區(qū)的統(tǒng)治權,古代此地的西藏人民可能并未將果蔬種植和管理技術帶回今天的西藏,因為大部分古代西藏人民沒有吃蔬菜的習慣[32],且西藏的氣候環(huán)境與祖國內地也區(qū)別甚大。

        (四)打場技術交流

        連枷(或稱“梿耞”)是西藏一種重要的傳統(tǒng)脫粒工具[21](P60),但它極有可能是在古代(尤其是唐代)從祖國內地傳入西藏或者是受祖國內地連枷影響而改制的。在一幅名為《一種七收》的唐中期敦煌壁畫中,有農人用連枷在給農作物脫粒。有學者說,該壁畫“或系據中原地區(qū)傳來的經變小樣所繪”,根據是連枷“不是西北地區(qū)的農用工具”[13](P6)。但筆者認為,連枷即使不是西北地區(qū)的傳統(tǒng)脫粒工具,但極有可能在唐代中期已經傳入敦煌地區(qū)。因此,該圖所繪農業(yè)場景極有可能就是當地農業(yè)生產的真實場景。由于唐中期的河隴地區(qū)被吐蕃占領,因此不排除連枷這種脫粒工具在唐中期傳入西藏的可能,也有可能在唐代之后傳入西藏。西藏民歌《打谷的地方是歡樂場》唱道:“打谷的地方是歡樂場,場上打的是五谷穗。打場的是年輕小伙子,梿耞是南方的檀香。梿耞繩是柔軟的野牛皮,梿耞把兒像筆直的箭一樣。梿耞活節(jié)像金剛石堅固?!保?3](P93)這首民歌對西藏梿耞的描述與祖國內地無異。

        西藏傳統(tǒng)打場中使用的另一種工具是木叉,其主要作用是翻谷場中的莊稼秸稈?,F在中國北方農村還在廣泛使用它。清代駐藏大臣有泰在日記中記載了拉薩農人打場的情景:“路上青稞已登場,農具未免太笨,無碾子,驅牛踩之,木叉兩股,頗不適用?!保?4](P674)由此可見,木叉可能是西藏的重要打場農具之一。敦煌唐代中期的農忙圖中已出現木叉(見次頁圖11),因此木叉這樣的打場工具也有可能在吐蕃占領河隴地區(qū)的唐代中期傳入西藏。

        遺憾的是,西藏可能一直采用牛踩踏莊稼的方式使其脫粒,而沒使有用有泰所說的“碾子”。例如,在1958年在對西藏托吉谿卡的調查中,調查組發(fā)現:“黃牛和犏牛除了用來耕地外,在踩場時也使用。將收割后的谷物鋪在場上曬干,然后用特制的牛頭套與套繩把四頭牛拴在一起,在谷物上踩,使谷粒脫落下來?!保?2](P10)西藏民歌《快快踩完就放你》也唱到用黃牛踩場[33](P93-94)。有泰說的“碾子”應該指的是祖國內地廣泛使用的傳統(tǒng)脫粒工具碌碡,碌碡一般由石頭雕鑿而成,呈柱狀體,使用時由牛或驢牽拉,其作用是軋谷物使其脫粒。頗為難解的是,傳統(tǒng)脫粒工具碌碡為何未傳入西藏。但有學者指出,一些藏區(qū)在給莊稼脫離時也會用碌碡[19](P86),但并未明確說是西藏。

        圖11敦煌中唐榆林窟北壁農忙圖[13](P74)

        (五)農作物加工技術交流

        據西藏與祖國內地史籍載,唐代西藏與祖國內地在農作物加工技術方面也有一定的交流。

        第一種是碾和硙。對此史籍有載。據《舊唐書·吐蕃傳》載,吐蕃“因請蠶種及造酒、碾、硙、紙、墨之匠,并許焉”[35](P14)。又據《新唐書·吐蕃傳》載:“高宗即位……又請蠶種、酒人與碾硙等諸工,詔許?!保?5](P182-183)這里所謂的“碾”和“硙”是兩種不同的糧食加工工具?!澳搿边@種稱呼似乎沿用至今,筆者老家陜北地區(qū)一直在用“碾”這種工具,主要用于糧食去殼與碾壓(如糜子、芝麻、干辣椒等)?!俺}”即石磨,一種以水力或畜力(人力)作為動力的糧食磨粉工具。中國北方地區(qū)由于缺乏河流提供水動力,因此用畜力(人力)替代水力。據筆者所知,至少在現代糧食磨粉工具未全面普及之前,陜北農村一直在使用“碾”和“硙”。

        第二種是水磨。水磨常見于水流資源豐富的地區(qū),與中國北方常見的畜力(或人力)磨(硙)最大的區(qū)別是二者的動力不同?!顿t者喜宴》記載,文成公主在去西藏的途中“捕鹿耕田,建造水磨”[6](P62)。今天青海玉樹還流傳著文成公主教授當地居 民 耕 稼 和 安 設 設 水 磨 的 故 事[8](P252)。該 故 事 也載于 《安多政教史》[36](P20)。 一份編號為 “P·T·1118”的吐蕃文書記載了上交“水磨費”的內容。另一份敦煌吐蕃文書中有關于“小突厥的磨坊”加工谷物的記載[17](P32)。宋代李遠在《青唐志》中也說河湟一帶“羌(吐蕃)多相依水筑屋而居,激流而硙”[37](P9)。宋代河湟地區(qū)的“硙”極有可能與文成公主進藏時在青海建造水磨相關。任乃強先生指出,藏語稱磨為“硙”(音為“豈”),祖國內地在唐之前也將磨稱為“硙”。這是藏語“酌采漢文音義”的體現[38](P26)。由上可見,在吐蕃占領的河隴期間已有水磨的使用,唐代時水磨技術傳入西藏也是可信的。水磨引入西藏后得到了廣泛傳播,劉贊廷在趙爾豐的奏折《電理塘熊令水磨三座軍民分用》中注道:“康藏多水,凡臨水安磨者皆名水磨。其法引水入槽,于槽頭建樓為磨房,掘地深下二三尺,平安轉輪,中貫立軸,高丈余,穿過石磨。其磨之扇用水應旋于中間,與軸頭含接如杵臼,其磨之下扇,與軸身連貫一體,下安磨盤,磨盤之下格木為樓,其磨即在樓上矣。用時用水沖動轉輪,其軸與磨之下扇隨同輪轉。此磨一日可磨面粉四五百斤,其大者一日能磨千余斤?!保?9](P96)這與1958年對桑珠豀卡調查時所見水磨(圖12)基本相似。

        圖12 1958年桑珠豀卡所見水磨簡圖[16](P122)

        第 三 種 是 手 磨[9](P163)。手 磨 是 一 種 較 為 廣 泛的中國傳統(tǒng)糧食加工工具。相比于大型的石磨,其特點是小巧省力。根據《西藏自治區(qū)傳統(tǒng)農牧工具圖集》的說法(圖13,圖14),手磨“是西藏非常古老的的糧食加工工具,遠遠早于水磨,屬于新石器時代流傳下來的生產工具,有非常高的研究與學術價值。在距今3700—4300年的拉薩曲貢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中發(fā)現”[21](P77)。這里所謂的“距今3700—4300年的拉薩曲貢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應該是拉薩曲貢新石器時代遺址。拉薩曲貢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報告《拉薩曲貢》并未報道該遺址有手磨的發(fā)現,而是出土了石磨盤和石磨棒[40](P120-122)。如前所述,石磨盤和石磨棒在西藏史前遺址中多有發(fā)現,雖然石磨盤和石磨棒一般被用來加工糧食,但它們并不能簡單地被看作手磨的祖型,二者并無直接的傳承關系。手磨在今日西藏還有使用,其形制與祖國內地常見的手磨基本相同。西藏的手磨如果不是從祖國內地傳入,那么也可能受到祖國內地的影響,它與唐代從祖國內地傳入西藏的硙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因此應考慮手磨在唐代時從祖國內地傳入西藏的可能。

        圖13當代所見較為精細的西藏傳統(tǒng)手磨[21](P77)

        圖14當代所見較為粗糙的西藏傳統(tǒng)手磨[21](P78)

        (六)農業(yè)計量技術交流

        唐代西藏與祖國內地可能在農業(yè)計量技術方面也有交流,盡管這方面的史料較少。按照《拔協》的說法,吐蕃的升、兩、錢等度量衡制度與當時印度的一致,是從當時印度請來的三位僧人制定的[41](P62)。而西藏重要古籍《漢藏史集》和《賢者喜宴》都記載了吐蕃王朝時期吐蕃賢臣制定度量衡的故事。位居吐蕃“七賢臣”之二的拉甫果嘎“以雙牛一日所耕土地面積作為計算耕地面積”[6](P10),這種丈量田土的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紀初[42](P163)。值得注意的是,王堯先生根據“斯9156號《沙洲諸戶口數地畝薄》寫卷”的明細表推算出吐蕃用來計量土地的單位“突”(dor或作dor-ka)與祖國內地傳統(tǒng)的土地計量單位“畝”的換算比例是1:10,即“一突等于唐制10畝”[27](P24)。與此同時,藏語中的“畝”這個詞語假借自漢語[43],這一切似乎說明古代西藏度量土地的單位受到了祖國內地度量單位的影響。

        再者,《漢藏史籍》說松贊干布的賢臣們“規(guī)定升、斗、秤等量具”[5](P91)。而《賢者喜宴》載,達日年塞時,“墀托囊尊蒙之子制造升、斗及秤,以量谷物及酥油。此外,還出現了雙方按照意愿進行交易的商業(yè),在此之前,吐蕃尚無交易及升、斗和秤[6](P14)。這顯示了古代西藏的度量衡制度的具體創(chuàng)制時期并不清晰。

        當然,吐蕃王朝時期制定的度量衡和計量單位與祖國內地在具體單位上明顯不同,例如西藏一直沿用的計量單位是“克”“升”“合”等。敦煌吐蕃文書有時也稱之為“蕃斗”“蕃升”“蕃合”等[44](P255)。但從一些可靠史料來看,吐蕃(至少時陷蕃時期的敦煌地區(qū))也使用祖國內地的計量單位,并且在吐蕃計量單位與祖國內地計量單位之間有明確的換算關系,即“一蕃馱等于兩漢馱(rgya khal),即兩漢碩(rgya sheg),一漢碩為一石,等于十漢斗,又即十蕃升(bre)”[45]。在一枚出土的吐蕃木牘上有這樣一則記載:“宇息啟稟東協(大兄)之前:貴體安否?我等于闐人之口糧已往阿瑪卡去取,該地如無有,請由此捎五漢升青稞來。”[27](P67)另一斯坦因編號為M.Tagh.b.I0099的新疆出土的古藏文寫本中提到“……時,在于闐(vu ten)時……有糧食十五漢升……”[46](P13)。在一份編號為“P·T·1115”的吐蕃文書《青稞種子借據》中記述了祖國內地傳統(tǒng)量具“漢碩(石)”的使用:“其借種子二漢碩(石),秋季還債為四漢碩?!保?0](P55)《敦煌吐蕃文獻選》對此注釋如下:“碩:相當于石,每石為十斗。敦煌文書每作碩字?!保?0](P61)在另一份編號為“P·T·1118”的吐蕃文書《水磨費等雜據》中記述了祖國內地傳統(tǒng)量具“升”的使用,文書中稱之為“漢升”[30](P55)。陷蕃時期敦煌的課麥粟文書中使用“石”“斗”“升”這些計量單位[47]也說明那時的祖國內地計量單位并未作廢。

        上述這類記載至少說明,吐蕃人在某些地區(qū)或某些情況下使用祖國內地的度量衡單位和量具,“可見當時漢蕃兩套計量系統(tǒng)平行使用,而且還有一個折算公式”[44](P255)。這種“平行使用”應該主要是在吐蕃占領的河隴地區(qū)。尤其是在借據中,為區(qū)別“漢斗”與“蕃斗”等的區(qū)別,特別需要在計量單位前面說明是“漢”還是“蕃”。值得注意的是,西藏民歌《桌子贊》中唱到:“這個令人喜愛小斗,文成公主帶來西藏。”[33](P246)這似乎是以民歌的形式表達了古代西藏與祖國內地在農業(yè)計量技術方面的交流。

        (七)畜力技術交流

        在古代西藏的各種史籍中,未見有關使用驢作為畜力的記載,而多見將犏牛、牦牛、黃牛作為畜力的記載。然而,在吐蕃占領河隴地區(qū)時期的古藏文木牘和文書中,多次記載了將驢作為馱運牲畜的記載,如:“一頭空(不能馱)的懷孕驢折銀四兩,一頭公驢銀三兩,一頭小驢銀二兩?!保?7](P325-326)這可能只是在唐代時吐蕃在特定的地區(qū)將驢作為牲畜使用。此外,西藏民歌《公主帶來的黃?!分谐溃骸肮靼腰S牛帶到西藏,從此犏牛族繁支旺;犏牛耕過的田地啊,莊稼格外茁壯?!保?3](P203)西藏最早的黃牛是否真由文成公主帶入西藏,似乎已難以稽考。但這首民歌反映的正是祖國內地黃牛與西藏牦牛雜交所得犏牛的事。犏牛的出現大大改善了古代西藏的畜力使用狀況和農業(yè)耕作狀況。這也是古代西藏與祖國內地畜力技術交流交融的重要表現之一。

        三、結語

        早在新石器時代,黃河上游的粟作農業(yè)就傳播到了西藏,這說明西藏與祖國內地的農業(yè)技術交流具有悠久的歷史。唐代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進藏,及吐蕃長期占領河隴地區(qū),都直接推動了唐代西藏與祖國內地的農業(yè)技術交流。從前文較為全面的考述來看,唐代西藏與祖國內地存在過較為深入的農業(yè)技術交流,這對古代西藏的農業(yè)和社會產生了久遠的歷史影響。這種以農業(yè)技術為載體的西藏與祖國內地的文化交流不僅大大地促進了古代西藏社會的發(fā)展,而且從物質層面推動了藏漢等各民族的團結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猜你喜歡
        交流農業(yè)
        國內農業(yè)
        國內農業(yè)
        國內農業(yè)
        如此交流,太暖!
        科教新報(2022年12期)2022-05-23 06:34:16
        擦亮“國”字招牌 發(fā)揮農業(yè)領跑作用
        加強交流溝通 相互學習借鑒
        新農業(yè) 從“看天吃飯”到“看數吃飯”
        歐盟發(fā)布短期農業(yè)展望
        周櫻 兩岸交流需要更多“對畫”
        海峽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交流&イベント
        在线精品无码字幕无码av| 日本一级二级三级不卡| 日本一区二区高清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av麻豆五月丁| 日本久久伊人特级黄色|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美丽人妻在夫前被黑人| 国产农村乱子伦精品视频| 少妇厨房愉情理伦片bd在线观看 | 色播在线永久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久久l | 变态另类手机版av天堂看网| 久久久亚洲av波多野结衣| 亚洲av综合av成人小说| 夜先锋av资源网站| 欧美黑人疯狂性受xxxxx喷水| 久久青草免费视频| 欧美亚洲尤物久久综合精品| 国产成人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级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av| 久久久久久免费毛片精品| 伊人久久网国产伊人| 三级国产女主播在线观看| 午夜人妻中文字幕福利| 青青草在线公开免费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脱狱者|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无码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片| 亚洲伊人久久成人综合网| 亚洲色图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美女狂喷白浆网站视频在线观看| 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人高潮叫床视频| 四虎影院在线观看| 青青草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久草视频在线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