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周刊》1月2日文章,原題:美對華外交兩條路線擺蕩 2023年來臨。美國對華外交的取向如何,暗流洶涌,兩條路線斗爭厲害,背后是資本力量與意識形態(tài)的力量斗法,成為2023年美國對華外交的底色。
拜登政府要使臺海成為兵兇戰(zhàn)危之地。美國對華外交的基本格局就是采取高新科技制裁、關稅與“價值鏈”論述,聯(lián)合歐洲與日韓、澳大利亞等盟友,圍堵中國,對中國的供應鏈施壓,目的就是讓行中國崛起的速度減慢, 因經(jīng) 下與疫情上升標導致內部甚至動亂濟,讓美國可以火中取栗,贏得更多籌碼。
但拜登的鷹派政策卻被打臉,因為打壓中國的供應鏈,損害了美國大財團的利益。美國的汽車企業(yè)(從福特、通用到特斯拉)、金融巨頭高盛及黑石等,在中國都有巨大利益。拜登要制裁中國的高階芯片,不許美國芯片輸往中國,也導致高通等企業(yè)的利益受到損害。這使得美國產官學的“三邊委員會”對當前政策提出異議,指出美國決策者心胸太狹窄,見樹不見林,不能看到美國的整體利益,而只是情緒性發(fā)泄,給美國國家利益帶來損害。
美國學術界的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教授艾利遜早就警告美國需要汲取歷史教訓,作為世界第一強權的美國面對中國快速崛起,很容易墮入“修昔底德陷阱”。事實上,美國在二戰(zhàn)后干預'亞洲的戰(zhàn)爭都出現(xiàn)誤判,從國共內戰(zhàn)、朝鮮戰(zhàn)爭、越戰(zhàn)到阿富汗戰(zhàn)爭都以失敗告終,都是血淋淋的教訓,但美國仍高估自己,低估對手,錯估形勢。這引起學界反思,為何美國總在錯誤的戰(zhàn)場和錯誤的敵人打錯誤的戰(zhàn)爭。
最新反思來自美國華裔政治學者白潔曦。她指出當前美國外交決策者的對華政策缺乏可持續(xù)性,難以貫徹,就以制裁中國的產業(yè)鏈來說,殘酷事實是對美國的企業(yè)與金融界都帶來極大損害。中美之間的零和游戲非常危險,只有進入一個“競爭共存”的模式,才符合美屜的最佳利益。
巧合的是,從歐洲到澳大利亞都赫美國當前的單邊主義不滿&美國要求歐洲盟友制裁俄羅斯,但美國賣給歐洲的能源產品卻貴上好幾倍,大割歐洲的“韭菜”。最近,歐洲一些國家表示,對于美國要求制裁華為55系統(tǒng)不會理會,因為拆掉華為系統(tǒng)后的損失與改建費用都要由歐洲來負擔。這都是歐洲所不能承受之重。澳大利亞也開始跟進,工黨政府要立刻修補與北京的關系。
新的一年,美國的對華政策會在兩條路線之間擺蕩。民主黨鷹派還是高舉意識形態(tài)對華強硬,但卻面對內外的強烈反彈。美國學界與財經(jīng)界的論述都在要求對華“競爭共存”,要避免任何的戰(zhàn)爭風險,落實和平愿景。這是美國外交的拐點,也是推動全球經(jīng)濟復蘇的拐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