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黨史學習教育則能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經(jīng)驗總結和價值指向,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與重要方法。因此,不斷探索宣傳黨史的有效方法,著力打造富有深刻教育意義和鮮明藝術特色的藝術作品,為黨史教育的持續(xù)推進貢獻力量,就成了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習近平同志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黨史學習教育有自身的特點和規(guī)律,要發(fā)揚馬克思主義優(yōu)良學風,堅持分類指導,明確學習要求、學習任務,推進內(nèi)容、形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不斷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講故事是曲藝工作者最擅長的事情,而在新形式和新方法方面,我則有了與“學習強國”揚州學習平臺合作,在融情中納理,用揚州評話講述黨史故事的想法,《小馬說黨史》欄目隨之誕生。
《小馬說黨史》的想法得到了揚州市委宣傳部的肯定,進一步堅定了我做下去的信心。我與“學習強國”揚州學習平臺總監(jiān)周壽鴻先生多次開會策劃,確定了用揚州評話講述揚州紅色故事的主基調(diào)。但創(chuàng)作表演不是“拍腦袋”工程,黨史題材作品更是如此。因此,我們首先邀請了吳莘、郭程、王兆根、王鑫、祝樂、王定勇等眾多優(yōu)秀曲藝工作者,在組建起一個有力團隊之后,旋即投入到了對黨史資料的耙梳、學習、整理中。
盡管揚州的紅色資源豐富,英雄人物眾多。但曲藝創(chuàng)作自有規(guī)律,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本質(zhì)就是要求取生活與藝術的“最大公約數(shù)”,因此在初步確定了一批創(chuàng)作素材后,我們開始了進一步的創(chuàng)作,力求塑造的人物、講述的故事能讓受眾覺得精彩。
深度走訪英雄生活、戰(zhàn)斗過的地方,認真采訪英雄、烈士的家屬、親人、鄰居、戰(zhàn)友,以及有關紀念館負責人,只有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準確的材料,才能準確地掌握英雄的人物特性,才能無模糊、無偏航、無歧義地將英雄的故事講出來。比如有一次,吳莘老師與我到江都郭村采訪的時候,遇到了一位居住在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附近年逾九旬的老同志,他驕傲地告訴我們,當年新四軍指戰(zhàn)員在他家中住過,他的母親還給新四軍小戰(zhàn)士下過雞蛋面。他的講述就成為我們后來創(chuàng)作的《一碗雞蛋面》的故事原型。
為了保證最終成品的質(zhì)量,我們與揚州學習平臺采取了“三步走”創(chuàng)演辦法。每完成一個作品,我就立刻把它搬上社區(qū)書臺,進行“社區(qū)巡回演出”,先說給觀眾聽,看觀眾的反饋效果,請觀眾提意見,這是第一步;根據(jù)觀眾的反饋,針對作品中的不足進行反復打磨并最終確定錄制文本,這是第二步;錄制完成后,揚州學習平臺的工作人員進行審核,確保成品每一句書詞、每一個名字、每一個時間、每一處地點的絕對準確性,這是第三步,也是堪稱“最終安全閥”的關鍵一步。如我在第一次錄制《我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時,把青年周恩來赴法國勤工儉學時乘坐的“波爾多斯號”背成了“波爾斯多號”,這自然逃不過審核人員的耳朵。而我則因為這一個錯誤,再次從揚州市區(qū)跑了100公里,去了寶應重新拍攝。
通常來說,傳統(tǒng)評話的講述傳播是在口耳間進行——故事出了演員口,入了受眾耳。但在當下,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和不同傳播介質(zhì)的普及,受眾對傳統(tǒng)藝術的展現(xiàn)方式有了更多樣化的要求。為了在保證揚州評話藝術特征的同時讓節(jié)目更契合當今觀眾的生活習慣和欣賞節(jié)奏,我們采用了小視頻的方式,并在錄制前與拍攝團隊反復溝通,把揚州評話的藝術規(guī)律告訴給他們。同時,我們也走下書臺,走出傳統(tǒng)的書場,走進英雄故居、紀念館、烈士陵園、學校和戰(zhàn)場故址,并運用了航空拍攝、資料展示、鏡頭語言等多種方式,立體、全景地講述英雄的故事。例如在《揚州起飛》中,我們就走進了揚州航空館,找到了與當年“820號”同款的飛機(“820號”原是汪偽政府的一架飛機,于1945年8月20日由看不慣國民政府“劫收”的飛行員駕駛,飛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后根據(jù)其飛來的時間被命名為“820號”——編者注),這樣讓畫面更加豐富,受眾的感觸也更加明顯。
《小馬說黨史》第一季共10集,分別是《永恒的信仰》《一顆種子》《揚州起飛》《高郵受降》《黎明的炮聲》《一碗雞蛋面》《二七烈士》《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一聲槍響》《長空雄鷹》。無論是《永恒的信仰》中“紅巖烈士”徐曉軒的英雄人生,還是《一顆種子》中曹起溍書記的慷慨就義,還是《一碗雞蛋面》里看見鐵流東進的新四軍時心潮澎湃的丹陽小革命錢耀,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一位位鮮活的人物,通過評話的講述,通過手機的傳播,都更加生動,更加便捷。
《小馬說黨史》是我們的一次大膽嘗試,利用揚州評話這一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講述黨史故事。我們既注重黨史的嚴謹和嚴肅,也考慮曲藝的趣味和風格。我們用曲藝形式講述紅色經(jīng)典,讓黨史學習更加深入人心,讓觀眾在欣賞節(jié)目的同時,提高自身認知,更好地學習、繼承百年紅色基因。
《小馬說黨史》中的《一顆種子》一集獲得了中宣部2021年度“優(yōu)秀理論宣講微視頻”的榮譽,這更鼓舞了我們的斗志。接下來,我們會更加努力,讓學習變得更加有趣,教育變得更加靈活,曲藝變得更加時尚。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