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最生動的踐行者。
年過八旬的熊志華,是阿壩州理縣退休老黨員,在本該安享晚年的時候,毅然回到甘堡鄉(xiāng)日爾腳村板子溝組,用20余年的光陰,憑著執(zhí)著的信念、勤勞的雙手,將一片荒山打造成一片森林。2021年,熊志華被理縣縣委、縣政府授予“最美理縣人”榮譽稱號。
退休不褪色,做全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1993年,熊志華從縣信訪辦退休后,便回到了家鄉(xiāng),陪伴家人成了每天他最幸福的事。閑暇之余,他發(fā)現(xiàn)村民們遇到紅白喜事的時候,有些家庭存在“人少事多無人幫”的現(xiàn)象,熊志華主動找到村兩委,建立了紅白理事會,也是全縣第一個紅白理事會,由村兩委組織籌辦,全村村民一起參與,鄰里親朋互幫互助,儼然一個相親相愛的大家庭。
“板子溝組一直沒小學(xué)”的問題一直是熊志華心里的痛,看著村里的孩子們每天都要來回徒步2個多小時上下學(xué),他心里暗暗跟自己較勁:“不管多難,一定要啃下這個硬骨頭?!毙苤救A找到了當(dāng)時的鄉(xiāng)黨委領(lǐng)導(dǎo),多次反映問題,并在村干部會議上建言獻策。最終,經(jīng)過縣上出資建設(shè),村民們投工投勞,2000余平方米的校舍終于落成。孩子們終于實現(xiàn)了“學(xué)校就在家門口”的愿望。
沒事的時候,熊志華總會走到日爾腳村大梁子山去坐坐,因為大梁子山一棵樹也沒有,光禿禿的山成為天災(zāi)頻發(fā)的癥結(jié)所在。2001年,植樹造林的號角在理縣的藏寨羌鄉(xiāng)吹響,一個大膽創(chuàng)新的想法在熊志華心里扎下了根。
變身“土專家”,只為荒山上的一點綠
2001年,在縣林業(yè)局的統(tǒng)一規(guī)劃下,啟動了植樹造林工程。熊志華主動找到縣林業(yè)局,承包了甘堡鄉(xiāng)日爾腳村板子溝組的535畝土地。萬事開頭難,丈量窩距是植樹的第一步,熊志華雇用了50個工人,從每天早上六點,便頭戴頂燈,手拿杖繩,開始了一天的忙碌。“窩子規(guī)格需達到30厘米深、40厘米寬。”這是熊志華每天囑咐工人的話。“我一天至少檢查1000余個窩子,驗收合格后給工人工錢,一個窩子2毛錢。”熊志華說起當(dāng)時的情境還歷歷在目。
窩子打好后,又開始了關(guān)鍵的第二步——種苗子?!霸趺礃硬拍茏屆缱哟婊睢?,熊志華心里又犯起了嘀咕。他請來了縣上的測量專家,自費2萬余元,購買了兩臺抽水機,在山上安裝了兩個機站,修建了四個蓄水池。他和愛人經(jīng)常半夜四點就起床去山上澆水,遇到天干的時候一天澆幾次。同時,熊志華根據(jù)山的地形、土壤好壞安排樹苗,土壤好的地方就種植輻射松、岷江柏、刺槐、榆樹等樹苗,土壤差的地方就種番麻等。
為了保證存活率,熊志華帶領(lǐng)家人們又找來杏樹籽、刺槐籽等種子挨個撒進窩子,“如果秧子不活,種子總要活吧,能活一樣我們就沒有白辛苦?!彼麄儾徽撟叩侥睦?,只要看到地上有他們想要的種子,都會條件反射地往懷里裝。熊志華為了心中的夢想,即使前進的道路充滿了荊棘和坎坷,他也從未想過放棄。
交好接力棒,做青山綠水的守護人
如今,行走在甘堡鄉(xiāng)日爾腳村板子溝組,就像走進了天然氧吧,從2001年至今,熊志華以滿腔熱血,澆灌這片荒山,換來了一片森林。這份執(zhí)著的背后是他家人默默的付出和支持。
“只要他決定的事,我們?nèi)遗e雙手贊成?!闭f起熊志華,他的愛人唐素蘭眼神中透露著堅定。唐素蘭是甘堡鄉(xiāng)日爾腳下的村民,也是大隊的原婦女主任,她用瘦弱的身軀為熊志華筑起了最溫暖的港灣。
當(dāng)買樹苗的錢不夠時,唐素蘭便把家里賣蘋果、花椒的錢拿出來,還說服兒女把工資也拿出來補貼;勞動力不夠時,唐素蘭便把兒女們?nèi)客系搅肿永锂?dāng)幫工;雇用工人時,她每天要做50余人的飯菜,背著重重的背簍送飯到林子……
“我20多歲就到姑爺家了,守山護樹已經(jīng)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沒事就會進林子里去逛逛,看有沒有人去放牧、砍柴,順便去清理一下雜草?!毙苤救A把接力棒交到了親戚陳德清手中,守護森林成了他們?nèi)业膭恿?,也成了他們一生不變的追求?/p>
他們以山為家,以林為伴,目睹荒山披綠蔭,見證青山變金山,任憑寒風(fēng)凜冽、烈日炙烤,他們用汗水和熱血澆灌著535畝林海,他們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最生動的踐行者,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守衛(wèi)著綠色寶庫,只為心中那一片綠,譜寫了一曲動人的奉獻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