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紅
閱讀和寫作是初中語文教學的兩大難點,想要學會不難,但真的做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卻不容易,許多學生往往在語文學習上付諸大量時間和精力卻鮮有突破。這并不是學生不努力也不是學生態(tài)度不認真,恰恰是因為學習方法不對,導致學習效果不佳。正所謂興趣是最天然的教師,與其一味從外界施壓讓學生去背誦和記憶一些內容,不如由內而外激發(fā)其對文學的探究興趣,讓興趣引領學生閱讀、寫作,從根本上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學習內驅力是最為直接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方法,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部分家長和教師都習慣于以“過來人”的身份自居通過外力強迫學生學習,人為制定出各種課外閱讀計劃和復習方案。這樣不僅無法真正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還會為學生增添不必要的復習壓力,占用學生大量的課余時間卻起不到效果,時間久了學生的自信心逐步喪失,對語文學習興趣不升反降,得不償失。
興趣教學更為關注學生的學習內驅力發(fā)展情況,幫助學生緩解備考壓力,重新燃起學生對于文學領域的探索欲,逐步影響和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得以自動自發(fā)地練習閱讀、愛上閱讀、喜歡文學。幫助學生在繁重的備考生活中體會到閱讀的樂趣,感受探索知識的成就感,讓語文閱讀課堂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
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互動時適當融入些學生感興趣的元素和素材,能有效提高學生對于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參與積極性。語文閱讀主要還是以文字形式為主,但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的生活中充斥著大量色彩艷麗極具吸引力的視頻或圖片,很多學生便對文字不再感興趣,甚至會將長時間文字閱讀看作是一種“折磨”。雖然視頻、音頻、圖片等素材的確更易于理解,但也正是因為理解其太過簡單,如若學生嘗試依賴此類素材勢必會影響學生自身閱讀理解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的發(fā)展。這對于學生未來長足發(fā)展并無益處,但太過枯燥死板地死讀書也的確不適合當下孩子們的心境,基于特殊的時代背景之下,語文教師應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科學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提升文字閱讀的趣味性,在彌補長段文字閱讀短板的同時還應積極引導學生重新認識文字,走入文學世界去感受文字特有的魅力。雖說文字的確不如視頻里那樣色彩艷麗,但也正是由于文字為讀者留下了足夠的遐想空間才使得文學世界有了斑斕的色彩,這份想象的美好要比有限的具象化形象更為引人入勝。通過采用興趣教學法,引領學生走進文學世界體驗不同以往的閱讀感受,以此提高學生對于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積極性。
為此,我們要采取興趣教學法快速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從而有效活躍閱讀課堂的教學氛圍。有了氛圍烘托和帶動作用,語文閱讀課堂更具生機與活力,提高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質量。
課前導讀是打好閱讀課堂基礎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現(xiàn)實教學活動中常常會被教師們忽略。部分教師三言兩語便用幾個敷衍的問題一帶而過,完全不為學生思考和自行閱讀預留出足夠的時間,導致課前導讀環(huán)節(jié)形同虛設,難以發(fā)揮出真正的作用。
在打造初中語文興趣課堂過程中,語文教師應更為用心設計導讀環(huán)節(jié),不光是針對文章內容提出幾個問題那樣簡單,還要結合實際學情設計出更具個性化的導讀活動,令每個學生都能有充足思考和閱讀的時間。學生只有真正思考了,才能對文章內容有自己的理解,不再只是習慣性地跟著教師的教學思路走,形同教師的復讀機一般沒有自主思想。起初,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稍顯淺薄,很多問題看得不夠深入,審視問題的視角也十分單一,但經過一段時間導讀練習后,學生的理解能力會逐步提升。伴隨知識積累的增多,學生看待事物的觀點不再片面,對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不再人云亦云,閱讀文章的興趣更加濃厚。
以《三峽》這篇課文為例,文章節(jié)選自《水經注》,全書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一部能夠幫助學生了解祖國山川河流增長見識的優(yōu)秀作品?!度龒{》只是其中短短的節(jié)選,教師應通過舉辦有趣的導讀活動激發(fā)學生對于全書的閱讀興趣,讓《三峽》成為學生了解祖國山河的起點。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電子版《水經注》,組織多人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自行選擇除三峽外的其他河流嘗試研讀并將了解到的內容進行整理歸納。在學生自行閱讀歸納的過程中,學生逐步了解文中所記錄的內容主要是描繪河流的自然特征,每個河流都有著獨特的特點并能夠初步精煉出描繪性的字詞。以學生自由閱讀其他篇目作為《三峽》的導讀活動,形式上更為新穎,看似并未向學生透露半分有關三峽的內容,實則是令學生得以熟悉這一類文章的大致內容與寫作手法,為學生真正研讀《三峽》打好基礎。
不僅如此,傳統(tǒng)“提問”式導讀活動即使學生不知道問題的答案也知道答案都在文中,提問缺乏神秘感很難真正激發(fā)起學生對文章的閱讀興趣,閱讀其他篇目的導讀活動中學生事先無法預料到會有哪些收獲,過程充滿未知和挑戰(zhàn),自然更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導讀活動得以發(fā)揮出導讀的作用,為學生后續(xù)深入研讀做好鋪墊工作。傳統(tǒng)閱讀課堂常常忽視導讀活動,導致課上只有部分文學功底較好的學生參與教學,其他同學連理解起來都很困難,更無法說出什么實質性的觀點了。通過前期導讀,學生已經對于描繪河流特點的字詞有所了解,在描繪河流特點的寫作方法方面更有感觸,所以在后續(xù)教師引導學生探討《三峽》中三峽山水特點的相關問題時,學生都能有所思考和表達,大幅提高了閱讀課堂中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閱讀課堂并不是死讀書,更不是讀死書,既然我們的孩子成長在這樣一個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時代下,那么文字就不應只是沉沉地躺在書本之上。一些教師偏激地認為只有不斷強調和向學生灌輸文字、紙質版書籍的重要性,才能扭轉學生過度依賴視頻,排斥讀書的現(xiàn)象。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在學生的眼中只會顯得陳舊迂腐,與時代發(fā)展格格不入。信息技術有其獨有的優(yōu)勢,但卻并不應當成為文字的敵人,合理構建閱讀情境,讓信息技術成為增強學生閱讀體驗的助力,為學生提供更為真實鮮活的閱讀課堂,不僅能夠大幅提升初中語文閱讀課堂的趣味性,還能令學生重新對文學世界改觀。
依然是以《三峽》這篇課文為例,學生通過小組導讀活動已然對文章內容理解得更加容易,那這時教師就不必再去重復性地講解文章的內容,而是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以更為真實的視角進一步豐富學生閱讀文章時的感官體驗。比如播放有關三峽風景的紀錄片片段,在高清攝像頭下重新感受文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的宏偉之勢,近距離地觀察“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的自然之美,領略“懸泉瀑布”的動人景象。雖說文章已與學生生活的時代相隔千年,卻又因同一事物同個視角,令學生仿佛與古人并肩而立看著祖國的大好河山。學生看著眼前的美景和文中所述恢弘氣勢相輔相成,不禁感慨作者好文采,將三峽的自然之美描繪得栩栩如生,全文僅僅150 余字,精致小巧卻不失三峽磅礴之勢,濃縮萬千氣象,一展三峽風光。
借助多媒體構建虛擬閱讀情境,使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使其得以掌握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技巧,在學生未來練習描寫景物時才能抓住重點,有效提升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
初中時期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不再像小學時期那般只是簡單渴望教師的關注和關愛,他們更期待著教師能夠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公平地對待他們,尊重、理解并傾聽他們的想法。因此,教學評價成為了師生間良好交流溝通的重要媒介,風趣幽默的言談和耐心認真地傾聽更有助于增進師生間的感情。
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中,語文教師應重視教學評價,減少結果性論斷出現(xiàn)的頻率而增加更多過程性評價,并以學生更易接受的方式去與學生交流,令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得以輕松愉快。結果性論斷是對學生閱讀成果的蓋棺論定,通??梢粤顚W生快速了解自己的閱讀能力水平如何,但卻無法為學生提供實質性的輔導,學生只是知道自己在閱讀方面存在問題卻不知該如何解決。過程性評價注重的是學生完成閱讀的過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自身不足,還能理清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令學生能夠對下一步如何改善問題更加明確。
以《三峽》課文翻譯為例,有些學生理解能力很強,借助教材中的注釋得以輕松翻譯全文,但有些學生文學基礎薄弱,即使有注釋也還是存在許多不理解的內容,導致全文翻譯得磕磕絆絆并不順利。在趣味閱讀課堂中,教師可通過風趣幽默的語言或輕松愉快的師生互動巧妙地引導學生,針對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詢問這部分學生文中哪些字或詞用得比較妙?讓這部分學生可以回憶自己以往掌握的古詩詞中的經典字詞用法進行對比,使學生充分發(fā)揮出自己以往的文學積累優(yōu)勢,與教師探討作者的寫作技巧。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還可實際引入一些同類文學作品素材,在輕松愉快的討論氛圍中不斷鞏固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研讀興趣。針對基礎薄弱的后進生,語文教師可以借助文下注釋,由簡入難地引導學生自行解密,可以通過觀察字形字面聯(lián)系實際含義等方式,讓注釋同樣成為學生所學習的內容。學生逐步在注釋理解方面懂得舉一反三,自然更為輕松地理解原文,教師還可以自身經歷為由談一談自己曾經學習古文是多么困難重重,為這部分學生重新樹立自信心,使其不再懼怕古詩詞閱讀,而是享受探秘古詩詞的過程,感受其中的樂趣所在。通過趣味十足的師生互動,不斷引導學生以適合自己能力的方式去感受文學作品,真正幫助學生走進文學世界,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除日常閱讀教學課堂外,學生課后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與形成對整體閱讀教學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師應善于借助趣味教學法提升學生在課后閱讀體驗的趣味性,一改閱讀沉悶無趣的特點,讓學生得以由內而外地熱愛文學,愛上閱讀。許多語文教師為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便為學生布置一些硬性閱讀指標,比如:暑假要讀多少本書、寫多少篇讀書日記、每日閱讀軟件打卡等,將閱讀變成了學生課余生活里的一項負擔,人為將閱讀與學生的娛樂生活割裂開來。這樣不僅不能真正幫助學生愛上閱讀,樹立正確的閱讀習慣,反而會令學生感到閱讀是一件極具壓力的事情,內心產生反感情緒。
其實,閱讀本身強求不來,主觀不想讀,即使學生坐在書前一小時也讀不下幾頁紙。語文教師應基于興趣教學法,從學生的閱讀興趣入手,將閱讀從任務變成學生了解世界探尋未知的手段,潛移默化間使學生自發(fā)地進行閱讀。例如在正式授課前,為學生布置一些資料查詢類的實踐任務,為豐富自己小組的資料素材,學生會自動自發(fā)地查閱相關書籍,整理羅列出書中的關鍵內容。雖然網絡信息平臺同樣可以選出許多視頻、圖片素材,但一味照搬硬套并不能真實體現(xiàn)學生本人的觀點,所以學生會自然而然地將視頻、圖片、文字等資料作為佐證自己觀點的素材進行再加工。久而久之,閱讀查閱資料就如同上網搜索一樣成為了學生獲取知識的一種方法。
通過對比學生會發(fā)現(xiàn)相較于網絡上碎片化的資源,書籍中每類問題都有大量相關文獻可供學習,書籍的知識體系比網絡碎片更為系統(tǒng)專業(yè)。當學生想要學習一個新的技能或是了解新的事物時,往往查閱書籍資料學到的會更多一些。閱讀書籍逐漸成為學生生活中獲取知識的一種習慣,教師再定期舉辦一些讀書心得交流會,鼓勵學生分享自己近期閱讀到的好書或從書中領悟到的人生心得等。讓閱讀成為學生課余生活的一部分,讓閱讀本身可以為學生帶來快樂和滿足,學生自然會越來越愛閱讀,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并不是簡單講解文章和寫作技巧那樣片面,語文教師應積極開展興趣教學,從學生的閱讀興趣入手,改變學生對文學枯燥無趣的刻板印象。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構建生動有趣的閱讀情境,增強學生在閱讀時的感官體驗,同時加深師生間的交流互動。真正引領學生走入文學世界,感受文字魅力,讓閱讀成為學生獲取知識了解世界的方式,幫助學生不斷提高文學素養(yǎng),構建高效初中語文閱讀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