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軼君
(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 北京 102249)
日語口語能力發(fā)展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制約。僅就目前而言,受認知語言學發(fā)展的影響,日語口語教學對大腦的理性和認知功能強調(diào)有余,主要關注點還集中在學習和掌握日語的認知因素上。國內(nèi)諸多外語教學活動中對口語教學的探討多局限于教學理論與教學法,同時也著力于教材開發(fā)上。當然教學得法、教材選用得當在口語教學過程中是不可忽視的步驟,但僅從教學內(nèi)容和形式單一的單向輸入式的“教”,而忽視情感(心理)因素對語言學習的影響,多大程度能使學生的“學”達到效果存疑,可能是形成目前日語學習(尤其是日語口語)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我們面臨著對日語口語教學的再認識。
隨著研究范圍的擴大,我們意識到認知和情感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是相輔相成的存在。越來越認識到心理因素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重要作用,積極的情感狀態(tài)不僅能夠提高二語習得的效率,同時也能使學習過程也充滿樂趣;而消極的情感狀態(tài)與學習效率低下是呈一定比例關系的,甚至是成為阻礙二語習得進步的重要原因。解決心理障礙等情感問題有助于提高語言學習的效果,二語習得過程中探討心理因素對學習能力提高的影響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關鍵問題。
認知活動的進行總是與情感因素相隨,人類活動的發(fā)展如果沒有情感因素的發(fā)揚為基礎,就無法實現(xiàn)。日語口語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有對學習者的心理因素進行把握并持以尊重、理解的態(tài)度,才有可能喚起學習者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的自信。在日語口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意識到口語重點包含“說”和“聽”兩部分?!罢f”是基于“聽”而形成的,“聽”是理解言語的過程,領會掌握語言;“說”是通過語言口頭表達思想的過程,是對語言的活用,兩者在口語交際中關聯(lián)密切,互為影響。在口語訓練中,我們意識到“說”是主動的過程,是輸出;“聽”是被動的過程,是輸入、吸收,“聽”是“說”的基礎,聽得懂才能說得出,才能表達自己的思想。反過來,提高“說”的技能對“聽”的技能提高也有幫助,主動認識增強后能夠進一步強化吸收能力,口語訓練與聽力訓練在教學活動中應當借助統(tǒng)一的練習材料,互為輔助地進行。
發(fā)展日語口語重點離不開“聽”和“說”,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幫助學習者掌握正確的表達并達到有效地與人交際的目的,教師的教學重點應該從理性主義的翻譯法、認知法教學轉(zhuǎn)移到重視教學中學習者的心理因素,從情感方面以培養(yǎng)學習者的情感、思維、學習習慣等方面入手,探究日語口語教學的本質(zhì),摸索口語教學的科學途徑,使學習者能更大程度地完善個人性格,在“聽”和“說”的有機訓練中進一步發(fā)揮自我能力,提高口語學習的信心,實現(xiàn)提高日語口語水平的目的。
日語口語能力包含“聽”和“說”兩種技能,是在感知的基礎上實現(xiàn)相互作用(即交際)的技能。為幫助學習者更好地掌握這一技能,我們應當從對學習者的心理因素的分析、認識入手實現(xiàn)口語教學方法的新探索。
20世紀90年代,美國心理學研究者彼得·塞拉維(PETER SALOVEY)與約翰·梅耶(JOHN D.MAYER)首次提出了情緒商數(shù)(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的概念。他們認為,所謂情商就是指“個人對自己情緒的把握和控制,對情緒的揣摩和駕馭以及對人生的樂觀程度和對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心理因素”。情緒商數(shù)在工作、學習、人際交往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提高。我們認為情緒商數(shù)對外語教育也具有參考意義,可以通過采取適當?shù)姆绞教岣邔W習者調(diào)節(jié)情緒、控制情緒的能力,使情緒商數(shù)因素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有助于外語學習取得成果,最終達到提高外語口語交際能力的目的。
教師在日語口語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有“認知”概念。應對學習者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認知采取既符合其當下的學習能力,又可促進其向更高一階層發(fā)展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習者無論從感性的接觸還是理性的思考角度進行口語訓練。同時教師要對學習者的認知差異有所認識,不同的學習者具有不同的認知方式。有能夠獨立對事物做出判斷的,也有需要借助外部參照而形成信息的依據(jù);有深思熟慮者,也有不假思索脫口而出者。對于具有不同認知方式的學習者,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其特點,因人而異進行指導。要尊重、鼓勵能夠獨立進行判斷的學習者,對需要以參照作依據(jù)的學習者可以發(fā)揮教師的“拐棍”作用給予幫助,并鼓勵其嘗試發(fā)表個人意見;對于沖動的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學習者,允許其主動表達,肯定其所表達的意思,適當給予引導性的糾錯;而面對一定要深思熟慮后才開口的學習者,可以降低任務量和期待值,以引導其開口為主,內(nèi)容為輔。
在認知方式上,無論在任何發(fā)展階段,對任何學習者,教師都應該鼓勵其要從不同的角度,將認知發(fā)散到各個方面,盡可能全面地理解問題,探尋不同的解決方式。這也是提高學習者“說”的能力的手段之一。認知差異客觀存在于民族、性別、個體等方面,教師要意識到這一點,才能因人施教。
性格對口語教學中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性格隨個體的不同而表現(xiàn)出的差別是性格差異,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比較容易注意到外向型性格的學習者,他們對外界事物感興趣,會積極呼應教師,踴躍發(fā)言;而內(nèi)向性性格的學習者可能由于各種原因不太愿意開口,對于教師的引導也不能積極地回應。這樣的性格特征只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觀察到的表象而已,根源特質(zhì)到底如何其實不能完全把握。因人而異實施教學自然是最佳的,但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受課時、課程內(nèi)容等限制,未必能全面展開。
因此,我們應當就課堂上的這兩種類型嘗試通過對近似的類型加以歸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活動。針對開朗、愛說話、敢開口的學習者,既要依靠其調(diào)整課堂氛圍,又要注意不能任由其主導課堂,以免形成只有這類性格特質(zhì)的學習者的局面;而面對慣于緘默、不主動表達的學習者要鼓勵其大膽參與,打破害怕出錯、羞于開口交往的障礙。教師要提高對模糊和錯誤的容忍度,不必對口語表達的準確性過度敏感,逢錯必糾,注意緩解學習者的情緒緊張,減少對其錯誤指正的頻率,避免增加這類性格特質(zhì)的學習者的焦慮,引導其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學習過程中的挫折,而不對口語訓練產(chǎn)生抵觸。也可課下提前給予文本資料幫助,鼓勵其進一步加強語法句型的練習,朗讀后再進行組織情景會話。盡可能使學習者形成有利于口語學習的情感狀態(tài),保證下一次口語課堂訓練時有備而來,自信地參與到口語練習中。
學習動機也是影響外語學習的因素之一。動機是驅(qū)使人們活動的動因或力量、意圖、愿望、心理的沖動或企圖達到的目標等。有為實現(xiàn)個人的愿望而產(chǎn)生的動機,有為從活動過程中獲得樂趣而產(chǎn)生的動機,也有為從活動結(jié)果獲得滿足而產(chǎn)生的動機。日語口語教學過程中這些動機可以表現(xiàn)為對日語口語訓練的好奇、興趣,口語訓練過程中的積極參與和對口語訓練的學習期望等,教師可以通過激發(fā)學習者動機,促進和提高學生的口語學習效率。
首先,喚醒學習者的學習動機。鼓勵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在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及教學組織上,教師需要采取適當?shù)拇胧?。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nèi)容豐富,可以運用靈活多變、新穎的情景對話的模式使學習者對話題產(chǎn)生興趣,樂于就對話內(nèi)容加以豐富、擴充;對學習者具有誠摯的感情,使其信任教師,愿意并敢于開口。調(diào)動學習者的積極性,使求知欲、好奇心、好勝心等內(nèi)在動力因素得到充分發(fā)揮。其次,激發(fā)學習者從活動過程中獲得樂趣而產(chǎn)生的動機,教學組織時要以學習者為主體,避免滿堂灌,口語訓練不是“教學生學會”,而是“教學生會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給予鼓勵,哪怕學習者發(fā)音不準、語法有錯誤,教師贊許的眼神,或是“いいですね”,“よくできました”等簡單的評價都可以呼應學習者的動機,滿足學習者的獲得感。在口語訓練過程中頻繁糾錯容易使學習者產(chǎn)生焦慮,教師對于這樣的情緒應當予以控制。讓學習者在訓練前做好準備,提高信心,勤于練習當然是必要的,在訓練過程中適當減少具有競爭性的課堂學習活動,減少對學習者的否定性評價,否則容易加重學習者的不安以致于挫傷其自尊,讓學習者陷入消極的情緒中。
教師應該讓學習者感受到“移情”,在感情上理解學習者,使其明白語言焦慮是暫時的,不會無限發(fā)展成定性的問題,是能夠被克服的。比如談談教師當年的學習經(jīng)歷,曾經(jīng)遇到同樣問題時如何面對困難,排除畏懼心理,最后取得跨越發(fā)展的。采取合理的糾錯方式,比如教師用正確的表述再復述一次,間接性地糾錯,緩解學習者的焦慮。
期望是人們對行為結(jié)果的一種愿望,是對目標達成的預測,表達了人們實現(xiàn)某種活動結(jié)果的主觀意向,過高或過低的期望會對口語學習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教師要讓學習者認識到口語的練成不是一朝一夕能短期速成和掌握的,必然要經(jīng)過一個努力訓練的過程,一定時期內(nèi)達不到飛躍性的進步是正?,F(xiàn)象。為緩解學習者由此而產(chǎn)生的對自身能力缺乏的無助感,教師首先應當引導學習者放松心態(tài)、端正認識,再幫助其設定符合自己學習程度和實際的期望值,從而保持住學習動力,繼續(xù)向目標奮斗,相信憑借自身具備的條件與能力及個人努力,最終可以達到自我的心理預期。
口語教學課堂上可以采用更多的習得方法進行訓練,使學習者用已知的語言規(guī)則在自然的交際情境中通過使用語言而達到發(fā)展語言能力,獲得“語感”也是口語學習一種期望值的體現(xiàn)。教師在習得活動中規(guī)定一個特定話題或設定一個情景,比如“初対面”“家族を紹介する”“電話をかける”“天気の話をする”“お願いをする”“感謝する”“誘う”“斷る”“道を?qū)い亭搿薄哎供`パーで買い物をする”“病院へ行く”“電車に乗る”“レストランで注文する”“アルバイトを探す”等等的設定,以學習者所熟悉的情景為話題內(nèi)容,提供給學習者可理解的輸入,而不再拘泥于特定的結(jié)構,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其能專注于活動中,順利進行語言交流,并在順利完成各個階段的話題練習后,有獲得感及對更高一級程度的話題練習的期待感。
綜上所述,除學習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外,學習者的心理因素在日語口語學習中有重要的作用。日語口語教學課堂是語言學習者的活動場所,為使學習者能更積極的參與,除了傳統(tǒng)的語法教學、翻譯法教學等方法之外,教師也應對學習者的心理因素進行把握,營造一個對于學習者來說能夠感受到心理安全、自由、輕松的課堂氛圍。應結(jié)合學習動機、學習能力、性格傾向等重要心理特征對學習者所產(chǎn)生的焦慮感進行分析和針對性處理,有效降低其焦慮情緒,提高日語口語學習效率。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看到學習者在口語表達能力上顯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狀:學習者心理素質(zhì)好,語言行為的感受性、耐受性、靈敏性、可塑性也會好,在口語訓練過程中也明顯表現(xiàn)為情緒積極、穩(wěn)定。這都使得我們認為心理因素與口語表達之間是存在著不可忽視的關系,因此,教師把握了學習者的認知、性格、動機等心理因素,就可以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克服學習困難,實現(xiàn)日語口語學習的發(fā)展。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教學活動如何進行適當調(diào)整,如何更進一步發(fā)掘?qū)W習者潛力,提高日語口語教學效果,是今后有待思考和實踐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