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檬
(泰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2020年,我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進入后脫貧時代,扶貧工作的重心也由消滅農村絕對貧困轉到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減少相對貧困上來[1]。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和可持續(xù)性減貧的根本之策[2],在教育扶貧領域,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也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需要根據(jù)新形勢的變化做出策略性調整。在相對貧困學生普遍存在的背景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應緊密圍繞“育人”這一核心目標,從保障物質資助層面的基礎上向精神資助層面全面延伸,更多關注學生的心理活動,解決思想問題。
心理資助是高校資助育人的重點,通過心理資助能夠有效激發(f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內生動力,樹立擺脫困境的斗志和勇氣,提高自我脫貧能力,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切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家庭脫貧后再次返貧。同時,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回饋社會,為緩解相對貧困貢獻力量,最終實現(xiàn)從受助到自助、助人的轉變,有效提升高校育人工作成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長期以來,精準資助是我國實現(xiàn)教育脫貧的關鍵手段。在后脫貧時代,高校要持續(xù)實施精準資助,亦要突出資助工作的“精細”和“精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科學精準識別和認定是高校開展各項資助工作的前提,更是心理資助的工作基礎。隨著國家對教育資助力度的不斷加大,有些高校助學金的種類和額度遠遠超過了獎學金的種類和額度,且一般為無償資助。因此,有些學生罔顧誠信,在申請資助的動機上出現(xiàn)了偏差;還有一些學生的家庭經濟環(huán)境相對較差,內心自卑、焦慮、敏感、封閉,他們擔心申請資助會被看不起,從而會放棄被資助。這些“爭貧不爭優(yōu)”或“隱形貧困”的現(xiàn)象較大地影響了高校資助工作的精準度。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資助工作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進一步提高資助的精準性和科學化水平。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地區(qū)和高校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思維,通過制訂科學的量化指標體系,對學生是否困難和具體的困難程度進行定量分析,分析校園一卡通消費記錄,輔助了解學生的消費習慣。但是,受各方因素影響,線上的“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只能作為認定過程中的重要參考,線下還需要深入學生班級、宿舍、食堂,進一步調查摸排。通過以學校資助工作人員、班主任、輔導員為主的教師隊伍和以學生干部、學生代表為輔的學生隊伍相互配合,及時發(fā)現(xiàn),精準識別,科學認定,動態(tài)管理,規(guī)范透明,公平公正,確保每一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能被妥善資助,避免因資助的不精準引發(fā)學生的不良情緒。
資助育人和心理育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體系,需要密切聯(lián)系、相互協(xié)作,共同提高育人工作實效。然而,在很多高校的實際工作中,二者往往是各自為戰(zhàn),獨立開展工作,為經濟困難而資助,為心理問題而輔導,兩項重要的育人工作開展分別隸屬于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同在學生工作框架內,卻缺乏有機結合與良性互動,使得高校育人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3]。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和心理健康普查是高校每年在新生入學后的常規(guī)工作,對新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及心理狀況進行摸排[4],進而建立貧困生檔案和心理健康檔案。為保護學生隱私,心理健康檔案一般由學校心理健康中心收集保存,且只會將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點對點地反饋給相關輔導員教師,不利于輔導員全面了解學生。因此,只有將這兩項摸排結果有機結合,建立專門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才能夠全面掌握他們的家庭情況和心理狀況,為心理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科學化和規(guī)范化提供保障,提高資助育人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貫穿于資助育人全過程,高校要長期持續(xù)地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不同資助階段的心理變化和不同成長階段的心理狀態(tài),按照其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從新生入校到畢業(yè)離校,實行動態(tài)教育管理,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改變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大學新生入學之初,在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以及人際交往等方面往往存在不適應的問題,受家庭經濟環(huán)境的影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會比普通學生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因此,在資助前期,應該做好新生的入學適應性教育以及心理壓力的疏導,緩解由于經濟困難引起的心理不適,幫助他們更好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在資助前期,幾乎無條件的經濟資助會讓很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產生“等、要、靠”的依賴心理,認為受到資助是理所應當?shù)?。因此,在資助中期,要格外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奉獻、責任意識以及吃苦耐勞、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資助后期,應該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挖掘潛能,發(fā)揮自助能力。例如,針對學生在求職中產生的焦慮、受挫感,首先要肯定成績,提升自信,其次要引導他們學會查找自身不足,根據(jù)自身情況設定目標方向,克難奮進,迎接挑戰(zhàn),收獲成功。
家庭遭受自然災害、家庭突發(fā)意外事件是誘發(f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產生心理危機的高危因素,往往給學生帶來焦慮、抑郁、緊張等負性情緒和心理障礙,最終導致心理危機的產生,嚴重影響個人發(fā)展。特別是新時代下受國際疫情影響,國內各類突發(fā)風險概率也隨之上升[5],原已脫貧的家庭極易出現(xiàn)因災因學返貧的情況。因此,在化解突發(fā)致困風險的策略上,高校在及時給予受困學生經濟資助的前提下,還應建立健全學生心理應急援助保障機制,組建專業(yè)心理咨詢應急響應隊伍,并進一步暢通心理求助通道,針對遭受突發(fā)事件的學生在心理和生活方面準確介入,提供方便、迅速、有效的心理支持服務,做到咨詢無障礙、助困有溫度、關懷有溫情。
高校在給予學生經濟資助時,應當尊重保護學生隱私,避免對學生心理產生傷害。心理資助工作更應如此,尊重保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隱私是心理咨詢的前提。在對需要關注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首次約談時,要讓學生感受到心理約談是一項常規(guī)工作,約談對象為隨機抽取,從而消除其思想顧慮和戒備心理。對于建立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和心理約談記錄要落實專人專管、嚴格保密。此外,還要注意心理咨詢室和相關咨詢手續(xù)的保密性,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寬松的輿論環(huán)境。
心理健康專題講座、心理沙龍、團體心理輔導等活動是高校心理資助工作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活動的組織應遵循學生自愿報名參加的原則,不應打著“為學生好”的旗號又或是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必須參加”“受資助學生必須參加”等類似的措辭強制學生參加,因為只有參與者自身主動想要改變自我和發(fā)展自我,才會給他們帶來心理上的啟示與幫助。否則,即使活動組織的再精彩,也只是空有形式,失去了活動的真正意義,達不到真正育人的目的,甚至還會適得其反,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產生心理陰影。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概率大于普通學生,但并不是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會出現(xiàn)心理問題。在逆境中越挫越勇,勵志成才的優(yōu)秀大學生也很多。因此,絕對不能主觀上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貼標簽”,開展幫扶工作時,既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又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合理運用共情手段,細心、耐心、用心地關切學生的心理訴求,讓他們切實感受到尊重、理解和關愛。
隨著我國脫貧攻堅戰(zhàn)取得全面勝利,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也進入后脫貧時代。在后脫貧時代,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需要因時、因勢調整工作的著力點。心理資助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關乎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健康成長、家庭的幸福美滿、學校和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心理資助體系,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有力心理支持,促進學生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