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大屏幕顯示:一縷金光通過三危山照在莫高窟的九層樓上
【舞臺起光
【舞臺大屏轉莫高窟內的壁畫、佛像開始活動起來
鼓曲演員 敦心夢繞,魂守千年,煌影綽綽,大漠高原。
評彈演員 它伴我半個多世紀,我依它幾十年時光,魂牽夢繞實難放。
評彈演員 (白)2018年秋天的一個清晨,
鼓曲演員 (白)年過80剛剛卸任了敦煌研究院的院長的樊錦詩即將離開莫高窟回她故鄉(xiāng)上海去了。
評彈演員 (白)臨走前,她再次進窟來看一看,看一看陪伴了自己幾十年的那些“老朋友”……
鼓曲演員 (白)321洞窟里,滿墻的飛天壁畫,婀娜多姿千嬌百媚。
評彈演員 (白)50多年前我來到敦煌,這就是我走進的第一個洞窟。
鼓曲演員 (白)小姑娘!
評彈演員 夢中的敦煌,是藝術的天堂。大漠深處藏瑰寶,石窟背后有文章。融匯著東西南北,沉淀下明清漢唐。
鼓曲演員 而現(xiàn)實中的敦煌,你別夢離神舉目四望,眼前的敦煌盡是凄涼。咸井水,朔風揚,沙礫煙塵,無情吹打,割破臉龐;到夜來,狼奔狐躥,漫無光,怎不叫人心冷神傷。(白)大家都說你一個嬌滴滴的上海小姑娘,在這兒,熬不過3個月就哭著鬧著要回家了。
評彈演員 (白)可是沒想到我在這里一待就是50多年,從小姑娘待成了個老婆婆。只要一進洞窟,我就把什么苦都忘了。走出321號窟,樊錦詩來到了不遠處的254窟。
鼓曲演員 (白)254窟可非同一般,整個洞窟漆黑幽深,既令人恐懼又讓你敬畏。
評彈演員 (白)降魔變啊,我又來了,
鼓曲演員 (白)樊院長!你還記得20年前我們一起經歷的那些往事嗎?
評彈演員 記得,那可是我人生中最難熬的一段時間……那一年,我院長走馬新上任,恰遭遇,旅游經濟勢頭強。敦煌前景在何方?遺產瑰寶需保護,逐波商海太荒唐。敦煌文脈續(xù)千年,清心孤燈做文章,毀于我輩罪難當。夢見那,洞窟之中人鼎沸 ,塵土垃圾隨處揚,閃光燈、煞煞亮,到此一游涂滿墻,佛像壁畫無處藏,我挽留不住淚汪汪,這一夜,噩夢醒來冷汗淌。
鼓曲演員 南燕北來逐夢長,矢志不渝為敦煌。曾記得,數(shù)載離家情不忘;曾記得,夫妻分離難成雙;曾記得,撇下嬌兒狠心腸;曾記得,一紙調令你暗暗藏。樊錦詩啊樊錦詩,多少辛苦都不怕,風霜雪雨你都一人嘗。
評彈演員 降魔啊……萬般付出我不悔,唯恐才疏誤敦煌,辜負了前輩重任交肩上。(白)千年以來莫高窟不懼沙塵不怕刀槍歷經滄桑巋然不倒,為啥?就因為有多多少少的先輩們?yōu)槎鼗推葱陨崦瞰I。就看我的身邊:常書鴻、段文杰,關友惠、史葦湘、歐陽琳、孫儒僩、李其瓊……哪一個不是這樣的人。他們從未放棄過,從未離開過。敦煌人需要所有的力量陪伴著我們一路向前走!樊錦詩加快腳步一路向上,走進了她最愛最愛的259窟。禪定塑像,我們要你告別了。
鼓曲演員 (白)我知道,知道你一定會來的……
評彈演員 (白)謝謝你們!謝謝敦煌!
鼓曲演員 (白)樊院長,謝謝您守護敦煌。此刻,洞窟外太陽突然躍出了三危山,灑下萬道金光。
評彈演員 (驚呼)金光!千年前,樂僔師,尋覓金光臨此地,千年后,樊錦詩,追尋夢想到敦煌。敦煌、莫高——那一道金光,穿越了千年,照亮著你我的心房。
鼓曲演員 那是文明閃耀的金光,那是初心孕育的金光。
評彈演員 為愛付出終不悔,
合 心歸之處是敦煌。
點評:
以宣傳道德模范人物為主題的創(chuàng)作是曲藝最擅長的,也是最難寫的??炊嗔藘热菘辗夯⑷宋锉馄交?、語言口號化的純宣傳類作品,《追光人》從表演形式到情節(jié)設計,從人物塑造到主題表達,單從文本的閱讀就能感受到它的與眾不同與藝術品位。
女主人公樊錦詩作為“2019年感動中國人物”的“敦煌女兒”,一生擇一事,一事終一生,把敦煌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弘揚、管理工作當作終身事業(yè)并為其堅守奮斗了50年。作者以倒敘的手法從已是80高齡的樊錦詩剛剛卸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特向其最愛的莫高窟作臨行告別為創(chuàng)作切入口,無比巧妙地選取3個洞窟作為她人生道路上3個最重要的事業(yè)發(fā)展時間節(jié)點,并將各洞窟中的飛天、降魔壁畫、禪定像活態(tài)幻化成她的“老朋友”們,在依依不舍的告別中,追溯彼此共同的記憶,以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生動地展示了女主人公從青春到白發(fā),與大漠敦煌的“情”與“緣”以及她“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
用評彈與鼓曲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曲藝形式進行嫁接演繹也是此作品的匠心獨運之處。雖然近年來曲藝混搭作品層出不窮,但《追光人》并非出自形式上的模仿與跟風,而是根據情節(jié)內容與人物塑造的需要,一南一北,一細柔一醇厚,一迤邐一深沉,以不同的曲調聲腔和說唱風格將兩者毫無違和感地鑲嵌在一起,顯示了作者非同凡響的審美旨趣和創(chuàng)作功力。
作品的名稱為《追光人》,這3個字既緊緊扣住了故事的主旨要義,又充滿了寓意無限的浪漫主義。因為那道“光”既是照在莫高窟九層樓上的一縷金光,也是中華文明得以延續(xù)的傳承之光,更是如樊錦詩一般的承前啟后的敦煌人用一生去追尋守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逐夢之光。故而此作品內涵豐富而取名絕妙的題目也不禁讓人由衷拍案。
若要提一點小小的建議,愚以為第3個洞窟即259窟的故事與情感與前兩個洞窟相比略顯單薄倉促,還可以挖得更足寫得更透。其實在樊錦詩的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中她曾寫道:“每到退無可退的時候,總會想起這尊禪定佛,他的笑容就是一種啟示?!睆哪撤N意義上說,是禪定像那比《蒙娜麗莎》還早1000年的微笑給了樊錦詩在大漠當中堅持下去的勇氣。我想,這也許正是藝術內蘊的美、愛、希望帶給每個生命個體的那種微妙而強大的心靈援助力量吧,這也是作品中提到的女主人公“最愛最愛259窟”的緣由吧!
(點評人:中國曲協(xié)蘇州評彈藝委會委員 胡磊蕾)(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