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江漢大地依然春寒料峭。高大挺拔的水杉叢林里,掩映著的江漢油田托老中心,顯得有些寂寥。托管在這里的老人們,臉上默默然,心中卻有幾分暗暗的期盼。
果然,一大早,一群頭戴小紅帽、身穿紅馬甲的人們,扛著紅旗,提著工具,歡聲笑語,像一群歡樂的喜鵲,飛進了托老中心大樓,也飛進了老人們的心里。
他們在庭院里,拔雜草,除垃圾,打掃衛(wèi)生;在廚房里,搟面皮,包餃子;從樓下到樓上,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為老人們剪指甲、修腳、采耳、理發(fā)。
這些忙碌的紅色身影,像一股春風,在大樓里吹拂,像一股暖流,在空氣中流動。他們溫暖的馬甲背上,寫著一個共同的名字:江漢義工!
從零起步,組建江漢義工團隊
說到江漢義工,自然就會說到袁大慶,他是江漢義工愛心公益協(xié)會會長,五星級義工。
55歲的袁大慶,是江漢油田采油氣技術服務中心測試大隊員工,中等個兒,衣著樸素,在人群里并不顯眼。就這么普通的一個人,卻將江漢義工的愛心事業(yè)做得風生水起。
一聽袁大慶的名字,就會聯(lián)想到遙遠的北方、寬廣的草原,想到大慶油田……的確,袁大慶的父親是一位老石油人,參加過大慶會戰(zhàn)。袁大慶的出生,伴隨著父輩那些艱苦而難忘的歲月,這名字也銘刻著父母對石油事業(yè)的熱愛。
后來,父親從大慶奔赴江漢,是江漢油田最早的拓荒者、建設者。因積勞成疾,去世的早。那時,袁大慶才20多歲。袁大慶覺得自己沒有機會好好報答父親的養(yǎng)育之恩,這成了他心中最大的遺憾,也成了他將孝道給予眾多老人的緣起,后來創(chuàng)辦江漢義工組織更是得益于此。
袁大慶有兩個發(fā)小,他們從北到南,一起見證石油開發(fā)的艱辛,見證石油人的奉獻與付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兩個發(fā)小從油田調(diào)到北京、上海工作。發(fā)小的父親,分別是油田的工程師、地質(zhì)老總,一個腦梗,一個中風,生活自理困難。兩個發(fā)小都把父親送到了托老中心,委托袁大慶有時間幫忙照看。
那時,油田托老中心剛建不久,住房條件簡陋,設施也不齊全,而且護工少。一個護工照看七八個老人,根本顧不過來。袁大慶去看望老人時,見電風扇沒有配電盤,就買了送去。見蚊蟲多,就送去蚊香。有時,還把單位分的生活物資,拿去送給護工和老人們。就是不送東西,只要有年輕人來,其他的老人都會主動打招呼,臉上笑嘻嘻的,洋溢著喜悅的表情??吹嚼先藗兏吲d,袁大慶也高興。不知不覺間,他和老人們熟絡了,親近了,便把老人當成了親人,把對父親的遺憾,彌補在老人們身上。
去的多了,他不僅為發(fā)小的父親服務,其他老人有需求,他也熱心幫助。有一次,他又去看望發(fā)小父親時,正趕上有一位老人去世。見人手少,他二話不說,忙前跑后,直到把老人入殮安頓好才離開。對發(fā)小的父親,他一幫就十年,直到兩位老人去世。
2008年元月,袁大慶隨江漢油田換班隊伍,來到山東萊州灣畔的清河采油廠工作。下車后,朋友們熱熱鬧鬧的,拉他去東營,他也想順便到超市買些生活用品。
當時,正是隆冬季節(jié),天寒地凍的,人們都躲在室內(nèi),手捂在手套里,捂在衣服口袋里??纱蠼稚?,卻有一群穿著棉大衣,套著紅馬甲的人們,在撿垃圾、掃大街,干得歡實、起勁。熱心的袁大慶,被這情景吸引了,有些好奇,就去尋問、交談。那些人告訴他,他們是義工,在志愿做服務。他期待地問,我能不能參加你們的活動?那些義工高興地說,非常歡迎。他們當時就留下了聯(lián)系方式。
袁大慶回單位駐地后,立即打開電腦,加了QQ群。從此,看通知,等通知,參加義工活動,就成了袁大慶工作外的全部業(yè)余生活。慢慢地,因為被需要,他熱愛上了公益。幫助他人,快樂自己,對袁大慶來說,不僅僅是一句口號,那是他內(nèi)心最真切的感受。
以后,無論天晴,還是刮風下雨下雪,每個周末,袁大慶跑幾十公里路,準時參加志愿服務。參加活動多了,和東營的義工們就熟悉了,大家想到江漢來學習參觀。
當時,江漢還沒有義工組織。袁大慶想,我們不比別人差,我們要有自己的團隊。他不服輸?shù)男愿癖患ぐl(fā)了,同時,更想把這顆愛心種子傳播到江漢來。
在山東清河工作8年后,袁大慶隨著換班的隊伍又回到了江漢。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組建義工團隊。他給好朋友講自己的想法,沒想到一盆盆冷水澆了個透涼。有人說,不是有團委、工會經(jīng)常組織志愿服務嗎?參加集體活動就好了,你個人去組織,三分鐘的熱情,干不長久的。還有人說,你總不能長期自己出錢幫別人做好事吧?沒有經(jīng)費,怎么支撐下去?
袁大慶找民政部門去申請,民政部門表示支持,但提出必須具備軟硬件條件,比如要有辦公場所,要有自己的標識和標志性的工服等。
倔強的袁大慶說,只要有一個人支持,我就有信心。于是,袁大慶自己出錢租房做辦公室,自己設計、購置了50件紅馬甲,做了一面印著“江漢義工”的紅旗子。
他的行動感動了大家,2016年3月5日,全國學雷鋒日,江漢義工愛心公益協(xié)會正式成立了,登記冊上有了42人。
他的愛人、女兒、女婿,成了義工團隊最早的成員。他的許多同學、朋友也加入了進來。從此以后,這支愛心團隊,像星星之火,燃起在江漢大地之上。
有了義工,油城更靚了
2016年5月8日,母親節(jié)。袁大慶決定組織義工團隊的第一場活動,獻給大地母親,從水杉公園的環(huán)保做起。
水杉公園,有一片國內(nèi)最大的人工水杉樹林。因水杉素有活化石之稱而得名,在行業(yè)內(nèi)外享有盛譽,是石油人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正因如此,來園里游玩的人多,丟下的白色垃圾也多,有的角落甚至有骯臟的狗屎。這些垃圾,像美女臉上的斑點,讓水杉公園的美景大打折扣。袁大慶說,我們就從水杉公園的美容師做起,與文明握手,向陋習告別。
每次義工活動,要向民政部門申請、報備。民政部門對參加的人數(shù)、項目備案、審批。這些嚴格的程序,量化細化的標準,計算工時,使得義工組織更加正規(guī)。從7:30到11:30,一個上午4小時工時,臟、苦、累,他們用汗水積攢,努力達到星級標準。
第一次集體亮相,有好朋友擔心申請名額多了,沒人來,失去信心和信任,建議只申請10個名額,試試深淺。袁大慶說,第一次把機會都給大家,他大著膽子申請了40個名額。沒想到倡議發(fā)出后,在冊42人,除他和愛人沒占名額,人人都申請了。有的人還帶著孩子來參加活動。
通知早上7點半,在李先念題字的“江漢水杉紀念碑”前集合。7點不到,有些小激動的人,早早地來到了集合地點。他們帶著自家的掃帚、火鉗夾,穿著統(tǒng)一的紅馬甲,已整齊地排隊站好了。
袁大慶和公園負責人做了簡單的動員,分片分工后,大家迫不及待地干了起來。撿垃圾的撿垃圾,掃路的掃路,每一個羊腸小道都走遍。這些紅馬甲,在茂密的水杉林里,在纏繞的灌木叢中,在綠色的草地上,迎著霞光,隨拍就是一幅美麗的圖景。
比圖畫更美的,是他們在勞動中灑下的汗水。有些垃圾時間長了,變得臟硬,有的在草叢里,灌木里,掃帚掃不到,火鉗夾不住。義工們就用手當掃帚,用身體當火鉗。有的手磨出了血,胳膊上蹭破了皮,也不管不顧。
一位義工大姐從密密的灌木叢里,擰出一袋垃圾時,臉上手上都掛著血跡。路過的游人,無不感動地說,你們真了不起!義工大姐微笑著搖搖頭,被夸得不好意思。
40多公頃的水杉公園,他們一寸一寸地找垃圾,一塊磚一塊磚地掃路面,清理的垃圾裝滿了16大桶,抹去斑斑點點的公園更靚了。
更可喜的是,許多游人主動加入進來,到活動結(jié)束時,就新增了21人,義工團隊由42人發(fā)展到了63人。水杉公園的環(huán)?;顒?,成了江漢義工的起點。他們從這里出發(fā),沿著五七大道,向文化廣場、東荊河堤、曹禺公園、紫月湖、南水北調(diào)興隆大壩、馬拉松賽場一路前行。每個地方都走過紅色的身影,播下文明的種子,聚來敬佩的目光。
特別是當這些戴著小紅帽、穿著紅馬甲的人們,穿行在曹禺公園撿垃圾、掃路面時,讓潛江市民眼睛一亮。市民們說,石油人真不簡單,做義工做到了潛江,真是大愛無邊??!
一旦進入義工行列,就沒有休息日了。他們用公益活動,占滿了每個周末、每個節(jié)假日。如果突遇大風大雨,室外無法活動,就改為室內(nèi)。環(huán)保活動一般在室外,下雨了,不便展開,就改到敬老院去。晚上則安排禮儀、技能培訓和文化學習。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展示義工形象,積攢到更多工時,向更高的星級攀升。因此爭先恐后,生怕落了后。每次活動,一經(jīng)發(fā)布,幾十個名額,一秒鐘接龍,名額就滿了。有的人沒“搶”到,很失落,懊惱。
郭迎忠,原是江漢員工,后來應聘到了中海油,在海洋平臺上班,工作一個月休息一個月。每次休假,從海上到陸上,輾轉(zhuǎn)多種交通工具,行程一千多公里回到江漢。為了省出時間做公益,他在動車上就開始報名,把“海休”變成了義工時間。
活動中,大家紀律嚴明,處處表現(xiàn)出石油人講團結(jié)、打硬仗、不怕苦的高素質(zhì)。有一次在借糧湖清掃垃圾做環(huán)保,潛江地區(qū)去了十幾支公益團隊。安排任務和總結(jié)點評,江漢義工統(tǒng)一著裝,列隊整齊,聽從指揮,無人看手機、講小話,讓其他義工團隊刮目相看。
江漢義工從組建到現(xiàn)在,組織活動無數(shù)。但一直沒經(jīng)費,沒報酬。他們堅持分文不取,有時活沒干完,回家吃完飯再來。即使有單位給了報酬,他們也捐出來,捐給敬老院。有一次在五七大道清溝除垃圾時,管理路段的社區(qū)領導,給他們送來了2箱礦泉水,沒有一人去拿。因為每個義工的雙肩包里,有兩件標配:雨傘、水杯。
他們唯一的激勵方法就是工時。不斷增長的工時,是愛心,是榮譽,是他們引以為傲的成果。
敬老院里,老人們像孩子一樣笑了
2016年5月14日,江漢義工第一次為老人們服務,他們來到了王場敬老院。這個院在漢江之濱,與油田緊鄰,過去經(jīng)常有油田志愿者來此服務,有良好的企地互動關系。
他們像一團熾熱的火,一到敬老院,就溫暖了每個角落。按照分工,有的拿出理發(fā)的剪刀、推子、圍脖,給老人理發(fā)。有的拿出盆子和水桶,打水,給老人泡腳、修腳。有的給老人采耳、量血壓。還有的到廚房,忙著洗菜、剁肉,和面、調(diào)餡,揉面、搟皮、包餃子。
在這里生活的老人們,是經(jīng)過嚴格篩查的。他們都是需要特別幫扶的五保戶、孤寡老人。他們無兒無女,一輩子清苦。老人們長期干農(nóng)活,有的腳掌變形,腳趾畸形,指甲奇厚。第一次有人給他們修腳,他們感到不自然,難為情。
老人們的腳不僅不好修,也許有的人見了,還會嫌棄。但義工們早有心理準備,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老人們。他們把老人扶到椅子上坐好,自己坐在老人下方的小凳子上,熟練地給老人們洗腳。然后,抱著老人的腳,仔細地修去腳上厚厚的死皮,剜去腳蓋縫里的污垢。老人們深受感動,漸漸地眼里噙滿了淚水。淚水滑落到臉上,又滴落在干枯的手背上。
活動結(jié)束時,院長李小紅點評、總結(jié)時說:“袁大慶會長通過熟人找到我,要到院里來做義工,我一直不同意。我擔心你們熱熱鬧鬧地來,一哄而散地走,把老人們吵煩了,吵病了?!崩钤洪L悉心照料老人,無私奉獻愛心,被評為潛江好人、湖北好人。她說:“你們?yōu)槔先俗龅氖拢行┪叶甲霾坏?。老人們一輩子沒人給他們修過腳,我也沒修過,你們修了,你們做到了。”說著,她哽咽起來,眼里含滿淚水。
的確,為了打開服務市場,袁大慶幾次三番地找李院長,不厭其煩地介紹江漢義工的服務項目、服務理念。袁大慶費盡口舌,李院長才勉強答應他們來試試看。
江漢義工原本想在母親節(jié)那天到敬老院,向老人們獻上他們的愛心、孝心的,因為一次次被拒絕,才不斷向后推遲。當他們終于能為老人們服務時,大家非常珍惜時間。一上午,沒有人休息,也沒有人喝院里的水,沒有人吃院里的飯。真正做到了“秋毫無犯”,活動結(jié)束就走了。他們感動了老人們,也感動了李院長。之后,江漢義工成了這里的“常客”,并成為最受歡迎的人。
同樣,他們更想把這份愛心獻給油田托老中心的老人們,那是他們的父輩,是在石油里浸泡了大半輩子的石油人。這些人的子女大多又在追逐石油,遠走四方。無奈,袁大慶每次去協(xié)商,負責人都不給他說話的機會,沒有笑臉,也不讓座,總是不留余地地回絕。
負責人不客氣地說:“你們這些人,搞形式,凸顯自己,有些沽名釣譽。每次來唱歌跳舞搞活動,拍照、攝像的人比干活的還多。人一走,老人們就生病了,更煩躁了。你們還是讓老人們清靜清靜吧?!?/p>
袁大慶來來回回跑了八趟,他太熟悉這個地方了。他做義工溯源,可以追溯到這里來。發(fā)小的父親早已去世,許多熟悉的老人也不在了。袁大慶太想把義工們帶來,實實在在地為這些老石油人服務,但每次都是被拒絕,一再被拒絕。
袁大慶不氣餒,他托關系,找朋友,找到了托老中心的上級管理部門。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終于,義工們走進了袁大慶一直牽掛的這所庭院。
他們熱情的態(tài)度、細致周到的服務,打動了老石油人們,也贏得了負責人的滿意。從此,隔一段時間,他們就來,他們熟悉了老人,老人們也記住了他們,有的能隨口叫出他們的名字。
為了讓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愛心關懷,他們又轉(zhuǎn)戰(zhàn)到各個社區(qū)。拉橫幅,插旗子,擺好桌椅小凳。撿垃圾、掃小路,用樸實的身影廣而告之,吸引居民。
第一次進社區(qū),義工們有些縮手縮腳,居民們也圍觀看熱鬧。袁大慶就熱情示范,他微笑著把一位老人扶到椅子上坐下,然后坐在小凳子上給老人脫鞋脫襪,把老人的腳放進洗腳盆里,輕輕地搓揉。袁大慶說:“你們用青春和汗水建起了我們生活的油城,給你們洗洗腳,我們開心啊?!贝蠹壹娂姼鴮W,然后,理發(fā)、采耳、剪指甲,忙得不亦樂乎。
副會長譚瓊,為了學會修腳,買了一套專用工具,培訓班上和工友互相練,回到家給自己修,給70多歲的爸爸修。她幾次將自己的手拉出血口子,傷沒好利索又繼續(xù)練,直到學好練會。義工們理發(fā)、修腳、采耳的工具都是自備的。
后來,他們從油田走向潛江市,走向周邊的熊口、楊市、龍灣、漁洋、張金、竹根灘、積玉口、高石碑等區(qū)鎮(zhèn)。每到一個敬老院,他們必定要包一千枚餃子,祝福老人們福氣滿滿,健康長壽。一枚枚水餃整齊擺放,一鍋鍋沸水熱氣騰騰,吃慣了南方米飯的老人們,吃著別樣的水餃,快樂得像孩子一樣笑。
這些紅馬甲,越來越受到關注,隊伍不斷在擴大。有的母子牽手,有的父子同框,夫妻、姐妹同行。許多小學生、中學生隨爸爸媽媽參加活動多了,更懂得孝敬長輩,愛惜糧食,主動做家務,自己的事不要父母操心。
愛心導診,溫暖人心
人非神仙,孰能無???
2016年7月,袁大慶根據(jù)自己在東營做義工的經(jīng)驗,主動找到江漢油田總醫(yī)院領導,協(xié)商愛心導診服務事宜。
油田總醫(yī)院是一所集醫(yī)療、教學、科研、預防于一體的綜合性國家三級甲等醫(yī)院,除了服務石油人外,在潛江西城和周邊城鎮(zhèn),有廣泛的就診對象。醫(yī)院大廳,掛號、收費窗口,幾乎天天排著長龍一樣的隊伍。
門診大廳雖然設有導診臺,卻不能面面俱到。如果有義工參與,既能彌補服務人員少的不足,也能起到與患者溝通的橋梁作用。醫(yī)院領導聽完袁大慶的介紹,非常高興。當即拍板,希望他們盡快過來。
打這以后,身著紅馬甲的江漢義工,成了油田總醫(yī)院的標配。從周一到周日,每天上午,醫(yī)院最繁忙的時候,都有他們溫暖的身影。他們都經(jīng)過了嚴格的培訓,從醫(yī)院門口到醫(yī)院大廳,從就診科室到住院部,幫著維護秩序,陪同幫扶。特別是對有些獨自前來、行走不便的老人,義工們就推著輪椅奔過去,然后幫著掛號,引導到科室。許多老人弄不好智能終端設備,他們就在那里手把手地幫助操作。
一天,油建工程公司女職工任青陪著80多歲的父母到醫(yī)院看病。父母行走不便,又不在同一個科室就診,一時不知所措。兩名訓練有素的義工,見到犯難的她,趕緊迎上去,幫著照顧老人、排隊掛號。接著一人攙扶著父親,另一人推著輪椅上的母親,分別到兩個科室就診、化驗、拍片、做B超。到智能設備上查檢查結(jié)果,到不同的窗口拿藥,跑前跑后,不厭其煩,忙到中午快下班時才辦完。
任青非常感動,當即就問,自己能不能加入這個團隊,兩個義工高興地給她留下了聯(lián)系方式。
2021年11月,任青第一次走進義工團隊,參加了消防宣傳活動。之后,她成為義工團隊一員,而且是較為活躍的一員。2022年2月,她加入愛心導診群,專門在醫(yī)院做導診。短短8個月時間,她就成為三星級義工?,F(xiàn)在,她剛剛辦完退休手續(xù),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義工活動,向更高目標攀升了。
關于義工星級的申辦,國家明文規(guī)定,一星級義工必須完成100個工時,二星級完成300個工時,三星級完成600個工時,四星級完成1000個工時,五星級完成1500個工時。目前,江漢義工有五星級義工16人,占潛江市五星級義工總數(shù)的70%以上。江漢義工有總工時35萬多個,袁大慶工時最多,有4200多個。在潛江眾多義工團隊中,江漢義工人數(shù)第二,工時第一。在高校和志愿服務團隊密集的湖北省,江漢義工總工時排名第8。
35萬,一個龐大的數(shù)字,都是一個小時一個小時累加的,這是汗水的累加,愛心的累加,凝聚著義工們的快樂和幸福,當然也有眼淚和委屈。就拿做愛心導診來說,他們一干一上午,沒有一分錢報酬,也不喝誰的一口水,滿臉微笑對待患者,有時卻莫名受氣。
義工在維持秩序,不守規(guī)矩的人說:“我最煩你們這些穿紅馬甲的人!”
有人一進門就沖著義工喊:“哎,快點,把我媽送到樓上去!”
剛來做愛心導診的義工,在智能設備上操作慢點,有人就不耐煩地說:“取個單子都弄不好,當什么義工?”
有人啥事都找義工,你們不是能幫我們嗎?以為義工有無限權力。
這些嗆人的話,任誰聽了都難受。但義工們并不往心里去,只要聽到一聲“謝謝”,他們就很高興,覺得自己所做的事很值。
義工鄭遠琴,退休前是醫(yī)生,更了解病人的痛苦。當義工后,她對病人給予了更多的關愛和照顧。每周一到周五上午,她都到住院部的中醫(yī)科、腫瘤科,在重病室里陪伴重病患者,幫助他們用藥、給他們按摩、陪他們聊天,甚至給予臨終關懷。
義工廖菊香在社區(qū)開了家門店理發(fā),社區(qū)沒有不認識她的。她自己是個癌癥患者,卻總是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目前,她已升到四星級志愿者。中醫(yī)科,有個病人,長期臥床,像植物人。找理發(fā)師,沒人去。有人建議找義工試試看,就找到了廖菊香。廖菊香二話不說,提上理發(fā)工具直奔醫(yī)院,并堅持免費服務,直到其去世。
江漢義工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醫(yī)生護士們。2022年5月,油田總醫(yī)院醫(yī)務社工部成立了志愿者服務隊,醫(yī)生護士也加入了義工團隊,承擔起了江漢義工服務以外的項目。
應急,突擊,在時光中奮進
每個節(jié)假日,江漢義工都安排得滿滿的,春節(jié)也不例外。
2020年春節(jié),新冠疫情突發(fā),各地相繼封村封路。人們談“冠”色變,都居家不出門了。但江漢義工在第一時間組建志愿者團隊,發(fā)放宣傳單,張貼倡議書,電話通知,動員大家積極戰(zhàn)“疫”。
當他們得知,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公司在“餐桌保衛(wèi)戰(zhàn)”中,人員告急、運輸告急、配送告急時,立即組建突擊隊。一時間,“我請戰(zhàn),我自愿”“算我一個”“還有我,還有我……”,微信里,請戰(zhàn)書,像雪片飛來。
盡管對參與人員做了嚴格規(guī)定,突擊隊還是超過百人。義工們承攬任務后,分別單個結(jié)成包保,一對一服務。幫助老人們送蔬菜、測體溫、倒垃圾。
武建義,是一名退休醫(yī)生,沒退休時就一直參加義工活動。樓道里,經(jīng)常聽到他親切的問候:“王老伯,給您送菜來了?!甭牭郊依镉腥嘶卮穑骸爸x謝啦?!彼畔虏?,轉(zhuǎn)身離開。
咚咚一陣敲門聲后,又聽到他在問:“李阿姨,送菜來了,給您量量體溫吧?!崩畎⒁涕_門,微笑著讓他測量體溫。測完體溫,要離開時,他又問:“李阿姨,有垃圾帶走沒?”“有!”“好的,給我吧。”于是,武建義又提著滿滿的垃圾袋下樓。從大年初一開始,一個多月時間,他沒在家完整地呆一天。
疫情期間,交通停運了。袁大慶開著私家車,往返于居民小區(qū)、醫(yī)院、公安局等服務點,參加應急任務。53天連軸轉(zhuǎn),接送隊員2280人次,驅(qū)車1.5萬多公里,花去油費6000多元。
持續(xù)的疫情,打亂了生活節(jié)奏,醫(yī)護人員兩個多月沒理發(fā)了。醫(yī)院領導給袁大慶講明情況,希望義工們打突擊,為醫(yī)護人員理理發(fā)。袁大慶立即組織,義工們接到通知,二話不說,有的關了店門,有的交給徒弟打理,自己加入理發(fā)隊伍。除了服務醫(yī)護人員,他們還服務特殊行業(yè)人員,包括公安干警、協(xié)警、消防官兵、新聞記者、城管和防疫專班人員等,共1000多人。義工們用3天時間,全部完成了為油田抗疫人員理發(fā)的任務。
現(xiàn)在,江漢義工是一支越來越受群眾喜愛的群團組織,哪里有公益活動,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每次突擊任務,急難險重的活,江漢義工都沖在前,不負眾望,召之即來,來之能戰(zhàn),戰(zhàn)之能勝。
他們除了建工作群,還設有消防宣傳群、反電信詐騙宣傳群、居家養(yǎng)老服務群、愛心導診群、青年大學習群、社區(qū)服務群、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群等。以群管理,少層級、簡捷,按項目活動,務實、方便。
協(xié)會管理層有6人,都是五星級義工,管理在冊志愿者1355人。年齡最大的65歲,最小的6歲。從42人到1355人,7年時光,他們走過的地方灑滿陽光。
2022年7月,全省反詐騙宣傳正在全面展開。江漢油田有42個居民小區(qū),4萬多戶居民,是犯罪分子最覬覦的地方,也是防反詐的重點地區(qū)。面對如此龐大的宣傳對象,公安部門首先想到了江漢義工,把他們列入反詐騙宣傳陣容。江漢義工接受任務后,全力配合圍剿電信網(wǎng)絡詐騙犯罪。
盛夏的傍晚,酷暑的熱浪還在空氣中彌漫、蒸發(fā)。義工們利用晚飯前的時間,迅速來到小區(qū)居民樓前,匆匆集合,交待事項后,開始一家家爬樓、敲門、宣傳,大汗淋漓,口干舌燥,手把手地請居民簽字、承諾,保護自身的財產(chǎn)安全。
“都到飯點了,衣服濕透了,你們還在忙碌,趕緊回去吃飯吧!”樓上樓下的阿姨大爺感慨地說。
是啊,早了,居民還沒下班,晚了,都要出去散步。他們就是要搶這個時間段,趁大家正在做晚飯吃晚飯時,做好反詐騙公益宣傳。
但并不是每個宣傳對象都能理解、支持,有的人嫌煩,有人還不客氣地往外轟人。盡管如此,江漢義工依然不厭其煩地挨家挨戶走訪、提醒居民,幫助群眾守護好錢袋子。
2022年8月7日,潛江市突發(fā)5例新冠病毒陽性感染者。疫情就是命令!
江漢義工團隊立刻啟動應急預案,緊急招募 “疫情防控志愿者”。報名公告在官方疫情發(fā)布后一發(fā)出,群里報名信息鈴聲,如拉響的警笛,響個不停,報名踴躍,志愿如潮。就在大家積極報名時,他們接到街道辦電話:午后開展全員核酸檢測,請江漢義工大力協(xié)助!
離全員核酸檢測還有幾個小時,14個社區(qū),幾十個采樣點,義工們毫不含糊,全力投入。這些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連續(xù)奮戰(zhàn)的義工們,立刻奔赴“疫”場。在烈日下布置采樣場地,如蒸煮煎炸,沒人叫苦叫累。抬桌子,搭棚子,擺凳子,在地上貼一米間距膠帶,個個擼起袖子加油干!
下午六點采樣開始,全員核酸檢測在晚霞中有序進行,義工們忙前忙后服務居民??釤崤c苦累,他們?nèi)徊活?,心里只想早日?zhàn)勝疫情,早日清零。夜幕降臨,核酸在繼續(xù),義工在陪伴。
結(jié)語
習近平總書記說:“積小善為大善,善莫大焉。當有人需要幫助時,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會將變得更加美好。”
江漢義工做的事,是小事,是實實在在的事,是群眾歡迎的事。這就是小善,他們?nèi)招幸簧?,天天如此,正在影響更多的人。在潛江團市委每天向團中央志愿中國報告中,江漢義工是領銜的最活躍團隊。累計開展公益活動4000多場次,收獲的榮譽,獎牌、獎狀、錦旗,把墻面占得滿滿的。袁大慶,2019年被評為潛江好人,2021年被浙江省志匯公益發(fā)展中心授予首屆年度管理員大會“孺子牛獎”。江漢義工團隊,2020年被湖北團省委命名為“本禹志愿服務隊”。
2021年11月,袁大慶光榮地當選為潛江市政協(xié)委員,街道辦事處專門給了一間辦公室,義工們活動更方便了。袁大慶利用做義工的間隙,了解社情民意,寫提案,建言獻策,為群眾辦實事有了更廣闊的舞臺。
袁大慶所帶領的江漢義工團隊已經(jīng)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一個品牌。2022年5月,在中國共青團建團一百周年之際,江漢義工團隊被潛江市授予“青年文明號”稱號,并定為青少年志愿服務實踐基地。12月,中共潛江市社會組織綜合委員會批復了關于成立江漢義工志愿服務中心支部委員會的申請。至此,江漢義工志愿服務中心黨支部成為市直屬支部。市委宣傳部在介紹文明創(chuàng)建工作時,只要有省里及上級部門下基層了解情況,必定到江漢義工基地聽取他們的事跡匯報,并指導工作。
如今,袁大慶和江漢義工,每天都有公益活動,每周都要進社區(qū)。周六敬老院,周日環(huán)保,已成慣例。他們冬送溫暖,夏送清涼,常年送關愛。他們像一股暖流,融進空氣和陽光,在江漢熱土上,深情地流淌。
作者簡介:
陳遠芳,女,中國作協(xié)會員,中國石化江漢油田作協(xié)名譽主席。在職研究生學歷,教授級高級政工師。出版文學集《人在旅途》《瀟湘何處》。近年來,先后在《長江叢刊》發(fā)表小說《溫暖》《門前有大街》《誤診》《春雪飛花》。在《雪蓮》發(fā)表小說《背叛》,在《地火》發(fā)表中篇小說《紅的雪》。在《中國報告文學》發(fā)表《寂寞是一首歌》《在那遙遠的地方》《美麗的石油紅》等作品。短篇小說《春雪飛花》獲2020年長江叢刊文學獎。中篇小說《紅的雪》獲中國工業(yè)文學大賽網(wǎng)絡人氣獎。
張軍東,男,中國石化江漢油田采服中心干部,江漢油田作協(xié)副秘書長。魯迅文學院33屆高研班學員,中國石化作協(xié)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作品散見于《中國石化報》《上海故事》《源流》等刊物。短篇小說《征途》獲中國工業(yè)文學大賽網(wǎng)絡人氣獎。
責任編輯/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