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希,汪漢,王春斌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心內科,四川 成都 61003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主要為冠脈急性閉塞導致血流中斷所誘發(fā)的心肌缺血性壞死癥狀,患者臨床表現包括持續(xù)性胸骨后疼痛、心律失常甚至休克等,具有較高病死率[1]。AMI屬于全球公認危害人類健康心血管急危重癥,為常見心血管病,具有起病急以及治療時間窗窄等特點[2]。AMI患者一般合并左心功能障礙,發(fā)生血流動力學變化,治療期間可能產生多種心血管事件,嚴重影響其預后。及時準確診斷并評估AMI患者病情,對爭取寶貴治療時間及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3-4]指出,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B型腦鈉肽(B-type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變化與AMI患者病情發(fā)展及預后存在緊密聯系。本研究主要探討AMI患者ESR、血漿BNP和CRP水平與病情及預后的關系。
1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6年2月至2018年9月成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30例AM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是否出現心血管事件分為預后不良組(n=42)與預后良好組(n=88),并取同期130名健康體檢者納入對照組。納入標準:(1)與AMI診斷標準[5]相符;(2)因突發(fā)暈厥、胸痛或胸悶(持續(xù)時間>30 min)等來院接受診治;(3)心電圖顯示2~3個相鄰導聯ST段抬高值為0.1 mV;(4)經過冠脈造影發(fā)現冠脈存在嚴重狹窄或阻塞;(5)急診患者并接受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6)臨床診治資料完整;(7)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8)研究達到倫理委員會審核要求。排除標準:(1)具有心功能衰竭史;(2)陳舊性心肌梗死;(3)伴隨急性感染;(4)以往發(fā)生腦血管事件;(5)合并肝腎功能障礙、夾層動脈瘤;(6)臨床診治資料不完整。
1.2.1 標本采集 患者入院當天24 h內,抽取其空腹靜脈血;健康對照組則于入院體檢當天進行清晨空腹靜脈血的采集。
1.2.2 檢測方法 以快速熒光免疫法檢測血漿BNP水平,使用Triage 測試儀(購自美國博適公司);采取全自動動態(tài)血沉分析儀(型號:Microsed)檢測血沉;以速率透射免疫比濁法進行CRP水平檢測,試劑來自芬蘭Orion Diagnostica公司,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型號:Hitachi 7060)。
觀察各組一般資料、實驗室指標(ESR、BNP、CRP)水平;比較不同病變程度(根據病變支數分為單支、2支與3支)患者入院時ESR、血漿BNP和CRP水平,并分析其與病變程度相關性。
各組性別、年齡、BMI、收縮壓、舒張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預后不良組病變支數大于預后良好組(P<0.05)。見表1。
表1 各組一般資料比較
各組ESR、血漿BNP和CRP水平比較:預后不良組>預后良好組>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各組實驗室指標比較
不同病變程度ESR、血漿BNP和CRP水平比較:3支>2支>單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病變程度患者入院時實驗室指標比較
ESR、血漿BNP和CRP水平與病變程度呈正相關(P<0.05)。見表4。
表4 ESR、血漿BNP和CRP水平與病變程度相關性分析
根據AMI發(fā)病機制可知,患者首先產生冠脈硬化現象,如果粥樣斑塊破裂,將導致出血,該過程可能誘發(fā)血小板大量聚集,形成血栓,最終造成冠脈堵塞;另一方面,斑塊破裂事件能加劇冠脈痙攣,造成急性閉塞[6]。這兩種情況均能引起心肌局部組織血液供給中斷,最終導致心肌產生缺氧、充血及水腫征象,甚至壞死。故對于AMI患者而言,心肌梗死局部一般存在炎癥細胞浸潤現象,而ESR作為重要炎性指標,必然會呈現升高趨勢,從而進一步影響AMI發(fā)展程度。CRP主要由人體肝臟合成并分泌,屬于微量蛋白,當人體處于全身性炎癥急性期時,其可作為評估炎癥反應程度非特異性標志物。如若疾病引起機體組織損傷,將激發(fā)血清或血漿里面CRP水平提升。當機體產生急性炎癥反應或者遭受損害時,CRP分子水平將呈現一定程度升高趨勢[7]。BNP分子隸屬于鈉尿肽家族,鈉尿肽合成主要來自心臟,BNP通常由心房以及心室共同分泌產生,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人體心房、心室合成并且分泌BNP比較少,故健康者循環(huán)血液之內含低水平BNP。如果心室肌受牽張或者心室壁壓力升高,BNP分子則主要由心室,尤其是左心室中呈現出爆發(fā)式合成并且分泌現象[8]。BNP主要作用包括利尿、利鈉與提高腎小球濾過率等,能夠擴張動靜脈,減小肺動脈楔壓以及體循環(huán)阻力,提升心臟指數與其每搏輸出量,但是不會對心率和動脈壓產生很大影響;同時BNP還能抑制血漿腎素以及醛固酮水平,通過阻礙心肌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纖維細胞增生的方式對抗心室重構。當人體心肌出現急性或處于持續(xù)性缺血狀態(tài)時,由于心肌缺血引起區(qū)域性室壁異常運動以及左心室功能障礙,從而導致BNP分泌水平升高,臨床上可將其作為預測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獨立指標,屬于心力衰竭患者預后與風險評估重要標志物[9-10]。對于AMI而言,早期因為部分心肌壞死,牽拉梗死區(qū)以及非梗死區(qū)交界處,導致心室壁張力升高而促進BNP合成與分泌。相關報道[11]指出,AMI患者BNP水平升高,屬于其預后標志物,能夠用于評價臨床治療效果,并作為隨訪指標。
本組研究顯示,預后不良組患者平均病變支數較良好組更多,并且預后不良組實驗室指標檢測水平高于其他兩組,表明預后不良AMI患者病變程度更嚴重,且ESR、血漿BNP和CRP水平高者預后較差。結果還顯示,不同病變程度患者ESR、血漿BNP和CRP水平比較:3支>2支>單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黃俊達[12]研究結論一致。說明AMI病變程度越嚴重,患者ESR、血漿BNP和CRP水平越高。經相關性分析發(fā)現,ESR、血漿BNP和CRP水平與病變程度呈正相關,表明ESR、BNP、CRP檢測可用于評估AMI患者病情。
綜上,AMI患者ESR、BNP、CRP的檢測水平與病變程度呈正相關,可作為評估其病情與預后情況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