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
開欄語: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各項政策效果持續(xù)顯現(xiàn),明年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新的一年,如何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讓中國經濟穩(wěn)中求進?本版今起開設專題,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就這一問題展開深入討論。
近幾個月來,國際上一些人士對中國經濟做出預期。美國前財長薩默斯在去年8月的一次采訪中將今天的中國比作1990年的日本。日本經濟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項研究也表達了類似觀點。而《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保羅?克魯格曼則認為,中國面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經濟對房地產投資的依賴也不可持續(xù)。
薩默斯犯了一個簡單的錯誤,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而日本的人口僅僅是美國的1/3強。認為日本將在總收入方面超過美國的確是不理智的想法,因為這意味著日本的人均收入要達到美國的3倍。而中國的人均收入只要接近美國的1/4就能實現(xiàn)總量超過美國的目標,這并不是什么難以做到的事。
其他絕大多數看低中國增長前景的預期,都建立在對中國未來潛在增長率的低預測上。例如,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簡單地假設,中國的潛在增長率將在未來數年內持續(xù)下降,到2035年趨同于美國的水平,即2000O基于這一假設,他們得出了中國將永遠無法追上美國的結論。
中國的真實潛在增長率
預測一國的潛在增長率對于判斷其經濟走向十分重要、卻并不容易。根據羅伯特?索洛的新古典增長模型,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和人口增長率是預測成熟經濟體潛在增長率的兩個有效指標,前者能衡量一個經濟體整體效率的提升,這主要體現(xiàn)在技術進步和制度改良上。學界廣泛認為,美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年均大約為2.2%。而追趕型經濟體的潛在增長率取決于資本累積率以及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牢記這一點,人們便可大體預估中國當前和未來的潛在增長率。
中國的居民儲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而生產性資本存量是國內生產總值的3.6倍。假設所有儲蓄都轉化為資本,中國的資本存量將每年增長12.5%。中國的基礎設施大都相對較新,每年合理的折舊率為5%。如此,中國的生產資本每年凈增長率為7.5%。由于資本對生產的貢獻是50%,由此可以算出,資本積累對于潛在增速的貢獻為3.75%。
我們需要認識到,絕大多數全要素生產率的測量指標都源自所謂的“索洛殘差”,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順周期性。中國經濟增速在過去十多年間放緩,一些研究人員據此得出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極低甚至為負的結論。然而即便如此,中國的潛在增長率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占比下限為20%,上限則可以達到40%。以3.75%為基礎,中國的潛在增長率將在4.7%至6.3%之間,平均為5.5%。
未來數年間,中國的居民儲蓄率將會下降。事實上,自2010年以來居民儲蓄率已經下降了7個百分點。而國內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則在不斷上升??唆敻衤J為中國消費者支出一直保持在低位,這是錯誤的。自2010年以來,中國已經開啟了再平衡的道路。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這一進程,但在疫情結束后,這一反轉很可能不再持續(xù)。
以2010年至2020年居民儲蓄率下降速度計算,在目前47%的儲蓄率基礎上,到2030年居民儲蓄率預計將下降至41.4%。假設生產性資本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依然為3.6,但資本折舊率增長到6%,資本積累將為中國經濟增長貢獻2.75個百分點。假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在整體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依然在20%至40%之間,中國潛在增長率將在2030年下降到4%的平均本平。2023年至2030年間,平均潛在增長率將為5%。
依照這一增速,中國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能否在2030年追上美國?答案取決于美元同人民幣之間的真實匯率,即名義匯率加上兩國的通脹率差。2022年,人民幣對美元貶值10%以上,美國的通脹率大大高于中國。但在未來數年內,這不太可能成為常態(tài)。根據巴拉薩一薩繆爾森效應,如果一國的生產率增速高于其主要貿易伙伴,其貨幣相對于主要貿易伙伴便會發(fā)生實際升值。對歷史數據的研究顯示,中國生產率增速比美國高1個百分點,人民幣實值便會對美元升值0.4個百分點。未來,中國不太可能停止生產率追趕的腳步,因此,人民幣兌美元不太可能出現(xiàn)真實貶值。
美國經濟在2023年可能會經歷一定程度的衰退。美國的通脹率已經過了拐點,開始收窄。與之相比,中國經濟將會復蘇。由此一來,人民幣將會重回對美元真實升值的通道。202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可能是美國的72%o假設美國經濟增長率為2.2%,中國經濟增長率為5%,美元和人民幣保持在當前的真實匯率,據此計算,中國將在2029年追上美國。
短期面臨的具體問題
然而,潛在增長并不是已經實現(xiàn)的增長:一國能否實現(xiàn)其潛在增速取決于是否存在足夠的需求。過去3年,中國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創(chuàng)造需求。但投資存在局限性,必須面對邊際效益遞減的規(guī)律,因此最多能夠為增長貢獻2至2.5個百分點。未來幾年,出口的作用也將下降,因為多數國家經濟在減速。因此,中國必須提升國內消費來創(chuàng)造足夠的需求。
國內消費增長面臨的一個不確定因素是新冠疫情將如何變化。隨著我國菠情防控進入新階段,預計多數城市可能會在春節(jié)之前達到感染峰值。2023年春天,中國大多數地方都將回歸正常生活。
最近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發(fā)出鼓舞人心的信號。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加力提效,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也將精準有力。會議還強調扎實做好房地產市場“保交樓、保民生、保穩(wěn)定”各項工作??梢灶A期,房地產業(yè)可能會在2023年恢復增長。房地產業(yè)是一個長鏈條行業(yè),對于提振國內消費有著重要意義。將所有因素綜合起來,可以預期消費市場將在2023年復蘇。疫情前消費增速在7%以上。如果中國要實現(xiàn)5.5%的潛在增長,消費增速達到5.4%就足夠。后疫情階段,實現(xiàn)這個目標應該在預期范圍之內。
經濟轉型為新增長期定基礎
2010年之前,中國依賴出口和投資來驅動增長。大多數分析人士都認為,這并不是一個可持續(xù)的增長模式。但要意識到,這對當時中國來說是一個自然選擇。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時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完整的生產網絡,同時國內市場依然偏小,出口便成為天然選項。與此同時,中國的國民儲蓄率開始攀升。在這個背景下,中國自然而然會向基礎設施和工業(yè)設備領域投入大量資金。
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改變了中國經濟的增長軌跡。全球需求下降、出口增速放緩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調整。首先,國內消費不斷增加、居民儲蓄率下降,投資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下降。在疫情之前,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已經達到65%,再把中國經濟稱作是投資驅動型經濟已經不再合適。
其次,中國政府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尤其是推動鋼鐵、煤炭等行業(yè)去產能。
再次,創(chuàng)新成為熱點。在許多領域中國抵達中等技術領域的全球前沿,幾乎每個行業(yè)都出現(xiàn)隱形冠軍。比如,中國原本是電動汽車產業(yè)的后來者,卻在10年間一躍成為領頭羊。2022年前11個月,中國電動汽車銷量超過600萬輛,占全球總銷量的70%以上。中國光伏企業(yè)生產了全球3/4的光伏面板設備。風能投資近些年占到全球風能總投資的一半。依靠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中國正成為全球清潔經濟的最大貢獻者。
最后,中國政府通過積極穩(wěn)妥的去杠桿努力,成功地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人們認識到,錢不可以生錢,錢只有用到實體經濟時才會產生價值。服務實體經濟成為金融機構的優(yōu)先事項。
過去40年,中國經濟呈現(xiàn)增長與轉型交替的周期循環(huán)。20世紀80年代是高增長的10年,動力主要來自農村改革。20世紀90年代進入一個調整期,主要是解決城市里的一些經濟結構問題,這輪調整為中國經濟在20世紀頭10年的現(xiàn)象級增長掃清道路。過去10年則是另一個轉型期。與20世紀90年代相比,這輪轉型期過程并不劇烈,卻同樣為未來更長期的增長清除了障礙。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新的增長期即將到來。
老齡化的影響被夸大了
一些國外觀察人士經常把所謂“扭曲”的經濟結構以及老齡化視為阻礙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兩大要素。然而他們口*大多數的“扭曲”已經在過去10年間被糾正。而老齡化的負面影響實際上被夸大了,至少未來10年是這樣。
中國毫無嶷問正在經歷老齡化。但有關老齡化將阻礙中國經濟增長的看法經不起仔細推敲。
一般認為,老齡化阻礙增長最主要的原因是適齡勞動力人口減少,但這個因素在現(xiàn)實中受到其他因素抵消。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中國2049”課題組的研究團隊估計,未來30年內,人工智能和自動化能夠替代的勞動力數量超過因老齡化而減少的勞動力數量。這意味著,對于中國而言,失業(yè)或者至少是結構性失業(yè)是比缺少勞動力更為緊迫的問題。
另一個抵消因素是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如果以經過教育回報率矯正的教育水平作為生產率的評判標準,20多歲年輕人的生產率是40歲和50歲人群的兩倍。這意味著,僅憑持續(xù)增長的生產率便可抵消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數量下降。
人們經常提到的一個擔憂是老齡化會導致消費增長放緩。日本的經驗似乎坐實了這一擔憂。盡管存款利率為負,但日本老年人依然堅持儲蓄。問題是,不同于日本,中國居民收入依然在持續(xù)增長并創(chuàng)造新的消費。與父輩相比,中國的年輕一代更愿意借貸消費。此外,未來10年至15年將會有130億人要進城,擁有穩(wěn)定收入的城市居民將帶來更多消費。
誠然,中國經濟仍面臨挑戰(zhàn),但外界不應夸大中國經濟放緩的速度,即便在應對老齡化問題上,中國也很可能會比其他國家做得更好。中國擁有規(guī)模龐大的國有行業(yè),資本存量凈值為60萬億元人民幣。中央政府已開始將國有股份劃轉給社保基金。這些股份將創(chuàng)造足夠多的紅利,支持老齡人口的社會保障體系?!?作者是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