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強 黃遠峰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5月7日,周樟壽,一個18歲的紹興青年,走水路一路跋涉來到南京。從下關碼頭一上岸,他就直奔坐落于獅子山南側儀鳳門與挹江門之間的江南水師學堂而去。“一進儀鳳門,便可以看見江南水師學堂那二十丈高的桅桿和不知多高的煙通”,待到了學堂門口,只見大門氣派異常,一邊寫著“中流砥柱”,一邊寫著“大雅扶輪”。
江南水師學堂是由兩江總督曾國荃參照天津水師學堂在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初夏創(chuàng)辦的,旨在培養(yǎng)海軍人才。周樟壽之所以來此是為了求學,雖然出身于書香之家,但由于父親的過早去世,家道中落,生活陷入困窘,到了“連極少的學費也無法可想”的地步。為了滿足兒子求學的愿望,不得已,“母親便給我籌辦了8元盤川,教我去尋無需學費的學校去”。就這樣,周樟壽“只好進公費的水陸師學堂,又考慮路程的遠近,結果決定了往南京去。其實這里還有別一個,而且可以算是主要的原因,乃是因為在南京的水師學堂里有一個本家叔祖,在那里當‘管輪堂’監(jiān)督,換句話說便是‘輪機科舍監(jiān)’。魯迅到了南京,便去投奔他,暫住他的后房?!?/p>
1910年時的下關碼頭,應該與魯迅第一次來南京時變化不大。來源:葉兆言等.《老照片·南京舊影》.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周樟壽的這個本家叔祖周椒生是一個很頑固的人,自己雖然是以舉人資格擔任了“輪機科舍監(jiān)”的差使,但總覺得自家子弟進學堂“當兵”于臉上無光,至少不宜拿出家譜上的本名來,于是就給他改了名字叫做周樹人了,可能是出于“百年樹人”這一成語吧。
江南水師學堂是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軍事學校,分駕駛、管輪兩科,每科又分頭、二、三班,每班派一教員專課。課程分堂課、船課。學生入學后進入三班,專門學習英語等基礎知識,升入頭班后方才教習專業(yè)知識,包括天文、海道、御風、布陣、修造、汽機、演放水雷等。改名周樹人的周樟壽入學后自然是入三班,一周中四日英文,一日漢文,一日作文。除了初級英文之外,其余課程與舊塾也沒有多大區(qū)別,教學方式仍是孔孟之道和八股那一套。對此,周樹人頗感不滿。再加上學堂原先有一個給學生學游泳的池子,因淹死過兩名年幼的學生,被填平后上面造了一所關帝廟,并且每年要請和尚來念經(jīng),“超度亡靈”。
除此之外,周樹人發(fā)現(xiàn)學堂的總辦(校長)和監(jiān)督之間,老學生和新學生之間充滿了“無理性的專制壓迫”,而且太“烏煙瘴氣”,于是他毅然在9月退學,并于當年10月考進了地處三牌樓和會街的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路學堂(1949年后的南師附中一帶)。
江南陸師學堂是甲午戰(zhàn)敗后兩江總督張之洞為了培養(yǎng)將才于1896(清光緒二十二年)3月23日奏準創(chuàng)設的,學堂南臨妙耳山,占地2公頃,有中式房屋230間、西式房屋15間,其中總辦辦公樓與德籍教員樓為洋樓,余皆為平房。辛亥革命領袖趙聲上將、吳旸谷上將、抗日將領方振武上將等人曾就學于江南陸師學堂。
江南陸師學堂的西式講堂(1897年攝)。圖片來源:葉兆言等.《老照片·南京舊影》.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兩年后的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9月14日,兩江總督劉坤一上奏光緒帝,因江南青龍山煤礦正在辦理礦務,議請“于陸師學堂內(nèi)添設礦路學一齋,挑選學生分習重力、汽化、地質(zhì)等學”,28日獲光緒帝準請。該學堂僅于1898年空前絕后的招收了一期學生,共一個班24人,附設于陸師學堂第二期,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正月,于陸師第二期附設的礦路學堂開學,收周樹人等學員24人。礦路學堂聘德國教員,開設國文、德文、日文、測礦學、地質(zhì)學、化學、熔煉學、格致學、算學、繪圖學等課程,其中德文和日文不是都要學的,由學生自選一門,周樹人選學的是德文。
這些課程對念四書五經(jīng)長大的周樹人來說頗為新鮮。學堂總辦(校長)先是錢德培,不久即換成了戊戌變法期間積極支持康、梁,并參與湖南巡撫陳寶箴在當?shù)赝菩行抡挠崦髡稹T谥軜淙说难壑?,被自己稱為“恪士師”的俞明震是個新黨,“但第二年的總辦是一個新黨,他坐在馬車上的時候大抵看著《時務報》,考漢文也自己出題目,和教員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華盛頓論》,漢文教員反而惴惴地來問我們道:‘華盛頓是什么東西呀?’”(《朝花夕拾·瑣記》)
在這個新學堂里,周樹人第一次接觸了西方的現(xiàn)代自然科學,“才知道世界上還有所謂格致、算學、地理、歷史、繪畫和體操”。這些自然科學開拓了周樹人的知識視野,他感到非常新鮮,學習十分勤奮,并善于思考,注重自學,注重實際運用,全班24個學生中,數(shù)周樹人年齡最小,但學習成績數(shù)他最優(yōu)良,在大家眼里,他聰慧過人,“考試總是他第一個交卷出場,而考的成績又是名列前茅”,幾乎每次都是第一名。有一次同學許壽裳得了第一名,周樹人第二名,“他(周樹人)便帶憤帶笑地(對許)說:‘我下回必須把你打下去’!”
礦路學堂的課業(yè)不多,每天上、下午各上兩節(jié)課,下午五點后,就沒有事了,本地的學生可以回家,住校的學生則閑聊或外出閑逛。周樹人生性沉靜,“潛修功夫極深”,他的大部分課余時間都用來閱讀小說,還看了不少正史以外的野史,“對《紅樓夢》幾能背誦”。但更重要的是“看新書”,周樹人后來寫道:“看新書的風氣便流行起來,我也知道了中國有一部書叫《天演論》。根據(jù)弟弟周作人的日記,在公元1902年2月2日(辛丑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星期日這天,“晴,冷。上午看《今水經(jīng)》。飯后步行至陸師學堂,道路泥濘,下足為難。同大哥談少頃,即偕至鼓樓一游。同鄉(xiāng)張君協(xié)和(邦華,礦生)同去,啜茗一盞而返。予循大路回堂,已四下鐘矣。晚飯后大哥忽至,攜來一本,譯筆甚好。夜同閱《蘇報》等,至十二鐘始睡?!?/p>
就是說那天下午,周樹人先與弟弟周作人閑談,然后邀同學張邦華同至鼓樓喝茶,周作人返校之后,他到城南書店花了五百文錢買了一大厚本白紙石印的《天演論》?;貙W堂后立即開始讀了起來,并且被深深的吸引了。讀書人都知道,當讀到一本好書的時候,自然是希望有人共欣賞的。于是就在晚飯后到周作人處共同研讀、討論。按照當時的物價,五百文對于窮學生周樹人來說是一筆巨款。周樹人考入水師學堂時,“學生所得的津貼,第一年不過二兩銀子,最初三個月的試習期內(nèi)是零用錢五百文?!本褪钦f,周樹人買《天演論》的錢相當于新生三個月的零用錢。身為窮學生,花巨款買《天演論》,買到之后當晚就去與下午剛見過面的弟弟共讀、討論,可見《天演論》對青年周樹人的吸引力與沖擊力。
周樹人后來在寫于1926年10月8日《瑣記》中這樣回憶當時閱讀《天演論》的感受:“哦!原來世界上竟還有一個赫胥黎坐在書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鮮?一口氣讀下去,‘物競’‘天擇’也出來了,蘇格拉第柏拉圖也出來了,斯多噶也出來了?!奔词挂驗椤翱葱聲北槐炯沂遄媾u為“有點不對了”,他也“仍然不覺得有什么‘不對’,一有閑空,就照例地吃侉餅,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論》”。
在學習期間,《地學淺釋》是很重要的教材,周樹人對這本書的學習也十分用功,把全書抄了一遍,連715幅插圖都一一描了下來。新鮮的地質(zhì)學知識,奇妙的遠古生命,極大地拓寬了周樹人的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對于進一步理解《天演論》中涉及的生物進化理論無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為了學習的需要,魯迅還利用課余時間采集了不少礦石標本,如鐵礦石,銅礦石,石英石,三葉蟲化石等,并且每次放假回鄉(xiāng)都要帶回去不少。
左上圖:嚴復翻譯的赫胥黎《天演論》封面;右上圖:華蘅芳與瑪高溫翻譯的《地學淺釋》,書中將fossil譯為殭石;下圖:《地學淺釋》書中有關化石的插圖
南京青龍山煤礦
魯迅在礦路學堂求學時,于入校后的第三年,還曾到過當時江寧縣內(nèi)的青龍山煤礦(1949年后為南京官塘煤礦象山礦區(qū))進行了歷時12天的實地考察。該礦區(qū)是青龍山山脈中開采最早和擁有立井的最老的煤礦,晚清太平天國割據(jù)時期,這里即開始有小煤窯,后逐漸擴大,有“江南第一礦”之稱。周樹人與同學沿途采集了各類礦石標本,并下了幾回礦井。他在后來的《瑣記》中曾這樣回憶道,“到了第三年,我們下礦洞去看的時候,情形實在頗凄涼,抽水機當時還在轉動,礦洞里積水卻有半尺深,上面也點滴而下,幾個礦工便在這里面鬼一般工作著?!敝栽斐蛇@樣的局面,一是當時我們國家的發(fā)展水平低下,技術能力不強,二是因為南京一帶產(chǎn)煤的二疊系龍?zhí)督M并不發(fā)育,煤的產(chǎn)量和質(zhì)量都不高,開采價值和效益不好。但當時的景象著實讓年輕的周樹人看到了舊中國在風雨飄搖中的衰敗凋零,同時對中國早期產(chǎn)業(yè)工人的悲慘生活有了初步的、最真切的了解。對于一個渴望進步,渴望改變國家現(xiàn)狀的年輕人來說,不免陷入迷茫,路在何方?“我首先正經(jīng)學習的是開礦,然而,聽了幾個講,下了幾回礦洞,就能掘出金、銀、銅、鐵、錫來么?實在自己也茫然無把握。”
1901年12月,經(jīng)過三年的學習,周樹人以優(yōu)異的成績獲取了一紙畢業(yè)文憑。翌年三月,江南督練公所選擇學生到外國留學,周樹人與同窗顧瑯(原名芮體乾,字石臣)、徐廣鑄(字甄才)、劉乃弼(字濟舟)、伍崇學(字仲之)、張邦華(字協(xié)和)五位優(yōu)秀生,由總辦俞明震親自送到日本留學去了。周樹人他們是官費生,同行的還有他們的同學、總辦俞明震的外甥陳衡?。ㄗ謳熢?,以及陳衡恪的弟弟陳寅恪,不過是自費的。
少年時的魯迅,1903年攝于東京
1902年3月24日,他們一行九人踏上了停泊在南京下關碼頭的日本客輪“大貞丸”號,隨著汽笛的長鳴,啟程經(jīng)上海直奔日本駛去。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與俞明震的兩個外甥陳衡恪、陳寅恪兄弟同居一室,而且關系十分融洽。
到日本后,他們又同在建校不久的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到1904年畢業(yè),同學兩年。在弘文學院,魯迅與陳寅恪同住一舍,朝夕相處。在這期間,周樹人學習日語之余,并未忘記自己的專業(yè)是學開礦的,而且政府本來就是派他們?nèi)W礦學的。利用前面自己所學和日本新獲得的資料,到東京之后他很快撰寫了《中國地質(zhì)略論》,以“索子”為筆名發(fā)表于1903年第八期的《浙江潮》雜志(日本東京出版)。此文主要綜述當時人們對于中國的地質(zhì)分布、地下礦藏的認識,是中國人所寫的第一篇地質(zhì)學方面的文章。在文章開篇的序言中,周樹人寫道“覘國非難。入其境,搜其市,無一幅自制之精密地形圖,非文明國;無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質(zhì)圖(并地文土性等圖),非文明國。不寧惟是;必殆將化為僵石,供后人摩娑嘆息,謚曰絕種Extract species之祥也?!背錆M了濃濃的憂患和圖強意識。
左圖:清政府頒給魯迅(周樹人)的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鐵路學堂的畢業(yè)執(zhí)照,相當于今天的畢業(yè)證??梢钥吹?,魯迅是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績畢業(yè)的。圖片來源:徐昭武,1981.《魯迅在礦路學堂的學習生活》,《江蘇教育》第7期;中圖:1903年以索子為名在《浙江潮》雜志發(fā)表的《中國地質(zhì)略論》;右圖:1906年出版的顧瑯與魯迅合編的《中國礦產(chǎn)志》
書中對于化石(即其所為殭石)在認識地層和地質(zhì)歷史中的用處進行了基本闡發(fā)“惟以理想名地面之始曰基礎統(tǒng)系Fundamental formation,其上地層,則據(jù)當時氣候狀態(tài),及蘊藏僵石Fossil之種類,分四大代Era,細析之曰紀Period,析紀曰世Epoch?!?/p>
此后,他與顧瑯合編的《中國礦產(chǎn)志》于1906年在上海出版。1907年周樹人又以令飛筆名在剛創(chuàng)刊的《河南》雜志上發(fā)表了《人間之歷史》一文,副標題為《德國黑格爾氏人類起源及系統(tǒng)即種族發(fā)生學之一元研究詮解》。據(jù)日本學者中島長文在《藍本〈人之歷史〉》中考證,該文是以德國學者海克爾《宇宙之迷》的第5章《我們的種族發(fā)生》為藍本寫成的?!度酥畾v史》是我國早期介紹達爾文進化學說的重要論文之一,是迄今所知我國最早介紹??藸枴队钪嬷浴返奈恼?。該文在1926年收入《墳》時改名為《人之歷史》了。在這篇文章中,周樹人已經(jīng)將fossil的中文譯名改為日本常見的譯法,稱之為化石了。
1909年魯迅的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入職照,這是他留學歸來拍的首張照片
1910年的南京火車站。圖片來源:葉兆言等.《老照片·南京舊影》.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其實早在這之前,特別是甲午戰(zhàn)爭之后,隨著中國引入了大量的日文科學書籍和教科書,許多科技詞匯直接取用相同的日文漢字,化石一詞在年輕一代的學生中已經(jīng)廣為流傳了。例如,1902年,虞和欽、虞和寅翻譯的日本地質(zhì)學家橫山又次郎著的《地質(zhì)學簡易教科書》使用“化石”一詞,說明化石為石中生物遺跡,研究化石及地層可知地球發(fā)育歷史(虞和欽,虞和寅,1902)。而周樹人地質(zhì)學方面的知識,早期是通過中國翻譯的歐美國家的書,如《地學淺釋》獲得的,這一翻譯系列,通常將“fossil”譯作“殭石”,這樣就可以理解周樹人從1903年稱fossil為殭石,而1907年稱之為化石的變化了。
1910年秋,大約在9月14日的樣子吧,時間已經(jīng)入夜,金陵城古老的街道上亮起了燈。南京下關火車站的出站口突然涌出了80多個十多歲的紹興少年。在少年們因看到墻壁上用電燈泡穿綴而成的、發(fā)著光的“南洋勸業(yè)會”五個醒目的大字而驚嘆、興奮不已的時候,他們的帶隊老師則陷入了沉思。
這些少年都是紹興府中學堂的學生,此次到南京就是專程來參觀南洋勸業(yè)會。之所以有這次行程,主要得益于他們的帶隊老師,也就是他們的監(jiān)學(即教務長)兼博物教員豫才先生(魯迅)。
在此次帶學生來南京之前,豫才先生到紹興府中學堂才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之前,在從上一年夏天自日本歸國之后,他一直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就職,任生理學化學教員,并兼任博物科植物學教員鈴木珪壽的翻譯,采集過不少植物標本。
南洋勸業(yè)會是為了“開風氣而勸工商”,促進工商業(yè)發(fā)展而設立的,于1910年6月5日正式開展。南洋勸業(yè)會是中國舉辦的第一次世界博覽會,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以官方名義主辦的國際性博覽會。南洋勸業(yè)會借鑒了美國萬國博覽會、比利時博覽會、意大利米蘭博覽會的模式,吸引了全國22個行省和歐美、東南亞各國等14個國家及地區(qū)紛紛設館參加展覽,展品約達百萬件,當時被譽為“我中國五千年未有之盛舉”。
明信片上的南京南洋勸業(yè)會正門
豫才先生八月份到紹興府中學堂之后,就建議學校將是年的秋季遠足改為赴南京參觀南洋勸業(yè)會。
到達南京后,豫才先生帶學堂的師生步行到城內(nèi)丁家橋的浙江會館,這是事先聯(lián)系好的、有勸業(yè)會安排的食宿處。由于人多,學生們睡的是稻草墊的大通鋪,蓋的被子都是自己帶的。勸業(yè)會的場址離他們的住處不遠,從第二天開始,豫才先生就帶學生們前去參觀了。
南洋勸業(yè)會實際上是大型的綜合性博覽會,規(guī)模宏大,總共有34個展區(qū),包括兩江、直隸、山陜等12個分省館,教育、工藝等專業(yè)館,以及湖南瓷業(yè)、江寧緞業(yè)等實業(yè)館等。學堂的師生首先參觀了教育館和浙江館,然后陸續(xù)將其他各個館也轉了個遍。各地手工業(yè)特產(chǎn)、古物及名勝古跡的模型等,令師生大開眼界,不僅見識了南洋各國的先進工藝品和機器,還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展會上的展品琳瑯滿目,對豫才先生來說礦產(chǎn)品可能是最親切的了。想當年自己在礦路學堂讀書時,可是下過一番功夫的,而且就在四年前在日本時自己和顧瑯還合作撰寫、出版了一本《中國礦產(chǎn)志》。說實話,寫礦產(chǎn)志的書時自己對各地的礦產(chǎn)并沒有什么真切的感受,那基本上都是從別的書本讀來的知識。而今天,看著各省展出的煤、鐵、銅、鉛、銻、鋅等礦產(chǎn),怎能不心生感慨呢!
“同學們看,這里就是化石!”在直隸館的展區(qū),豫才先生指著展柜里活靈活現(xiàn)的魚化石對學生們說。
“化石是書寫地球和生命歷史的文字,通過它們我們可以知道我們看到的巖石層形成于什么時代,并告訴我們地球歷史的不同時期都有哪些生物!”
“另外,化石還是找礦的好幫手呢!通過化石弄清楚了各地的巖層分布規(guī)律后,才能搞清楚礦產(chǎn)資源的分布規(guī)律,然后進行開采,為我們?nèi)祟愃?!?/p>
1910年1月10日魯迅和浙江兩級師范學堂教員25人合影,前排右起第三人為魯迅
“你們看,這里不僅有魚的化石,還有蛤蜊的化石和螃蟹的化石呢,大自然很神奇吧!”在山陜館,豫才先生帶著學生們繼續(xù)參觀著。
“雖然沒有寫具體的產(chǎn)地,這里的魚化石應該是產(chǎn)自汧陽縣(今寶雞市千陽縣)。明代嘉靖年間成書的《陜西通志》中,就記載了那里發(fā)現(xiàn)有魚化石,不過那時候人們稱之為石魚,也并不知道它們是怎么形成的。書中是這樣寫的,‘石魚出汧陽西四十里,有魚隴,掘地破石得之。狀若鰍鯽,鱗鬣俱備,可辟衣蠹?!?/p>
“其實我國古代有關魚化石的記載有很多,也很早,如南北朝時北魏的酈道元,宋代的張師正,明代的方以智和談遷,以及我們大清的康熙和乾隆。不過,由于我們?nèi)狈ψ匀坏臒釔酆拖到y(tǒng)研究,因此與其他所有的學科一樣,并沒有成氣候?!?/p>
“我們對于化石真正的認識,還是隨著西方科學的傳入才開始的。不過早些年我們是稱化石為殭石的,也就是最近幾年化石這個詞才逐漸流行起來的?!?/p>
“你們看,這里還有很多植物化石。由于煤就是由植物變成的,往往有煤礦的地方就可以采到植物化石。我國是煤炭大國,很多地方都產(chǎn)出煤。這也就是這里植物化石比較多的緣故?!?/p>
“當年我在距這里僅有1公里遠的礦路學堂讀書的時候,就到南京江寧縣的青龍山煤礦實習過,也采集到過一些植物化石和三葉蟲化石,不過后來都不知道丟到哪里去了。現(xiàn)在想想真有點可惜?!?/p>
聽著豫才先生的講解,學生們都露出了崇拜的目光。時間過的很快,一周左右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在回程的路上,同學們都紛紛發(fā)表觀展感言。有人說:“豫才先生真好。百聞不如一見,南京一行,勝讀十年書?!边€有人說:“我們這些紹興‘井底之蛙’,已由豫才先生帶隊游過汪洋大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