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中國人對殯葬的忌諱,外國人似乎心大得多。
在亞洲,日本人對死亡的看法就與中國不同。日本很多居民區(qū)就靠著墓地,拉開窗簾,窗外就是幾百座的墓整整齊齊地排列在那里,僅僅相隔一墻。日本人認為,人死后,靈魂就變成了神靈,所以與死人為鄰,等于在接受神靈的保佑,運氣往往會很好。
東京的著名賞櫻地之一青山靈園,就是日本的第一座公營墓地,建于明治10年(1877年),至今已經(jīng)有140多年的歷史。當初是作為外國人的墓地開發(fā)的。后來,明治維新以來的達官貴族都在那里安身,所以成為一處“高級墓地”。青山靈園雖然處于六本木繁華地區(qū),卻是一個鬧中取靜的地方。一到春天,青山靈園美麗的櫻花道下人群絡(luò)繹不絕,附近一帶還有不少高級的餐廳與小店。
在美劇《紙牌屋》中女主角去跑步,有一次就跑進了一片墓地,發(fā)現(xiàn)有兩個年輕男女躺在那邊嬉戲笑鬧。幾年前曾發(fā)生中國游客聲稱被瑞典警察扔在墓地中。墳場在中國人的眼里是陰冷不吉的地方,往往都遠離居民區(qū)。但在歐洲,墓地很多都在市中心。這個被扔的墓地,周圍就是居民區(qū),還有一個地鐵站,離瑞典皇宮也只有五公里。
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一個原因是很多墓地都是和教堂挨在一起的,教堂在市中心,墓地也就在市中心了,基督教徒不會反感教堂,所以并不對此有所避諱,人們會在這里曬太陽、遛狗,屬于普通的公共場所,甚至有人在里面拍結(jié)婚照。
歐洲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城市化。以前這些墓地都在郊區(qū),隨著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建成區(qū)面積越來越大,原來郊區(qū)的墓地,逐漸成了新市區(qū)。
(白嘉樹薦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