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南嗩吶,海南人叫做“噠”(海南方言),一般分為大嗩吶和小嗩吶兩種,是海南人民最喜歡的樂器之一,它應(yīng)用廣泛,不僅在瓊劇伴奏和過場效果音樂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在節(jié)日慶祝、婚禮助興、茶余消遣、宗氏祭祀或者是農(nóng)村做“鼓首”(八音)、做齋(喜齋:公祖誕期,哀齋:超度靈魂)以及木偶戲里也少不了它。海南嗩吶表現(xiàn)力很強,吹奏技巧高的樂手,能夠表現(xiàn):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可使聽眾心花怒放,也可使聽眾悲痛欲絕,把各種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把整個場面帶動得波瀾起伏。
關(guān)鍵詞:樂器;瓊??;嗩吶演奏
一、海南嗩吶的來源及瓊劇“八音”
海南嗩吶,是在什么時候在海南流傳又是從哪里來的呢?這個問題目前還未掌握充分的史料來證明,只能根據(jù)民間藝人的傳說和引證以及一些地方府志有關(guān)記載作為一種探索。有傳海南本土早期并不制作嗩吶,而是從廣東一帶傳入海南,并與本地的山歌、語言、民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具有海南風格的嗩吶。然而,是先有嗩吶后才有“八音”,還是先有“八音”后才有嗩吶,或者是“八音”之中就包含著嗩吶在內(nèi),在這個問題上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法不一,有一種說法:認為早在宋代“八音”就已經(jīng)在海南流行,如:宋、朱子在《瓊州知樂亭記》中云:“作知樂亭于放生地上......使其幫人士女嘉晨勝日,有所詠歌鼓舞以自樂?!庇秩纭董偵娇h志》云:“蓋歌之樂中之主,八音皆所以和歌近。歌音合律則鐘、馨、琴、簫、笛、之聲。吹、彈、清、濁、高、下之節(jié),皆畢此而協(xié)矣?!比欢鞍艘簟敝坏摹暗选本褪俏覀儸F(xiàn)在的嗩吶,這就說明在宋代海南已經(jīng)有了嗩吶的流傳,這是一種說法;還有一些專家認為:所謂的“八音”是指當時對幾種樂器在一起演奏過程中的一種簡稱,不是象我們所指的:弦、琴、笛(嗩吶)、管、簫、鑼、鼓、鈸這八種樂器,然而由于民族和地域的區(qū)別以及時代的不斷變化,對“八音”中的幾種樂器(幾種不等)的組合變化也有新的不同,故而認為“八音”的存在要比嗩吶在海南的流傳和使用要早得多的說法,“八音”之中的“笛”并不是現(xiàn)在的嗩吶,而是指當時比較簡陋的直笛,不一定是我們現(xiàn)在常用這種比較先進的八孔笛子,這種可能性比較大。那么,嗩吶是什么時候在海南流傳以及使用,又是什么時候與瓊劇結(jié)下不解之緣呢?這個問題還是值得我們?nèi)ド倘叮⒂写趯<胰パ芯亢吞接憽?/p>
二、海南嗩吶與瓊劇的關(guān)系及應(yīng)用
海南嗩吶與瓊劇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自從海南嗩吶作為瓊劇伴奏樂器之后,海南嗩吶在瓊劇伴奏中就發(fā)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并通過長期的藝術(shù)實踐和演奏技巧的不斷提高,無形中就構(gòu)成了相輔相成,互相發(fā)展有作用。雖然海南嗩吶在整出戲中所占的份量并不是很多,或某種特殊場面或某段唱腔或開幕以及結(jié)束等情況下使用,但是,它的出現(xiàn)起到了畫龍點睛和調(diào)節(jié)情緒的作用,時而興高采烈,時而悲痛欲絕,把整個場面帶動得生動活潑,波瀾起伏。
即大嗩吶來說,它既適宜表現(xiàn)氣勢磅礴,富麗堂皇,端莊嚴肅等場面,例如:皇帝上場就吹奏《萬歲喜》、《小主登殿曲》等等樂曲,迎接朝官或是中狀元、凱旋歸來,可吹奏《大開門》、《一錠金》、《哭皇天》等等;升堂,可吹奏《緊吹》、《文登賬》、《武登賬》等等,同時大嗩吶也宜表現(xiàn)心情舒暢或悲哀痛苦等場面,例如:心情舒暢可吹奏《程途》,悲哀痛苦可吹奏《苦程途》(淚滴秋波);有屈難伸或?qū)懷挚纱底唷蛾幐妗?、《陽告》、《火燒山》等等,可見,大嗩吶在瓊劇伴奏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p>
然而小嗩吶在瓊劇伴奏中也不可忽視,由于小嗩吶的聲音明亮,音色特別,善于表現(xiàn)一些氣氛熱烈,喜慶豐收,詼諧幽默等場面,例如:婚慶、賀壽,可吹奏《送京娘》、《拜壽》、《迎親》、《木魚》等等樂曲,游山玩水可吹奏《程途》、《高腔》、《江浪腔》等等板腔,同時,小嗩吶也可以表現(xiàn)一些悲痛欲絕,傷心落淚、有苦難訴等場面,例如:生離死別、悲哀痛苦可吹奏《苦板》、《哭板》、《嘆板》等等各種板腔。從上面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瓊劇嗩吶不僅表現(xiàn)喜慶熱鬧、心情舒暢面,同時也可表現(xiàn)生離死別、悲哀痛苦等等各種情緒,這也許是海南嗩吶有別于某些劇種的一大特點吧!
三、海南“味”嗩吶的探討
海南“味”嗩吶的形成主要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與本地的語言、山歌、民謠、人文等各種因素的相互影響下,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形成具有海南“味”的嗩吶。具有海南“味”嗩吶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氣的運用,海南嗩吶的用氣比大陸(瓊州海峽以北)的任何劇種的用氣都要急促(氣流稍快),顫音也有所加快,聽起來有陽剛之美和氣勢磅礴的感覺;二是指法的運用,海南嗩吶的指法較豐富,用指打音的地方也比較多,在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三是舌法的運用,海南嗩吶的用舌比較簡單,一般多用單吐,雙吐有時也用,花舌基本不用。在演奏過程中,一般是指法和舌法同時作用下它的音色才圓潤有力,給人以美的感覺。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大嗩吶在吹奏曲牌(大字牌子、寬吹、緊吹)的時候,雙唇含哨子時要深一點,用氣也要大一點,這樣吹出來的音色,就恢宏厚重、雄壯有力。在小嗩吶方面,在吹奏《哭板》、《苦板》、《嘆板》等等板腔時,雙唇含哨子時要淺一點,用氣要小一點,但要保持力度,使音色柔韌富有彈性,在演奏過程中,可以模仿演員在演唱過程中的哭泣聲和哀怨聲以及咬字的韻味,充分表現(xiàn)了傷感悲痛的情緒,使觀眾產(chǎn)生共鳴和傷心落淚,這樣就把具有海南“味”的嗩吶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
關(guān)于調(diào)門,海南嗩吶(大?。缀跏怯眠@兩把嗩吶吹奏各種調(diào)門。海南大嗩吶(大噠)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或還要早一點,在瓊劇伴奏中都是吹奏三個調(diào):全按為1音(1=F)(老藝人叫做上字肚)和全按為5音(1=B)(老藝人叫做“合字肚”)以及全按為4音(1=C)(老藝人叫做凡字肚),這三個調(diào)在吹奏瓊劇曲牌、程途、苦程途、乞食腔等等各種曲牌和苦嘆板時,是得心應(yīng)手,富有地方色彩,完全體現(xiàn)了大嗩吶的特點,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種種原因,這三個調(diào)逐漸被比它低兩度調(diào)的全按為3音(1=D)和全按為7音(1=G)所代替,這也許是因為以前的調(diào)門太高,然而瓊劇又是男、女同腔同調(diào),為了適應(yīng)大多數(shù)演員的演唱和發(fā)揮,逐漸變?yōu)楝F(xiàn)在常用的1=D和1=G這兩個調(diào),這樣就完全違背了這支嗩吶的音階結(jié)構(gòu),吹奏起來很不順手,因為有些低音已經(jīng)沒有了,是通過吹高八度來代替,后期,有些樂手也對大嗩吶進行改良,并把噠尾加長起來吹奏低兩度調(diào)全按為5(1=G),這種情況一般是在農(nóng)村的作齋或木偶戲里常用,但效果不太理想,因為把音色搞變了,不象原來的嗩吶音色了,因此,到目前為止基本上還是保留著原來的形狀(大、?。?。在小嗩吶噠仔上一般也是用三個調(diào),1=G全按為2音,1=A全按為1音,1=D全按為5音,全按為2音的調(diào)門在瓊劇伴奏和鼓首中用比較多,其次是全按為1音調(diào)門,這個調(diào)一般用在瓊劇中的“苦板”、“哭板”、“嘆板”,再其次是1=D全按為5音的調(diào)門,所以說海南嗩吶在各種調(diào)門上吹奏出來,也能夠達到該表達的效果。
四、結(jié)語
總之,海南嗩吶自從廣東流傳到海南以后,得到發(fā)揚光大和用武之地,不僅在“八音”隊里為節(jié)日、婚禮助興和茶余酒后消遣或是為氏族祭祀宗廟和奢侈樂用,同時在瓊劇樂隊里也起著重要作用,因此說明,海南嗩吶是有生命力的,它應(yīng)用廣泛,作用重大,是海南人民不可缺少和喜愛的樂器。我們應(yīng)該好好地研究它、發(fā)展它,為海南人民的文化生活作出應(yīng)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謝成駒.劇唱腔音樂淺論[J].劇作家,2009(06)
2.黃志啟.海南嗩吶[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2(07)
3.王靜;陳秀琴;詹賢武.海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介紹海南八音器樂[J] .新東方.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