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家立 章莉莎
1.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檢驗科 (湖北 武漢, 430030) 2.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健康管理中心
Gilbert綜合征(GS)是一種由于遺傳性或獲得性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減低或缺乏,導致肝細胞攝取非結合膽紅素障礙所致的非結合膽紅素血癥[1,2]。Gilbert綜合征在人群中的發(fā)病率為3%~7%,患者家族成員中有25%~50%患有此病,表現(xiàn)為慢性、間歇性、非溶血性、間接膽紅素增高血癥,大多數(shù)患者無明顯癥狀,少數(shù)患者伴有乏力、惡心、納差、腹脹、肝區(qū)不適等非特異性癥狀[3],其就診率和診斷率不高,容易誤診。我院自2016年1月開展高膽紅素血癥易感基因位點檢測,其結果與Gilbert綜合征相關,本文回顧性總結、分析我院體檢中心用該檢測方法篩查的259例Gilbert綜合征患者,以提高對本病的認識,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59例受試者均來源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體檢中心體檢者,其中男性200例(77.2%),女性59例(22.8%);最小年齡為17歲,最大年齡為69歲,平均42.8歲,受試者年齡分布情況見表1。所有體檢者總膽紅素增高,以間接膽紅素增高為主,血常規(guī)、肝功能、腹部B超結果均正常,排除溶血性黃疸和病毒性肝炎。
表1 259例受試者年齡分布情況
1.2 方法 259例受試者均自愿接受高膽紅素血癥易感基因位點檢測。外周血DNA提取采用過柱法,使用外周血DNA提取試劑盒(DNeasy Blood & Tissue kit,美國QIAGEN公司),針對高膽紅素血癥易感基因(UGT1A1)常見致病性位點,包括UGT1A1*28、p.Gly71Arg、p.Pro229Gln、p.Pro364Leu、p.Arg367Cys、p.Tyr486Asp,在保守區(qū)域設計特異性引物,采用PCR擴增和Sanger測序檢測這些位點的基因序列。
1.3 診斷標準 Gilbert綜合征主要診斷依據(jù):①黃疸以間接膽紅素增高為主,直接膽紅素可增高或正常;②臨床癥狀較輕;③血常規(guī)、肝功能、病毒性肝炎病原學等實驗室檢查無異常;④肝臟穿刺病理檢查,組織學結構基本正?;虺事匝装Y改變;⑤基因診斷。
1.4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以上Gilbert綜合征主要診斷標準且資料完整。排除標準:不符合以上Gilbert綜合征主要診斷標準,資料不完整,不確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受試者Gilbert綜合征易感基因位點突變情況 259例受試者均檢測出UGT1A1基因外顯子突變。見表2。
表2 受試者UGT1A1基因外顯子突變情況 [例數(shù)(%)]
2.2 受試者Gilbert綜合征易感基因位點突變在性別上的分布情況 見表3。
表3 受試者UGT1A1基因位點突變在性別上的分布 [例數(shù)(%)]
Gilbert綜合征于1901年由法國醫(yī)師Gilbert首先報道,多發(fā)生于青春期前后或成年期,男性多見,多有家族史,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苷酸基轉移酶同工酶(UGT1A1)基因多態(tài)性是Gilbert綜合征的分子遺傳學基礎。UGT1A1基因突變導致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苷酸基轉移酶(UGT)蛋白表達水平下降,從而引起血清非結合膽紅素水平升高,出現(xiàn)相應臨床表現(xiàn)。
本文259例受試者均檢測出UGT1A1基因外顯子突變,以中青年男性多見,占所有檢測者的77.2%,這與文獻報道的Gilbert綜合征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的結論一致[3]。無肝脾腫大及明顯肝區(qū)壓痛,除膽紅素增高外,其他肝功能無損害。Gilbert綜合征以慢性間歇性或波動性輕度黃疸為首發(fā)表現(xiàn)和主要表現(xiàn),全身狀況良好,無明顯自覺癥狀,個別患者在黃疸加深時有乏力、納差、腹部不適的癥狀,疲勞、緊張、應激、飲酒、感染等常為發(fā)生和加重的誘因[5]。
Gilbert綜合征臨床容易漏診、誤診,目前診斷方法有肝活檢、饑餓試驗、利福平試驗、魯米那治療試驗、基因檢測。肝穿刺活檢,在電鏡下出現(xiàn)特征性的改變:肝細胞滑面內(nèi)質(zhì)網(wǎng)增生,線粒體數(shù)目增多,體積增大,脂褐素顆粒增多,肝細胞絨毛變短;饑餓試驗:試驗前及禁食48 h后分別作肝功能檢查,其原理是人體饑餓條件下血紅素分解代謝升高;脂肪分解引起體內(nèi)游離脂肪酸增加,進而導致膽紅素游離并釋放進入外周血;饑餓導致腸道蠕動減弱,膽紅素腸肝循環(huán)增加,饑餓試驗判斷標準為每日400 Kal飲食條件下,血漿間接膽紅素升高大于100%,或者增加25.65 μmol/L為有診斷意義,試驗敏感度約80%,特異性極高[6];利福平試驗:先在清晨空腹采血測定血清膽紅素,然后口服利福平600 mg,4 h后再測血清膽紅素。判定標準:口服利福平后血清間接膽紅素水平大于基線值2倍者定為強陽性。魯米那治療試驗:試驗原理是魯米那可以上調(diào)肝臟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增強非結合膽紅素與葡萄糖醛酸結合,降低血液中非結合膽紅素濃度[7]。肝穿刺為有創(chuàng)性操作,饑餓試驗試驗持續(xù)時間較長,利福平試驗和魯米那試驗需要服用藥物,均不適合健康體檢人群的篩查,因此,體檢診斷的金標準是檢測UGT1A1突變基因。Gilbert綜合征以尿苷二磷酸葡萄苷酸基轉移酶基因啟動子區(qū)的基因多態(tài)性為遺傳學基礎[8],檢測UGT1A1基因的異常,主要包括UGT1A1基因啟動子TATA盒內(nèi)的TA重復次數(shù)多態(tài)性和發(fā)生在UGT1A1基因外顯子區(qū)域的單堿基突變。據(jù)報道[9,10],西方白人Gilbert綜合征患者UGT1A1突變主要為UGT1A1*28,亞洲患者為p.Gly71Arg基因突變,高加索人患者主要是A(TA)8TAA型雜合子基因突變。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大部分患者的突變類型為UGT1A1*28基因突變。
Gilbert綜合征黃疸癥狀通常持續(xù)終身,但絕大多數(shù)患者無需特殊治療,提高Gilbert綜合征的診斷率可減少不必要的藥物治療,減輕經(jīng)濟和精神上的負擔。Gilbert綜合征患者應當避免導致黃疸加重的誘因,如感染、勞累、饑餓、飲酒、情緒波動等,并進一步觀察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