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農(nóng)村人每家每戶,院內(nèi)或門前,都砌有一個洗衣臺,所有“搓揉捶打刷”的步驟就在這洗衣臺上進行。
洗滌衣物,過去與現(xiàn)在有很大的不同,過去沒有洗衣機,沒有洗衣粉、洗衣液、衣領(lǐng)凈,更沒有“干洗”。
過去在農(nóng)村,人們使用的去污材料主要是“皂角水”和“油籮子水”,“草灰水”次之。
“皂角水”和“油籮子水”分別由皂角和油籮子為主要原料。皂角含有皂角堿和皂角油,油籮子含有油籮子堿和油籮子油。這兩種“土洗衣液”的制作工藝很簡單,首先將從樹上摘來的皂角或者油籮子敲爛,然后放在鍋里加適量的水熬煮就成了。清洗衣物時,將這樣的“洗衣液”加上一些清水,再將要洗滌的衣物浸泡在里面,一二十分鐘后,再進行后面的程序。
另一種“草灰水”的獲取方法是:在一口大鐵鍋里摻上水,在水面放一個大筲箕,鍋下用干稻草或其他干雜草燒火給水加熱;燒火時,一邊添加稻草或其他干雜草,一邊將燃燒后的稻草灰或者干雜草灰夾到鍋內(nèi)的筲箕里,待那些草灰在水中達到一定程度時,將筲箕端起,把草灰過濾出去,“草灰水洗衣液”就制成了。草灰里含有草堿。草灰水制成之后,晾冷一會兒,就把臟衣物浸泡進去,衣物大約浸泡二三十分鐘,就可以進行手工搓揉等洗滌程序了。這個用稻草雜草灰制作“草灰水洗衣液”的過程,人們稱之為“燒灰水”。
其實當(dāng)時洗衣服可以用肥皂,但是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的較長一段時間,肥皂的價格都比較高:到“大躍進”以前,上海產(chǎn)的黑貓牌肥皂,一聯(lián),也就是兩坨,四角幾,一坨也要二角五左右。農(nóng)村人的購買能力有限,所以能夠用肥皂的人不多。后來物資緊張時期,買肥皂還得憑票,農(nóng)村人使用肥皂的就更少了。再后來呢,肥皂的代替品——“糕糕堿”出現(xiàn),但農(nóng)村人洗滌衣物也仍然多使用皂角水、油籮子水、草灰水之類。肥皂只有在洗白襯衣的時候才使用一下。
在四川邊遠(yuǎn)地區(qū),聽說還有用制作豆腐過濾后的“窖水”去污的,據(jù)說效果還不錯。還聽說一種方法,用澄清后發(fā)酸的淘米水浸泡,去污效果也不錯。更簡單的去汗去油的方法,就是將衣服褲子放在熱水里燙,汗?jié)n油脂也能被去掉。不過這種燙洗法,一般只在清潔顏色較深的內(nèi)衣內(nèi)褲和擦汗帕子時使用,通常也只是男人們在使用。
將衣物放入皂角水、油籮子水或者草灰水中浸泡后,洗滌進入第二大程序。
這一階段,一般采用搓、揉、捶、打、刷的方式。那時農(nóng)村人每家每戶,院內(nèi)或門前,都砌有一個洗衣臺,所有“搓揉捶打刷”的步驟就在這洗衣臺上進行。小衣物或面料細(xì)軟的衣物,在洗衣臺上的操作就只進行搓揉這一步,因為小衣物多為細(xì)面料,經(jīng)不起捶打;大衣物,質(zhì)地厚實的衣物,就要將它放在洗衣臺上用木棒捶打,使其污物臟物受到強烈的擠壓或摩擦而脫離衣物?!按贰钡挠昧Υ笠恍按颉钡挠昧π∫恍?。比較臟的衣物,或者局部比較臟的地方,比如衣服的領(lǐng)口袖口、胸前襟部分,就需要用刷子刷。有時污物臟物去不掉,還要將皂角敲破再去抹一抹,之后再刷。當(dāng)然,洗滌衣物的這五種方式也不是截然分開的,經(jīng)常是混合使用。
而經(jīng)常用來取笑男人們被妻子懲罰用的搓衣板,因為城里人房屋窄小,安砌不上洗衣臺,才在洗衣盆里放一塊特制的木板,便于搓洗衣服。
“搓揉捶打刷”完成之后的程序是清洗,也就是將脫落后的臟物污物清除掉。這一步驟需要在河邊、溪邊、池塘邊、水井邊或者水較深的田邊進行,因為那些地方干凈的水比較豐富,清洗衣物需要足夠多的干凈水。
現(xiàn)在人們洗滌衣物進行到這一步,再甩干,洗滌的程序就算完成了,可是過去的人們還得再進行一步,就是“上漿”。所謂“上漿”,就是用米湯或者帶有一定淀粉物質(zhì)的湯將衣物浸泡一次,讓淀粉在衣物的紗線上形成一層糊狀物質(zhì),衣物曬干后,淀粉糊狀物質(zhì)會形成一個保護層;衣物穿上或者用上后,使臟物污物不直接粘在紗線上;這樣也便于下一次洗時,臟物污物更容易被清除掉。四川人過去稱“洗滌”為“漿洗”,也就是洗滌過后還要上一次“漿”。成都市現(xiàn)在還有一條街名叫“漿洗街”,那條街靠近成都的府南河,那里過去是專門為別人洗滌衣物的地方。
“漿洗街”的存在也“記錄”了城市里人們洗滌衣物的方式。過去城市里沒有洗衣店,但卻有專門為別人洗滌衣物的工人。她們以洗衣物為職業(yè),一般都有固定的客戶,大約三四天上門服務(wù)一次。早晨,她們?nèi)サ娇蛻艏遥瑢⒖蛻粢吹囊挛锸兆?,回家后,?jīng)過洗滌上漿晾干熨燙,折疊好后,當(dāng)天下午或第二天下午又送回客戶家去。這種洗滌衣物,有的以月為單位計價,有的以所洗衣物的數(shù)量計價,當(dāng)然大件的被套蚊帳這一類,費用要高一些。
城市里的人,包括專業(yè)洗衣工,也使用皂角水、油籮子水、糕糕堿水。只是草灰水使用得少一些,因為草灰水會使衣物發(fā)烏,稍微淺色一點的衣物,會用肥皂來洗。
過去不管鄉(xiāng)下還是城里,洗滌衣物這一類活多半是由女人們干,她們除了負(fù)責(zé)洗滌衣物、晾曬衣物等外,還得注意保障衣物的安全,因為那時還有一種小偷叫“抹(Ma)桿將”,就是專門偷衣物的,稍不注意,衣物就被小偷們盜去了。相聲大師馬三立的《逗你玩》,講的就是一個小偷巧妙偷走晾曬著的衣物的故事。
順便說一下我第一次看到衣物甩干機,那是在一九七三年,我在隆昌師范學(xué)校讀書,聽說夏布漂染社使用了甩干機,說剛洗后的衣物經(jīng)甩干機一甩,就干了,就可以穿了。我們聽到后感覺很稀奇很興奮,帶著剛洗過的衣服去甩,雖然甩過的衣服不能馬上穿,但那脫水的程度,的確令人滿意。只是那個甩干機是他們自己制造的,簡陋得有點像后來建筑工地上用的水泥攪拌機。
一九八六年,我也買了洗衣機,但是它們是兩臺機器,洗衣機一臺,甩干機一臺。雖然衣物經(jīng)洗滌后,需再插電源,開甩干機脫水,但總算告別了所有衣物都需要人力手工的“手洗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