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其油重無水,點火即燃,故名燃面。
在我的人生記憶里,第一次吃宜賓燃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是在1968年初,我從西藏部隊回南溪縣探親后,歸隊時經(jīng)過宜賓。我乘坐的汽車到達了宜賓北門汽車站,當時快近中午,路過城區(qū)小北街時,感到饑腸轆轆,便到一家專賣燃面的面館去吃面。走進店門,一位年輕女服務(wù)員滿面春風地出來熱情接待。我從來沒有吃過燃面,充滿了好奇——這燃面究竟是啥子面?味道究竟如何?
我找了個空桌位坐下,要了二兩面。等了十多分鐘后,女服務(wù)員臉帶微笑,雙手將煮好的燃面端放在我面前,隨即又端送來一小碗撒著蔥花的骨頭湯。她聲音輕柔甜美,說了聲:“請慢用?!比缓?,便禮貌地離開了。
我朝寬大圓盤內(nèi)裝的燃面仔細打量了一番:棕黃油亮的一團干爽面條上,依次撒放著芽菜碎、花生碎、芝麻粒、香蔥花、紅辣椒段。從外表看,五顏六色,黃白黑綠紅;從氣味聞,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嘗一嘗,麻辣相間,鮮美無比,令人精神振奮,食欲大開。
不知是餓極了還是燃面太好吃了,我狼吞虎咽,二兩下肚,只是個小半飽,于是又喊女服務(wù)員再煮來二兩。這次吃時比前次慢了許多。在細嚼慢咽中認真品嘗里面的味道。發(fā)現(xiàn)其中的作料都是帶香氣的食材,如煎炒過的芽菜、花生、芝麻和香油、香蔥等。加上所用的面條是新鮮的手工堿面,一切綜合起來,給食者的感覺是:香、辣、麻、鮮、美。
我自從此次吃過宜賓燃面后,念念不忘其特殊的美味,對宜賓燃面情有獨鐘。后來,我離開了部隊,回四川到其他地方參加工作,只要每次回家路過宜賓,都要去燃面館吃一頓燃面,解解饞癮。
由于特別喜愛宜賓燃面,我后來在網(wǎng)上了解了一些有關(guān)燃面制作的知識。宜賓燃面,原名敘府燃面,舊稱油條面,源于四川省宜賓市,為宜賓傳統(tǒng)小吃。因其油重無水,點火即燃,故名燃面。其選用當?shù)貎?yōu)質(zhì)水面條為主料,以宜賓碎米芽菜、小磨麻油、鮮板化油、八角、山柰、芝麻、花生、核桃、荊條辣椒、上等花椒、味精以及香蔥、豌豆尖或菠菜葉等為輔料,將面煮熟,去除堿味,撈起甩干,再按傳統(tǒng)工藝加油作料即成。
早前燃面全是素面,后來燃面家族又多了一些新成員:例如葷燃面、燃湯面等等。宜賓燃面不僅宜賓本地人喜歡吃,來自外地的人也喜歡吃。
別看一碗小小的燃面,其名氣卻非常大。1961年,朱德委員長到宜賓視察工作,品嘗了正宗的宜賓燃面后贊不絕口,給予了高度評價,說“幾十年來未吃到過這種面了,希望繼承下來”;1990年10月,宜賓燃面參加四川省舉辦的“名特小吃”評選活動,一舉奪魁,摘取“四川省名小吃”金獎;2010年7月,宜賓燃面制作工藝正式成為宜賓市翠屏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2011年6月,宜賓燃面入選了四川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21年7月,宜賓燃面入選四川省省級天府旅游美食候選名單。為了將宜賓燃面工藝更好地發(fā)展傳承下去,宜賓市還特別設(shè)了“宜賓燃面學院”,于2021年3月31日在宜賓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正式揭牌成立。
四川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宜賓燃面第三代傳承人曹祉清,經(jīng)過多年研究,得出了燃面的 “最佳配方”:水面100克,沸水里面煮50秒至55秒,起鍋后放10克醬油拌勻,然后依次放花生12克,特制紅油、香油、豬油共25克,芝麻3克,蔥5克,佐以芽菜等,于是一碗地道正宗的燃面就誕生了。再后來,根據(jù)市場發(fā)展的需要,又依照經(jīng)曹祉清研究出的“最佳配方”,加工生產(chǎn)出“可以帶走的宜賓燃面”,使那些沒有來過宜賓的人,或久居在外地的宜賓人,也能吃到地道的宜賓燃面。
如今的宜賓燃面已品牌化發(fā)展,希望看到宜賓燃面的相關(guān)品牌做得更強更大更好,走出川門、國門,讓全世界人民都能知道、吃到宜賓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