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嘉文
(澳門科技大學國際學院 澳門 519020)
《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是英國廣播公司(BBC)與中國中央電視臺(CCTV)紀錄片頻道聯(lián)合制作的歷史紀錄片,于2020 年4 月在BBC 官網(wǎng)首播。紀錄片《杜甫》時長為59 分鐘,包含走訪解說、情景再現(xiàn)、專家訪談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完整地介紹了杜甫的一生,同時融入了杜甫創(chuàng)作的15首詩歌。
紀錄片參考了洪業(yè)《杜甫:中國最大的詩人》和霍克斯《杜詩初階》等多部文獻。制片人邁克爾·伍德作為主持人親身來到中國尋訪杜甫人生足跡。邀請了宇文所安、劉陶陶、曾祥波、楊雨四位中外學者,多角度解析杜甫本人的特點和唐朝的時代背景。
本文主要采用“他者文化認知系統(tǒng)”為理論支撐。薩義德認為,西方國家眼中的東方并不是建立在真實依據(jù)上的,而是西方學者和民眾陷于認知者本身的歷史文化、思維模式和已有觀念中,想象而成的“他者”。造成我者與他者形成的核心問題是跨文化交際中的認知不對等情況[1]。BBC《杜甫》紀錄片中仍然存在制作人對他者文化的窄化問題,[2]認為紀錄片出現(xiàn)的“雜亂的街景鏡頭”是制作者特意而為,反映出西方對于“他者”的負面刻板印象。
敘述技巧上,BBC《杜甫》通過現(xiàn)時、歷史、藝術三層時空疊化敘事豐富了紀錄片的內容[3],對于杜甫詩人形象塑造則采用英雄敘事和平凡敘述相結合[4],技巧上值得后續(xù)作品借鑒。
近年來,“外國人講中國故事”類型的紀錄片已不罕見,內容的生產(chǎn)者怎樣處理“他者”的特有的文化價值的問題值得關注。因此本文的研究問題是:1.BBC 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是如何建構杜甫這一“他者”形象的?2.BBC 他者文化形象的建構方法對跨文化交際帶來了哪些啟示?基于以上兩個問題本文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和個案分析法進行分析。
《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紀錄片采用單線敘事結構,即按照杜甫的人生經(jīng)歷,主要囊括了詩人“出生-青年漫游-長安求官-安史之亂-遷居成都草堂-遷居夔州-遷居潭州-病逝平江”的多個人生重大時間點。僅在“長安求官”部分還加入了杜甫與李白等人的交友分線。根據(jù)紀錄片的時間安排,BBC《杜甫》著重刻畫了安史之亂后杜甫的生活變化和詩作,突出詩人因戰(zhàn)亂大背景被迫多次遷居的動蕩無奈,符合“苦難中成就的偉大詩人”這一主題。
1.選詩偏好
BBC《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紀錄片共選入了15首杜甫的詩作,其中3 首為詩人對自身經(jīng)歷的感懷(如《壯游》);2 首為對國家戰(zhàn)亂的悲憤(如《春望》);其余10 首取材來源于詩人的生活,包含了交友、賞景、務農(nóng)等多方面的生活題材,反映情感多是對生活、對自然的感悟。從數(shù)量分布上看,BBC所選詩作中個人題材多于國家題材。
個人題材的詩篇中有關杜甫的政治抱負僅一篇,為前期求官時所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安史之亂后體現(xiàn)詩人政治理想和濟世思想相關的詩篇沒有再選入。表達詩人戰(zhàn)爭流亡之苦的詩作有兩篇,主要介紹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和中國強調杜詩的史學價值不同,BBC并沒有選入《石壕吏》這類反映戰(zhàn)亂后百姓疾苦的詩作,而更青睞刻畫杜甫日常生活中美的題材。
2.故事化素材偏好
邁克爾·伍德化用《唐故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志》介紹了杜甫早年患病的神奇故事:一位“女巫”告訴杜甫的姑姑,只有在屋子東南角才能獲得吉兆。姑姑于是把杜甫放在了屋子的東南角,結果自己的孩子病死了,杜甫活了下來。伍德點評杜甫是個有天命的人,具有生來就不同于常人的傳奇色彩。從現(xiàn)代的視角去審讀這篇《墓志銘》,人們很難理解為什么杜甫的姑姑竟然放棄自己孩子的生命來救侄子。這個素材因“女巫”“吉兇”帶有神秘色彩,同時結局也帶有爭議性。制作組使用故事化素材調動觀眾的注意力。為了構建他者文化背景下的杜甫,制作組一方面介紹引入“我者”理解范圍內相呼應的內容,引起共鳴,另一方面也強調“他者”的特殊性,加入一些文化不適應的內容引起觀眾討論思考。
1.鮮活的杜甫
紀錄片按照杜甫的人生經(jīng)歷給每一個階段的杜甫做了評價。包括了“天命之人、儒學踐行者、苦難中成就的詩人、農(nóng)民詩人、熱愛生活的人?!痹邳c評杜甫詩作時強調他“注重刻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善于將日常融入藝術創(chuàng)作、刻畫生活的甜蜜?!逼渲腥鍖W踐行者的點評存在“窄化”傾向,節(jié)目評價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钡睦硐胧且环N烏托邦的想法,同時也提到杜甫雖然是位優(yōu)秀的詩人,但為官能力卻并不突出,借此隱含杜甫作為儒學英雄的不切實際。
除此之外,結合選詩偏好可以看出BBC不同于國內將杜甫定位“詩圣”的傳統(tǒng)評價,杜甫雖是苦難中成就的詩人,但又不拘泥于刻畫苦難,描寫生活趣味美麗的詩篇仍有很多。紀錄片借學者宇文所安的訪談內容表達了這個觀點:“蘇軾評價杜甫‘一飯未嘗忘君矣’。我非常不認同這個觀點,他(杜甫)寫了很多關于吃、關于飲食的詩歌,比其他要多很多。”BBC 紀錄片建構了一個鮮活的杜甫形象,強調他是一個關注“人”的詩人,沒有將他固化成憂國憂民的文化符號。
從他者文化認知系統(tǒng)分析其原因,可以發(fā)現(xiàn)選材偏好和人物評價傾向都和西方“我者”的意識形態(tài)緊密聯(lián)系,即重視個體弱化集體,重普世價值弱化忠君愛國思想。因此將代表東方文化符號的杜甫納入到自我認知系統(tǒng)后,會避談、少談杜甫認知異質的部分。
2.“杜甫”的傳承
BBC 對杜甫人物評價缺少愛國、濟民的深入分析,但它也通過鏡頭記錄下中國人對“杜甫”的敬仰與傳承。紀錄片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首尾呼應,公孫大娘舞劍的技藝由弟子傳承,杜甫的詩文也由中國人傳頌至今?!岸鸥κ且晃粣蹏脑娙恕!薄岸鸥﹃P心窮人的生活?!钡仍u價讓觀眾看到了這位詩人對中國的影響之大。節(jié)目加入中國普通人采訪的部分也呈現(xiàn)出中國文化代代傳承的延續(xù)性,引發(fā)觀眾的觸動與思考。
對于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和人物情懷,不能僅依賴西方制作者去講述,更重要的是由國人主導跨文化傳播的道路,下面將分析BBC《杜甫》紀錄片帶給國內跨文化傳播作品的啟示。
BBC《杜甫》紀錄片采用時空疊化敘事技巧,制作組通過取景西安復刻原來的長安,借用大雁塔、西安古城墻等古跡聯(lián)動唐長安的恢弘,用市民街巷的熱鬧喧囂聯(lián)系唐長安繁華的市井。主持人尋訪解說的設計增強代入感,如游覽杜甫早年的宅邸時前一個鏡頭在以主持人為主視角,拍攝打開門鎖推門的動作,下一個鏡頭主持人成了客體,仿佛舊屋見證著又一位客人的到來。這些時空疊化的敘事技巧值得后來作品借鑒。
跨文化交際中使用“比較”“模擬”可以有效地消解文化壁壘,尤其適用于歷史文化介紹方面。如BBC紀錄片中介紹杜甫作為詩人的影響力相當于西方的莎士比亞、但??;唐代長安城的繁華程度就像同時代的君士坦丁堡;李白和杜甫的關系就像酒神于日神一樣。在隱性層面上也可以采用這樣的技巧,如紀錄片邀請英國國寶級戲劇演員伊恩麥克萊恩用莎士比亞戲劇腔朗讀英譯本杜甫詩歌,將杜甫放在和莎士比亞同等的地位去對待,將相似的文化內容一同解說也可減輕跨文化對象的理解負擔。
跨文化交際中經(jīng)常會發(fā)生文化折扣問題,一方由于不了解他者文化無法完全體會到他者文化的特點。BBC《杜甫》也不例外,詩歌翻譯上英譯版本很難復原中國詩歌特有的韻律,意象、意境還原更是艱難;為了便于理解,一些詩篇詩序上也做了調整,打亂了詩歌原有的結構。因此BBC《杜甫》犧牲了詩歌部分的文學價值,重點在于塑造杜甫本人的人生軌跡。
本文圍繞BBC 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結合他者文化認知理論分析制作方通過選材傾向,建構了一個鮮活的,注重“人”的詩人杜甫。一方面這反映出西方“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杜甫熱愛生活的形象建構也是對以往“詩圣”形象的補充。同時,借由BBC 紀錄片中采用的敘述技巧探討跨文化傳播作品的啟示,時空疊化敘事、比較模擬解說和辯證處理文化折扣的態(tài)度都值得關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