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盛
(山東省莒縣夏莊畜牧獸醫(yī)站,山東 莒縣 276514)
肉鴨籠養(yǎng)能夠充分利用鴨舍空間,大幅度提高單位建筑面積的飼養(yǎng)密度;限制了肉鴨的活動,降低了能量消耗,提高了飼料轉化率,生產周期得以縮短;肉鴨不與糞便接觸,減少了腸道疾病的發(fā)生;便于機械化操作,自動加水加料,機械化清糞,大幅度降低人工費用,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獲得最佳經濟效益。
鴨舍宜建在地勢高燥,地面平坦而稍有坡度的地方,場址選擇必須遵循社會公共衛(wèi)生準則,使鴨場不致成為周圍社會的污染源,同時也要注意不受周圍環(huán)境所污染,因此鴨場位置要遠離居民小區(qū)、工業(yè)區(qū)、學校、水源地及其他公共場所,遠離公路鐵路,遠離畜禽交易、加工、儲臧場所;選址時應考慮有充足的水源,水質良好,取用方便,便于防護;要有可靠的電力供應,保證全天供電并有備用發(fā)電機。
鴨場分區(qū)規(guī)劃的基本原則是節(jié)約用地,合理地利用地形地勢創(chuàng)造有利的養(yǎng)鴨環(huán)境,建立最佳的生產布局和衛(wèi)生防疫條件,提高勞動效率,兼顧人鴨健康并留有發(fā)展余地。鴨場功能區(qū)分為管理區(qū)(包括辦公室、生活區(qū)等)、生產區(qū)(包括鴨舍、飼料儲存室等)、糞污處理區(qū)(包括獸醫(yī)室、病鴨隔離區(qū)等),三個功能區(qū)按地勢和主風向合理布局:生活管理區(qū)應占全場上風和地勢較高的地段,依次為生產區(qū)、糞污處理區(qū)。生產區(qū)設在管理區(qū)的下風和較低處,但高于糞污處理區(qū),并在糞污處理區(qū)的上風向。三功能區(qū)相對保持獨立,管理區(qū)的生活污水不得流入生產區(qū)。
鴨舍建造尺寸因地制宜,可以根據建造選址處的地形靈活調整,同時要考慮到舍內環(huán)境控制的需求??蛇x擇建造成長 100~120 m,寬12~16 m,檐高3.2 m的鴨舍。棚舍建造可選擇鋼架結構,地圈梁,加強跺6 m一個,C型鋼梁,方鋼支架,棚頂選用彩鋼夾芯板。
根據鴨舍寬度,縱向排 5~7列;單籠:長1.3 m,寬 1 m,高 0.45 m,鴨籠前端外掛料槽?;\的結構為H型,分上、中、下3層為一組,總高約 2.1 m;材質:熱鍍鋅主體框架,熱鍍鋅前網、底網、隔網,PE塑料墊網、原生料 PVC肉鴨專用食槽。
料槽外掛于籠具前端,使用自動加料車。飲水使用可上下調節(jié)高度的乳頭式自動飲水器,水線從籠具中間穿過。
每層籠子下安裝糞污傳送帶,傳送帶由電動機帶動,可根據鴨日齡大小、排糞量多少定時啟動傳送帶,將糞污傳出舍外,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
鴨舍后端山墻面安裝風機,風機約 1.2 m寬,縱向墻體前端安裝濕簾??v向墻體上安裝通風管和通風小窗。風機、濕簾、通風管、和通風小窗配套使用用于舍內通風和降溫。配備暖水爐1個,每層鴨籠的后端安裝兩道熱水管用于鴨舍供暖。
在鴨舍內安裝物聯(lián)網智能設備,自動采集鴨舍內環(huán)境的溫度、濕度、光照、通風量、氨氣濃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數(shù)據,供養(yǎng)殖戶隨時查看和應用。
肉鴨生長迅速,對飼養(yǎng)管理條件要求高且對環(huán)境很敏感,稍有不慎就會引起生長發(fā)育不良,甚至導致死亡率增高,因此需要科學的飼養(yǎng)管理,肉鴨的飼養(yǎng)管理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進雛前應做好各種設施設備的檢修安裝,檢查照明系統(tǒng)、通風系統(tǒng)和供溫系統(tǒng);備足育雛飼料及疫苗等;進雛前對鴨舍和飼養(yǎng)用具進行徹底清理,徹底掃除鴨籠、地面、墻壁及其他物品上的鴨糞、羽毛、灰塵等,并用高壓水槍對鴨舍內部全面沖洗,沖洗后先用 2 % ~ 4 % 氫氧化鈉(或過氧乙酸)熱溶液噴灑地面,2~3 d后再用福爾馬林、高錳酸鉀熏蒸消毒,進鴨苗前第二天用聚維酮碘 800倍稀釋后自上而下噴霧消毒。鴨舍在進鴨前 1 d開始點火升溫,進雛前 2~3 h溫度升至育雛要求溫度31~33 ℃。
必須選擇來自無疫區(qū)的健康雛鴨,選擇的標準為:大小均勻一致,體重在 55~60 g,絨毛顏色純正一致,卵黃吸收和臍部愈合良好,抓在手里掙扎有力,眼大有神,叫聲洪亮。剔除盲眼、歪頭、跛腿、大肚皮及血臍等殘鴨,育雛后的前5~7 d,及時淘汰殘弱雛和生長不良的僵鴨。
培育雛鴨要掌握早飲水、早開食,先飲水、后開食的原則。先飲水、后開食,有利于促進胃腸蠕動,吸收殘留卵黃,排除胎糞,增進食欲,尤其對長途運輸?shù)碾r鴨可有效補充運輸途中所損失的水分。具體方法:雛鴨到達前 1 h,飲水器要裝入 1/3的水,使雛鴨到達時飲水溫度達到25 ℃ 左右。雛鴨到達后先飲水,飲水中添加電解多維、3 % 葡萄糖、恩諾沙星等藥物,添加物不宜長時間連續(xù)使用,配制后讓雛鴨 2 h左右飲完為宜,然后換成清水。注意觀察,不可斷水。
雛鴨先飲水,15~30 min后再開始喂料,即開食,最初 3 d把飼料撒在淺料盤中,以便雛鴨采食,3日齡后,換用淺料槽。飼喂時依據“少給勤添”的原則,做到隨吃隨給,料盤或料槽內要保持稍有余料,但不能太多,否則易造成飼料污染;喂的太少,則雛鴨總的營養(yǎng)攝入不足,影響生長發(fā)育。
籠養(yǎng)肉鴨一般將雛鴨放在溫度較高,光照較好的上層進行育雛,育雛前應根據體質的強弱和體重的大小,把體質好的和體質弱的雛鴨分開飼養(yǎng),開食以后,每周應對鴨群進行一次挑選。對吃食少或不吃食的雛鴨,可集中飼養(yǎng),并適當增加飼喂次數(shù);對經治療無效的病雛,應及時淘汰。當育雛到 9~11日齡時,進行分籠,即由上層育雛,均勻分配到上、中、下三層飼養(yǎng),直至出欄為止。
保持飼料盤(或飼料槽)中常有飼料,一次投料不可太多,要少喂勤添,1周齡內每 3 h添加 1次,2周齡以內每晝夜添加6次,3周齡后白天加3次,夜間加1次。整個飼養(yǎng)周期應用全價配合飼料并讓肉鴨自由采食。
2.7.1 溫度 溫度是影響肉鴨生長發(fā)育的首要條件,對肉鴨的采食、飲水、消化均有極大的影響。溫度過高,肉鴨呼吸加快,飲水增加,采食量減少,長時間高溫,致使肉鴨消瘦,軟弱,易患疾病等;溫度過低,鴨維持體溫需要的能量多,采食量大且容易扎堆。肉鴨適宜溫度:1~3日齡 31~33 ℃,4~6 日齡 29~31 ℃,以后每周下降2~3 ℃,至溫度達到18~23 ℃為止。
2.7.2 濕度 鴨喜干燥,雛鴨適宜的相對濕度是60 % ~ 70 %,育肥期濕度控制在 55 % ~ 60 %。濕度過高,肉鴨食欲不振,羽毛污穢,易患??;濕度過低,肉鴨大量失水,鴨舍灰塵飛揚,引起呼吸道疾病。
2.7.3 光照 光照是鴨飲水、采食等活動的必要條件,對鴨的物質代謝及生長發(fā)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光照過強或過弱均會造成不良影響。光照過強時,鴨煩躁不安,猝死率增加;光照過弱會使鴨采食量下降,影響生長發(fā)育?;\養(yǎng)肉鴨應提供 24 h光照,夜間采用弱光照明,光照度為10~ 20 Lx。
2.7.4 通風 籠養(yǎng)肉鴨密度大,通風換氣是保證鴨舍內環(huán)境均勻一致的重要手段。此外,通風換氣可在一定范圍內調節(jié)鴨舍內溫、濕度狀況,通過控制通風量的大小及通風時間的長短,保持鴨舍內適宜的溫度。鴨舍內外溫差越大,通風效果越明顯,在外界氣溫達 27 ℃ 以上時,通風系統(tǒng)配合濕簾使用,才能起到控制舍溫的作用。
2.7.5 飼養(yǎng)密度 1周齡前 50~55只/m2,1~2周齡 25~30 只/m2,2~4 周齡 18~22 只/m2。具體視鴨群個體大小及季節(jié)而定,冬季密度可適當增加,夏季可適當降低。
為保證鴨群的健康成長,鴨場必須有嚴格的消毒和防疫制度。肉鴨主要預防的疾病有:鴨病毒性肝炎、鴨瘟、鴨傳染性漿膜炎等,應根據本地疫情流行特點和鴨群具體情況制定免疫程序,及時做好免疫工作。要保證鴨舍的清潔衛(wèi)生,飼養(yǎng)環(huán)境條件不良,是誘發(fā)鴨群疫病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合理安排鴨舍的溫度、濕度、光照和通風,盡量減少各種應激反應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