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魚”“擺爛”和“躺平”,在網絡語言體系中,似乎表達了相同的意思——“不干了”。它們之所以成為流行,是因為某種認同。雖說是認同,年輕人與他們的長輩對這類詞的感受肯定完全不同。長輩對這種狀態(tài)的心理反應是“擔心”,現在的孩子怎么啦,怎么不懂得奮斗呢?年輕人則認為,這是我自己的事情,你們完全沒必要焦慮。有人說,這種反差是比較的結果:長輩年輕時不工作,西北風都喝不上。也有人說,幸虧長輩沒跟晚輩比物質生活,那樣他們會因為生不逢時而抑郁,現在這種悲天憫人,就是對自己過去“吃不上穿不上”的安慰吧。還有人認為,摸魚、擺爛和躺平是一種處境,年輕人的這種處境,不同于長輩當年所處的逆境,而是從一種生存狀態(tài)到另一種生存狀態(tài)的過渡期。
不管怎么說,接受比排斥好。實際上,對于年輕人而言,這不過是一種感覺。前輩“看三國掉淚,替古人擔憂”,但晚輩不會因為他們的擔憂而做出任何改變。這不是晚輩冷血,而是長輩的經歷、閱歷不足以支撐這種憂慮。
中國改革開放后,社會加速發(fā)展,幾十年經歷了發(fā)達國家?guī)装倌甑臍v程。長輩跨越了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和信息社會,從封閉的傳統社會到開放的現代社會,實現了從貧窮到富裕的轉變。這種轉變是輝煌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鑄就了長輩與晚輩的深河。農業(yè)社會中,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物質匱乏,滿足物質需求很困難,人們一生勞作,不敢有半點差錯,即便如此,也不一定達到溫飽。在工業(yè)社會,物質依然匱乏,大機器生產為滿足社會需要提供了可能,絕大多數人一生工作在一個“單位”里,只有努力工作,才會有成就感,才會得到相對豐厚的物質。而到了信息社會,物質已經極大豐富,員工只要愿意,可以炒老板,工作不僅是為了得到經濟回報,還要有過程的快樂,即追求自我實現。也許他們并不曉得自己想要什么,卻清晰地知曉不想要什么。這是很重要的,這種成長過程的銜接期,就會出現摸魚、擺爛和躺平的狀況。這是因為,年輕人需要時間去發(fā)現自我。
有哲人說,自由了不安全,安全了不自由。長輩雖然沒有選擇的自由,但安全感讓他們知曉自己的未來;年輕人有選擇的自由,可已有的心理暗示會驟然消失,需要在不斷否定中發(fā)現自我。成長是痛苦的,每一次痛苦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命運就在這種對于自我的把握中跋涉。
摸魚、擺爛和躺平,是過程,不是結果。心理學認為,人首先要滿足生理需要,在生理需要滿足后,才會產生社會需要。社會需要包括諸多層次,在熟人社會,可取得的成就是可見的外在目標,也就是擺在那里的某個職位或利益。誰做得好,這個職位或利益就是誰的,被貼上“壞標簽”的人,一生都會碌碌無為。在陌生人社會,社會節(jié)奏變化非???,人生活的目的,不再為了物質生活,可預見的目標消失了。這就要求人不斷地要成為“最好的自己”,一旦發(fā)現外界環(huán)境同自己的能力、理想不匹配,有的人會騎驢找馬,有的人則會摸魚、擺爛和躺平,尋找新的方位。
也許你會問:通過摸魚、擺爛和躺平,怎么能發(fā)現自己呢?實際上,無所事事是深度放松。而人只有在深度放松中,才能洞悉自己想要的東西,進而生發(fā)崛起的奮斗力量。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摸魚、擺爛和躺平是一種發(fā)現自我的成長狀態(tài),這種成長,是與社會發(fā)展同步的??墒牵鐣卫硗鶗笥谏鐣l(fā)展,這就需要工會等群團組織及時出手,營造年輕人發(fā)現自我的氛圍,如定期舉辦職業(yè)技能競賽、工作能力評定、讀書活動等。能力競賽可以激發(fā)潛能,工作能力評定可以成為躍遷的資本,讀書活動可以啟迪智慧……這些活動在時間的維度中,可以演變?yōu)橥鐣纳疃孺溄?,進而讓年輕人自覺承擔社會責任。這樣,整個社會能夠實現良性的互動,讓每個人在自由與全面發(fā)展中,為美好生活盡到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