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考慮駕駛風格差異的高原公路危險路段識別研究

        2023-01-05 11:33:58朱興林姚亮劉泓君葉拉森庫肯艾力斯木吐拉
        關鍵詞:特征

        朱興林,姚亮,劉泓君,葉拉森·庫肯,艾力·斯木吐拉

        (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交通與物流工程學院,烏魯木齊 830052)

        0 引言

        “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fā)展”理念的提出,積極推進了國內(nèi)高原景區(qū)道路的建設,吸引眾多無高海拔地區(qū)駕駛經(jīng)驗的駕駛?cè)顺鲂小8咴范嘁栏缴襟w修建,修建難度較大且線形多變,存在連續(xù)縱坡和彎坡組合等特征的路段,每百起交通事故死亡人數(shù)高達40~70人,因駕駛員操作不當引起的事故數(shù)約占總體的90%,超過76%的駕駛?cè)苏J為高原環(huán)境更容易發(fā)生交通事故[1],駕駛?cè)耸芎0魏蜌鈮旱纫蛩氐挠绊懀壮霈F(xiàn)反應速度減慢和判斷失誤等問題,且復雜的線形組合也給駕駛?cè)说母兄?、判斷與操控造成影響[2]。在應對外部環(huán)境及生理變化影響時,不同風格駕駛?cè)说膽獙Ψ绞讲煌?,存在危險的路段特征與分布特點也存在差異。因此,從人因角度出發(fā),考慮駕駛?cè)诵袨轱L格差異,依據(jù)駕駛狀態(tài)辨識危險路段,利于揭示生理變化和行為特點與道路線形特征間的潛在風險關聯(lián),對高原公路的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交通安全角度分析,駕駛?cè)瞬粌H是信息處理者和決策者,也是調(diào)節(jié)者與控制者,其行為風格與駕駛狀態(tài)對行車安全具有顯著影響[3]。駕駛風格差異多源于人的性格與行為習慣不同,體現(xiàn)于車輛的運動特征,熊堅等[4]通過駕駛模擬實驗驗證了駕駛風險中的人因重要性,提出識別危險駕駛?cè)巳旱姆椒āAUBMAN 等[5]將駕駛?cè)孙L格分為謹慎型、焦慮型、冒險性及憤怒型這4 類,發(fā)現(xiàn)冒險型駕駛員慣于違反規(guī)范,憤怒型駕駛員常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謹慎型與焦慮型駕駛員能仔細觀察路況,但反應較慢,證明了駕駛風格的差異導致駕駛?cè)顺霈F(xiàn)的風險類型不同。關于駕駛風格的研究,方法主要為主觀與客觀測評[6],主觀以問卷調(diào)查為主,結果易受個人主觀影響;客觀測評多采用聚類分析,研究多側(cè)重于城市道路駕駛?cè)孙L格聚類,針對高原環(huán)境駕駛?cè)说男袨轱L格差異性分析還有待補充。在危險路段識別方面,研究多以事故黑點鑒別與致因分析為主[7],MOHAMMAD 等[8]結合全局與局部自相關性分析方法,識別了伊朗交通事故的熱點路段與空間模式。現(xiàn)階段研究多針對城市道路交叉口和山區(qū)隧道等特定場景,成果適用范圍相對固定,鮮有綜合考慮高原環(huán)境下駕駛風格和生理狀態(tài)與危險路段特征間交互性關系的研究。

        綜上所述,本文考慮駕駛?cè)孙L格差異及生理指標的變化,從駕駛狀態(tài)角度識別多類型駕駛?cè)舜嬖跐撛陲L險的路段。為降低試驗與客觀實際的偏差,本文以實車試驗的方式采集數(shù)據(jù),使用DBSCAN聚類方法客觀劃分駕駛?cè)诵袨轱L格,進一步以多方法組合的方式搭建基于卷積神經(jīng)網(wǎng)絡(CNN)、雙向長短時記憶神經(jīng)網(wǎng)絡(BiLSTM)與注意力機制(Attention)的危險駕駛狀態(tài)識別模型,通過GPS 點位對應實現(xiàn)各類型駕駛?cè)说奈kU路段識別,并在辨識分析的基礎上,使用多元回歸方法融合駕駛?cè)松?、行為與道路線形因素提出車速建議,為高原環(huán)境行車安全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1 實驗方案設計

        1.1 實驗路段

        選取G217 線的獨庫公路(K670+500~K692+000)為實驗路段,海拔范圍于2405~3452 m,道路設計為雙向兩車道,設計車速為40 km·h-1,總體寬度約為8 m,車道外側(cè)有防護欄但無中央分隔帶。該路段依附高山修建,上行全程海拔持續(xù)增長,有94處彎坡段,多出現(xiàn)“S”型曲線,具有較為典型的高原環(huán)境公路特征,實驗路段概況如圖1所示??紤]到獨庫公路為熱門旅游景區(qū),實驗于旅游淡季中道路交通流量較小時段進行,免受其他道路使用者影響,單向?qū)嶒灷锍碳s為24 km,行駛時長約60 min,無疲勞駕駛隱患。

        圖1 實驗路段概況Fig.1 Overview of test road section

        1.2 測量指標選取

        實驗針對駕駛?cè)松碇笜恕崟r車速及道路線形參數(shù)采集和整理數(shù)據(jù)。生理反應是駕駛?cè)嗽诟咴熊囃局小案兄?、操縱及狀態(tài)變化”的客觀反饋,常用的指標來源于腦電信號(EEG)、肌電信號(EMG)及心電信號(ECG)等。從感知角度考慮,EEG 中β波信號變化可良好地表征駕駛?cè)说木X性提升[9];駕駛?cè)烁兄綕撛谖kU之后,常對車輛進行操縱避險,EMG 的信號變化能夠反應駕駛?cè)藢χ苿犹ぐ宓牟倏?;由ECG 提取出的心率變異性指標(HRV)可直觀反應駕駛?cè)诵熊嚂r心搏間期的微小差異,其中,血容量脈沖(BVP)[10]與心跳R-R間期標準差(SDNN)[11]均能良好體現(xiàn)駕駛?cè)藸顟B(tài)的變化。因此,本文針對駕駛?cè)诵熊嚂r的β波、EMG、BVP與SDNN采集數(shù)據(jù)。

        對于駕駛行為的表征可由車速變化直接體現(xiàn),實時車速不僅能體現(xiàn)車輛狀態(tài)的變化,經(jīng)計算后的車速變異性參數(shù)(平均車速、車速標準差及急加減速次數(shù))還可用于駕駛風格的表征??紤]到高原公路特點以及試驗路段特征,試驗基于GPS信號采集行車軌跡,并綜合海拔(H)與線形參數(shù)中的曲線路段轉(zhuǎn)角值(p)、直縱坡坡度(i)及彎坡組合值(w)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因w為坡度與曲線半徑的比值,所以,本文i僅代表直線縱坡坡度,測量指標及道路線形參數(shù)如表1所示。

        表1 測量指標及線形參數(shù)Table 1 Measurement indicators and road parameters

        在測量指標數(shù)據(jù)分析時,為探究駕駛?cè)诵袨轱L格差異和生理變化與危險路段特征間的潛在聯(lián)系,本文首先采用DBSCAN 算法,由操控維度差異性分析駕駛風格;在此基礎上,從駕駛?cè)诵熊嚑顟B(tài)角度出發(fā),搭建基于CNN-BiLSTM-Attention 的危險駕駛狀態(tài)識別模型,通過生理變化及行為特征,識別各類型駕駛?cè)舜嬖跐撛陲L險的危險路段,并綜合多維度因素對其進行致因分析;最后,以車速建議為優(yōu)化目標,結合道路線形和生理指標進行多元回歸分析,設計車速建議方案,研究路線如圖2所示。

        圖2 研究路線Fig.2 Route of research

        1.3 實驗人員及設備

        實驗招募30 名駕駛?cè)?,年齡分布于24~61 歲,平均駕齡為8.7年,被測駕駛?cè)司钟蠧1類型駕駛證,無生理缺陷,實驗過程無情緒壓抑和過度疲勞等狀況。數(shù)據(jù)采集以傳感器傳導技術為主,分別使用BioGraph 生理反饋儀和Enobio NE 腦電檢測儀測量和記錄駕駛?cè)说纳碇笜藬?shù)據(jù),采樣頻率均為200 Hz。上述2款設備通過無侵入式連接測量各生理指標信號,于電腦終端D-Lab 平臺匯總數(shù)據(jù),并與GPS信號對接,實現(xiàn)長時序生理和行車數(shù)據(jù)的同步采集。將GPS 行車軌跡與實際道路進行圖像貼合比對,再次檢測貼合度誤差超過10%的樣本數(shù)據(jù),確保實驗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試驗時間設定為10:00-19:30,單次上行實驗起點海拔高度為2405 m,終點高程為3452 m,上行結束后經(jīng)5 min 停歇,由該被測駕駛?cè)蓑?qū)車原路返回至起點,完成下行實驗。部分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2所示。

        表2 部分實驗數(shù)據(jù)Table 2 Partial trial data

        2 駕駛風格差異性分析

        2.1 表征指標選定

        駕駛風格體現(xiàn)于駕駛?cè)说能囕v操控特征差異,試驗路段為雙向兩車道,且試驗時段交通流密度較小,無超車和會車等工況,因此,相較于微觀駕駛行為指標(踏板深度和方向盤轉(zhuǎn)角等),車輛行駛狀態(tài)指標(平均車速、車速標準差及急加減速次數(shù)等)能更加直觀地體現(xiàn)駕駛?cè)藢囕v的操控風格。從車輛操控角度分析,平均車速、車速標準差及急加減速次數(shù)可分別體現(xiàn)駕駛?cè)说鸟{駛習慣、穩(wěn)定性與謹慎程度,不同風格駕駛?cè)说能囁倏刂铺攸c具有差異,例如,相對偏激的駕駛?cè)送ǔ13州^高的車速,面對突發(fā)狀況時,常以急加速和急減速的方式進行避險,導致該類型駕駛?cè)苏w車速分布相對擴散,車速標準差亦較大,因此,本文選取上述指標表征駕駛?cè)诵袨轱L格。

        2.2 DBSCAN算法應用與結果分析

        相較于K 均值聚類、模糊聚類等方法,DBSCAN(Density 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算法無需人為指定簇的數(shù)量,能對任意形狀和密度的數(shù)據(jù)進行聚類,且聚類結果無主觀因素影響,能夠客觀反應數(shù)據(jù)真實的聚類特征[7],本文旨在依據(jù)指標數(shù)據(jù)特征對駕駛?cè)诵袨轱L格進行聚類分析,因此,DBSCAN 算法具有良好的適用性。

        本文記30 位實驗駕駛?cè)说钠骄囁佟④囁贅藴什罴凹訙p速次數(shù)值為數(shù)據(jù)集D,DBSCAN算法通過設置D中樣本點鄰域內(nèi)的最低樣本數(shù)量(MinPts)與聚類區(qū)域半徑(ε),將數(shù)據(jù)樣本點劃分為簇心Pj、邊界點與噪聲點。在聚類分析之前,先對各指標數(shù)據(jù)進行標準化處理,并設定ε與MinPts帶入運算,計算各樣本點間距,因本文指標維度為3,所以,選取相對直觀的歐式距離進行計算,即

        式中:L為第j個樣本與第j+1 個樣本點的歐式距離;xj、yj、zj為第j個樣本的平均車速、車速標準差與急加減速次數(shù)值。

        基于Python 平臺對駕駛?cè)诉M行風格聚類,當MinPts 為3,且標準化后ε值為0.24 時聚類效果最佳,樣本可分為3 簇,最少樣本數(shù)為5,無噪聲點的影響。為保證數(shù)據(jù)分析的直觀性,對聚類結果進行數(shù)據(jù)還原,如圖3和表3所示。因DBSCAN為無監(jiān)督學習算法,數(shù)據(jù)分析無類別參照,因此,選取輪廓系數(shù)S對聚類效果進行檢驗,針對單一樣本設定c為其與同鄰域其余樣本的平均距離,d為其與最近不同簇中樣本點的平均距離,即

        表3 聚類結果分析Table 3 Results of clustering

        圖3 DBSCAN聚類效果Fig.3 Effect of DBSCAN clustering

        輪廓系數(shù)S是所有樣本的輪廓系數(shù)均值,其取值范圍為[-1,1],值越接近1,聚類結果越好。對本次模型運算進行輪廓系數(shù)檢驗,S為0.72,由此可知,模型準確度較高,適宜進行深入分析。

        由模型聚類效果可知,30名實驗駕駛員依據(jù)平均車速、車速標準差與急加減速次數(shù)可分為3 類,類型“0”聚類區(qū)域內(nèi)包含14個樣本點,其平均車速與車速標準差均低于其他類型駕駛?cè)耍砻髟擃愋婉{駛?cè)藢④囁倏刂朴谳^低水平,全程車速變化幅度較小,相對較多的急加速和急減速次數(shù),體現(xiàn)了駕駛?cè)藢ξkU有著較高的謹慎程度,因此,將類型“0”定義為謹慎型;類型“1”區(qū)域有11 名駕駛?cè)?,平均車速分布?3.28~55.01 km·h-1,車速標準差亦相對較大,但急加減速次數(shù)相對最少,由此可知,駕駛?cè)藢囕v有著良好的把控能力,與類型“3”相比,該類駕駛?cè)怂兄笜藚?shù)值均處于較低水平,因此,判定類型“1”為穩(wěn)健型;類型“2”僅包含5 名駕駛?cè)耍擃愋婉{駛?cè)说钠骄囁?、車速標準差與急加減速次數(shù)值均高于謹慎型和穩(wěn)健型駕駛?cè)?,車速值域較高,且變化范圍較大,對危險的感知和判斷能力相對較弱,因此,將類型“2”定義為激進型。

        結合樣本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謹慎型駕駛?cè)松闲泻拖滦械钠骄囁倥c車速標準差相對接近,且60%的駕駛?cè)讼滦袝r急加減速次數(shù)大于上行,行車途中始終保持謹慎的態(tài)度;穩(wěn)健型駕駛?cè)嗽谏闲泻拖滦袑嶒炛芯哂熊囁俣嘧兊奶攸c,但下行時有67%的駕駛?cè)藢囁龠M行控制,平均車速與急加減速次數(shù)明顯下降;激進型駕駛?cè)松闲袝r的平均車速普遍高于下行時,80%的駕駛?cè)嗽谙滦袝r降低了車速,且對車速變化范圍開始控制,但其激進的行為特點使其急加減速次數(shù)在下行時仍處與增長狀態(tài)。由此可知,各類駕駛?cè)诵熊囂卣鞔嬖诓町悾荫{駛?cè)嗽谏闲信c下行途中對車輛的操控特點也有不同,針對不同類型駕駛?cè)嗽诟咴返男熊囷L險,仍需結合道路線形、環(huán)境及駕駛?cè)松硇睦硪蛩剡M行深入分析。

        3 基于駕駛狀態(tài)的高原公路危險路段辨識

        3.1 危險駕駛狀態(tài)識別模型

        針對生理指標和實時車速等序列型數(shù)據(jù)的特征提取與狀態(tài)識別,深度學習領域中的一維卷積神經(jīng)網(wǎng)絡(CNN)與長短時記憶神經(jīng)網(wǎng)絡(LSTM)算法對特征提取與學習有著較強的能力,將CNN 與LSTM單元結合,可利用CNN卷積核提取序列局部特征,同時,發(fā)揮LSTM的時序記憶能力,加強指標數(shù)據(jù)時空特征的提取和學習能力。處理較長的生理指標序列時,BiLSTM為LSTM的雙向結構,彌補了單一LSTM單元指標特征遺漏的缺陷,與注意力機制結合可通過調(diào)節(jié)指標權重的方式重新調(diào)整算法對特征學習的傾向性。

        本文實驗數(shù)據(jù)具有多維和長時序的特征,因此,綜合上述算法優(yōu)勢,以多方法組合的形式,采用CNN 一維卷積核同步提取駕駛?cè)松砗托袨樘卣?,代入BiLSTM算法對其進行時空特征學習與危險狀態(tài)判別,并在學習過程中由注意力機制對各生理指標進行權重調(diào)整,搭建基于CNN-BiLSTMAttention危險駕駛狀態(tài)識別模型,避免單一算法時空特征遺漏等問題,保證特征提取、學習及判別的完整性和模型準確率,模型結構如圖4所示。

        圖4 模型結構Fig.4 Structure of model

        圖4 模型結構中,輸入層將GSDNN、GBVP、GEMG及β波作為模型輸入指標x1~x4,Y為車速變量,并對所有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消除指標量綱對模型分析帶來的影響,并將多指標數(shù)據(jù)代入運算,過程如下。

        Step 1 將輸入層指標數(shù)據(jù)代入CNN 卷積層,由一維卷積核(1D-Conv)提取序列特征,卷積為

        式中:Z( out)為卷積特征輸出;n為特征區(qū)域總數(shù);為第I個指標的第J部分特征提取區(qū)域元素;為權重參數(shù);為該卷積層的偏置參數(shù);K為卷積計算的激活函數(shù),本文采用相對常用的ReLU函數(shù)進行運算。特征提取區(qū)域受卷積核尺寸影響,因儀器數(shù)據(jù)采樣頻率為200 Hz,所以,模型將卷積核尺寸設為1×20 。

        Step 2 在BiLSTM 層,將CNN 卷積層提取到的指標變化特征輸入LSTM單元,并由正向和反向結構對時間序列數(shù)據(jù)進行雙向特征學習,依據(jù)生理指標與車速的同時域變化特征對各點位駕駛狀態(tài)進行異常識別,本文采用tanh函數(shù)將生理指標與實時車速進行映射融合,BiLSTM輸出可寫為

        Step 3 在Attention 與Dense 層,將BiLSTM 層的輸出作為Attention層的輸入,通過點積運算得出各指標權重值,并與BiLSTM結果結合,在Dense層采用線性激活函數(shù)對生理與車速指標進行函數(shù)映射,令映射值為k,將k>0 的點位確定為危險狀態(tài)點。在此基礎上,分別在CNN 卷積層與BiLSTM層后分別添加Dropout 層,隨機丟棄部分神經(jīng)元節(jié)點,用于提升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整體效能。

        3.2 模型結果分析

        根據(jù)模型結構,本文基于Python 平臺的Tensorflow 與Keras 框架搭建與運行模型。模型運算前,利用SPSS 軟件針對各維度生理指標數(shù)據(jù)進行K-S 檢驗,確定數(shù)據(jù)的分布特征;其次,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對生理指標與觀測變量的顯著性關系進行檢驗;最后,以Pearson相關系數(shù)為變量間關聯(lián)性的度量,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Table 4 Results of pearson correlation

        由表4 可知,實驗選取的生理指標與V均有顯著相關,因此,將V作為目標變量,所有生理指標均作為輸入指標進行運算。對模型訓練進行訓練集與驗證集劃分,設置訓練集占比為80%,驗證集為20%。對各樣本結果進行準確率檢驗,上行和下行準確率均大于0.8,準確率均值分別為0.89 與0.90,表明,當前模型效果良好,適用于危險狀態(tài)的識別,將識別得出的危險狀態(tài)點位與GPS數(shù)據(jù)進行對應,得出各類型駕駛?cè)嗽谏闲泻拖滦型局械奈kU路段,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危險路段辨識結果Fig.5 Identification results of dangerous road sections

        由圖5可知,各類駕駛?cè)嗽谏闲泻拖滦型局形kU路段特征與分布情況既有相似也存在著差異。上行途中,謹慎型與穩(wěn)健型駕駛?cè)顺霈F(xiàn)危險狀態(tài)的路段均有10 段,總長度分別占總里程的33.39%與32.07%;激進型駕駛?cè)说奈kU路段數(shù)量相對最多,有11段,約占總里程的36.72%。下行時,謹慎型駕駛?cè)宋kU路段相對最多,有12 段,約占總里程的38.29%;穩(wěn)健型與激進型駕駛?cè)寺范螖?shù)量相對于上行均有減少,但路段總體長度均大于上行,分別占總里程的35.38%與37.61%。識別結果多為組合型路段,無法直接依據(jù)線形特征對路段進行分類,因此,本文按照直線路段(直縱坡)與曲線路段(彎坡)對危險路段進行初步劃分,并按照海拔區(qū)間對各類型路段進行危險點位占比分析,發(fā)現(xiàn)各類型駕駛?cè)藷o論行車方向,均于2400~2800 m區(qū)間中具有彎坡特征的路段出現(xiàn)危險駕駛狀態(tài),點位占比均超過40%,由此可知,道路線形對行車安全的影響能力相對大于海拔變化,需結合線性參數(shù)進行深入分析。

        3.3 危險路段致因分析

        從駕駛?cè)烁兄?、操縱及狀態(tài)變化角度分析模型識別結果,以1 名激進型駕駛?cè)松闲性囼灋槔?,分析其在A32路段的指標變化特征,3 類駕駛?cè)嗽谠撀范尉霈F(xiàn)危險狀態(tài)(A32相似于A12、A22、a12、a22、a32),指標特征如圖6所示。

        圖6 危險路段指標變化特征Fig.6 Characteristics of indicator changes in hazardous road sections

        圖6 中,在駛?cè)階32路段時,首先,駕駛?cè)甩虏ǔ霈F(xiàn)異常,表明其感知到風險;隨即GBVP與GSDNN指標出現(xiàn)變化,GBVP周期的擴大體現(xiàn)了駕駛?cè)诉M入緊張狀態(tài),GSDNN數(shù)值的下降表明,駕駛?cè)诵奶鳵-R間期開始縮短,駕駛?cè)碎_始緊張;最后,在彎坡處駕駛?cè)说腉EMG信號出現(xiàn)短時異常,即駕駛?cè)藢囕v進行快速操控,由V的特征變化可以看出,該駕駛?cè)嗽谠撀范斡卸啻未蠓燃铀俸蜏p速行為。針對各類型駕駛?cè)松砗蛙囁倥c道路線形參數(shù)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因GBVP呈周期性變化,而GSDNN以數(shù)值變化情況直觀反應生理狀態(tài),且與GBVP具有相同的表征作用,所以,僅采用GSDNN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如圖7所示。

        圖7 駕駛?cè)宋kU狀態(tài)特征分析Fig.7 Analysis of hazard state characteristics

        圖7 為多指標Pearson 分析結果,其中,**、*分別表示顯著性在0.01、0.05級別?;诜治鼋Y果發(fā)現(xiàn),海拔的變化對3類駕駛?cè)藸顟B(tài)改變均起到了負向作用,加速了駕駛?cè)司o張狀態(tài)的發(fā)生,上行路段影響效果相對明顯,僅穩(wěn)健型駕駛?cè)嗽谙滦袝r無明顯影響。基于駕駛行為角度對各類型駕駛?cè)宋kU路段進行致因分析:

        (1)謹慎型駕駛?cè)藢D(zhuǎn)角值相對敏感,上行和下行Pearson 系數(shù)分別為0.294 與0.267,在進入彎坡路段后,GSDNN出現(xiàn)明顯下降,隨即GEMG信號出現(xiàn)明顯變動,隨著w的增加,V開始減小,該特征發(fā)生于A12、A13、A14、C11、C13、C14、a11、a12、a13、b13、b14、b15、c11路段中;當感知到 ||i或w增加時,駕駛?cè)碎_始緊張并持續(xù)減速,發(fā)生于路段A11、B12、a14、b11、b12、c12、c13中;駛離彎坡路段后,駕駛?cè)烁兄?|i|在短時間內(nèi)持續(xù)增長時,GSDNN指標快速下降,緊張狀態(tài)持續(xù)至其適應 |i|的增長,該特征發(fā)生于B11與C12路段中。

        (2)穩(wěn)健型駕駛?cè)烁兄獜澠侣范魏?,GEMG信號出現(xiàn)明顯波動,V快速減小,相對來說,該類型駕駛?cè)松鲜鲋笜嗽谖kU狀態(tài)中變化幅度最小,上述特征發(fā)生于A22、A23、A25、B22、C21、C22、C23、a21、a22、a23、a25、c21、c22路段中;感知直縱坡變陡時,駕駛?cè)酥饾u提升車速,GSDNN也逐漸變小,緊張狀態(tài)隨i變小趨向于結束,相比于謹慎型駕駛?cè)说男袨樘卣?,穩(wěn)健型駕駛?cè)嗽谙滦衅露仍龃髸r多進行加速操作,欲快速駛離路段,但無GEMG信號的大幅變動,GSDNN降幅較低,該特征發(fā)生于A21、A24、B21、a21、a22、a23、a25、c21、c22路段中。

        (3)激進型駕駛?cè)诉M入彎坡路段前,GEMG信號出現(xiàn)明顯變化,V有大幅度下降,GSDNN同時開始快速下降,駕駛?cè)思纯剔D(zhuǎn)入緊張狀態(tài),駛離路段后GSDNN下降趨向于平緩,但V有明顯提升,該特征出現(xiàn)于A35、B31、A33、C31、C32、C33、C34、C35、a31、a33、a34、c31、c33、c34、c35路段中;駕駛?cè)烁兄絠或w出現(xiàn)明顯增加,GEMG與V有均顯著變化,GSDNN持續(xù)下降,該特征發(fā)生于A31、A32、A34路段中,在A31與A34路段中,V為增加狀態(tài),在A32中V則為減小狀態(tài),下行時該特征出現(xiàn)于a32、b31、c32路段中。

        根據(jù)現(xiàn)有成果對高原公路駕駛?cè)说木o張程度劃分,當GSDNN于[0,25)ms 與[25,31)ms 時,駕駛?cè)朔謩e為高度和輕度緊張,于[31,35]ms時為舒適狀態(tài)[12]。按照該標準對各類型駕駛?cè)说奈kU路段線形區(qū)間進行GSDNN值域進行界定,如表5所示。

        表5 駕駛狀態(tài)界定Table 5 Definition of driving status

        由表5可知,各類駕駛?cè)诵旭傊敛煌€形參數(shù)組合時,狀態(tài)表現(xiàn)具有共同也存在差異,從整體來看,3 類駕駛?cè)嗽谙滦性囼炛懈壮霈F(xiàn)高度緊張狀態(tài),制定優(yōu)化方案時可結合道路線形因素進行綜合考慮。

        4 優(yōu)化方案設計

        車速控制為駕駛?cè)藨獙ξkU的主要手段,且駕駛風格和生理與車速變化之間的影響具有交互性,因此,本文以車速控制為優(yōu)化方案的立足點,綜合考慮各類型駕駛?cè)松?、車速、海拔及道路線形因素設計優(yōu)化方案。根據(jù)識別出的線形組合路段,按照直線路段(直縱坡)與曲線路段(彎坡)劃分,并分別對各類型駕駛?cè)诉M行指標和參數(shù)數(shù)據(jù)總結及多元回歸分析,將生理指標GSDNN為因變量,車速和道路線形參數(shù)為自變量,結果如表6所示。

        由表6 可知,R2為回歸準確率,當前所有模型R2均大于0.5,表明各模型均可用于計算。針對各類型駕駛?cè)说奈kU路段,采用表6中對應回歸式進行計算。首先,保證駕駛?cè)诵熊嚂r處于舒適狀態(tài),將GSDNN值域定為[31,35]ms;其次,分別輸入各路段線形參數(shù)值,對車速進行不等式求解,得出直線和曲線路段安全車速區(qū)間;最后,則以直線和曲線路段區(qū)間交集的方式計算各組合路段的車速安全域。因道路服務所有類型使用者,且駕駛?cè)藷o法對自身的行為風格有客觀和正確的認知,在優(yōu)化時應讓方案適用于所有類型的駕駛?cè)?。取同向相鄰路段的多區(qū)間車速交集(各類駕駛?cè)塑囁侔踩?,作為整體車速建議區(qū)間,以輔助警示標置的形式放置于路側(cè),如圖8所示。

        表6 多元回歸分析結果Table 6 Results of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圖8 警示標志放置及車速建議區(qū)間Fig.8 Warning sign placement and speed advice range

        在圖8中,V1至V5為上行路段警示標志擺放位置及車速區(qū)間建議,V6至V9則提供了下行路段車速建議,所有警示標志間均有較遠間隔且數(shù)量適中,過多的車速建議區(qū)間會導致駕駛?cè)塑囁俚亩嘧兗榜{駛負荷的增長。放置點多為危險路段起始點前視線良好處,給駕駛?cè)烁兄Q策與操縱增加時間。按照各警示標志中的建議車速行駛,駕駛?cè)藢Π踩囁賲^(qū)間有清醒的認知,并對車速有良好的控制,GSDNN則保持于[31,35]ms 之間,全程保持舒適狀態(tài)。

        5 結論

        (1)通過駕駛風格聚類分析發(fā)現(xiàn),駕駛?cè)丝煞譃橹斏餍汀⒎€(wěn)健型與激進型,3類駕駛?cè)说男袨樘卣鞔嬖陲@著差異,謹慎型駕駛?cè)嗽谏闲泻拖滦型局芯3州^強的警惕性,穩(wěn)健型駕駛?cè)擞^察、判斷以及對車速的把控能力較強,而激進型駕駛?cè)塑囁俣嘧儯瑢︼L險的感知和判斷力較弱,行車較為莽撞。

        (2)在高原環(huán)境中,道路線形對行車安全的影響相對強于海拔變化,各類駕駛?cè)说奈kU路段多為具有彎坡特征的組合型路段,上行途中,3類駕駛?cè)藢澠陆M合值與轉(zhuǎn)角值的增長最為敏感,穩(wěn)健與激進型駕駛?cè)俗钜壮霈F(xiàn)高度緊張狀態(tài),而謹慎型駕駛?cè)耸芫€形影響相對較??;下行時,直縱坡坡度對行車安全的影響能力有顯著提升,謹慎與激進型駕駛?cè)嗽谄露却笥?%時均易出現(xiàn)危險駕駛狀態(tài),而激進型駕駛?cè)嗽趶澠陆M合值大于50 和轉(zhuǎn)角值大于80°時也易高度緊張,綜合來看,激進型駕駛?cè)嗽谏闲泻拖滦兄写嬖谥鄬ψ罡叩鸟{駛風險,研究結果可為高原公路管理措施制定和道路線形設計提供參考。

        (3)通過深度學習方法的組合運用發(fā)現(xiàn),CNN、BiLSTM 與Attention 的結合對于從生理和車輛控制角度識別危險駕駛狀態(tài)的效果較好,上行和下行模型準確率均值分別為0.89 與0.9,適用于長時序生理及行為指標的特征提取與狀態(tài)識別,針對識別結果,高原公路交通運營管理階段以運行車速區(qū)間化建議作為管控方式,利于從人因角度降低事故率。

        猜你喜歡
        特征
        抓住特征巧觀察
        離散型隨機變量的分布列與數(shù)字特征
        具有兩個P’維非線性不可約特征標的非可解群
        月震特征及與地震的對比
        如何表達“特征”
        被k(2≤k≤16)整除的正整數(shù)的特征
        不忠誠的四個特征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4
        詈語的文化蘊含與現(xiàn)代特征
        新聞傳播(2018年11期)2018-08-29 08:15:24
        抓住特征巧觀察
        基于特征篩選的模型選擇
        内地老熟女老少配视频|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久久|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精品综合| 日本老熟欧美老熟妇| 亚洲午夜看片无码| 亚洲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一区| 人妻无码αv中文字幕久久琪琪布 美女视频黄的全免费视频网站 | 午夜不卡亚洲视频| 精品国产女主播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三区在线观看内射后入| 99热久久精里都是精品6| 二区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自拍偷拍视频| 久久综合99re88久久爱| 精品人妻va出轨中文字幕| 国产女人91精品嗷嗷嗷嗷| 我的美艳丝袜美腿情缘| 国产日韩精品suv|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亚洲国产字幕| 午夜精品久久99蜜桃|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 | 中文字幕欧美人妻精品一区| 久久久精品3d动漫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女人天堂av人禽交在线观看| 51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男人的天堂在线无码视频| 麻豆av毛片在线观看| 欧美大胆性生话| 色综合无码av网站| 国产丝袜高跟美腿一区在线| 少妇激情一区二区三区99|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片|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最大不卡av网站| 男人女人做爽爽18禁网站| 久久香蕉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 亚洲av色在线观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