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jié),又名上元節(jié)、元夕節(jié)、燈節(jié),節(jié)期在農(nóng)歷正月十五。正值“望”日,即滿月之時,象征團圓、美滿,是一個看月、賞燈、歌舞狂歡的盛大節(jié)日。它與小年夜、除夕、大年初一、人日(正月初七)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中國春節(jié)系列,是這個節(jié)日系列中的高潮,也是尾聲。無論古今,人們總要于此夜闔家團圓,賞燈游玩,盡情歡樂。在過去,元宵節(jié)還有祭神、求豐年的習俗,不過如今已經(jīng)漸漸被人遺忘,只有團圓喜慶、游樂燈月之夕等,被一直繼承下來。
元宵節(jié)是我國三大燈節(jié)之一(中元、中秋也有玩燈之俗),也是最大的燈節(jié)。古代燈節(jié)不像中元、中秋那樣,僅是一般家庭玩樂而已,而是官府組織布置,精心準備排列下輝煌的滿城燈火、精彩的歌舞百戲,吸引從帝后到百姓的男女老幼,紛紛地前來觀看?;饦溷y花,魚龍百戲,使整個中國都沉浸在太平歡樂的氛圍之中。元宵節(jié),可稱得上是狂歡的節(jié)日、看燈的盛會!
元宵的節(jié)期雖在十五這天,但從唐玄宗開始,放寬到十四至十六日;宋代又增添到十七、十八日;明代則由明成祖朱棣開始,從十一日始,直到十八日。近代各地方節(jié)期隨俗而定,但是實際上,不少地方早在大年初一后就開始準備元宵節(jié)的歡慶活動了。
元宵燈節(jié)的燈景與歌舞百戲,在魏晉之后越來越盛。南朝陳后主陳叔寶作有《宴光璧殿詠遙山燈詩》來寫當時張燈的奇觀。隋代時更盛況空前?!端鍟ち鴱獋鳌穼懙搅嗣髟鹿廪D(zhuǎn);寫到女郎、男子盛裝打扮,結(jié)隊出游;寫到了魚龍燈火,舞蹈雜技等;寫到人們盡情觀賞、飲酒。到了隋煬帝時候更為鋪張,《隋書·志·卷十·音樂下》道:“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nèi),綿亙八里,列為戲場。百官起棚夾路,從昏達旦,以縱觀之。至晦而罷?!涓栉枵撸酁閶D人服,鳴環(huán)佩,飾以花毦(草花)者,殆三萬人?!?/p>
唐代,京城中燈市最盛。家家掛燈、賞燈,市民上街游樂,徹夜不息,原本禁止夜行的規(guī)定在元宵節(jié)被取消了。當時的長安興慶宮前,逢十五日都有“大酺(聚會飲酒)”活動,設酒席招待帝王官吏,舉行各種彩扎山車、旱船、戲馬、斗雞、頂桿、走索等游藝。
唐代的燈具主要有燈輪、燈樹、燈樓、燈籠、走馬燈等。宋代,燈夕(正月十五夜放燈,故名)更為熱鬧。
在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六中記載,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開封府冬至前就開始搭彩棚,樹長竿于皇宮前的御街上,表演雜技的藝人已經(jīng)開始聚集——“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余里”。到了正月七日,皇帝便親自來宣德樓上觀燈,各式人等也如潮涌來,觀看各種歌舞雜技。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中“元夕”一條,記載當時的臨安燈火華燦,亮白如晝;人們盡情觀燈與歌舞,買各式小吃,參加種種節(jié)日活動。
宋代之后,燈節(jié)仍盛?!独m(xù)文獻通考》載,明代洪武五年(1372),于秦淮河放水燈萬枝,笙歌樓臺,與燈火相映照。
清代北京燈會也很熱鬧,民間立起燈桿,掛千萬盞彩燈競比。清代史學家高士奇還記載用鐵線掐的米家燈,襯以細絹。女郎們則喜歡穿著被稱為“夜光衣”的蔥白、米色綾衫去走橋,因為這種綾在月色里能煥發(fā)光彩。晚清《點石齋畫報》也有精彩的描繪:上海在此夜舉行龍燈、看燈集會,兒童玩竹馬燈;廣州在珠江上舉行盛會,江上畫舫“束香為龍,東船西舫,節(jié)節(jié)相銜,極其夭矯。龍身遍插香火,一經(jīng)燃著,幾如萬點金鱗,隨波上下”,和著樂曲舞動?!饵c石齋畫報》上有一幅《燭龍戲水》,即繪此景。
歷代除看燈外,元宵期間還有數(shù)不清的歌舞。宋代就有竹馬、村田樂(秧歌)、旱龍船、舞魚龍等,今天還常見。還有木偶戲、皮影戲、雜技、放煙火、爆竹等,熱鬧非凡。
清代,“鬧元宵”一詞開始出現(xiàn),語出顧祿《清嘉錄》。鬧元宵中較為普遍的形式有秧歌、采茶歌、花鼓戲及數(shù)不清的燈舞,至今仍廣泛流傳。
因為元宵節(jié)是燈節(jié),所以人們往往持燈起舞。發(fā)展至今,構成了民間舞中最大的舞種——燈舞。燈舞種類有多少,難于計數(shù),僅《漢族民間舞蹈介紹》一書就提到二百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是龍燈、竹馬燈、鯉魚燈、獅子燈、鳳凰燈、麒麟燈、仙鶴燈,以及種種宮燈、花燈、車燈、船燈、云燈、星星燈……千姿百態(tài),在月下舞動,為元宵更添許多佳韻。
元宵夜,最壯觀的舞蹈自然是龍燈。龍燈有長達幾十節(jié)者,在黑夜中追逐寶珠,燈光灼灼,甚是好看。這是繼承了古代魚龍舞、黃龍變等技巧,變革發(fā)展而來。源頭是遠古的龍崇拜。
總之,元宵夜,燈與舞蹈百戲共映,人人狂歡。
元宵節(jié)期間還有許多飲食小吃。宋朝鄭望之《膳夫錄》中說:“汴中節(jié)食,上元油錘?!睋?jù)《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載,油錘就像后來說的炸元宵,有餡料,用面包裹,入熱油中炸。也就是今天嶺南一帶說的“煎堆”。宋代《武林舊事》卷二“元夕”條載的乳糖圓子就是今天吃的湯圓,也叫作元宵。其余食物如餳、灌藕、蜜果之類,今天還能見到。
無論元宵還是湯圓,都以糯粉制作,民間常用作舞龍燈時的祭龍食品,所以有學者認為它大概源于遠古敬龍神的糯米制品,和端午時候祭龍的食品粽子同源,亦是一說。另外,它也常用來祭神。由于它外形團圓,又有象征團圓的寓意,不僅是寓意闔家團圓,更有寓全國、海外華人大團圓之意。
(摘自清華大學出版社《歲時節(jié)俗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