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市第一中學 李新軍
每年都會聽到中途接高三的部分老師抱怨:這屆學生太差了,遠不及上一屆……聽著這些言論,我似乎看到了前任老師極度凄楚的表情。
作為教師,換班是經常遇到的事。如何對待前任老師,是一門學問。
“現任”總不滿意“前任”的原因大概有三:
一是功利虛榮之心作祟。把原來的班級說得越差,越不堪,如果自己接手后沒有改觀,對不起與我無關,責任一切在“前任”。如果成績有提升,轉變大,那證明自己功勞很大,能力無窮,比“前任”厲害多了。所以,或多或少是有意而為之。當然,也有老師就是隨口一說,不見得有不可告人的心思。
二是不懂教育及學生成長的規(guī)律。這些老師剛帶完的高三學生,是經過一年系統強化訓練的,無論是知識體系還是思維,都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已具備參加高考的能力水平。接下來再帶的這屆,是剛從高二升上來的,他們只有高二的能力水平,很多方面不及已畢業(yè)的高三學生。可現實中,長時間身在高三的老師們卻忘記了這一規(guī)律。
三是不懂教師專業(yè)成長的規(guī)律。用發(fā)展的眼光看,教師年復一年地研究本學科,隨著教齡增長,自身的學科知識是不斷增長的。隨著自己知識體系的不斷拓寬、加深,會覺得學生知識能力一屆不如一屆。同時,剛帶完高三,對學生的知識能力要求以及教學感覺,還停留在高考沖刺階段。這一點,有時很多教師是不去思考的。所以,總是感覺落差很大。
這些不恰當的認識如得不到及時糾正,于學生、老師都是極為有害的。于老師自己,因為覺得學生差,就會在言語、態(tài)度中表現出對他們的蔑視,不能用賞識和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會導致師生關系緊張。對于學生,天天置身于受鄙視的課堂中,自信心會受打擊,不利于快速適應新環(huán)境。同時,常將學生的不堪歸罪于“前任”,將成績據為己有,也會導致同事關系極度緊張。
那么,應該怎樣妥善解決此問題呢?
一是常懷感恩心,不甩鍋居功。有這么個生活常識,一個人肚子很餓,吃第一個饅頭覺得還很餓,吃第二三四個還是不飽,直到吃第六個饅頭才飽。這個人當然不能將飽的功勞全歸功于第六個饅頭,如果沒有前五個饅頭做基礎,吃第六個饅頭時能有吃飽的感覺嗎?常識如此,學生的知識、技能積累也如此。學校不能將高考的成功,全歸功于高三,而把失敗歸罪于高一、高二,甚至是初中。
人們對遇事甩鍋、將所有功勞據為己有的行徑是極痛恨的。高中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他們疾惡如仇,好漢眼里摻不得沙子。不論他們當時與老師有著怎樣的不和諧,但人都是念舊的,如果“現任”老甩鍋給“前任”,居功自傲,學生會很反感,是極不利于班級發(fā)展的。
二是客觀評價,不偏不倚。一個學校,要有良性且長遠的發(fā)展,領導對教師教學業(yè)績的評價就要客觀公正。既要能看到高三教師奮戰(zhàn)高考的不易,也要能看到高一、高二教師打基礎的艱辛。如若大會小會上領導都責備高一、高二年級教師,只會讓那些勤勤懇懇、認認真真打基礎的教師寒心。一個人,汗干了,可以再出;血涼了,可以再熱;心寒了,就難辦了。
一所高中學校,只有樹立起高一、高二、高三“一盤棋”的理念,通過合理的獎懲制度、考評制度,科學考核、評價所有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教學業(yè)績,營造風清氣正的干事創(chuàng)業(yè)氛圍,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
三是欣賞“前任”,但言其好。對自己的“前任”,要善于發(fā)現并欣賞他們的長處,并且要讓學生感覺到。我從文科班調到理科班時,就當著學生的面客觀地分析了自己哪些方面不如之前的班主任,如我們班的衛(wèi)生工作做得好,教室評比一周全是A,是得益于高一時培養(yǎng)的良好衛(wèi)生習慣。我從不在學生面前說一句對“前任”不敬的話,我的感激是發(fā)自內心的。高中生有自己的判斷,假裝是很容易被他們看穿的。見我對“前任”如此感恩,他們也對我充滿了敬意,班級就迅速走上了正軌。
再想想,即便是從高一學生進校一直帶到高三,難道我們對自己的工作就百分之百滿意了嗎?不盡然吧,我自己的經歷即如此。遠的不說,就拿今年的文科班來說,各項工作都差強人意。先是自己身體的原因,對學生督促不到位,導致學生的衛(wèi)生習慣、進教室學習習慣養(yǎng)成不是很好,執(zhí)行力不強。因體力不支,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不到位,致使班級后六分之一的學生學習跟不上,保持率、鞏固率都達不到預期。我自己都不滿意,又怎能讓他人滿意?
如此看來,確實印證了那句話“教育是一種遺憾的藝術”。無論是誰,教哪個年級、哪個班,都會留有遺憾,都有不滿意之處。明白了這些,我們就會對“前任”多一份包容,多一份敬意。如此,于自己、于學生和“前任”皆是美事。教師間、師生間的和諧關系也會逐漸恢復。
四是辯證借鑒,實行“拿來”。面對“前任”的方法及所用之人,“后任”大致有兩種極端的做法:一是不問青紅皂白,全盤否定;一是不問是否合適,全盤接受。兩者正如魯迅先生《拿來主義》一文中批評的兩種對待外來文化的態(tài)度。正確的做法也應如魯迅先生所說:“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本褪且J真分析研究“前任”的做法哪些是科學的、合理的;他任用的人,哪些是有真才能、能干事、能管班級的。這些我們要繼續(xù)使用,并且推而廣之。對于那些不合理、低效、學生反對較多的管理方法,則應果斷拋棄。
科學“拿來”的前提,是“現任”要能沉著辨別“前任”的類型?!扒叭巍贝笾乱蛉N情況成為“前任”:一種是因工作成績不令人滿意,或領導覺得他不適合帶那個班級,將其換了;一種是某些班級成績出問題,將某個較優(yōu)秀的老師調去;還有一種是學校自然輪換,不存在懲罰、不認可等因素。知道“前任”之所以成為“前任”的緣由,接受新班級時,我們才能在尊重“前任”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如果去接手的班級“前任”確實很優(yōu)秀,那么,“現任”的壓力就無比巨大。我們要做的是借助“前任”的力量,用好“前任”重用的班委、課代表,讓學生明白人和人、教師與教師之間自是有差距的,自己一定努力,不辜負之前的老師,也讓學生樹立此種意識。這樣,學生自會慢慢接受“現任”。面對強大的“前任”,如果“現任”不自信,為了樹立自己的威嚴,不承認“前任”的功績,甚至動輒咒罵,那情況會越來越糟。如是“前任”因成績、管理的原因被換,“現任”的壓力倒不是很大,最需做的是弄清班級存在問題,迅速凝聚人心,轉變班風、學風。一般來說,自然輪換的班級“前任”與“現任”之間,學生層面不會存在太大的抵觸情緒,按正常的方法接管即可。
再想,何止教書育人需要有善待“前任”的智慧,人行天地間,何事、何職業(yè)不需要此種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