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白雪皚皚素裹銀裝,
嘉峪關,威風凜凜浸染風霜。
千百年,領略歷朝帝王將相,
令世人,肅然起敬蕩氣回腸。
都只為,開疆擴土,經(jīng)濟命脈,
才打通了,貫通中西、共享共商、文明的通道叫
—河西走廊。(甩板)
漢武帝,雄韜偉略愛民如子,
繁榮盛世,國富民強。
嘆君王,終日寡歡、愁眉不展,
想匈奴,他是如鯁在喉氣難揚。
馬邑城,那一戰(zhàn),
打得個“馬上天子”猝不及防。
遭慘敗,兩國和親來屈就,
年年進貢,百姓遭殃。
得寸進尺乃是賊人的本性,
匈奴人,頻頻侵略更猖狂。
無奈何,派遣使者涉險境,
才引出來,張騫出使、兩次被俘、出生入死十三載氣節(jié)不改,萬世美名揚。(甩板)
從此后,漢匈大戰(zhàn)號角響,
名將大賢匯長廊。
山丹馬場萬馬咆哮,
霍去病,橫掃千軍斗志昂揚。
郭瑀師徒文學大儒,
反哺中原為國增光。
唐僧取經(jīng)多磨難,
鳩摩羅什,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看淡了風沙、看破了苦難、17年囚禁意志如鋼。
莫高窟,李工的壁畫流光溢彩,
巧奪天工非比尋常。
栩栩如生那是眾家佛像,
飛天旋轉舞動霓裳。
儀態(tài)萬千美輪美奐,
妙筆生花、似神筆馬良。
文化圣殿,舉世矚目,
巔峰之作,好一個美敦煌?。ㄋΠ澹?/p>
好難忘,解憂公主懷大義,
昭君女,懷抱琵琶離曲憂傷。
林則徐,被貶河西志不悔,
實可敬,抬棺出征、視死如歸的左宗棠。
跨越千年威嚴雄壯,
寫盡了中華的繁盛與蒼涼。(甩板)
新中國,春雷一聲驚天地,
先驅者,血汗揮灑河西走廊。
你看那,玉門石油如泉涌,
你看那,金昌鎳礦見曙光。
你看那,西氣東輸風能發(fā)電,
你看那,蘭新高鐵,架起了歐亞金色橋梁。
絲綢之路涌現(xiàn)寶藏,
“一帶一路”續(xù)寫絲路嶄新篇章。
萬國來朝,景況更勝,
攜手世界再創(chuàng)輝煌。
唱不盡,河西走廊風云變幻,
抒不完,千年的旋律、千年的詩行。
點評:
對于鼓曲創(chuàng)作,筆者根據(jù)自己多年的經(jīng)驗和體會,得出這樣的觀點:創(chuàng)作者如果不會唱某一個曲種,就寫不了或者說寫不好某個曲種,不論是大鼓、單弦,還是其他演唱形式的曲種。這里指的“會唱”,并不一定非要打著鼓板上臺唱上一段兒,但創(chuàng)作者應該知道要寫的東西怎么唱,至少能按著節(jié)拍和聲腔輕聲哼唱出來,這樣寫出來的段子才更方便演員的裝腔和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所以,筆者看鼓曲類的作品,先看轍韻和四聲平仄,然后按該曲種的要求試著唱一遍,唱得比較順溜,再深入細致地看下去。京韻大鼓《河西走廊》就是這樣一篇合乎板式、轍韻規(guī)范、平仄講究的理想作品。
《河西走廊》多以“三字頭、四字尾”或“二二三”的句式遣詞造句,即使有些變化,也在基本框架之內(nèi),讓人感覺唱詞“自帶腔韻”。筆者認為,該篇作者了解京韻大鼓怎么唱,是一位內(nèi)行寫家。
作品內(nèi)容從公元前100多年張騫出使西域寫起,霍去病、唐玄奘、王昭君、林則徐、左宗棠等歷史人物盡在其中;歷史事件、景觀名勝、藝術形象等皆有描述:莫高窟壁畫……從2000年前大步跨越到現(xiàn)在的玉門石油、金昌鎳礦、西氣東輸、蘭新高鐵……將古絲綢之路與“一帶一路”自然銜接,使人們了解河西走廊的風云變幻和歷史滄桑。
筆者把《河西走廊》反復誦讀了幾遍,發(fā)現(xiàn)作者十分注意在每句尾字平仄上,不僅通篇多數(shù)句子均為“上仄下平”,而且在甩板處都以“陽平”(第二聲)落腔,這讓人讀著、唱著、聽著都很舒服。
這段京韻大鼓,還有一個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精短。時間跨度長,內(nèi)容信息量很大,但卻只有52句,這會讓演員在舞臺上演唱起來很舒服,并且符合當下觀眾的欣賞習慣。
其實,我對這篇作品的點評歸納起來只有三個字:真不錯!
(點評人:北京曲協(xié)名譽副主席 崔琦)(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