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會春
(湖南藝術職業(yè)學院影視系,湖南長沙 410100)
田漢(1898—1968),本名田壽昌,是我國現當代著名的劇作家、戲曲作家、電影編劇、小說家、詞作家、詩人、文藝批評家、文藝活動家,也是我國現代戲劇三大奠基人之一。田漢在戲劇、電影、音樂、文學等領域享有崇高的威望,是我國戲曲藝術教育事業(yè)的開拓者,是一位畢生致力于藝術教育的教育家。他先后創(chuàng)辦過“南國藝術學院”、四維兒童戲劇學校、戲曲實驗學校(后改名中國戲曲學校);同時還舉辦過“戰(zhàn)時歌劇演員講習班”,輔導過四維兒童平劇(即京?。?團;為我國現代文藝事業(yè)的建設和發(fā)展培養(yǎng)了陳白塵、鄭君里、聶耳、呂霞光、廖沫沙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藝術人才。田漢在藝術教育理論和實踐領域(尤其是戲曲教育實踐領域)都取得了非凡成就,他的藝術教育思想給后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經驗和啟迪,對當今的教育事業(yè)具有獨特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田漢深知藝術專業(yè)學生文化涵養(yǎng)、知識儲備的重要性,堅持文化與專業(yè)并重,培養(yǎng)高素質藝術人才。他在藝術教育辦學當中把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看作是培養(yǎng)新一代藝術人才的關鍵。他不僅為四維兒童戲劇學校聘請了文化教員,如當時教戲曲表演理論的阿甲、教《戲曲史》的周貽白、教《中國歷史》的黃芝岡等,而且親自到排演課現場給學員分析劇中人物的性格以及矛盾沖突等。據早期畢業(yè)于中國戲曲學院的京劇表演藝術家馬名駿回憶:當時,田漢根據學生入學前的不同文化基礎,把在校學生的文化課分成甲乙丙丁4 個班進行補習,其中甲乙班和丙丁班分別按初中標準和高中標準安排文化課程。同時,學生到了一定學習階段,學校還開設了中外文學課;學生不僅要學習《論語》 《詩經》、唐詩宋詞以及魯迅、巴金、老舍、曹禺等人的作品,而且還要廣泛涉獵托爾斯泰、普希金、莫泊桑等國外作家的作品。田漢在藝術教育生涯中堅持文化課和專業(yè)課兩手抓,培養(yǎng)出了冼星海、吳作人等一大批文化素養(yǎng)扎實的藝術人才,為我國近現代藝術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
藝術院校學生學習藝術的過程,應是“文而化之”的過程。當前,我國藝術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樹人,以美育人”。藝術人才需要一定的天賦,但更需要文化素養(yǎng),打好文化課基礎,對于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和高貴的精神、對于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十分重要。近年來,藝術院校越來越重視藝術生的文化課成績,這與田漢藝術教育理念一脈相承。2018 年年底,教育部規(guī)定自2019年開始,藝術生高考文化課錄取控制分數線不低于當地二本線的70%或75%,而2018 年的要求是不低于當地二本線的65%。所以,文化素質不再是藝考的“調味品”,而是名副其實的“主菜”[2]。這正如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黨委書記曾祥敏所說的,“誠然,藝術類人才需要天賦,但更需要扎實的文化素養(yǎng)基礎作為支撐,否則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國家一再強調提升對藝術類考生文化素質的要求,這是尊重了藝術類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律,而且更體現出本土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唯有如此才能培養(yǎng)出真正優(yōu)秀、有創(chuàng)造力、有影響力的藝術人才”[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強調,“著力提升學生文化理解、審美感知、創(chuàng)意實踐等核心素養(yǎng),強化學生的文化主體意識”。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元素和文化基因。因此,只有重視文化課教學,讓學生更多地去觸摸傳統文化中的智慧資源,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良好藝術素養(yǎng)的人才。
田漢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提出不僅要遵循戲曲創(chuàng)作的傳統,而且要積極創(chuàng)新,并提出“新國劇”的概念,要求國劇也應該向其他兄弟藝術學習,要革新就要學習別人的長處。同時,他在藝術教育教學中強調不要墨守成規(guī),要敢于改革創(chuàng)新,興辦“屬于民眾,為民眾的,由民眾的”的藝術教育。在南國藝術學院工作期間,田漢提出要“培植能與時代共痛癢的藝術人才”,以開展“民眾戲劇運動”“替草創(chuàng)而多難的祖國開拓基層文化領域”[4]。他后來還特意為四維兒童戲劇學校編寫了《校歌》,勉勵學生:“這是艱難的工作,但也是偉大的創(chuàng)造。進步的必須學習,腐敗的必須丟掉。”[5]“我們雖然幼小,將受人民夸耀。堅持改革的旗幟,走向光明的大道?!辈⒁髲V大學員在專業(yè)學習中“要革新!要前進!創(chuàng)造劇界新生命!”此外,還要求學員們批評舊劇演員們過去的生活與藝術,給他們灌輸必要的藝術知識[4];“發(fā)展個性、運用自己,以爭取自己的生存與進步”;要為新時代歌唱,要替老百姓呼號,成為老百姓滿意的藝術人才。
作為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藝術教育,在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增強審美意識、提高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當前,跨學科教育方興未艾,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可以激發(fā)創(chuàng)意產業(yè)新動能。所以,藝術院校要發(fā)揚田漢在藝術教育辦學中倡導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時俱進,大力推進藝術教育創(chuàng)新,努力興辦人民滿意的藝術教育。內涵發(fā)展是辦好人民滿意的藝術教育的現實途徑,而提升管理效能是內涵發(fā)展的重要支撐。藝術院校要主動接軌、切實滿足區(qū)域經濟社會和文化發(fā)展對各類文化藝術人才的需求,以高度的政治意識和陣地意識履行好藝術人才培養(yǎng)的首要職責[6];要積淀學生藝術底蘊,提升學生審美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美麗心靈。同時,藝術院校要堅持“出人才、出作品”的工作思路,進一步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努力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的根植于我國傳統文化土壤的優(yōu)秀作品;積極拓展文化藝術社會服務,進一步讓藝術教育與大地相連、與人民相生。
田漢非常注重社會實踐活動,極力要求學校師生“廣泛接觸社會,學習社會,深入民眾,關心民眾”,因而他在藝術教育辦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生的藝術教育實踐活動。他強調要把理論教學和藝術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藝術知識向藝術素質的有效轉化;要求學生“不能脫離舞臺,不能脫離社會與現實”。田漢經常把自己創(chuàng)作的劇本拿到學校來排演,《蘇州夜話》 《名優(yōu)之死》 《江漢漁歌》等代表作品都主要由他的學生演出,演出通常是師生同臺,師兄弟、師姐妹同臺。不斷排演新戲并不斷對外演出,既可以讓作品得到反復修改加工的機會,又可以使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和藝術實踐能力不斷提高。此外,田漢還提倡民主辦學,主張開門辦校。他提出“辦不要校舍、不設門墻的劇?!薄案刹灰獞驁@子的劇院,把戲劇真正還給人民”[4];經常把學生帶出校門服務社會,“讓學子們獲得更直接的人生歷練”“不斷地從現實的社會事業(yè)中學習怎樣做人”[4]。同時,田漢還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動,經常邀請?zhí)K聯、東歐國家的電影及戲劇藝術家來學校觀摩交流,如當時的蘇聯舞蹈家烏蘭諾娃、木偶藝術家奧布拉茲卓夫等藝術家以及蘇聯紅旗劇團、馬佐歌舞團都來過學校演出。這種敞開大門辦學的方式,不僅活躍了教學氣氛,也開闊了學生的眼界、陶冶了學生情操。
藝術教育不只是學習幾門理論課程,田漢在辦學中踐行的實踐型藝術教育模式,為后來我國的現代藝術教育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以至于今天我們的藝術教育大多都遵循了這種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基本框架[1]。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將藝術實踐納入藝術院校教學計劃之中。其目的不僅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檢驗學習成果、更好地服務社會,還要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收獲成就感,并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推動藝術教育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當今時代,文化產業(yè)已成為全球重要的支柱性產業(yè),文化藝術人才競爭日趨激烈。文化藝術人才的競爭,歸根結底是藝術教育的競爭,是深化實踐教學產教融合、提升藝術人才素養(yǎng)的競爭。因此,我們要借助“一帶一路”倡議,以更寬廣的國際視野,以包容開放的教育理念,不斷借鑒世界先進的藝術教育理念,強化藝術實踐教學,全面深化產教融合,開展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藝術交流與國際合作,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并通曉國際標準的藝術人才。
田漢在藝術教育辦學中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四維兒童戲劇學校工作期間,田漢要求小劇員除了每天早上集合時要“唱校歌”外,還要朗讀“提高劇員文化水平,砥礪劇員人格道德”的口號,并告誡學員“要做新中國的新演員,不要做俗伶”。同時,他在藝術教育教學過程中強調要“養(yǎng)成學生們主張社會正義、擁護真理的勇氣”,并充分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與氣節(jié)”,培養(yǎng)他們“看清社會‘是非黑白’的識力”[4]“以促成其理想的社會與政治生活”。正如他在四維劇校校歌中所寫:“我們要為新時代歌唱,我們要替老百姓呼號!”[4]另外,田漢還要求學生在德、智、體方面全面發(fā)展。他呼吁學生:“我們也要讀書,我們也要習畫,習音樂,我們也要取得我們所必須的知識與技能。這就要靠我們師生共同努力,于篳路藍縷之中開辟一條大道!”[1]學校規(guī)定學生“必須實習舞臺上的各項工作,如弄電燈、做布景、拔洋釘之類”,以防止“養(yǎng)成少數演員貴族”的情況[4];要求學生全面發(fā)展自己,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能夠為新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的藝術工作者。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習近平總書記一貫高度重視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明確要求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因此,堅守教育初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我國藝術教育事業(yè)不斷取得發(fā)展的關鍵所在,也是我們對田漢在藝術教育中重視德育教育的繼承。教育部印發(fā)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為根本”。當前,德育工作建設作為一個獨立的體系,必須貫穿于藝術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在藝術教育過程中做到教書育人、實踐育人、環(huán)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才能培養(yǎng)學生健全、完美的人格,才能開創(chuàng)立德樹人工作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7]。這要求我們在藝術教育過程中要立足中國基本國情,深化新時代教育改革,按照社會對高素質藝術人才的要求,始終堅持“五育并舉,德育為首”的原則,把學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引導學生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要求,促進學生品德發(fā)展、學業(yè)發(fā)展、身心發(fā)展、審美素養(yǎng)發(fā)展,以及勞動與社會實踐等的全面發(fā)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yǎng)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田漢在藝術教育教學過程中高度重視師德師風建設。他始終堅持認為藝術是“屬于民眾,為民眾的,由民眾的”,要求在藝術教育中要有忘我的追求和獻身精神,要求辦學不能以營利為目的、要服務人民。他提出“藝術與贏利不能兩立,我們再也不可以因為不能營利而懈怠我們對于美的追求”[4]。同時,他特別重視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積極邀請國內有影響的藝術家、學者來學校任教。以當時南國藝術學院為例,他請來了徐悲鴻、歐陽予倩、洪深、徐志摩、唐槐秋、孫師毅等大家進行教學[4]。為了籌建戲曲實驗學校,田漢提前著手師資隊伍班子搭建,他不辭勞苦,孜孜不倦地親自去尋請尚和玉、馬德成、譚小培、張德俊等戲曲界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到校執(zhí)教;學校成立后,他又請來了郝壽臣、李桂春、姜妙香、劉喜奎、楊韻譜和白云鵬等表演藝術家來校任教,還聘請了阿甲、黃芝岡、周貽白、謝錫恩、屠楚材、張末元等文化藝術理論方面的專家、學者任課,使得學校的師資陣容超過了以往的任何劇校,并成為在全國享有相當威信的戲曲藝術專業(yè)學校。
師德是教師的立業(yè)之基、從教之要。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對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作出了總體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中把師德師風建設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位置。因此,當前辦好人民滿意的藝術教育,必須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我們要認真學習田漢在藝術教育中加強師德建設方面的重要經驗,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專項行動,在機制建設、教育引導、典型示范、嚴格管理等方面常抓不懈,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師德師風建設全過程,推動“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入腦入心,不斷提升自身道德修養(yǎng)和學術水平,避免師德失范、學術不端等問題;守住初心,以“四有”好老師標準統領師德建設,著眼文化藝術行業(yè)引領,讓藝術教育成為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有力推手,靈活組建“多語雙師雙能”的專兼職師資隊伍,引導廣大教師爭做“四有”好老師、當好“四個引路人”;努力打造師德師風過硬、專業(yè)技藝、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田漢在藝術教育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他要求全體教員對學生“一視同仁,因材施教,無個人偏愛,使任何學生都得到同等練習的機會”[4]。當時的南國藝術學院即使辦學條件非常薄弱,田漢還堅持在學校開辦文學、繪畫、音樂、戲劇、電影等專業(yè)和科目。這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別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同時,田漢在學生選拔過程中,有教無類,不論資格,給貧困家庭學生減免學費和生活費,使每個學生有獲得發(fā)展的機會。田漢還經常提醒老師們,“不能摧殘兒童”。當時四維兒童戲劇學校中年歲最小的學生只有七八歲,田漢不容許他們排演《七擒孟獲》,因為劇中有一段是西洋舞蹈,擔心孩子們跳這種舞會給他們帶來不健康的影響。田漢對待學生體貼入微,愛護備至。戲曲實驗學校創(chuàng)辦后,他深知學生們來自全國各地,在北京舉目無親,需要給予溫暖和關愛。在1950 年元旦這一天,田漢約了尚和平、蕭長華、馬德成、譚小培幾位老教授,帶領學生暢游了北海公園、頤和園等地,與學生在當地大戲臺進行舞臺技藝的切磋[5]。
藝術教育是提升人們審美能力的教育活動。我們應當借鑒田漢在“因材施教”的成功經驗,把握時代發(fā)展趨勢,結合“互聯網+教育”新模式,打造全新的藝術教育發(fā)展格局。2021 年9 月,教育部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普通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yè)考試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藝術院校根據不同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特點和專業(yè)能力素質要求,構建與辦學定位和特色相適應的藝術人才選拔培養(yǎng)體系,著力選拔培養(yǎng)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8]。這為藝術教育因材施教指明了方向。目前,無論是高等藝術教育,還是中小學的藝術教育,都急需真正懂藝術規(guī)律、懂創(chuàng)作、又有求真務實的藝術表達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在藝術人才的培養(yǎng)機制中,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實施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注重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發(fā)掘不同學生的閃光點,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fā)揮自身潛能。同時,藝術類學科如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等各有特點,因而藝術教育要始終以關愛學生成長為出發(fā)點,為每個學生在藝術道路上的成長服務;不斷提升學生藝術素質、增強學生藝術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大批既有獨立思考能力,又能滿足大眾藝術需求的人才。
田漢的藝術教育思想既扎根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yǎng),又來源于他個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教育實踐;其不僅對我國藝術教育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還給如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