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亞平
本期專題導讀
在中國電影的序列里,體育類型是一支重要的創(chuàng)作脈絡,與其他類型相較,它的出現(xiàn)與形成較晚,然而其發(fā)揮的表征作用、替代性想象與影響力卻是深遠的,并隨著國家話語的需要持續(xù)提示著自我的電影實踐與文化在場。
體育電影是伴隨著現(xiàn)代體育話語而生的,從《一腳踢出去》開始,中國電影開啟了體育電影的積極嘗試,也標識了這一類型在中國電影史上的登堂入室。孫瑜編導的《體育皇后》則讓體育電影真正走進大眾視野,明確表達了身體強國的時代訴求和展示了體育救國的精神氣質。伴隨著時代向前邁進的步伐,不同時期的體育電影有著紛繁多姿的敘事特征和風格樣態(tài),《女籃五號》《大李、小李和老李》《水上春秋》《兩個小足球隊》《沙鷗》《女帥男兵》《許海峰的槍》《飛馳人生》《奪冠》《我心飛揚》等體育電影不斷演繹著這一類型的時代面貌和文化心理,尤其是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與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的舉辦,激蕩著體育電影的持續(xù)勃發(fā),這一電影類型進入發(fā)展的黃金期,在彰示國家話語之余亦著力展現(xiàn)具有普世意義的人文主義精神,以電影的具體實踐闡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內涵。
毫無疑問,體育電影是一個值得反復研究的命題。本期的七篇文章從不同的研究切口對其予以關懷。作為一種替代性的想象,體育電影負載了至關重要的國家話語期待與需求,之于國家體育文化軟實力的建設與民族精神的聚合發(fā)揮著關鍵性的作用。李志方老師的《跨文化傳播與體育電影塑造國家形象研究》關注到體育電影與國家形象;王鵬老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國體育電影融合研究》立足于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以黨的十八大以來拍攝上映的體育電影為研究對象,探尋了體育電影的文化精神;王超老師的《中國體育電影的典型敘事場景建構》則基于不同時期的體育電影代表作,通過五種典型場景的分析,尋索了中國體育電影的發(fā)展趨勢;身體的直接展示作為體育電影的重要表征,昭示著身體美學的文化功能,裴令華老師和張傳娥老師的《21世紀以來中國體育電影中的身體呈現(xiàn)》、孫加記老師的《身體美學視域下體育題材電影的體能呈現(xiàn)》、陸生發(fā)老師和劉怡杉碩士的《類型融合、身體美學、情感敘事——中國體育電影的創(chuàng)作特點》將身體作為主要的觀察視角,從多個層次討論了體育電影中的身體呈現(xiàn),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白麗娜老師的《中國女排題材體育電影的敘事流變》采用了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重點考察了女排題材電影在主題、內涵及外延的變化和特征。這些文章一同勾勒了中國體育電影的銀幕風姿,于歷史回溯、發(fā)展現(xiàn)狀及未來展望中給予學理性的注視和系統(tǒng)性的觀照,是中國體育電影再次進入高峰發(fā)展階段的時代側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