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夏小軍 連粉紅 姚金虎 任德祥
1.甘肅中醫(y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2.甘肅省腫瘤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50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的癌癥之一,也是導致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1]。目前肺癌有多種治療方式,化療是其主要的治療手段之一,但化療容易引起很多毒副作用,其中骨髓抑制的發(fā)生率較高。骨髓抑制是指在抗腫瘤治療過程中,骨髓造血功能降低,血細胞計數(shù)水平不同程度下降,表現(xiàn)為人體免疫力降低、發(fā)熱、全身酸痛、貧血、出血傾向等,嚴重者可出現(xiàn)感染[2]。骨髓抑制還可導致化療時間推遲,用藥劑量降低甚至停止化療,影響抗癌療效,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代醫(yī)學也總結出諸多防治化療后骨髓抑制的方法,如造血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成分輸血等,但都是針對某一造血環(huán)節(jié)或類別進行治療,且普遍存在價格昂貴,毒副反應較多等不足,具有明顯的局限性,缺乏整體性[3]。現(xiàn)階段,肺癌化療后骨髓抑制仍然缺乏安全、經(jīng)濟、理想的治療措施和方法。
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應用中醫(yī)藥治療肺癌化療后骨髓抑制,不僅能夠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升外周血細胞,且不良反應較少?,F(xiàn)將治療肺癌化療后骨髓抑制經(jīng)驗總結如下。
氣和血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基本物質(zhì)?!端貑枴ふ{(diào)經(jīng)論》云:“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睆娬{(diào)了氣血對人體的重要性。《難經(jīng)·二十二難》云:“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标U述了氣的溫煦功能和血的濡養(yǎng)功能?!夺t(yī)學真?zhèn)鳌庋吩疲骸叭酥簧?,皆氣血之所循行,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闭f明了氣血之間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肺主氣司呼吸,《素問·五臟生成》云:“諸氣者,皆屬于肺。”《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云:“肺者,氣之本。”清·陳念祖《醫(yī)學實在易》云:“氣通于肺臟,凡臟腑經(jīng)絡之氣,皆肺氣之所宣?!狈沃饕簧碇畾猓{(diào)節(jié)全身氣機,是機體氣體交換的場所。肺的宣發(fā)肅降功能協(xié)調(diào),機體才能呼濁納新;氣的運行正常,才能維持機體穩(wěn)定的生命活動。《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肺者,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狈螢橄喔抵?,朝百脈,主治節(jié),人體血液循環(huán)全身皆要通過百脈匯聚于肺,肺為血液除濁納新,是血液運行的動力。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云:“肺主氣運行血液,周流一身?!毖河煞嗡髦畾馔苿舆\行,濡養(yǎng)全身。
肺癌病位在肺,其病性為本虛標實,整體屬虛、局部屬實。肺的功能失常,則會引起全身氣機失調(diào);氣血津液傳輸布散異常,則會產(chǎn)生痰、瘀、毒等病理產(chǎn)物,日久導致機體正氣虧虛?!端貑枴ご谭ㄕ摗吩疲骸罢龤獯鎯?nèi),邪不可干。”《素問·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痰、瘀、毒之邪日盛,出現(xiàn)因瘀致虛、因痰致虛、因毒致虛諸端,陷入惡性循環(huán),痰、瘀、毒互結,積聚胸肺,而成肺癌,即所謂“因虛致癌,因癌致虛”[4]。
化療藥物為“大毒”之品,雖能除積散結,滌蕩癌毒,但也會耗傷氣血,阻礙氣血化生,對機體自身的血液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等均會造成破壞,致機體處于氣血虧虛的病理狀態(tài)。骨髓抑制主要表現(xiàn)為外周血中血細胞計數(shù)下降。血液的化生依靠水谷之精和腎精,血液的運行依靠肺所主之氣推動。癌毒發(fā)于肺,擾亂氣機;藥毒進入機體,損傷脾腎,致使血液化生乏源,終致骨髓抑制。明·李中梓《醫(yī)宗必讀·醫(yī)論圖說》云:“氣血者,人之所賴以生者也。氣血充則百邪外御,病安從來?氣血虛弱,則諸邪輻輳,百病叢集?!睔鉃檠畮?,具有推動、溫煦、涼潤、固攝、防御等作用,能夠興奮精神,調(diào)節(jié)機體臟腑功能,抵御病邪,統(tǒng)攝血液運行。血是人體最基本的營養(yǎng)物質(zhì)之一,血虛則血液的濡養(yǎng)和化神功能失常,人體臟腑、四肢百骸不得滋養(yǎng),致使機體“虛者愈虛”。由此可見,肺癌化療后骨髓抑制病性屬虛,病機為“癌毒”使正氣受損,氣血虧虛,加上“藥毒”損傷機體,耗傷氣血,氣血化生乏源,故發(fā)為此病。
夏小軍教授治療肺癌化療后骨髓抑制,以補益氣血為基本治則,臨證根據(jù)病情危重緩急,分別采用緩則扶本、急則固脫之法,并指出骨髓抑制不僅表現(xiàn)為外周血細胞多系減少,單系減少在臨床也非常常見,故在辨證論治時應分清主次,有所側重。
2.1 緩則扶本
2.1.1 升粒系,補氣御邪。粒系細胞減少主要指白細胞計數(shù)下降,是以疲乏、無力、頭暈、發(fā)熱、食欲減弱,嚴重時發(fā)生感染等為主要癥狀的一系列氣虛不能調(diào)控機體生理、營養(yǎng)全身、護衛(wèi)人體的表現(xiàn)。肺脾氣虛則氣短懶言,倦怠乏力,食欲減少;體虛易感外邪,衛(wèi)氣御邪,正邪相爭,故見發(fā)熱。因此,在治療時應重點使用補氣藥物,如人參大補五臟元氣,黃芪補氣升陽,黨參補肺脾之氣,西洋參補氣養(yǎng)陰等?!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疲骸瓣幧栭L?!薄端貑枴ふ{(diào)經(jīng)論》云:“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毖獮闅庵?,可化氣抵御外邪,血的盈虧決定著氣的強弱。因此,血液也具有抵御外邪的能力。故在治療時應加入生血補血之品,如當歸、熟地、阿膠等。氣的生成與脾腎關系密切,所謂脾為氣之源,腎為氣之根,在治療時亦應兼顧先后天,腎藏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化生元氣,臨證常用龜板、阿膠等補益腎陰,菟絲子、補骨脂等溫補腎陽。脾主運化,吸收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化后天之氣,故可使用白術、茯苓、山藥等健脾益氣之品,一則助力后天之氣生成,二則防止補益藥物滋膩礙胃。
2.1.2 升紅系,養(yǎng)血扶正。紅系細胞減少主要指血紅蛋白含量不足,引起乏力、困倦、眩暈及面色無華等癥狀,表現(xiàn)為血液生成不足,濡養(yǎng)、化神功能失常?!峨y經(jīng)·二十二難》云:“血主濡之。”陰血虧虛,不能上榮頭面,則見面色少華,乏力倦怠,頭暈目眩,對此,治療時應注重補血養(yǎng)血,如選用有“血家百病此方通”之語的四物湯,能夠補血和血,使血補而不滯;還可使用阿膠、紫河車等以補血滋陰。氣為血之帥,參與、促進血液的生成,氣旺則生血功能強健。清·陸懋修《世補齋醫(yī)書·氣血論治》云:“血生于氣者,謂陰血生于陽氣也。”清·周學?!蹲x醫(yī)隨筆·氣血精神論》云:“夫生血之氣,榮氣也。榮盛則血盛,榮衰則血衰。”故治療時還應加入益氣健脾之品。金·李東垣《內(nèi)外傷辨惑論》云:“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則能生陰血?!笨蛇x用人參補氣生血,黨參、大棗等補氣養(yǎng)血,麥芽、雞內(nèi)金、陳皮等理氣醒脾,防止中焦壅滯,且能助陽生陰,化生氣血。
2.1.3 升巨核,氣血兼治。巨核系細胞減少主要指血小板計數(shù)下降,出現(xiàn)皮膚黏膜出血,甚至內(nèi)臟出血等血液不循常道的癥狀。多周期化療損傷脾腎,耗傷氣血,日久導致血液化生乏源,氣虛不能固攝,氣血虧虛,血液溢出脈外。明·張介賓《景岳全書·中興論》云:“氣為陽,陽主神也;血為陰,陰主形也。血氣若衰,則形神俱敗,此營衛(wèi)之毫厘當惜也。”對此,治療時應氣血并重,補氣養(yǎng)血,如選用八珍湯益氣補血,氣血雙補;此外,還應注意應用收斂止血兼以滋補脾腎、去瘀生新之品,如茯苓、白術可補脾益氣以攝血;當歸、白芍可養(yǎng)血補血以止血;山茱萸可補益肝腎,收斂止血。夏師自擬院內(nèi)中藥制劑—攝血丸治療血小板減少癥(氣血虧虛證)療效顯著,其中白茅根、茜草涼血止血;仙鶴草收斂止血;茯苓、白術、黨參補氣健脾,益氣攝血;生地止血活血,雞血藤補血活血,可使瘀血去而新血生。
2.2 急則固脫 脫是指人體之氣、血、精、液突然亡失,是生命機能衰竭需要搶救的危重癥。夏師將肺癌化療后骨髓抑制脫證辨證為氣脫和血脫,并指出,面臨脫證,患者氣血急劇耗傷,臟腑虛弱,病情危篤,治療時應膽大心細,不要因為病情危重而畏用中藥。
2.2.1 血脫。血的生成,來源于脾吸收的水谷之精和腎精化生。《靈樞·決氣》云:“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指出中焦脾胃吸收飲食水谷精微,即“汁”變化成血液。“精血同源”,精與血之間可相互滋生轉(zhuǎn)化。清·張璐《張氏醫(yī)通·諸血門》云:“精不泄,歸精于肝而化清血?!敝赋瞿I精充盈可化成肝血變?yōu)檠?。藥毒傷及脾腎,一則影響脾之統(tǒng)血功能,二則導致血液化生乏源,脾虛不能固攝,出現(xiàn)血液迅速流失,致大衄成血脫。清·唐容川《血證論·吐血》云:“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份命?!贝藭r,當以止血為治血的第一要務,可選用十灰散、小薊飲子等加減治療。常用仙鶴草收斂止血,扶正補虛;墓頭回、茜草、白茅根、墨旱蓮涼血止血。氣能生血、攝血,臨證之時,常在止血藥物中加入大劑量補氣藥,夏師將此法概括為“血脫者固氣”的固氣補血法,急宜補氣以固脫,以無形生有形,如使用大劑獨參湯以補氣攝血,盈氣以止血[5]。正如清·陳士鐸《石室秘錄·斂治法》云:“血乃有形之物,氣為無形之化,有形不能速生,而無形實能先得,況有形之物,必從無形中生之。氣無形,始能生血有形之物,補氣正所以補血,生氣正所以生血也?!?/p>
2.2.2 氣脫?!饵S帝內(nèi)經(jīng)》所記載的“人氣”,即是腎之先天之精所化的先天之氣,肺所呼吸的自然界清氣及脾所吸收的水谷之氣,經(jīng)過臟腑的作用,形成的一身之氣。肺為氣之主,脾為氣之源,腎為氣之根,脾與肺,肺與腎互為母子之臟,共同維護著氣的生成和運行。清·林珮琴《類證治裁·厥證》云:“形色清素,身微冷,脈微弱,為氣脫。”肺癌患者,久病體虛不能抵御病邪,長期耗損肺氣,而致機體正氣衰竭;化療藥物為攻伐之品,損傷脾腎,耗氣傷氣,甚者可致氣不內(nèi)守而脫;或因血液暴脫,氣無所附,氣隨血脫。對此,治療在補益肺氣時也應注意補益脾腎之氣,可選用參苓白術散加減以培土生金。常用黃芪大補元氣,黨參補肺脾之氣,五味子斂肺納腎,茯苓、白術健脾益氣等。氣脫重者,應回陽固氣,如急投獨參湯扶危救急,大補元氣;或選用四逆湯回陽固脫等。
在中國乃至全球,肺癌目前依然是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也是導致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肺癌在發(fā)病過程中,臨床癥狀不典型,故確診時往往已經(jīng)到晚期,喪失了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期,故化療成為肺癌不可或缺的治療手段。目前骨髓抑制以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rhG-CSF)、重組人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促紅細胞生成素(EPO)、血小板生成素(TPO)、白細胞介素-11 等對癥治療為主,但因價格昂貴,毒副反應較重常常限制使用;重度骨髓抑制時,可輸注成分血,然輸血療效維持時間短,不良反應多,且只能升高血液中單一成分,配合應用則會引發(fā)更多不良反應,進一步增加治療風險,影響生活質(zhì)量,加重經(jīng)濟負擔。而且我國血源相對匱乏,且輸血會發(fā)生過敏、感染傳染病等不良反應,故而也限制了其臨床使用。臨床中,如何在明顯改善血象的同時,維持治療療效,減少并發(fā)癥,降低化療藥物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仍是目前難題。而中醫(yī)藥在化療藥物增效及化療后骨髓抑制等副作用減毒方面,有明顯的優(yōu)勢和前景,這種優(yōu)勢不僅在于能較好預防化療血液毒性、穩(wěn)定提升血細胞數(shù)目、保障治療正常進行,而且能明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生存質(zhì)量、改善患者預后、降低治療費用、縮短住院治療時間等。中醫(yī)藥在化療后骨髓抑制治療中雖已取得相應進展,病因、病機也進一步被闡釋。以陳信義教授為主的學術團隊提出化療所致骨髓損傷的“毒瘀骨髓”學說包含化療藥毒直中骨髓、毒聚骨髓不得逾越而成瘀、毒瘀骨髓新血不能化生三方面,提出通過從祛髓瘀、通髓絡、生髓血、生髓絡的去瘀生新法多層面舒緩骨髓毒性反應[6]。楊婧妍等[7]認為,發(fā)生化療后骨髓抑制,藥毒侵害為主要原因,脾腎虧虛為基本病機,而瘀血是病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夏小軍教授以氣血為綱,提出補氣升粒系,養(yǎng)血升紅系,氣血兼治升巨核系的治療方法,結合整體,辨證施治,靈活運用,取效良好,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