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朝鮮戰(zhàn)爭之后,韓國開始了漫長的重建。經(jīng)濟、軍事之外,他們極其重視教育,重建需要人,尤其是受過教育的人。
停戰(zhàn)第二年,韓國就推出了第一個“初等六年免費義務教育”計劃,教育預算占比從1954年的4.2%,一直增長到14.9%。效果顯著,五年后,韓國入學率達到了95.4%,在當時的世界絕對是高水平。
很多人意識到知識真能改變命運,于是都開始拼命讀書,結果小升初、中考的壓力越來越大,各類補習學院雨后春筍一樣的出現(xiàn)了。
補習的人越來越多,再佛系的家庭也只能跟著上補習班,一天到晚玩命學,副作用顯著,43.1%的初高中生表示學習壓力大,其中4.7%的孩子因此進行過自殘。家長們也是苦不堪言,焦慮巨大、開銷不少,補習文化一下子就成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這時候韓國迎來一個強勢領導人,就是后來創(chuàng)造了“漢江奇跡”的樸正熙。他很敏銳地意識到了這個問題,1968年7月15日,韓國推出了“初中免試、就近入學”制度,根據(jù)居住地決定初中去哪兒上。
這會不會帶動一次學區(qū)房潮流呢?沒有,因為這個措施還有配套辦法:多建學校;在師資、設施等方面搞均衡化,比如教材是一樣的,增加差校的各項補貼,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這么一來學校差距小了,補習班的利益明顯縮水,學生、家長也紛紛喊好。
但是沒過多久,家長們覺得還是有問題。因為初中雖然免試,但是高中是需要考試的,好的高中數(shù)量不多,中考難度越來越大,怎么保證自己的孩子能進個好高中呢?還是老辦法,補習。
韓國當局也很快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樸正熙給之前的政策打了個“補丁”——取消中考。1974年開始,韓國大力推行“高中平準化政策”,實施“平等、平均、平衡、公平”的教育,推動高中的均衡化,讓高中之間的差距縮小,緩解中考壓力。
當然,配套措施也不少,當時有不少高中是掛牌的名校,現(xiàn)在把牌子摘了,以前的重點班也撤掉了。名校是因為有名師,現(xiàn)在讓老師流動起來,每四年換一次學校。這么一來,學校之間的差距就縮小了。然后把公立、私立高中都劃到“學群”,最終采用抽簽的方式分配學生,這個政策最早在首爾推出,后來基本普及了。
這個政策執(zhí)行沒多久,補習班反而越來越多了。家長的理由很簡單——中考雖然不用考了,但是有高考?。《腋呖嫉母偁師o比慘烈。
二戰(zhàn)后,韓國財閥異軍突起,社會地位躥升很快,不僅吸金能力超強,甚至對政府都有強有力的鉗制能力。這些大財閥需要人才,如果一個年輕人可以去這些公司工作,算是拿了金飯碗,生老病死都有保障。有些人希望從政,這也需要強大的人脈關系,校友就是最靠譜的一圈人,也是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
希望改變命運的年輕人基本以上面兩種選擇為主,作為一塊敲門磚,一個含金量十足的學歷是必須的。雖然當時韓國大學不少,入學率也不低,但真正意義的好大學也就只有被簡稱為“sky”的——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和延世大學,這個難度就高了。
這么一來,上世紀70年代的韓國教育“內卷”就越來越嚴重。上世紀60年代初,韓國共有學院500多個,在實施平準化教育后,1975年就達到了近3000個,當時的社會主流認為,補習是常態(tài),不補習是變態(tài)。除了補習學院喊好,其他人都在抱怨。
1980年,韓國放大招,推出了“7.30教育改革政策”,核心政策有3個:增加大學入學考試次數(shù)以減少考試的激烈競爭程度;成立教育管理委員會系統(tǒng),提供低價的課外補習;所有大學生和學校教師一律禁止提供有償?shù)乃饺苏n外補習,違者都將受到處分。
這招力度太大,看起來是想把補習這條路給斷了,但是,家長們完全不領情。高考考幾次但還是要考的,學校提供課外補習沒問題,但這完全沒法讓自己的孩子保持競爭優(yōu)勢。結果,還是繼續(xù)補習。
因為當局有專門的執(zhí)法隊查處違規(guī)的補課行為,所以,家長們開始斗智斗勇,為了躲避高峰時段的檢查,有老師深夜11點到家里提供輔導,還有的老師偽裝成親戚或家政阿姨,條件好的家長直接把老師接到家里一對一教學,條件差點的家長開車送孩子到老師那在車上授課……反正是各出奇招,學習成績不知道是否提高了,但是補課費用是上去了。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這一份禁令已經(jīng)名存實亡,幾乎沒有不補課的學生,1997年,韓國家長們每年花在補習上的費用已經(jīng)達到了韓國GDP的3%,和整個國家花在教育上的公共開支幾乎持平了。
看起來1980年的政策幾乎沒起到什么作用,而且,還有副作用。
上世紀90年代末的金融危機后,韓國的決策層發(fā)現(xiàn),他們推行多年的均等化教育,并不能適應全球化時代,有特點、長項突出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怎么改變呢?他們的辦法是推行“特目高”,有點類似高中的實驗班,主要針對的學科是外語、科學、藝術、體育等等。很快,這類高中出現(xiàn)了幾十所,招生人數(shù)超過1萬人。
這類學校的學費是普通公立學校的六七倍起。沒幾年,這些學校的畢業(yè)生進入“sky”的比例就大幅上升。
這么一來,很多家長就不干了,在他們看來,有錢人的孩子能交得起高昂的學費,最終享受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也是有錢人,他們更有機會進入名校,前景更好,這是很大的社會不公平。于是事件升級,在各方的推動下,2000年4月,韓國最高法院對禁止補課的法令予以取消,理由是“禁止補習侵犯了兒童的受教育權?!?/p>
這也表明之前三四十年的各種努力基本失效。既然沒有了限制,補習文化在韓國瘋狂增長。三星經(jīng)濟研究所估測,韓國家庭收入的70%都花費在了私人教育上,韓國是全世界在補習上花費最多的國家。
這還引發(fā)了嚴重的債務問題,有個調查顯示28%的韓國家庭無法償還債務,只能在微薄的收入下艱難度日,債務壓力最大的是房貸,第二就是教育。
一個五千萬人口的國家,居然有十萬多個補習學校,教育的壓力之大,在韓國已經(jīng)成了絕對的國民話題,前幾年的熱播劇《天空之城》,曾經(jīng)創(chuàng)造了19.2%的收視率,劇中人的獨白,就是很多韓國學子的控訴:成績下滑了干啥都不對,孩子慘,家長壓力更大。
大家很快找到了解決方案——不生。
韓國現(xiàn)在是生育率最低的國家,研究人員按這個生育率得出結論,韓國將是“第一個因人口減少而從地球上消失的國家”。
(金蔓薦自《華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