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璐 袁慧珍 黃婷婷 鄒永毅 饒慧華 劉艷秋
胚胎鼻骨于孕6周時開始發(fā)育,第9~11周時開始骨化[1]。產前超聲篩查診斷胎兒鼻骨發(fā)育異常包括鼻骨缺失和鼻骨發(fā)育不良,被認為是胎兒非整倍體染色體異常的超聲軟指標之一,尤其是21三體[2-3]。但目前關于孤立性的鼻骨缺失或發(fā)育不良是否行介入性產前診斷意見不一,有研究認為孤立性的鼻骨缺失或發(fā)育不良染色體異常風險高,應行產前診斷[4-5],也有研究認為不增加胎兒染色體異常風險[6]。隨著產前超聲篩查技術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鼻骨發(fā)育異常胎兒被發(fā)現,關于是否合并染色體異常的報道較少,本文對166例鼻骨缺失或發(fā)育不良的胎兒進行回顧性研究,分析染色體核型與染色體微陣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在鼻骨缺失或發(fā)育不良胎兒產前診斷中的應用,探討產前篩查發(fā)現胎兒鼻骨發(fā)育異常是否有必要進一步行介入性產前診斷。
一、一般資料
收集2018年1月—2020年5月份在本院產檢或外院轉診至本院,經產前超聲篩查發(fā)現胎兒鼻骨缺失或鼻骨發(fā)育不良的胎兒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孕20~26周超聲檢查胎兒面部正中矢狀面、橫切面和冠狀面均未顯示鼻骨聲像者診斷為鼻骨缺失;鼻骨超聲測量值<2.5 mm診斷為鼻骨發(fā)育不良[7]。其中單純性的鼻骨缺失或發(fā)育不良(孤立性組)共137例,合并其他微小異?;蛘呓Y構異常(非孤立性組)共29例。孕婦年齡16~41歲,高齡孕婦11例,平均(28.5±5.1)歲,孕周18~25周。
二、方法
1.羊水標本采集:胎兒診斷為鼻骨缺失或發(fā)育不良的孕婦均進行優(yōu)生遺傳咨詢,簽署介入性產前診斷知情同意書,按無菌操作要求,經超聲引導下行羊膜腔穿刺術,抽取羊水標本共30 mL,行染色體核型及CMA。
2.染色體G顯帶制備:羊水離心、去上清液留沉淀,接種于培養(yǎng)瓶中,經收獲、固定、制片、60~80 ℃烘烤后行G顯帶;計數20個分裂相,分析5個核型,嵌合型計數增加至 50~100 個分裂相,依據《人類遺傳學國際命名體制 ISCN(2016)》進行染色體核型命名。
3.CMA:采用Affymetrix Cytoscan 750 K(美國Affymetrix公司)芯片(約75萬個探針位點)進行掃描檢測,按照試劑盒步驟,樣本基因組經酶切、消化、PCR擴增、純化、片段化、標記、與芯片雜交、洗滌、掃描以及數據分析,應用ChAS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結果查詢 OMIM、UCSC、DECIPHER、ISCA、DGV等數據庫。如胎兒CMA異常,建議胎兒父母CMA比對,確定變異來源。
一、鼻骨缺失或發(fā)育不良胎兒的染色體檢測結果
166例鼻骨缺失或鼻骨發(fā)育異常的胎兒羊水樣本中,檢測出染色體核型異常16例,檢出率9.6%(16/166),染色體微陣列分析(CMA)異常19例,檢出率11.5%(19/166),兩者均異常共15例。共有22例鼻骨缺失或發(fā)育不良胎兒的染色體存在異常,見表1。
二、孤立性組與非孤立性組染色體G顯帶結果分析
孤立性鼻骨發(fā)育異常137例,其中染色體核型異常6例,檢出率4.4%(6/137),均為21三體或21三體嵌合;非孤立性的鼻骨發(fā)育異常29例,其中染色體核型異常10例,檢出率34.5%(10/29),8例為21三體,1例為47,XXX,1例為18p11(del),兩組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表2。
表1 鼻骨發(fā)育異常胎兒的染色體異常情況
表2 兩組胎兒染色體G顯帶結果情況
三、孤立性組與非孤立性組CMA異常結果分析
孤立性組CMA檢出致病性拷貝數變異(CNVs)7例,檢出率5.1%(7/137),5例為21三體,1例為21三體嵌合,1例為1q21.1q21.2重復,父母行CMA比對,來源于父親。另有CNVs臨床意義未明(VOUS)3例,胎兒父母均行CMA比對,其中2例胎兒來源于母親,1例父母未攜帶其胎兒檢出CNVs。非孤立性組CMA檢出致病性CNVs 12例,檢出率41.3%(12/29),8例為21三體,1例為47,XXX,1例為18p11.32p11.22缺失,2例(雙胎)為Xp22.33缺失,胎兒父母行CMA比對,來源于母親,兩組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表3。
表3 兩組胎兒染色體微陣列分析(CMA)結果情況
2001年Cicero等[8]首次報道了21三體綜合征與胎兒鼻骨缺失有關。楊昕等[9]研究顯示,孤立性鼻骨缺失或發(fā)育不良胎兒染色體異常發(fā)生率為12.7%,當合并其他結構異常時,染色體異常發(fā)生率上升至44.4%。本研究顯示孤立性鼻骨發(fā)育不良染色體核型異常檢出率4.4%,均為21三體綜合征或21三體嵌合,其中高齡占比為2/5,CMA檢測致病性CNVs的檢出率為5.1%,其中21三體占比為6/7;鼻骨發(fā)育異常合并其他微小異常或結構異常時染色體異常明顯上升,染色體核型檢出率為34.5%,其中21三體占比為8/10,CMA檢出率為41.3%,其中21三體占比為8/12。在本研究中胎兒鼻骨超聲異常主要與21三體相關,與研究報道一致。本研究提示孤立性的胎兒鼻骨發(fā)育產前超聲篩查異常,其染色體核型或CMA異常合計發(fā)生率高達7.3%(10/137),應建議行介入性產前診斷;非孤立性的胎兒鼻骨發(fā)育產前超聲篩查異常,染色體核型及CMA異常發(fā)生率更高,強烈建議介入性產前診斷。
除21三體外,有少量的研究報道鼻骨缺如或鼻骨發(fā)育不良與性染色體、18三體有關[10-12]。本研究發(fā)現在胎兒染色體異常中,有1例性染色體增多為47,XXX,胎兒父母行外周血染色體正常,電話隨訪該胎兒引產;1例為18號染色體p11.32p11.22缺失10.08 Mb,為18號部分單體,因缺失片段較大,可能會出現染色體病的臨床常見表型如智力障礙、生長發(fā)育遲緩、異常面容等,電話隨訪該胎兒引產。在胎兒染色體G顯帶正常下,CMA發(fā)現致病性CNVs 3例,1例為1q21.1q21.2 1.22 Mb重復,該重復表現為先天性心臟缺陷,發(fā)育遲緩,精神分裂征,外顯率29.1%,該胎兒超聲表現為單純性的鼻骨發(fā)育不良,胎兒父母行CMA比對,該胎兒的致病性CNVs 來源于父親,父親表型正常,經考慮后選擇繼續(xù)妊娠;2例為雙胎(IVF、雙絨雙羊)為Xp22.33 694 Kb缺失,該缺失表現為不成比例的肢體短小及身材矮小,前壁內旋等,該雙胎超聲表現為鼻骨發(fā)育不良、腓骨短,孕婦本人身高1.4 m,腓骨、肱骨短,智力正常,經CMA比對孕婦本人亦為Xp22.33 缺失,考慮變異來源于母親,因孕婦本人卵巢功能低下,本次妊娠為輔助生殖助孕,選擇繼續(xù)妊娠。另外CMA發(fā)現3例臨床意義未明CNVs,與DGV數據庫重疊,正常人群和患病人群均可檢出,經父母CMA比對,其中2例來源于母親,1例為新發(fā),均選擇繼續(xù)妊娠,該新發(fā)意義未明CNVs胎兒足月順產,目前表觀及智力方面未見異常。因此,本研究提示胎兒鼻骨發(fā)育異常行介入性產前診斷,需行染色體核型外,還需行染色體微陣列分析(CMA),CMA檢測可排除某些微小基因片段缺失或重復導致的綜合征可能[13-14],研究[15-16]表明CMA在胎兒超聲異常可額外檢出6%~7%的染色體異常,CMA的檢出率達6%~27.4%[17-20],本文染色體核型檢出率9.6%,CMA檢出率16.1%,提高了6.5%,與文獻報道類似。當胎兒CMA檢出臨床意義未明的CNVs時,應建議胎兒父母行CMA比對,明確變異來源,有助于遺傳咨詢。
綜上所述,胎兒鼻骨超聲異常應建議行介入性產前診斷,尤其是合并其他微小異?;蚪Y構異常,或年齡高風險,應強烈建議介入性產前診斷。若染色體核型正常,需行染色體微陣列分析(CMA),如胎兒CMA結果為臨床意義未明,建議父母行CMA比對,有助于判斷變異來源及進一步遺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