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建鑫 張迪 楊冰 馬勝鎖 趙國平(暨南大學中醫(yī)學院 廣州 510632)
眾所周知,學習中醫(yī)不可不讀四大經典,而四大經典中的《傷寒論》更是一部臨床必讀醫(yī)書。由于該書成書年代久遠,又歧本繁多、條文錯亂,造成今時之人難以理解書中奧義。研讀《傷寒論》要有扎實的醫(yī)古文知識,任何條文都應該從醫(yī)古文文理及臨床醫(yī)理兩個方面出發(fā)去理解,這樣才能將經典與現(xiàn)實臨床相結合,提高中醫(yī)臨床療效。筆者通過閱讀《傷寒論》原文,對該書條文第331條、176條的解讀有淺陋的認識,并在實際臨床運用中得到驗證,分析如下。
《傷寒論》第331條原文:“傷寒先厥后發(fā)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薄秱撨x讀》教材現(xiàn)行版本中關于此條文的句讀為:“傷寒先厥,后發(fā)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保?]123然而筆者通過閱讀《傷寒論》原文并參考諸家注解后發(fā)現(xiàn),此條文的句讀存在可商榷之處,應改為:“傷寒先厥后發(fā)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方能醫(yī)理、文理俱通,更能貼近作者原意。
在臨床上,當病人出現(xiàn)厥陰寒厥時,因陽氣衰微,機體陽氣不能旁達溫煦四末,先有四肢厥冷的情況出現(xiàn)。正如《素問·厥論篇》中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歧伯曰:陰氣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陰氣盛,則從五指至膝上寒。”[2]而后所伴見的下利,自然屬于寒利。若調護得當,陽氣來復,則厥冷自消;脾運得健,則下利自止。倘若按照現(xiàn)行句讀“傷寒先厥,后發(fā)熱而利者”來看,則是解釋為患者先出現(xiàn)厥逆的情況,繼而發(fā)熱是與下利同時出現(xiàn),顯然此種情況與臨床實際不符。
元代醫(yī)家成無己在此條下注釋:“陰氣勝,則厥逆而利;陽氣復,則發(fā)熱,利必自止。見厥,則陰氣還勝而復利也?!保?]明確指出:下利是與厥逆同時出現(xiàn),當人體陽氣來復時,則出現(xiàn)發(fā)熱、利自止的情況。清代醫(yī)家尤在涇對此條文也有類似的看法:“傷寒先厥者,陰先受邪也,后熱者,邪從陰而出陽也。陰受邪而利,及邪出而之陽,故利必自止。設復厥,則邪還入而之陰,故必復利。蓋邪氣在陽則生熱,在陰則為厥與利,自然之道也?!保?]吳謙等人編纂的《醫(yī)宗金鑒》里也提到:“厥逆,陰也。發(fā)熱,陽也。先厥后發(fā)熱,而利必自止者,是陰退而陽進也。見厥復利者,是陽退而陰進也?!保?]顯然按照各醫(yī)家的解釋,此條文是論述厥陰寒厥時,寒利與厥熱的關系,即為見厥作寒利,發(fā)熱利自止,此說方與臨床實際情況相符。
1.3.1 條文自證,自相矛盾《傷寒論》第331條后半句中出現(xiàn)“見厥復利”,暗示著當出現(xiàn)發(fā)熱情況時,下利可自止;明確了厥逆與下利存在著同時出現(xiàn)的對應關系。而倘若尚有“后發(fā)熱而利者”的情況,則患者無論是在厥逆的情況下抑或是在發(fā)熱的情況下始終都出現(xiàn)著下利的癥狀,那么又何來“必自止”的說法呢?而在同樣是論述厥陰寒厥證的條文第334條則言“發(fā)熱無汗,而利必自止”,又進一步指出厥陰寒厥過程中若出現(xiàn)發(fā)熱癥狀,則常常伴隨著下利自行停止的情況。
1.3.2 前后相證,其理自明同樣是論述厥陰寒厥證的條文第334條,現(xiàn)行版本《傷寒論選讀》教材中此條文的句讀為:“傷寒先厥后發(fā)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fā)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保?]124同樣是先論述厥陰寒厥情況的出現(xiàn),同樣是有“傷寒先厥后發(fā)熱”的字眼出現(xiàn),現(xiàn)行版本教材卻給了這兩條條文意思截然不同的句讀,而通過聯(lián)系實際情況,顯然第334條文的句讀于醫(yī)理、文理均通。
由此可見,為使《傷寒論》條文第331條能夠文理與醫(yī)理通順,達到讓讀者正確理解《傷寒論》條文所描述的內容,正確理解仲景原意的目的,則該條文句讀方式應為:“傷寒先厥后發(fā)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p>
《傷寒論》條文內容自宋代林億等人整理校勘后一直延續(xù)至今?,F(xiàn)中醫(yī)藥院校教材《傷寒論選讀》載《傷寒論》原文第176條:“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保?]222雖然文后附有林億等人按語:“臣億等謹按前篇云,熱結在里,表里俱熱者,白虎湯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此云脈浮滑,表有熱,里有寒者,必表里字差矣。又陽明一證云,脈浮遲,表熱里寒,四逆湯主之。又少陰一證云,里寒外熱,通脈四逆湯主之,以此表里自差明矣?!币虼私滩膶υ摼湟苫笾幾鞒鼋忉專骸皳死硇?,表有熱,里有寒句,當作表里俱熱解為是。”雖然筆者同意書中結論,但認為通過其他方劑相關的條文進行旁證,仍缺乏十足有力的證據。因此筆者試圖通過白虎湯組成與適應癥、歷代醫(yī)家注解、《傷寒論》原文第350條進行解讀。
白虎湯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味藥物組成?!督{雪園古方選注》曰:“白虎湯,治陽明經表里俱熱……白虎瀉陽明經中熱邪。石膏瀉陽,知母滋陰,粳米緩陽明之陽,甘草緩陽明之陰?!保?]針對白虎湯的適應癥,學界有相對統(tǒng)一的認識,普遍認為白虎湯是辛寒清熱的方劑,以發(fā)熱,汗出,口渴,甚或腹?jié)M,身重,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脈浮滑,但無陽明里實為辨證要點,對應的病機是無形熱邪熾盛,充斥表里。論中第170條云:“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笔菫榘谆慕砂Y。郭雍《傷寒補亡論》曰:“表不解者尚不可服,況里有寒者乎?”而鄭重光在《傷寒論條辨續(xù)注》也作類似的論述:“夫白虎湯本為治熱病暑病之藥,其性大寒,安得里有寒者可服之理?”因此倘若臨床癥見“里有寒”,是萬萬不能使用白虎湯方劑的。
郭雍在《傷寒補亡論》中這樣注釋:“此一證傳寫之誤。仲景別條云,傷寒脈浮,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表不解者尚不可服,況里有寒者乎?詳此當作:傷寒脈浮滑,此表里有熱,白虎湯主之?!敝赋鲞\用的方劑不符合病癥情況,提出了“表有熱,里有寒”乃是傳寫之誤的說法。方有執(zhí)《傷寒論條辨》曰:“滑為里熱,以滑且浮,知熱不獨在里也。故指言此表有熱,蓋表里俱熱之謂也。”[7]吳謙等人編纂的《醫(yī)宗金鑒》則提到:“此言傷寒太陽證罷,邪傳陽明,表里俱熱,而未成胃實之病也?!憋@然按照多數(shù)醫(yī)家的注解,“表里俱熱”的觀點是能夠為人們所接受的。
關于《傷寒論》條文第176條,程知在《傷寒經注》曰:“太陽傷寒之脈,陰陽俱緊,滑則里熱,云浮滑,則表里俱熱矣?!保?]《醫(yī)宗金鑒》則云:“脈浮滑者,浮為表有熱之脈,陽明表有熱,當發(fā)熱汗出;滑為里有熱之脈,陽明里有熱,當煩渴引飲。”兩家注解均通過脈象辨明浮脈為表熱,滑脈為里熱。《傷寒論》條文第350條:“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保?]226同樣是運用白虎湯的條文,同樣出現(xiàn)了“滑”的脈象,張仲景用自己的語言為該“滑脈”作出了“里有熱”的解釋。由此可知,第176條中提到的“浮滑”脈象,浮脈提示表熱,滑脈提示里熱,“浮滑”的復合脈象提示表里俱熱,第350條中“脈滑而厥,里有熱”可用白虎湯,那么“脈浮滑”所代表的“表里俱熱”應用白虎湯也是在情理之中。
《傷寒論》一書成書年代久遠,且本無句讀;又因古代戰(zhàn)事頻發(fā)、藏書環(huán)境等原因,導致醫(yī)學書籍書缺簡脫,雖經后人修補,亦有不足之處。因此,習讀者想要正確地理解《傷寒論》原文本意,除了具備扎實的醫(yī)古文功底與臨床功底外,尚需對原文條文進行前后對證互參,驗之于臨床實際,方能領悟張仲景書中意味。今對原書第331條及176條進行重新解讀,不僅使得仲景原意更加貼近臨床實際,更為后學者理解條文331條中“見厥作寒利,發(fā)熱利自止”與176條中“脈浮滑,為表里俱熱”的內涵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