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玉合
(天津市北辰區(qū)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天津市 300400)
心理學認為,兒童青春期一般是從十歲到二十歲期間,由于性成熟導致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內分泌及心理、行為的突變階段。青春期的兒童正處在“第二次發(fā)育高峰” 由于生理上的變化帶來了性意識的覺醒。一般地說,女孩子比男孩子青春期要開始得早,結束得也早。青春期的起始年齡、發(fā)育速度和成熟程度,均有很大的個體差異。這一時期出現叛逆的早晚及程度也不盡相同,但所有孩子都會出現叛逆的問題。由于十到二十歲為學生時期,家長和學校應重視這一時期的孩子,正確處理,及時引導。尤其是班主任老師,與學生接觸時間最長,也最為了解學生,應配合家庭完成孩子的青春期心理引導,使孩子順利通過這一重要時期。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類的需求由低到高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其中吃飯、穿衣、出行、居住、醫(yī)療等為最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社交的需求即歸屬感或愛的需要,一般包括來自社會、家庭、親屬、朋友、老師、同學等的關懷和愛護。而尊重的需求可包括自尊、他尊和權力欲。即自我尊重、自我評價以及得到他人尊重,這是推動力產生的原動力,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學習和認知過程的內生動力。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等級的需要,此時個體能最充分的發(fā)揮自身能力,成為自己期望的人物。
中職和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基本需求得到滿足,踏入需要社交和尊重需求的階段,因此,他們渴望得到周圍人的認可和尊重。這一時期不同于幼兒時期的衣食安全等的基本物質需求,進入精神需求層面后,我們的教育策略也要做相應調整。特別是青春期生理變化,導致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和行為偏差,教育者和家庭要有耐心、有方法地引導和解決。
一般認為孩子從小學到大學畢業(yè)都可能處于叛逆期,大多數孩子都會出現叛逆心理及行為,孩子叛逆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幾種現象:
一是情緒不夠穩(wěn)定,脾氣暴躁等。如容易著急,因為一點小事就大呼小叫,亂發(fā)脾氣,尤其面對父母的嘮叨和說教聽不進去,有事甚至出現過激行為。
二是對抗心理??傆X得別人、父母或社會對自己不公平,自己懷才不遇,會嘗試與權威對抗,比如與父母吵架、與老師對著干,故意頂撞老師或激怒師長等,以及我們常說的“憤青”類型的孩子,抱怨社會、仇視社會等。
三是虛榮心特別強。比如追星族、比闊綽或者有些女性把自己打扮成成熟、性感的樣子等。
四是對異性產生好感。會有早戀或暗戀、網戀等問題,影響學習。
五是自我封閉或不合群,有的出現厭學或“手機控”、網癮等問題。
以上這些現象一般都被認為是孩子青春期叛逆的表現。
中職階段的學生與一般高中學生也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性,中職學校的學生大都經歷初中階段高壓高期待的過程,經歷中考的失落。很多學生由于考試失誤,對自己產生懷疑甚至自卑情緒。一部分學生,感到家長厭棄,從而表現得自暴自棄。還有些學生終于擺脫高壓高期待的束縛,表現的極度放縱。自卑的學生會自我封閉,自暴自棄的學生會沉迷網絡或網戀,放縱的學生會脾氣暴躁,我行我素。此階段的學生出現的叛逆行為更加突出和嚴重。
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一般都會出現叛逆心理,他們往往對家長的教育不能接受,而自以為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確的,家長更多的是喋喋不休,以至于最后到無奈和憤怒,甚至有時出現暴力相向的過激作法。作為班主任老師,有責任幫助家長調整教育策略,引導和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叛逆期,幫助他們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引導他們的行為和習慣。那么,班主任如何幫學生度過叛逆期呢?
高中階段的學生,有了一定的思想萌動和社會閱歷,加之現在的媒體及網絡充斥著他們的生活,孩子似懂非懂的經驗使他們自覺心性成熟,往往對家長的說教有自己的看法,通常表現為不愿聽或極度反感。家長覺得他們不成熟,一味采用教育的口氣,雖然家長盼子成龍心是好的,可是孩子不能接受。有些家長更是聽之任之,放任不管,這些都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我們要靜下心來,科學耐心地引導。因此,傾聽孩子想法,因勢利導,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教師在這方面有不同于家長的優(yōu)勢,例如不會溺愛和嬌慣。師生關系不同于親情關系,使得學生在教師面前保留一定的敬畏感。班主任多去傾聽孩子的想法,孩子有什么事情,遇到什么問題,應該將孩子的問題和想法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同時班主任要與家長建立良好溝通協(xié)調。促使家長和孩子建立一種良好的交流環(huán)境,當孩子與我們講述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們應該認真傾聽,表現出理解,并有針對性的回答,不要答非所問,溝通不順就會加劇叛逆現象。比如班主任可以和家長提前商量好對策,當班主任要求出現問題孩子回家向父母陳述事情經過,并要求父母簽字時,父母不能責備或說教,要平心靜氣聽孩子說完經過。幫助孩子換位思考,分析問題原因,最后讓孩子自己正確處理,學會擔當。這種班主任和家長的配合的教育十分有效果。
班主任教師同孩子溝通時,要關注孩子的各種細微變化。比如:心理變化,或者身體上的變化等等,班主任應該隨時關注,孩子的情緒如果不對了,就應該想辦法讓孩子講出來,對正確的想法和正面情緒給予鼓勵和肯定,對負面的情緒給予淡化或引導。不要一味采用否定的方式,嚴詞訓誡。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采用“差別化”教育,給后進生適宜的目標,讓他們不太費力就能達成,同時讓家長知道,孩子在進步。對問題學生,不要試圖體罰和侮辱他們的人格,要給他們表現的機會,讓他們有機會展示自己。對他們的任何進步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并跟家長溝通,多肯定孩子,讓孩子有意識地親近家長,從而認可家長。
2008年我擔任天津鋼管公司委培班班主任,有一名個性極強的男生,入學以后出現過好幾次上課和任課教師頂牛的狀況,我得知了這個情況后,就私下聯(lián)系他的家長,得知其父母自孩子很小就離異了,母親是一名清潔工,孩子隨母親生活。讀初中的時候,就曾出現和老師吵架的問題,母親每次的說教,都被他認為是“神經病”或“煩人”,造成學習成績一直較差。針對這種情況,我與他的母親溝通,讓她配合班主任爭取盡快改變現狀。于是,我采取“鼓勵式”教育法:上課提問我要找他熟悉的知識提問,當他正確回答后,及時肯定和表揚;班級的一些日常工作我也會找他協(xié)助處理,并引導他如何做得更好;有機會就讓該男生與頂牛的教師聯(lián)系工作,叮囑老師們多鼓勵;當著家長的面夸獎他的進步。只短短的半學期,就看到了效果:家長反饋在家他能幫母親干力所能及的活,而且能把心里話說給母親聽;在班級里成了積極分子,最后一學期,全班選舉他擔任班長,兼職班級報刊編輯。職專畢業(yè)后的他被天津一家大型國企聘用,該男生的改變正體現了“鼓勵式”教育的巨大成效。
高中階段的學生出現叛逆期以后,對事物的理解和認知往往出現偏激,表現在處世為人上會出現憤世嫉俗、自以為是、固執(zhí)偏見或抑郁厭學等等問題,教師和家長對孩子應該保持寬容,不要去過分強調孩子出現的問題,也不要試圖立即改變這些狀況,要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孩子看待問題的想法,分清楚主次問題,對于一些次要的情況,可忽略不計,對主要問題,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圍魏救趙。
我曾經擔任山西班班主任,我們班有一個女生,極度厭學,不僅上課不聽講,睡覺、說話、看課外書,而且不寫作業(yè),跟老師“打游擊”。他父親送她到學校時,再三懇求學校幫助孩子一下。我分析了一下這個學生的情況,決定從厭學入手,找她聊天。慢慢地了解了她厭學的根源,就是小學時家長給的壓力太大了。以及學校的一些做法如“快慢班”“獎優(yōu)罰劣”的種種情況造成的。于是,我給這名學生講述了我的學生時代,也同樣存在她遇到的問題,我給她分析了我的心理狀況,并表示曾與她感受相似。然后談到家長和學校期許都是正常的,都是為了孩子的前途,我們不應該怨恨家長和老師。同時,我在班里設立“精神獎勵周”,每周對尋找問題多的同學進行精神獎勵,滿足學生提出的一個小愿望。這樣,學生們主動找問題,學習積極性就提高了。那名女學生的厭學情緒大大好轉,期末考試排名班級前列。孩子的表現也得到家長的認同。
我們應該正確看待孩子的叛逆期,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個心理階段,所以,家長應該坦然面對,日常多觀察多琢磨這些孩子的行為特點,多理解寬容他們的情緒宣泄。班主任和家長應勤溝通,及時了解孩子動向,及時采取措施。切不可急于求成,一定要控制自己,分清主次,冷靜面對孩子的問題。
如果孩子出現叛逆行為,一般情況下都會是有什么事情刺激到孩子,我們應該細心了解孩子的心理,剝離刺激源。也可以采用岔開話題的方法,進而讓孩子的心理得到平復。不能長時間嘮叨或重復強調,加重刺激。班主任可利用主題班會,宣傳和指導學生,學會自我調節(jié);也可以讓學生了解家長的工作,從中體驗到父母的艱辛和不容易,讓孩子體諒家長的苦衷,設身處地為家長樹立威信。在教育學生的同時,引導家長克服嘮叨、說教的教育方式,用科學的方法處理孩子的小問題。針對出現的問題解決問題,不要追溯太遠,應用“短、平、快”解決問題,避免孩子產生厭煩和過度教育認識。
聘請心理學專家為學生及家長講述青春期身體變化和心理變化的特點,引導學生正確看待青春期變化的自然規(guī)律,出現叛逆現象的機理和內因,從而使學生和家長之間關系得到改善,使家長正確運用心理學理論引導孩子樹立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利用主題班會開展向青春期叛逆宣戰(zhàn)的活動;請家長參與班級管理或作為班級輔導員,與孩子一起談理想,講心里話,制定人生目標等。以弱化青春期叛逆的程度,改善師生、父子、母子、生生關系,最大程度縮短叛逆期時長。
手機聊天,手游已成為當前學生的酷愛,幾乎100%學生都熱衷于手機。其中不乏網戀、網游的情況,個別學生還存在借網絡發(fā)泄情緒的現象,手機的使用對青春期學生叛逆的發(fā)展起到推波助瀾作用。因此,學校及班主任要嚴格控制和引導學生對手機的使用。
首先,學校應做好手機管理制度,做好制度保證工作,班主任結合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制訂班級手機管理制度。通過開展關于手機的主題班會,給學生講清手機使用的利和弊,讓學生意識到課上玩手機是違紀行為,循序漸進,真實實現上課不玩手機。在課堂期間嚴禁學生帶手機進教室,對于發(fā)現有些學生在上課期間攜帶手機或者上課期間玩手機的,老師立刻予以沒收保管,并且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讓家長對于這樣的舉措給予支持,保證自己孩子的良好學習。形成學生課上不玩手機的局面之后,班主任積極做好課下引導學生少玩手機的工作,積極組織一些課外實踐活動,例如舉辦一些文體比賽,學生社團活動等,從而讓學生在課下有事可做。
其次,手機作為當前最流行的電子產品,其本身對于人們工作、生活、學習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對于學生而言,手機可以讓學生及時了解社會新聞,增長學生們的見識,促進學生們的學習。對于中職學生而言,也應該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fā)揮手機的積極作用,對于老師而言,也應該充分重視手機對于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影響。例如在中職學校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制作微課視頻,讓學生通過手機進行觀看、學習,然后完成相應的作業(yè)內容。該方式,不僅讓學生認識到手機對于自己學習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舉兩得。
最后,在開展學生手機管理的同時,一定不能離開與家長的聯(lián)系,班主任對于學生的手機管理工作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如果家長不支持,那么學生對于學校的管理制度就會有恃無恐,不利于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進行。此外,在疫情期間,家長更要控制學生在家玩手機的時間,網課盡量選擇電腦,減少手機上網課機會,讓孩子在家也可以養(yǎng)成適度玩手機的好習慣。通過班主任、學校、家長三方面的有機統(tǒng)一,保證孩子可以正確的利用好手機,減少手機的負面影響,最大限度控制學生叛逆行為發(fā)展。
一是兒童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的、不斷循序漸進的過程。根據馬洛斯的需求層次理論,根據孩子個體特征,才能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是尊重的需要是家庭,學校和社會所提供的,因此不能割裂各方面的作用,只有家庭、社會和學校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注意教育過程中不要過分尊重以致造成孩子放任或驕縱現象。
總之,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叛逆的心理屬于正常心理過程,也是一種暫時的心理時期,作為班主任有責任幫助家長,家長密切配合老師,全社會一道配合教育者調節(jié)好學生的心理和行為,正確對待孩子們的叛逆行為,因勢利導,才能有效地幫助他們安全度過叛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