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9日下午,西河大鼓表演藝術家陳鳳蕓先生在天津逝世,告別了她摯愛的西河大鼓藝術,走完了86年的不凡人生。
1937年,陳鳳蕓在遼寧沈陽出生,自幼隨父學藝。她的父親陳貴昌是位東北大鼓演員,中年時期從東北來到天津開始說書獻藝。陳貴昌有4個子女:陳鳳茹、陳樹寬、陳月光和陳鳳蕓。陳鳳蕓9歲時與姐姐一同拜西河大鼓名家左田鳳為師,開始正式學唱西河大鼓。當時和左田鳳學習的青年人很多,但陳鳳蕓學藝非??炭啵谧筇秫P的嚴格教育下,陳鳳蕓十二三歲便可以和姐姐陳鳳茹說對口西河大書,開始在天津嶄露頭角。20世紀50年代初,陳鳳蕓便成為天津青年西河大鼓演員中的佼佼者。
陳鳳蕓從小到大演出的地點主要在天津,天津雖然不是西河大鼓發(fā)源地,但卻是西河大鼓藝術發(fā)展的重要樞紐。西河大鼓曾名大鼓書、梅花調(diào)、西河調(diào)、河間大鼓、弦子鼓等,20世紀20年代進入天津茶館演出時,被定名為“西河大鼓”。當時的天津書館林立,名家輩出,趙玉峰、黃福才等眾多西河大鼓前輩在此獻藝,匯集了一代西河大鼓名家。西河大鼓在天津呈現(xiàn)出繁盛和大流行勢態(tài)。
據(jù)與陳鳳蕓合作幾十年的西河大鼓名弦?guī)熧Z慶華回憶,陳鳳蕓的嗓音條件、舞臺形象都非常優(yōu)越,很受觀眾歡迎,所以她成名很早,十幾歲便賺錢養(yǎng)家,成為了西河大鼓新生代演員學習的榜樣。陳鳳蕓最早給左田鳳墊場唱小段,積累了一定舞臺經(jīng)驗,后來便嘗試說書。最早說《回龍傳》,后來又學習了《薛家將》《楊家將》等西河大鼓重要書目,尤其是她的《薛家將》,在西河鼓壇可謂享有盛譽,備受好評。
20世紀50年代,天津的各個曲藝團體陸續(xù)建立起來,藝人們開始過上有組織的生活,陳鳳蕓加入了天津和平區(qū)曲藝雜技團。這個團體在天津曲藝界實力是非常強的,尤其是書曲隊更是群英薈萃,匯集了北方各曲種說書界的重量級人物,像張起榮、田起山、田蔭亭、郝艷霞、張連仲等西河大鼓的名角都是書曲隊的主要演員。陳鳳蕓進入這個團體后,虛心向各位前輩學習,集眾人之所長融匯于一身,她的藝術功底有了突飛猛進的提升,事業(yè)也因此進入了黃金期。
在和平區(qū)曲藝團工作期間,陳鳳蕓又拜田蔭亭先生為師,進行學習深造。田蔭亭是西河大鼓名弦?guī)?,他在繼承趙(玉峰)派藝術的基礎上,又有著自己的風格,說表演唱書卷氣濃郁。陳鳳蕓在向田蔭亭學習的過程中,藝術造詣得到進一步提升。她的很多作品都有田蔭亭的風范,其中膾炙人口的當屬《九里山》。這段曲目是田蔭亭的代表作,陳鳳蕓學會后,與她的搭檔賈慶華等人一起研究,并結(jié)合自身表演特色,逐漸形成帶有個人特色的節(jié)目。這段節(jié)目陳鳳蕓從青年時期開始演唱,至今留下了多個版本,常演常新,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和歡迎。
除演出傳統(tǒng)書目之外,陳鳳蕓還積極說新書,她將許多紅色經(jīng)典小說改編成西河大鼓作品搬上曲藝舞臺。如《鐵道游擊隊》《平原作戰(zhàn)》等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苦菜花》。這部由馮德英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在當時家喻戶曉,陳鳳蕓創(chuàng)作演唱的西河大鼓《苦菜花》,一經(jīng)演出便十分受歡迎,給當時的觀眾留下了深刻記憶。
1979年,以和平區(qū)曲藝團人員為班底的天津?qū)嶒炃囯s技團正式成立,陳鳳蕓成為了實驗曲藝團的一名演員,重新煥發(fā)了藝術青春。在實驗曲藝團工作的幾年,正是陳鳳蕓藝術生涯的成熟期,她和弦?guī)熤苓B旭、賈慶華等人一起合作,為觀眾奉獻了很多優(yōu)秀的新老節(jié)目,其中有一些作品留下了音像資料,保留至今。如《火燒翠華宮》《刀劈蘇金榮》《真假郝明》等,讓我們至今也能夠領略欣賞到陳鳳蕓的藝術風采。
《火燒翠華宮》是《薛家將》中的一個重點回目,在長期演出實踐中,她對這段書不斷進行豐富,在說白中穿插了多個精彩唱段,充分發(fā)揮了西河大鼓“說是骨頭唱是肉”的理念。負責音樂設計的賈慶華老師還結(jié)合陳鳳蕓的嗓音條件和她的特點,設計了許多新穎巧妙的唱腔,聽起來十分別致,這段作品至今還留有周連旭為陳鳳蕓伴奏的實況錄音。
《刀劈蘇金榮》和《真假郝明》都是陳鳳蕓演繹現(xiàn)代題材的新作。《刀劈蘇金榮》是《平原作戰(zhàn)》的選回,是陳鳳蕓經(jīng)常演出的一段。《真假郝明》則是根據(jù)張孟良的小說《血濺津門》改編的,這部小說生動反映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天津人民奮起抗戰(zhàn)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展示了天津的風土人情和市井百態(tài)。作品一經(jīng)推出,風靡一時,很多評鼓書藝人紛紛移植演出,當時還舉辦過《血濺津門》的曲藝專場,陳鳳蕓用真實的情感和真切的表演贏得了觀眾的熱捧和喜愛。
20世紀80年代,陳鳳蕓從實驗曲藝團退休,但是她始終沒有離開曲藝事業(yè)。退休后,她開始梳理總結(jié)自己的藝術資料,將自己的代表作《薛家將》進行錄音,并與曲藝作家劉琳合作,將《薛家將》的腳本整理成書。1987年,由黃河文藝出版社公開發(fā)行,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曲藝學習資料。2003年,陳鳳蕓和老搭檔賈慶華合作,在黑龍江音像出版社錄制了一批西河大鼓資料,收錄了《井臺會》《砸鑾駕》《砸牌坊》《金水橋救駕》《九里山》《雙鎖山》《走馬觀碑》《小天臺》等書目和曲目,后來以光盤形式進行了公開發(fā)行。陳鳳蕓還積極參與長篇大書的挖掘整理工作,曾應邀錄制了《前后七國》的部分選回,在魚龍百戲節(jié)目中表演了《薛家將》的片段《三休樊梨花》,為保存西河大書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陳鳳蕓對曲藝教育事業(yè)和后輩人才的培養(yǎng)工作始終非常重視,很多中青年曲藝演員都得到過她的指導和教誨。2018年,中國非遺傳承人群(曲藝鼓曲)研培班在天津舉辦,來自河北省的青年曲藝演員張鑫銘參加了這個研培班的學習,并有幸認識了陳鳳蕓老師。在培訓期間,陳老師向他教授了《薛家將》等書目的表演技巧,張鑫銘進步非常大。當時82歲的陳鳳蕓還與張鑫銘搭檔,一同登臺演出,讓現(xiàn)場的觀眾十分感動。此后幾年,陳鳳蕓始終關注著張鑫銘的成長,都讓他感恩至今。
天津市曲藝團西河大鼓演員王祥偉也是如此。她與陳鳳蕓接觸多年,對陳老師有很深的感情。據(jù)王祥偉回憶,她從十幾歲來天津時,就開始觀摩學習陳鳳蕓的演出,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陳鳳蕓表演的《薛家將》,讓王祥偉陶醉其中?!堆覍ⅰ愤@部作品是西河大鼓的流行書目,很多演員都能掌握,但屬陳鳳蕓的表演最感人至深。說到《淤泥河》薛仁貴救駕時,能夠讓現(xiàn)場觀眾為之心潮澎湃,激動萬分。說到《井臺會》時又能讓觀眾為之動容,完全被帶入到薛仁貴回家和柳銀環(huán)相會時感人至深的情節(jié)中,充分體現(xiàn)出大書演員“一人一臺戲”的藝術特色,令當時還在青年時期的王祥偉記憶猶新,使她十分敬佩,更激發(fā)了對《薛家將》這部書的學習興趣。后來與陳鳳蕓結(jié)識后,她向陳老師請教了很多關于《薛家將》的表演技巧,陳老師也毫不保留,耐心傳藝,對王祥偉進行了細致指導。尤其在臺風表演和唱腔唱法方面,對她的幫助非常大,給她很大的啟發(fā),使王祥偉一生都受益匪淺。像王祥偉、張鑫銘這樣的中青年演員還有很多,他們都為陳鳳蕓對藝術認真負責的精神所深深感染。
晚年的陳鳳蕓依然堅持演出,沒有脫離舞臺,沒有離開熱愛她的曲藝觀眾。除在天津演出之外,她還赴北京、河北等地進行演出,身體雖有諸多不適,但她始終努力克服,將最好的表演奉獻給各地觀眾。直到2019年6月,83歲高齡的陳鳳蕓先生去北京參加了紀念馬連登誕辰111周年的演出活動,表演了自己的代表作《九里山》片段,受到了首都觀眾的熱烈歡迎。由于身體原因,這成為她人生中最后一次演出,為她的舞臺生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2022年5月11日,王祥偉陪同87歲的賈慶華老師一起去陳鳳蕓的家中看望。之后一段時間,陳老師興致很高,還分別給他們打了電話,約定秋后再找時間相聚。誰料3個月后,她便匆匆離去,留下了永恒的遺憾,這也成為兩位合作一生的老戰(zhàn)友的最后一次見面。
陳鳳蕓在事業(yè)上是成功的,在生活中也是十分幸福的。在家人眼中,陳鳳蕓不僅是一名好演員,還是一位孝順的女兒、體貼的妻子、溫柔的媽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陳鳳蕓和二女婿劉彤的感情十分令人動容。據(jù)黃衛(wèi)青介紹,劉彤幾乎每年都要把岳父岳母接到東北住上一段時間,可能是二人同為曲藝演員的原因,陳鳳蕓對女婿格外偏疼,兩人聚到一起總有說不完的話。陳鳳蕓在曲藝方面對劉彤提供了很多指導和幫助,他們之間是親人,亦是師生。
陳鳳蕓先生去世后,他寫下了這樣的一段文字:
我們忘不了,17歲的您就可以在藝術上有所成就,可以承擔起家庭的責任;我們忘不了,您作為女兒侍奉癱瘓在床的姥姥,18年初心未改,孝心如一;我們忘不了,您作為妻子,傾力支持丈夫的事業(yè),才有了“陽光男孩兒”,成就了相聲界的一段傳奇。我們知道您背地里扛下了諸多不易,咽下了無數(shù)委屈,但在我們面前,卻從沒發(fā)過愁,更沒嘆過氣。您樂觀、陽光的性格,始終感染著我們。
作為姑爺?shù)奈?,得到了超過兒子般的寵溺,今天您揮手而去,結(jié)束了我們之間30年的緣分,如果有來世,我還做您的女婿。
陳鳳蕓除3個子女之外,對于自己的侄男外女也非常關愛。她們中很多人從小就陪伴在陳老師身邊,在成長過程中得到了陳鳳蕓無微不至的照顧。侄女陳茉莉小時候就是在陳鳳蕓的疼愛下長大的,陳茉莉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自己小時候,陳鳳蕓經(jīng)常給她們說書,哄她們開心。雖然當時的年齡還不能完全理解陳鳳蕓所講述的有關金戈鐵馬的歷史故事,但是陳鳳蕓精彩的演繹,卻依然讓她們聽得津津有味,流連忘返,這也成為她們幼年時期最難以忘懷的珍貴回憶。
陳鳳蕓的家庭條件原本并不富裕,因此在陳鳳蕓很小的時候,養(yǎng)家糊口的重任就落在了她的肩上。結(jié)婚之后,陳鳳蕓更是承擔起了奉養(yǎng)雙方老人的責任,幾十年的風雨歷程磨煉了她善良樂觀、堅強豁達的性格。生活中的陳鳳蕓更是出了名的好脾氣,無論是對家人,還是對周圍同事都十分寬厚和善,這一點凡是接觸過陳老師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觸。
晚年的陳鳳蕓過著一種與世無爭的生活,她像一位隱士,遠離了喧囂與名利。陳鳳蕓的離開對天津曲藝及西河鼓壇的影響頗大,希望從事西河大鼓藝術的中堅力量能夠團結(jié)起來,學習和繼承陳鳳蕓先生的優(yōu)秀品質(zhì),將我們的西河大鼓藝術傳承下去,發(fā)揚光大。
(責任編輯/邵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