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會所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不論是多么精彩的設計,落到真實的課堂也都有發(fā)生意外情況的可能。為應對此情況,要求班主任老師除了及時巧妙應變,還需要清晰的認知班會實施路徑然后進行有效的組織。開展主題班會的形式多樣,什么樣的主題班會才算是有效班會呢?心靈成長才是真正的成長,班會課也只有走進學生心靈,才是真正收到實效。關于“如何更有效地開展主題班會”這一問題的探索從未停止。筆者在探索的過程中認識到,班會課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注重學生體驗感悟,想辦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走進他們內心。以此,學生才能入耳入心,在浸潤中心悅誠服地成長,逐步達到通過主題班會的開展,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的目的。
一、教師轉變思維,引導學生成長
德育立場是在強調是非、對錯;心理立場則是秉持價值的中立,強調的是心理健康與否,更加注重自我感悟和提高。班主任在召開班會時應把心理立場與德育立場相融合,在尊重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同時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教育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學生在提高科學文化素養(yǎng)的同時也需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因此,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期間應有效落實德育實踐工作,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yǎng)學生自身的道德素質。傳統(tǒng)認知中,班會課是解決問題的存在。一周一次的班會課,往往是以解決這一周中學生違紀或者是班級在運行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為主要目的。
以問題為導向的班會課,常會抓住“短板”不放,在設計和召開班會時的思路常為:明確問題、指出問題、懲戒問題主體以達到“其不善者而改之”。筆者認為,這種“問題導向”型主題班會可以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出現(xiàn)在某一次主題班會當中,但是不適合作為班會課的主要類型。因此,作為班主任,在召開班會課時應該轉變這種“解決問題”的思維,要由“其不善者而改之”,轉變?yōu)椤皳衿渖普叨鴱闹薄R幸浑p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慢慢學會從學生發(fā)展的視角贊揚學生長處,著眼學生成長道路上必須具備的品格,深度挖掘學生發(fā)展的潛能。
二、善用批評,強化陽光
召開班會過程中,對待班級存在的問題落實到個人,進而對所存在問題以及犯錯學生提出批評以謀求其改正,是教育當中慣用方法之一?!芭u”也是一門極為重要的藝術,適當?shù)呐u有助于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例如,看到了上課過程中正在睡覺的學生,班主任當面指出批評,能夠快速糾正學生的錯誤,因此在管理期間適當?shù)呐u,不但能夠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問題,而且還可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
在班級管理中,一定有一些讓班主任頭疼的“問題”學生,對于此類型的學生,班主任往往有思維慣性,認為班級中只要有違紀情況一定與“他”有關,因此在召開班會處理班級問題時,對這類學生經常是以批評為主。但是過度批評會適得其反,這就需要班主任把握好批評的度。在心理咨詢當中有個較常用的方法——陽性強化法,不橫加指責來訪者身上的缺點,暫時忽略來訪者身上的不足,對來訪者身上的積極因素和優(yōu)點,給予毫不吝嗇地贊揚。當學生得到老師的肯定和欣賞的時候,會變得自信,并且愿意將自身閃光點放大,同時也會為維護自身良好印象而去改進自身其他的不足。
學生喜歡的未必是正確的,學生需要的未必是有利于他們自身健康成長的,所以教師需對學生成長進行方向性引導。不能一味批評也不可過度贊揚,所有的教育手段都圍繞著“立德樹人”的目標進行,不論是批評指正還是肯定贊揚,都是輔助。要根據(jù)學情差異具體考慮應該選擇何種手段能實現(xiàn)教育學生的目的。
三、從“教師說理”到“學生內省”
班主任們經常會發(fā)現(xiàn),苦口婆心的說理教育沒有效果,認真羅列提綱精心準備資料的班會學生并不喜歡。傳統(tǒng)說教式的班會課,逐漸與00后之間有了一道‘阻隔’,德育實際成效未必明顯,呈現(xiàn)出低效與表層化。在設計班會課時,我們要時時自問:這種班會組織形式學生會喜歡嗎?相似內容的班會課是否已經召開過了?這次班會課如何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積極性?班主任應嘗試在設計班會課時,考慮到由站在教師立場的單向灌輸向站在學生立場由學生完成自我建構轉變。教師逐漸從說教到賦能,在活動中不斷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班會課的育人目標要落到實處,就要使學生經歷心路歷程。正如李季教授所指出,中小學德育不應采用單向說理灌輸、行為養(yǎng)成等簡單化的“外塑”式思路和做法,而要遵循品德形成的“內生外化”,強調“德育內生”。要最終達到品德的內在生成,需要充分發(fā)揮道德認知主體的自我選擇、自我建構和自我教育作用。
“說理式班會課”往往是站在班主任的立場,較少考慮到學生的接受程度,班會課應該講求潤物無聲,站在學生立場,達到學生內省的目的。例如,在“喜迎二十大,強國必有我”的愛國主義主題班會當中,如果僅用課前準備好的勵志口號或者名言讓學生朗讀,最后再由班主任進行總結發(fā)言,無疑是站在教師的立場進行“灌輸式”說理教育。此類型班會效果并不一定明顯反而會陷入為教育而教育循環(huán)圈。如果將主動權交由學生,讓學生自主上網收集關于黨的資料或者是分享發(fā)生于身邊的優(yōu)秀黨員的先進事跡,學生自己感悟理解,會讓一個有血有肉,無自身特殊利一心為民的“黨”的形象樹立在心中。因此作為班會的組織者,班主任可以根據(jù)班級情況確定主題、設計實施、適時引導,但是應該將主動權交給學生,激發(fā)學生內生動力。
四、結語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講:“教育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于激勵、鼓舞和喚醒?!卑嘀魅瓮ㄟ^合適的媒介、方式喚醒學生意識,幫助學生知行合一。定期開展主題班會能夠引導學生思想、規(guī)范學生行為。當然,在班會開展過程中往往伴隨著部分問題,班主任可結合以往工作經驗,對主題班會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探索和改進。
作者簡介:胡云青(1991—),女,漢族,河南鶴壁人,碩士研究生,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項目介紹:本文系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疫情背景下高中生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班會研究》(項目編號:JCJYC20250608)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