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欠欠
(中共安陽市委黨校)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綜合指標。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guī)矩、講規(guī)矩、守規(guī)矩。法律就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guī)矩。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的一項重大戰(zhàn)略任務,最早是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要提高黨依法執(zhí)政水平和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各項事務的能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堅持依法治國,把良法善治的要求貫穿到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全過程和各方面,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提供可靠的法治保障。
“郡縣治,天下安?!笨h域作為國家與社會、城市與鄉(xiāng)村的聯(lián)結點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單元,是發(fā)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wěn)定的根基,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最直接、最有效力的治理層級。
縣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基礎。推動實現縣域高質量發(fā)展,是當前我國經濟發(fā)展階段轉向的內在要求,是整個國家實現更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支撐。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必須立足于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階段,把握新發(fā)展階段、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構建新發(fā)展格局的基礎上,著眼于發(fā)揮法治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因此,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必須提高縣域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加強縣域法治建設,是確保全面依法治國各項部署要求在基層落地落實的關鍵,是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縣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huán)”,并強調“縣一級工作做好了,黨和國家的全局工作就有了堅實基礎”。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必須以加強縣域法治建設為著力點。
“十四五”規(guī)劃《建議》明確提出,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yè),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wèi)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全面推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定不移厲行法治,一個重要意圖就是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fā)展謀。”法治不僅要立足于解決當下的矛盾和問題,更要進行著眼于可持續(xù)發(fā)展和長遠目標的戰(zhàn)略謀劃,要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利長遠”的保障作用??h域治理法治化,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民主、法治的期待,是化解社會矛盾的關鍵。
一是部分政府工作人員法治意識不夠強,對依法行政的要求理解不太到位,個別人存在為達到行政目的,不講行政規(guī)范、執(zhí)法程序,違法取證、超期辦案等情況;部分領導干部依法履職能力不夠強,不作為、不規(guī)范作為的現象客觀存在,特別是在政府信息公開領域,個別執(zhí)法人員怠于履職、不正確履職。二是政府個別工作人員依法行政的效率和為民服務的意識不夠強,原有的管理思維仍存在,在與企業(yè)、群眾打交道的過程中,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夠到位、服務意識和行政效率仍有待提高。三是行政執(zhí)法行政裁決運用不足,縣域范圍內,對于糾紛的解決仍存在靠人情、找關系,或者是通過訴訟方式,很少有人通過行政裁決的方式解決糾紛。部分行政機關對行政裁決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行政裁決宣傳少、適用少、質量不高,行政裁決化解民事糾紛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群眾對行政裁決知曉度不高。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法律服務需求不斷提升,涉及的法律專業(yè)知識也愈加細化,縣域內法治工作隊伍建設薄弱,專業(yè)人才少,各專業(yè)人才配置不科學,導致法律服務隊伍的正規(guī)化、專業(yè)化、職業(yè)化水平不夠高,法律服務人才匱乏。律師是法律服務的主力軍,是法治建設的重要力量,但一般縣域內的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法律服務機構和從業(yè)人數不足,鄉(xiāng)鎮(zhèn)(街道)法律服務市場絕大多數由基層法律服務所提供,基層法律服務工作人員數量少,并呈逐年遞減趨勢,突出的供需矛盾成為制約基層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瓶頸,基層群眾“找法難”“用法成本高”問題仍然存在。
一是群眾法治意識淡薄,法律知識缺乏,“守法成本低、違法成本高”未形成社會共識。遇到涉法問題,只有少部分群眾會找法律服務工作者尋求有償法律服務,大部分群眾還是習慣于求助于信訪、公安等部門,導致公共服務資源不能充分發(fā)揮其作用。二是法治宣傳教育方法手段有待創(chuàng)新。運用互聯(lián)網、移動通信等新興載體傳播方式的能力和支持不足,有影響力的普法節(jié)目、欄目不多,法治文化產品思想性、藝術性和地方特色性不夠強。
法治思維就是以法治觀念為基礎,在法治精神、法治原則的指引下,建立良法良規(guī)體系,并運用法律規(guī)范、原則等對有關事項、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判斷、推理的理性認識過程,與其相對應的是人治的思維方式。而法治方式就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法治思維支配法治方式,領導干部有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就可能會有什么樣的行為方式。領導干部是推動縣域治理法治化的關鍵,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只有切實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的能力,才能為實現縣域治理法治化發(fā)揮示范、引領作用。
一是強化領導干部法治意識。法治意識是人們關于法治的知識、觀點和心理的總稱。法治意識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人們對法律的尊崇和信任程度上。縣域治理是國家治理的“縮小版”,既上接“天線”又下接地氣。領導干部作為“關鍵少數”,是推進縣域社會治理進程的政府依法行政的中堅力量,在國家治理中肩負著重要責任。領導干部重視法治、厲行法治,就能更好地發(fā)揮法治在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領導干部的法治素養(yǎng),從其踏入干部隊伍的那一天起就要開始抓,教育引導他們把法治的第一粒扣子扣好。二是堅定領導干部的法治理念。領導干部必須牢固樹立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決策行事的理念,要建立和完善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做到每項重大決策出臺前,首先要對照檢查是否符合憲法和法律法規(guī),如違反必須堅決制止,如適應社會要求又符合以人為本的理念,也要以憲法和法律法規(guī)為依據,改變過去處理問題時常用的行政思維和行政方式,決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同時,必須進行風險評估和可行性論證、聽證,防止誘發(fā)不安定因素。只有領導干部堅定法治理念,才能依法辦事,遵紀守法。
司法部印發(fā)的《全國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規(guī)劃(2021—2025年)》明確到2035年,基本形成與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目標相適應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公共法律服務是政府公共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性、服務性和保障性工作。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三個基本特征就是服務覆蓋城鄉(xiāng)、便捷高效、均等普惠。
一是優(yōu)化資源配置,加大公共法律服務供給,實現公共法律服務均等化發(fā)展??s小城鄉(xiāng)公共法律服務差距,加大對農村法律服務傾斜力度,制定村(居)法律顧問服務指南地方標準,實現村(居)法律顧問全覆蓋。重點服務保障特殊群體權益,將殘疾人、農民工等群體作為法律援助的重點對象。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從小培養(yǎng)青少年的法治意識。二是堅持融合發(fā)展,加快推進大平臺一體化建設。在現有的科技支撐下,公眾獲取法律服務的途徑主要有實體、熱線、網絡三大平臺。在實體平臺建設方面,可以根據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人口數量、環(huán)境條件和公共法律服務需求,合理確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的布局和規(guī)模。在熱線平臺建設方面,可以由上級相關行政部門統(tǒng)籌推進本行政區(qū)域內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平臺建設,加強業(yè)務指導和監(jiān)督管理。在網絡平臺建設方面,可以通過完善門戶網站、移動客戶端等網絡平臺功能,加強智慧公共法律服務建設,提供智能精準、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網絡公共法律服務。在此基礎上,地方政府可以牽頭,推進三大平臺融合運行,提高公共法律服務效能。
數字時代已經到來,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guī)模達45.5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9.8%,數字已經成為帶動經濟發(fā)展的新引擎。在數字時代,各級政府履行經濟調節(jié)、市場監(jiān)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等職能都離不開信息化支撐。由此帶來的數字化治理體系正在構建。數字化治理體系必將對傳統(tǒng)政府的機構組織、服務模式、監(jiān)管行為及內部流程帶來一定的挑戰(zhàn)。在縣域治理法治化的進程中,要充分發(fā)揮數字法治政府建設的示范帶動作用。
一是樹立整體政府理念。我們說政府是由部門組成的,但不應成為“部門政府”。在數字時代,各部門之間不是簡單的個體,數據的互聯(lián)互通成為構建數字政府的關鍵,這就需要首先樹立整體協(xié)同與民主法治并重的理念。二是強化數據安全管理責任,統(tǒng)籌好數據開發(fā)利用、隱私保護和公共安全之間的關系。要結合地方數據利用和相關立法實踐,加快研究界定數據要素市場各參與方的權利義務,有效保護數據來源者、數據持有者、數據處理者的合法權益。三是實行政務數據有序共享。數據只是簡單的代碼,單純的數字不會產生治理效能,必須讓數據流動起來,才能產生效能。這就需要理順信息與數據的關系,為數據治理提供組織法與行為法上的支撐,使得政務數據在各部門之間流通。四是加強公眾與政府互動,建立數據治理一體化管理制度,對政府信息公開、數據開放、信息安全和信息資源管理、個人信息保護等問題進行整體考量。
縣域社會的普法宣傳重點是在農村,從“一五”到“八五”全民普法工作的開展,可以說對于不斷增強民眾的法治意識,黨和國家一直在努力。新時代新征程中,如何將普法工作深入民心是我們當前工作的重點。2021年“八五”普法將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基層普法工作的首要任務,目的就是要不斷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
一是持續(xù)深入開展憲法宣傳教育活動。憲法是國家根本法,是人民權利的保障書,必須將憲法的宣傳教育久久為功,持續(xù)推進。普法宣傳也要做到針對性,比如民法典、鄉(xiāng)村振興促進法等與老百姓關系密切的法律法規(guī)要不斷加大宣傳力度,要在社會上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二是廣泛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將普法宣傳融入群眾的日常生活。每個村(居)至少有一個法治文化陣地,發(fā)揮好各類基層普法陣地作用,讓法治文化有形呈現、生動表達。三是創(chuàng)新普法形式和載體??茖W技術的發(fā)展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在進行普法宣傳的時候可以依托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加強對群眾法治需求分析,開展對象化、分眾化普法宣傳,推動普法工作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四是深化法治鄉(xiāng)村建設。加強和規(guī)范村(居)法律顧問工作,實施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培育、鄉(xiāng)村“法律明白人”培養(yǎng)工程,建設更高水平的“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