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銘
摘要:貝多芬對古典音樂做出了重大貢獻,其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樂曲并采用了不同種類的體裁,被后世尊稱為“樂圣”。在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中《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是規(guī)模最為龐大的,因此又稱它為皇帝協奏曲。本文將從創(chuàng)作背景、音樂風格特征、音樂內涵等幾個方面,來分析這首協奏曲。
關鍵詞:貝多芬;協奏曲;作品研究
一、創(chuàng)作背景
貝多芬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作品,貝多芬的《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是他最后一部鋼琴協奏曲,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十分輝煌的作品。貝多芬在創(chuàng)作時親眼見證了維也納連續(xù)不斷的炮火,使得他心中對自由、平等、博愛的渴望逐漸增強。這部作品,融入了貝多芬復雜且深刻的情感,使得作品從始至終貫穿著革命的英雄氣概。
這部作品第一次公開演出時,它的鋼琴部分是由貝多芬的學生車爾尼來演奏。由于戰(zhàn)爭動亂的原因,這場音樂會的準備工作并不是很充分,同時年輕的車爾尼更多注重了技巧方面的展示,所以此次演出并未將這部作品深刻的音樂內涵所展示出來,但是這場演出依然收獲了很高的評價。
二、曲式分析
《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是三樂章的形式,第一樂章:快板,4/4拍,奏鳴曲式,降E大調。此樂章的結構是雙呈式部并且在第一呈式部中添加了鋼琴的華彩部分。緊隨著鋼琴華彩部分的結束,便是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
在這之后旋律變得從容了一些,力度減弱。結束部是通過對主部主題的旋律進行模進而發(fā)展來的,之后便過渡到了第二呈示部。第二呈示部中的鋼琴將其主部主題引出。主部主題的旋律演奏之后進入到鏈接部,緊接著鋼琴重奏了這一主題,采用了左右旋律的交錯,使得音樂感覺更加寬廣。隨后弦樂加入其中便展開了副部主題的變化演奏,鋼琴通過模進將旋律進行到了副部主題。副部中旋律逐漸從輕快活潑變得靜謐,隨后又接著將靜謐打破。再現部的演奏將樂曲推至下一個高潮,進入尾聲。
第二樂章是稍快的柔板,4/4拍,單三部變奏曲式,B大調。樂章的開始就由樂隊開門見山,直接奏出了優(yōu)美靜謐的主題,節(jié)奏舒緩。鋼琴的旋律在這里給人以朦朧美妙之感,仿佛置身夢境之中。之后經過了連接部,旋律變?yōu)樵贒大調上演奏。隨后,經過一連串不斷上升的顫音,旋律進入了再現部,在樂隊再現了第一主題的旋律之后鋼琴在高音區(qū)變奏了分解和弦。經過連接部,將調性轉為降E大調。鋼琴在此調上輕輕的演奏出主和弦,引出新的動機同時也預示了第三樂章的主題。
第三樂章是不太快的快板,6/8拍,回旋奏鳴曲式,降E大調。作為全曲的最后一個樂章,貝多芬在此將鋼琴作為樂隊的一部分,使鋼琴和樂隊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此樂章在聽覺上給人氣勢恢宏的大氣之感。
第三樂章所采用的是回旋奏鳴曲式的結構,其主部主題具有熱鬧歡快的舞蹈風格且具有民俗性。為了使得兩個主題之間獲得更好的銜接,貝多芬在兩主題之間加入了鋼琴的華彩。展開部依然是以抒情的帶有風俗性的風格特點繼續(xù)進行,它后面的兩個段落用了移調的方式進行重復。這三個段落的轉調方式多以向下方的大三度進行,段落內部的結構十分穩(wěn)定且每一段都擁有完全終止。
通過對《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的曲式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貝多芬采用三個樂章來完成創(chuàng)作的風格大體上還是傳承了莫扎特的協奏曲模式。當然貝多芬在其中增添了自己飽滿的情感,他將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情感融人到作品中,沖破了傳統的束縛。同時貝多芬把曲式結構進行擴大并豐富其中的結構,帶有創(chuàng)新性的調性轉換為整部作品增添了色彩。這部協奏曲具有一定的交響風格,用鋼琴作為獨奏樂器又將鋼琴與樂隊進行了完美的融合,構造出了輝煌華麗具有英雄氣概的鋼琴協奏曲。
三、《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的藝術特征
在巴洛克時期,協奏曲開始出現,同時也在這一時期,巴赫將其含義和演奏形式基本定型,沿用至今。莫扎特把鋼琴協奏曲發(fā)展到了空前的地步,他創(chuàng)作過多種多樣的協奏曲,貝多芬在吸取了其創(chuàng)作精華的同時也加入了自己獨有的風格。貝多芬對鋼琴協奏曲的創(chuàng)作為之后進入到浪漫主義的鋼琴協奏曲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貝多芬所創(chuàng)作的五部鋼琴協奏曲可以說是對他一生的發(fā)展經歷演變做出了真實的反映。
古典主義時期由莫扎特創(chuàng)立的協奏曲的固定模式,加強了鋼琴的主奏地位,同時三樂章的特點為快一慢一快。在古典主義時期的協奏曲通常都是樂隊首先將主部主題演奏完,之后再由鋼琴發(fā)聲。但是《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是由鋼琴的華彩部分作為了樂段的開始,從而引出后面的旋律,打破了傳統的雙呈示部寫作模式。這樣的創(chuàng)新手法,在浪漫主義時期也有所體現,格里格在創(chuàng)作他《a小調鋼琴協奏曲》的時候也將鋼琴的華彩作為開端,給聽眾耳目一新的感覺??梢钥闯觯惗喾宜鶆?chuàng)作的第五首鋼琴協奏曲具備了一定的浪漫主義色彩,從樂曲的整體布局到樂句的細節(jié)處理都體現了貝多芬創(chuàng)新的思想。他頑強的去掙脫古典主義的束縛,渴望將他的生命、他內心深處所想貫徹到他的音樂之中。溫暖、激昂、浪漫、熱情的畫面在我們面前一一展現,預示著即將到來的浪漫主義時期。
結語
《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各個方面的特點都顯示出了與貝多芬早期作品的不同。鋼琴與樂隊在完美融合的同時,又展現了相互斗爭的一面,為整部作品增添了戲劇性的效果。整部作品規(guī)模宏大,輝煌大氣,可以稱作是協奏曲交響化的典范,也成為了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創(chuàng)作。貝多芬在這部樂曲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使得聽過這部作品的人都激動不已。貝多芬將其自身堅定的意志和堅韌的斗爭精神融入到創(chuàng)作之中,極具感染力。貝多芬結束了鋼琴藝術史上輝煌的古典主義時期,又開辟了去往浪漫主義的道路。他將自己頑強的意志和精神在《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中展現的淋漓盡致,在這部作品的各個方面都可以說是代表了貝多芬的最高成就。宏偉的英雄形象、尖銳的矛盾和戲劇性的沖突使得這部作品成為協奏曲交響化的典范,賦予協奏曲全新的特征。
參考文獻
[1]蘇萌.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的風格特征分析[J]北方音樂,2017,(04):130-131.
[2]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