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雅安市博物館
漢源縣文物管理所
大地頭遺址位于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城東北3千米大樹鎮(zhèn)大瑤村六組,大渡河南岸花果山北麓的階地上。地理坐標為北緯29°18′29″,東經(jīng)102°39′46″,海拔815米(圖一)。1991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現(xiàn)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在配合瀑布溝水電站工程建設(shè)的前期文物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了該遺址[1]。2004年4—6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雅安市文物管理所(現(xiàn)雅安市博物館)、漢源縣文物管理所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首次考古發(fā)掘,揭露了漢代房屋基址、灰坑、灰溝、墓葬等遺跡,出土了較為豐富的遺物[2]。2009年9—12月,為配合瀑布溝水電站工程建設(sh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又聯(lián)合漢源縣文物管理所等單位對大地頭遺址進行第二次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漢代、明清時期的文化堆積。其中共清理漢代墓葬5座,編號2009HDM1~M5(以下簡稱“M1~M5”),出土陶器、銅器、鐵器等隨葬品50余件(組)。陶器有平底罐、圜底罐、燈、三足釜等;銅器主要包括銅鏡、帶鉤及銅扣飾;鐵器主要為鐵釜?,F(xiàn)將此次漢代墓葬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大地頭遺址原地貌為洪積扇坡地,后被人為改造成四個階地,海拔約810~860米。此次發(fā)掘點位于瀑布溝水電站淹沒區(qū)范圍的二級階地,緊鄰2004年發(fā)掘I區(qū)南部。共布5米×5米探方20個,發(fā)現(xiàn)明清、漢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層堆積。依據(jù)土質(zhì)土色的變化和包含物的不同,遺址發(fā)掘區(qū)統(tǒng)一地層后自上而下分為10層?,F(xiàn)以TN03E08北壁為例,對整個發(fā)掘區(qū)的地層堆積情況予以介紹。
TN03E08北壁堆積厚度約1.75米,該探方北部缺失發(fā)掘區(qū)第③、④、⑧層。
第①層 黑褐色土,土質(zhì)疏松,顆粒較大。四壁均有分布。包含大量現(xiàn)代植物根莖、少量石塊和廢棄物。厚約0.1~0.2米。
第②層 灰褐色土,中間包含有紅褐色顆粒,土質(zhì)較致密,含沙,夾雜大量水銹。四壁均有分布。包含少量現(xiàn)代廢棄物及石塊。厚約0.16~0.2米,距地表深約0.36~0.4米。出土陶網(wǎng)墜1枚。
第⑤層 灰褐色土,土質(zhì)較疏松,顆粒較小,有黏性,含沙。四壁均有分布。厚約0.16~0.2米,距地表深約0.56~0.6米。出土少量青花瓷片及殘石器1件。
第⑥層 灰白色沙土,土質(zhì)疏松,顆粒較小。四壁均有分布。厚約0.16~0.25米,距地表深約0.76~0.85米。
第⑦層 黑褐色土,土質(zhì)較致密,顆粒較大,有黏性,濕度較大。夾雜有殘?zhí)掌⑹?。四壁均有分布。厚約0.16~0.22米,距地表深約0.95~1米。出土少量夾砂陶片、石核和細石器。H41、H42開口于該層下。
第⑨層 灰褐色沙土,土色不純,夾雜有黑褐色土,土質(zhì)較疏松,顆粒較小。四壁均有分布。厚約0.2~0.26米,距地表深約1.2~1.3米。出土少量夾砂陶片。H38、H39、F12開口于該層下。
第⑩層 黃褐色沙土,土質(zhì)較致密,顆粒較小。四壁均有分布。厚約0.4~0.5米,距地表深約1.65~1.75米。出土少量夾砂陶片,多為素面,另有少量飾細繩紋。
第⑩層下為生土層(圖二)。
圖二 TN03E08 北壁剖面圖
從出土器物和地層疊壓關(guān)系判斷:第①層為耕土層,第②、⑤、⑥層為明清時期堆積層,第⑦層為漢代文化層,第⑨、⑩層為新石器時代文化層。
此次共清理漢代墓葬5座。均開口于⑦層下,為口大底小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坑深度約3.6~5.35米(圖三)。部分墓葬使用陶棺作為葬具,部分墓葬仍殘存有墓槨痕跡。隨葬器物主要為陶器,另有部分銅器、鐵器及少量漆器。墓中普遍隨葬有獸骨。
圖三 墓葬平面分布圖
1.墓葬形制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向18°。墓室口大底小略呈梯形,平面呈長方形。墓口長3.9、寬2.1、距地表1.6米,墓底長約3.53、寬約1米,墓室深約4米。墓葬填土系分層填筑,開口至0.7米為黃褐色黏土,顆粒較細,土質(zhì)較硬,結(jié)構(gòu)較致密;0.7米以下為花土,顆粒較細,土質(zhì)較軟,結(jié)構(gòu)較疏松,中間夾雜大量料礓石塊等??颖谳^平整,加工痕跡較明顯。底部南高北低呈斜坡狀,較平整。墓底東西兩側(cè)各有高0.6、寬0.5米的生土二層臺。葬具僅見殘?zhí)展?,棺長1.95、寬0.6米。人骨保存較差,腐朽嚴重,成粉末狀,主要分布在墓室中部及南部。未發(fā)現(xiàn)牙齒。南部發(fā)現(xiàn)下肢骨,左下肢骨殘長約0.2米,右下肢骨殘長約0.4米,可辨出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圖四)。
圖四 M1 平、剖視圖
2.出土器物
集中分布在墓室北部,保存較差。包括陶平底罐3件、圜底罐1件,銅錢若干。其中銅錢腐蝕嚴重,可辨認系半兩錢,但無法確定準確數(shù)量。
陶平底罐 3件。夾細砂灰陶,內(nèi)外壁陶色一致,較為平滑。器物內(nèi)壁有明顯的輪制痕跡,部分區(qū)域有因手工修整留下的捏制痕跡。M1∶1,口微侈,卷沿,圓唇,圓肩,鼓腹,平底。器身大部分為素面,零星分布有壓印繩紋,下腹部飾有刻劃細紋。口徑19.6、腹徑32.4、底徑16.8、通高24.4厘米(圖五∶3)。M1∶2,口微侈,卷沿,方唇,圓肩,鼓腹,平底。沿外部分區(qū)域壓印有細繩紋,肩腹部飾有刻劃紋??趶?3.6、腹徑23、底徑14、通高14厘米(圖五∶1)。M1∶4,侈口,卷沿,方唇,圓肩,鼓腹,平底。沿外飾有兩道弦紋,肩部、腹部均飾有壓印紋。器底和器身有明顯的銜接痕跡,應是分鑄而成。口徑14.8、腹徑25、底徑15.4、通高17.6厘米(圖五∶2)。
陶圜底罐 1件。M1∶3,夾砂灰褐陶,內(nèi)外壁陶色均為褐色。侈口,尖圓唇,溜肩,圓腹,圜底。除口沿外,通體布滿縱向繩紋。有明顯輪制痕跡;內(nèi)壁有手捏痕跡,應系修整器物時所留??趶?2.8、腹徑19.4、通高17.6厘米(圖五∶4、圖六)。
圖五 M1 出土陶器
圖六 M1 出土陶圜底罐(M1∶3)
銅錢 均為半兩錢。方孔圓錢,無內(nèi)外郭。錢文較規(guī)范,“兩”字上橫較短,中間為“雙人兩”。部分為榆莢半兩錢。規(guī)格有直徑2.3、穿徑0.8厘米(圖七∶3、4)和直徑3.1、穿徑1.1厘米(圖七∶1、2)兩種。
圖七 M1 出土半兩錢拓片
1.墓葬形制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向18°。墓室口大底小呈梯形,平面呈長方形。墓口長5、寬3米,墓底長約3.6、寬約1.3米,墓室深約3.67米。墓葬填土分兩層:①層為黑褐色沙土,土質(zhì)疏松,中間夾雜少量夾砂繩紋陶片和1件磨制石斧;②層為花土,土質(zhì)疏松,顆粒較大,含沙量大。墓壁較直,加工痕跡明顯。墓室東、西兩側(cè)和北端有生土二層臺,二層臺系料礓石和灰白色土組成,土質(zhì)較疏松,含沙量大。其中東、西側(cè)寬0.5、北端寬0.3、距墓底約1.1米。二層臺往下約0.2米,發(fā)現(xiàn)白灰若干,初步判斷應為槨室,底部為凹底,中部有一凹坑,南北端較為平整。墓內(nèi)人骨保存較差,主要分布在墓室中部與南部。在墓室中部發(fā)現(xiàn)有人體頭蓋骨,保存有26顆牙齒;墓室南部發(fā)現(xiàn)有右上肢骨和左右下肢骨,右上肢骨殘長0.58、下肢骨殘長約0.86米,左下肢骨殘長約0.94米。在墓室頭部右側(cè)發(fā)現(xiàn)有陶棺殘件,殘長0.2、厚0.02米(圖八)。
2.出土器物
隨葬器物主要集中在墓室中部、北部,保存較好。包括陶器4件、鐵器2件、銅器2件。其中鐵器腐蝕較嚴重。另外,在墓室中部與北部發(fā)現(xiàn)隨葬有若干獸骨,同時墓室內(nèi)還發(fā)現(xiàn)有蛋殼若干。
陶平底罐 3件。夾砂灰陶,內(nèi)外壁陶色一致,較為平滑。器物內(nèi)壁有明顯的輪制痕跡,部分區(qū)域有因修整留下的手捏痕跡。器底和器身有明顯銜接痕跡,應是分鑄而成。標本M2∶1,口微斂,卷沿,方唇,圓肩,圓腹,平底。通體素面??趶?3.2、腹徑23、底徑13、通高15.2厘米(圖九∶1)。標本M2∶2,口微侈,沿微折,方唇,圓肩,鼓腹,平底。肩部有豎排壓印細繩紋,肩腹交接處、腹部有少量刻劃紋??趶?2、腹徑22.4、底徑14.6、通高15厘米(圖九∶2)。
陶缽 1件。M2∶3,夾砂灰陶,內(nèi)外壁陶色相同。口微斂,圓唇,微折腹,上腹微凸,下腹內(nèi)收,平底略內(nèi)凹。上腹部為素面,下腹部飾有數(shù)道弦紋。輪制,內(nèi)外壁均較平滑??趶?4.6、腹徑14.4、底徑8、通高5厘米(圖九∶5)。
銅帶鉤 2件。整體作琵琶形,鉤作鵝頭形。M2∶6,中長頸,寬腹,背部有一圓鈕,鈕直徑大于腹部。通長2.2厘米(圖九∶3)。M2∶8,長頸,腹部呈橢圓形,背部有一圓鈕,鈕直徑大于腹部。通長3.1厘米(圖九∶4)。
圖九 M2 出土器物
1.墓葬形制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向20°。墓室口大底小略呈梯形,平面呈長方形。墓口長4.8、寬2.6、距地表深0.8米,墓底長約4.15、寬約1.4米,墓室深約3.64米。填土為黃褐色黏土,夾雜灰色沙土,顆粒較細,土質(zhì)較軟,結(jié)構(gòu)較疏松??颖谳^平整,加工痕跡較明顯。底部南高北低略呈斜坡狀,較平整。無二層臺。墓口向下2.9米處四壁均可見白灰遺痕,疑為墓槨殘留。葬具僅見陶棺,長1.8、寬0.6米。人骨保存較差,均腐朽嚴重,成粉末狀,主要分布在墓室中部及南部,未發(fā)現(xiàn)牙齒,可判斷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圖一〇、圖一一)。
圖一〇 M3 平、剖視圖
圖一一 M3(南→北)
2.出土器物
主要分布在墓室北部,保存較差??杀嫫餍陀刑掌降坠?件、陶甑1件、陶壺1件、陶盆1件、陶燈1件、銅帶鉤2件、銅鏡1件、鐵釜1件,銅錢若干。其中鐵釜、銅錢銹蝕嚴重。銅錢可辨認系半兩錢,但無法確定準確數(shù)量。
陶平底罐 5件。腹內(nèi)外壁陶色一致,較為平滑。器物內(nèi)壁有明顯的輪制痕跡。底部較平整。標本M3∶4,夾細砂紅陶??谖⒊?,沿微折,方唇,圓肩,鼓腹,平底。肩部及上腹飾有數(shù)圈刻劃細紋,下腹部飾有兩條細弦紋??趶?0.4、腹徑22、底徑13.4、通高15.4厘米(圖一二∶2)。標本M3∶5,夾細砂灰褐陶??谖⒊?,折沿,方唇,圓肩,鼓腹,平底。肩部及上腹部飾有數(shù)圈刻劃紋,下腹部間斷分布有壓印粗繩紋。外壁有明顯的火燒痕跡??趶?0.4、腹徑23、底徑13、通高15.2厘米(圖一二∶4)。標本M3∶6,夾細砂灰陶??谖⒊蓿匚⒄?,圓唇,圓肩,鼓腹,平底。肩、腹部飾有凹弦紋、細繩紋及刻劃紋??趶?0.4、腹徑34.4、底徑20、通高27.2厘米(圖一二∶10)。
陶甑 1件。M3∶1,夾細砂灰陶,內(nèi)外壁陶色均為灰色??谖?,平沿,方唇,斜腹,小平底。底部有條狀鏤孔。內(nèi)壁有明顯的輪制痕跡??趶?9.2、腹徑17.2、底徑6.2、通高9.8厘米(圖一二∶6)。
陶壺 1件。M3∶2,夾砂褐陶。侈口,微折沿,方唇,束頸,溜肩,圓腹,下腹內(nèi)收,小平底略內(nèi)凹。肩腹交界處飾有弦紋。器物內(nèi)壁有明顯的輪制痕跡。器底和器身有明顯的銜接痕跡,應是分鑄而成??趶?.6、腹徑13.6、底徑6、通高13.8厘米(圖一二∶8)。
陶盆 1件。M3∶3,夾細砂灰褐陶,內(nèi)外壁陶色一致,較為平滑??谖?,平折沿,方唇,上腹較直,下腹斜收,平底。腹部飾有壓印細繩紋,其下有刻劃細紋。器物內(nèi)壁有明顯的輪制痕跡。器物底部與器身有明顯銜接痕跡,應是分鑄而成。外壁有明顯的火燒痕跡??趶?1.8、腹徑21、底徑7.6、通高9厘米(圖一二∶1、圖一三∶4)。
陶燈 1件。M3∶9,夾細砂灰黃陶。由燈盤、燈柱、三足及燈座組成。其中燈盤口微侈,平折沿,方唇,小圓肩,腹部下收,底部上凸;燈柱上端與燈盤相接,下端似竹節(jié),竹節(jié)下端變小并與三足相接;三足呈弧形,底部嵌于燈座上;燈座為圓形。燈盤、燈柱、三足以及燈座間均有明顯的銜接痕跡,系分鑄而成。燈盤口徑15、通高24.5厘米(圖一二∶5、圖一三∶2)。
銅帶鉤 2件。M3∶12,整體作長條形,鉤作鵝頭形。長頸,背部有一圓鈕。通體素面。通長5.1厘米(圖一二∶7)。M3∶13,整體作獸形,鉤首呈鵝頭形。鉤體上部近半圓形,下部呈車輪狀,飾有獸面紋及乳釘紋。鉤鈕呈圓形,飾有弦紋及乳釘紋。通長5.4厘米(圖一二∶3、圖一三∶1)。
銅鏡 1件。M3∶11,平面呈圓形。弦鈕,方鈕座,座外有雙線方格。方格四周有四乳釘,紋飾由地紋和主紋組成,地紋主要為漩渦紋與云雷紋,主體紋飾為龍紋。直徑7.9、厚0.3厘米(圖一二∶9、圖一三∶3)。
圖一二 M3 出土器物
圖一三 M3 出土器物
銅錢 均為半兩錢。方孔圓錢,大多無內(nèi)外郭。錢文較規(guī)范,“兩”字上橫基本齊長,中間為“雙人兩”或“十字兩”。直徑約2.3、穿徑0.7~0.9厘米(圖一四)。
圖一四 M3 出土半兩錢拓片
1.墓葬形制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向18°。墓室口大底小略呈梯形,平面呈長方形。墓口長6.2、寬3.88、距地表深1.7米,墓底長約4.95、寬約2.6米,墓室深約5.35米。開口至0.7米處填土為黃褐色黏土,顆粒較細,土質(zhì)較硬,結(jié)構(gòu)較致密;0.7米以下為花土,顆粒較細,土質(zhì)較軟,結(jié)構(gòu)較疏松??颖谳^平整,加工痕跡較明顯。墓室底部南高北低呈斜坡狀,較平整。墓室四壁均有高2、寬0.2米的生土二層臺。墓室內(nèi)共發(fā)現(xiàn)2具人骨,其中在墓室東南部發(fā)現(xiàn)1具殘存陶棺,棺內(nèi)葬有1具人骨,保存較好,頭朝上,仰身直肢,殘長1.8米;在該具人骨北側(cè)發(fā)現(xiàn)另外1具人骨,周邊未發(fā)現(xiàn)陶棺殘件,人骨腐蝕嚴重。2具人骨架外側(cè)均發(fā)現(xiàn)有白色的墓槨痕跡(圖一五、圖一六)。
圖一五 M4 平、剖視圖
圖一六 M4(東→西)
2.出土器物
集中分布在墓室北部,保存較差??杀嫫餍陀刑掌降坠?件、三足陶釜1件、銅扣飾6枚、銅鏡1件,另發(fā)現(xiàn)有少量漆器痕跡。
陶平底罐 2件。泥質(zhì)灰陶,內(nèi)外壁陶色一致,較為平滑。器底內(nèi)壁發(fā)現(xiàn)有手捏痕跡。M4∶1,侈口,微折沿,方唇,圓肩,鼓腹,平底。肩腹交接處飾有弦紋,腹部飾有斜向細繩紋一圈,系壓印而成??趶?2.6、腹徑22、底徑13、通高14.2厘米(圖一七∶1)。M4∶3,口微侈,沿微折,方唇,圓肩,鼓腹,平底。下腹飾有縱向壓印繩紋。口徑13.2、腹徑21.8、底徑13.4、通高13.8、壁厚0.4厘米(圖一七∶4)。
三足陶釜 1件。M4∶2,夾細砂灰陶,內(nèi)外壁陶色一致,較為平滑。侈口,卷沿,方唇,束頸,斜肩,鼓腹,平底,三足略殘。肩腹交界處飾有凸棱紋,下腹飾有細繩紋。器物內(nèi)壁有明顯的輪制痕跡。器足和器身有明顯銜接痕跡,應是分鑄而成??趶?1.4、腹徑18.2、底徑11、通高21.4、足高4厘米(圖一七∶3、圖一八∶1)。
銅鏡 1件。M4∶4,平面呈圓形。橋形鈕。鏡背飾有兩周細弦紋。素緣。直徑13.6、厚0.2厘米(圖一七∶2、圖一八∶2)。
圖一七 M4 出土器物
圖一八 M4 出土器物
銅扣飾 6枚。標本M4∶5 ,整體作站立蛇形。帶一短把,大頭,頭中央有一圓孔作眼睛,身體短小,下接一大圓尾。通長3.35厘米(圖一七∶6)。標本M4∶6,整體呈帶把瓢形,瓢中央有一長釘。通長2.45厘米(圖一七∶5)。標本M4∶7,整體呈帶狀。素面。通長4.3厘米(圖一七∶7)。
1.墓葬形制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向18°。墓室口大底小呈梯形,平面呈長方形。墓口長4.4、寬2.74、距地表深1.4米,墓底長約3.76、寬約1.91米,墓室深約4米。填土為黃褐色花土,顆粒較細,土質(zhì)較軟,結(jié)構(gòu)較為疏松??颖谳^平整,加工痕跡較明顯。墓室底部南高北低略呈斜坡狀,較平整。未見葬具。人骨保存較差,腐朽嚴重,成粉末狀,主要分布在墓底中部及南部,未發(fā)現(xiàn)牙齒,判斷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圖一九)。
圖一九 M5 平、剖視圖
2.出土器物
集中分布在墓室北部,保存較差。可辨器型有鐵釜1件、陶甑1件、陶釜1件、陶平底罐2件、銅鏡1件。
陶平底罐 2件。夾細砂灰陶,內(nèi)外壁陶色一致,較為平滑。器物內(nèi)壁有明顯的輪制痕跡。器底和器身有明顯銜接痕跡,應是分鑄而成。M5∶1,侈口,微折沿,方唇,圓肩,圓腹,平底。沿外飾有兩道弦紋,肩、腹部飾有數(shù)道凹弦紋??趶?1.5、腹徑19.6、底徑11、通高12.6厘米(圖二〇∶2)。M5∶2,侈口,卷沿,方唇,圓肩,鼓腹,平底略內(nèi)凹。腹部飾壓印繩紋??趶?5.6、腹徑35.4、底徑15.4、通高30厘米(圖二〇∶1)。
釜甑 1件。由陶甑與鐵釜組成。陶甑,編號M5∶4,夾細砂灰陶,腹內(nèi)外壁陶色一致,較為平滑??谖⒊?,方唇,腹微鼓,平底。通體素面。底部中央有條形鏤孔貫穿底部,底部邊緣亦有條形鏤孔。器物內(nèi)壁有明顯的輪制痕跡。口徑23.2、腹徑20、底徑12.2、通高11.8厘米。鐵釜,編號M5∶6,侈口,鼓腹,圜底??诓繗垺<绮坑袑ΨQ雙耳。口徑16、腹徑22.3、通高17.8厘米(圖二〇∶4)。
三足陶釜 1件。M5∶3,夾細砂灰黑陶,內(nèi)外壁陶色相同。侈口,折沿,尖圓唇,圓肩,鼓腹,圜底。三足殘。肩部飾有凹弦紋,肩以下飾繩紋。器物局部有明顯的手捏痕跡,后經(jīng)過慢輪修整,器物內(nèi)壁有明顯的輪制痕跡??趶?3.6、腹徑19.6、殘高12.6厘米(圖二〇∶3)。
銅鏡 1件。M5∶5,殘。平面呈圓形。三弦鈕,無鈕座。外圍有兩周凸面形環(huán)帶。紋飾由地紋和主紋組成,地紋為菱形紋,主體紋飾為蟠螭紋,軀干為卷云紋。直徑8.8、厚0.1厘米(圖二〇∶5)。
圖二〇 M5 出土器物
此次發(fā)掘共清理5座漢代墓葬,其開口層位、墓葬形制及隨葬品種類大致相同。本次發(fā)掘的M1、M3出土的半兩錢多無內(nèi)外郭,錢文比較規(guī)范。M1出土半兩錢的“兩”字上橫較短,中間為“雙人兩”,部分為榆莢半兩錢;M3出土半兩錢的“兩”字上橫基本齊長,中間為“雙人兩”或“十字兩”。M1出土的半兩錢流行于西漢初年,M3出土的半兩錢流行于漢文帝和武帝時期。由此可推斷M1及M3的年代不會早于西漢初年。5座墓葬墓向基本相同,隨葬品器物組合基本一致,其年代應相當。同時,幾座墓出土的平底罐形制與2004年大地頭遺址M1、漢源縣龍王廟遺址M5出土陶罐的形制基本一致;出土的幾件素面銅帶鉤如M2∶6、M2∶8、M3∶12,亦見于龍王廟遺址M5,大地頭遺址2004年發(fā)掘的M1、龍王廟遺址M5的年代簡報均定在西漢早期[3]。綜上,通過對出土銅錢使用時代的判斷及出土陶器的對比,可以認為本次發(fā)掘的5座墓葬的年代應與大地頭遺址2004年發(fā)掘的M1及龍王廟遺址M5的年代基本一致,應為西漢早期。
漢源谷地位于大渡河中游地區(qū),西靠青藏高原,北鄰成都平原,南接安寧河平原,位于古代南方絲綢之路西道,是“藏彝走廊”的核心地帶,自古以來是人類遷徙和文化傳播的重要通道。早在石器時代該區(qū)域便有人類活動[4]。青銅時代多種文化在此交匯融合,形成了較為復雜的文化面貌。商周時期,蜀文化在此占據(jù)著重要地位,戰(zhàn)國時期北方青銅文化進入該地區(qū),形成了多種文化共存的局面;進入漢代,文化多樣性減弱,形成以漢文化為主體的多元一體化局面[5]。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在大渡河中游南北兩岸沿河階地的桃坪遺址[6]、市榮遺址[7]、背后山遺址[8]、龍王廟遺址[9]等地點均清理了大量漢代墓葬,由此可以推測,兩漢時期的漢源谷地是人類活動頻繁、經(jīng)濟較為繁榮的一個重要地區(qū)。此次西漢早期墓葬群的發(fā)掘,為四川地區(qū)漢代墓葬的研究、西漢早期多民族地區(qū)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及該區(qū)域以漢文化為主體的多元一體化格局的形成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項目負責人:周科華
發(fā)掘:李萬濤 李江濤 代鴻洲 劉化石
攝影:江 聰 李萬濤
繪圖:曾令玲 周小楠
執(zhí)筆:劉化石 李萬濤 周科華
注釋:
[1]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大渡河瀑布溝水電站淹沒區(qū)文物調(diào)查簡報》,《四川文物》2008年第1期。
[2]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四川漢源大地頭遺址漢代遺存發(fā)掘簡報》,《四川文物》2006年第2期。
[3]a.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四川漢源縣龍王廟遺址2008年發(fā)掘簡報》,《四川文物》2013年第5期;
b.同[2]。
[4]a.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四川漢源縣麥坪新石器時代遺址2007年的發(fā)掘》,《考古》2008年第7期;
b.劉化石:《麥坪遺址二〇〇九—二〇一〇年發(fā)掘的重要收獲》,《中國文物報》2011年1月21日第12版。
[5]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四川漢源縣桃坪遺址及墓地2006年發(fā)掘簡報》,《四川文物》2016年第6期。
[6]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四川漢源桃坪遺址及墓地發(fā)掘報告》,《四川文物》2006年第5期。
[7]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安美術(shù)學院中國藝術(shù)與考古研究所:《四川漢源縣市榮遺址2009年度發(fā)掘報告》,《四川文物》2011年第5期。
[8]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京師范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四川漢源縣背后山遺址發(fā)掘簡報》,《四川文物》2011年第6期。
[9]a.同[3]a;
b.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四川漢源龍王廟遺址2009年發(fā)掘簡報》,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編:《東方考古》第8集,第406~442頁,科學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