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鷹(云南省楚雄市人民醫(yī)院,云南 楚雄 675000)
膿毒性休克在臨床中又被稱為“感染性休克”,是由于膿毒癥引發(fā)的休克,是臨床常見極危重癥之一,多見于急性膿性腸梗阻膽道炎、腎盂腎炎、急性胰腺炎,具有起病急驟、病情發(fā)展迅速、死亡率高、治愈難度大等特點[1-2]。臨床常規(guī)治療以抗感染、機械通氣、液體復蘇、糾正水電解質失衡等為主,并不能有效抑制炎癥因子釋放,對患者病情改善效果不理想[3]。CBP(連續(xù)性血液凈化)是一種外源性清除技術,可減少血液循環(huán)中的溶質、水分,清除血液中炎癥介質,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性[4]?;诖?,為探究膿毒性休克治療中CBP的效果,本文選取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住院治療的98例膿毒性休克患者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住院治療的98例膿毒性休克患者,已得到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根據(jù)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組,試驗組(49例):25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范圍23-76歲,平均(49.52±6.34)歲;病程2-11h,平均(6.52±3.74)h;基礎疾?。?2例泌尿系統(tǒng)感染、16例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8例腹腔感染、13例肺炎;體重43-96kg,平均(69.82±8.44)kg。參照組(49例):27例男性、22例女性;年齡范圍25-74歲,平均(49.65±6.29)歲;病程3-10h,平均(6.55±3.68)h;基礎疾?。?4例泌尿系統(tǒng)感染、15例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6例腹腔感染、14例肺炎;體重45-95kg,平均(69.76±8.38)kg。兩組(性別、基礎疾病、病程、體重等)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可以比較。
納入標準:①均滿足《中國膿毒癥/膿毒性休克急診治療指南》[5]中對“膿毒性休克”診斷標準。②年齡在18-80周歲,不限性別。③病歷資料無缺失。④意識清醒、對答切題。⑤家屬均知情,已同意并自愿參與此研究。
排除標準:①處于哺乳、妊娠期女性。②合并惡性腫瘤者。③入組前1周接受過抗感染治療者。④中途退出此研究者。⑤合并艾滋病、肺結核、梅毒者。⑥合并心力衰竭、腦卒中者。⑦合并帕金森、狂躁癥、癡呆者。⑧過敏體質者。⑨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⑩存在酒精依賴、藥物濫用者。
1.2 方法 參照組采用臨床常規(guī)方案治療。所有患者均予以同步間歇指令性通氣模式,吸入氧濃度為50%-60%,根據(jù)呼吸頻率、自主呼吸潮氣量調節(jié)呼吸參數(shù),PaC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維持在35-45mmHg。針對性地處理各種原發(fā)病,保證營養(yǎng)供給。根據(jù)藥敏試驗結果合理選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所有患者在發(fā)病6h內接受液體復蘇治療,及時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維持各個器官功能。
試驗組在參照組基礎上采用CBP治療。CBP治療:股靜脈或頸內靜脈插管,留置導管,采用型號為DX-10的血液凈化機治療,選擇連續(xù)性靜脈血液濾過模式,選擇合適的聚砜膜、管路,而后進行體外循環(huán)管路血漿預沖,以稀釋法將置換液輸注,置換液為2g葡萄糖酸鈣、10mL氯化鉀、50mL 5%葡萄糖溶液、500mL注射用水、3000mL等滲鹽水混合液,同步輸注,輸注速率是4000mL/h,稀釋注入量占置換液的80%,30-100mL/min的血泵轉速,24h更換濾器1次,連續(xù)治療72h。CBP開始后予以低分子肝素鈉注射液5000IU,從血管通道動脈端推注,每隔1h追加1250IU。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指標包括:①臨床療效評價細則:休克等癥狀消失,實驗室、影像學指標復常為顯效。休克等癥狀減輕,實驗室、影像學指標接近正常為有效。未達以上標準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49×100.00%[6]。②血清炎癥指標、BNP:抽取患者3mL空腹靜脈血,以3200r/min離心速率、10cm離心半徑離心處理10min,分離血清并置于-80℃環(huán)境保存待檢,以ELISA法檢測CRP(C反應蛋白)、PCT(降鈣素原)、BNP(腦力鈉肽),以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WBC(白細胞計數(shù)),試劑均由廈門海菲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一切操作謹遵相關說明書完成,所有的血液樣品必須在采集后的2h內完成檢測。③LVEF: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測量LVEF(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④SOFA(序貫器官衰竭評估)評分:包括腎臟、肝臟、神經(jīng)、心血管、血液、呼吸六部分,總分為24分,器官衰竭程度越嚴重,分值越高[7]。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16,信效度良好。⑤APACHE II(為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評分:包括慢性健康、年齡、急性生理三部分,總分為71分,身體健康程度越差,分值越高[8]。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27,信效度良好。⑥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統(tǒng)計代謝性酸中毒、應激性潰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總發(fā)生率。⑦28d存活率:統(tǒng)計研究對象28d死亡率,死亡率=死亡例數(shù)/每組對應總例數(shù)(49)×100.00%。⑧ICU住院時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以SPSS26.0軟件檢驗,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血清炎癥指標、LVEF、血清BNP、SOFA評分、APACHE II評分、ICU住院時間)組內對比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s)表示,計數(shù)資料(臨床療效、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28d存活率)采用χ2檢驗,以[n(%)]表示,P<0.05表示具統(tǒng)計學意義。檢驗水準a=0.05。
2.1 臨床療效對比 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95.92%)高于參照組(73.47%),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2 血清炎癥指標對比 治療前試驗組血清CRP、PCT、WBC與參照組比較,P>0.05;治療后試驗組血清CRP、PCT、WBC均低于參照組,P<0.05。兩組組內相比,治療后血清CRP、PCT、WBC均比治療前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炎癥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血清炎癥指標對比(±s)
組別(n=49)CRP(mg/L) t P PCT(ng/mL) t P WBC(×109/L)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參照組 60.52±9.64 46.82±5.16 8.771 0.000 39.82±5.44 34.25±3.16 6.198 0.000 22.64±4.52 16.82±3.52 7.111 0.000試驗組 60.61±9.55 30.16±2.05 21.822 0.000 39.91±5.39 26.82±1.34 16.498 0.000 22.69±4.49 9.52±1.27 19.757 0.000 t 0.046 21.004 - - 0.082 15.153 - - 0.055 13.655 - -P 0.963 0.000 - - 0.935 0.000 - - 0.956 0.000 - -
2.3 LVEF、血清BNP對比 治療前試驗組LVEF、血清BNP與參照組比較,P>0.05;治療后試驗組LVEF高于參照組,血清BNP低于參照組,P<0.05。兩組組內相比,治療后LVEF均比治療前高,血清BNP均比治療前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LVEF、血清BNP對比(±s)
表3 兩組LVEF、血清BNP對比(±s)
組別(n=49)LVEF(%) t P 血清BNP(ng/L)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參照組 41.52±3.66 46.85±5.04 5.990 0.000 638.26±64.26 516.26±35.85 11.606 0.000試驗組 41.59±3.55 53.92±6.88 11.148 0.000 640.11±65.13 325.26±15.11 32.964 0.000 t 0.096 5.803 - - 0.142 34.366 - -P 0.924 0.000 - - 0.888 0.000 - -
2.4 SOFA評分、APACHE II評分對比 治療前試驗組SOFA評分、APACHE II評分與參照組比較,P>0.05;治療后試驗組SOFA評分、APACHE II評分均低于參照組,P<0.05。兩組組內相比,治療后SOFA評分、APACHE II評分均比治療前低,P<0.05,見表4。
表4 兩組SOFA評分、APACHE II評分對比(±s)
表4 兩組SOFA評分、APACHE II評分對比(±s)
組別(n=49)SOFA評分(分) t P APACHE II評分(分)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參照組 15.62±3.11 8.95±1.84 12.921 0.000 25.62±5.11 15.95±3.82 10.610 0.000試驗組 15.59±3.19 5.06±0.34 22.976 0.000 25.71±5.21 10.05±1.37 20.349 0.000 t 0.047 14.553 - - 0.086 10.177 - -P 0.963 0.000 - - 0.931 0.000 - -
2.5 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對比 試驗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2.04%)低于參照組(16.33%),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對比[n(%)]
2.6 28d存活率對比 試驗組28d存活率(100.00%)高于參照組(89.80%),P<0.05,見表6。
表6 兩組28d存活率對比[n(%)]
2.7 ICU住院時間對比 試驗組ICU住院時間為(8.06±1.54)d、參照組ICU住院時間為(11.62±3.74)d,試驗組比參照組短,P<0.05(t=6.161、P=0.000)。
膿毒癥休克是膿毒癥患者極為嚴重的階段和表現(xiàn),死亡風險較高,是導致ICU極危重癥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9]。據(jù)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膿毒癥休克患者的死亡率高達50%[10]。膿毒癥休克患者以血壓降低、血管麻痹為突出特征,同時伴有心肌細胞能量代謝障礙,心肌細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壓等,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心肌收縮力均降低,出現(xiàn)可逆性的心室擴張,對血管活性藥物的敏感性減弱、液體復蘇的反應性降低,對臨床治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1-12]。BNP主要存在于右心房中,正常人群心房以及心室合成、分泌少量的BNP,一旦心功能受損,則大量的BNP會釋放到血液中,導致血清BNP濃度增高。膿毒癥休克患者機體LVEF普遍較低,血清BNP濃度較高。增高LVEF,抑制血清BNP高表達在膿毒癥休克治療中具有積極意義。
有研究表明:膿毒癥休克的發(fā)生、發(fā)展是一個漸進性的級聯(lián)炎癥反應[13]。當機體受到感染時,在感染早期,就會釋放大量的炎癥因子,例如CRP、PCT、WBC等,加重心肌細胞受損程度[14]。CRP是由肝臟合成,為組織壞死、感染、創(chuàng)傷等急性時相反應的特異性指標,與炎癥反應呈正相關性。PCT主要由甲狀腺C細胞合成、分泌,正常人群機體血清PCT含量較低,當機體出現(xiàn)創(chuàng)傷、感染時,內分泌細胞、淋巴細胞會釋放大量的PCT,導致血液中PCT水平增高[15-16]。WBC具有吞噬功能,被認為是人體防御系統(tǒng)的重要防線,WBC的升高表明機體存在組織損傷、炎癥、感染等。故如何抑制炎癥因子釋放、減輕炎癥反應在改善膿毒癥休克患者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顯示: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95.92%)高于參照組(73.47%),試驗組治療后血清CRP、PCT、WBC、血清BNP、SOFA評分、APACHE II評分均低于參照組,試驗組治療后LVEF高于參照組,試驗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2.04%)低于參照組(16.33%),試驗組28d存活率(100.00%)高于參照組(89.80%),試驗組ICU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P<0.05。表明CBP應用于膿毒癥休克治療中效果顯著。原因分析如下:①臨床常規(guī)治療以抗感染、抗炎、糾正電解質紊亂等為主,治療效果不穩(wěn)定,且治療期間患者容易出現(xiàn)代謝性酸中毒等并發(fā)癥,患者死亡率較高,ICU住院時間較長,所承擔的治療成本、心理負擔均較重,現(xiàn)已不能滿足臨床需求。②CBP可以及時清除組織以及血液中的炎癥介質,避免機體組織、器官等受到損傷,即便是在炎癥反應晚期,接受CBP治療,仍舊可以對血管內皮細胞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提高機體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性,促進免疫功能恢復。③CBP還可以及時糾正膿毒癥休克患者高代謝、腸壁水腫、酸中毒狀態(tài),增強肺氧合能力,改善臟器血流灌注,為后期藥物以及手術治療奠定良好的基礎。④CBP可以按需提供機體所需的藥物,調節(jié)水、鹽、電解質代謝,提高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性,改善氧代謝。⑤CBP包括吸附、對流、彌散三種清除溶質方式,可以通過對流的方式及時清除機體CRP、PCT等中分子物質,通過彌散的方式將尿素氮等小分子物質清除。因此CBP在維持有效循環(huán)血量的同時,可減輕機體炎癥反應,保護重大臟器功能,維持免疫平衡,提高治療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在孔霖[17]等人的研究中,對照組(臨床常規(guī)治療)治療后APACHE II評分為(15.46±6.33)分,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予以CBP治療)治療后APACHE II評分為(11.65±5.22)分,P<0.05,與本研究結果接近,證實了CBP在膿毒癥休克治療中效果確切。
本研究存在一定不足,例如樣本容量較小、病例地域分布局限、研究及隨訪時限較短,對結果的一般性、普遍性、有效性有所影響,故仍舊需臨床進一步擴大樣本容量、增加不同地域膿毒癥休克病例、延長研究及隨訪時限,為評估CBP在膿毒癥休克治療中的臨床療效提供更多參考依據(jù)。
綜上所述,膿毒癥休克患者采用CBP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以及心功能,減輕炎癥反應,抑制血清BNP高表達,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生存率,縮短ICU治療時間,臨床療效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