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瑜梅(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學 655000)
在時代發(fā)展與社會進步過程中,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也逐步凸顯。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對高中思想政治學科課程性質有了新的定義與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形成,有針對性采取教學方法,實現(xiàn)政治課程類型的豐富與完善,才能達到政治教學要求。而議題式教學符合新課程標準對活動型課堂的要求,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合理引入,確保思想政治教學水平不斷提升,也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議題式教學重點是深度挖掘教學資源,在教學素材與內容上實現(xiàn)全面解析,教師在課堂上結合有關議題,可以采取營造情境、課堂提問等方法組織學生開展高效學習活動。為了體現(xiàn)議題式教學的優(yōu)勢,教師充分領悟新課程改革精神,熟悉新課程標準,明確具體教學要求與目標,并關注學生認知特點和學習能力,將具有實踐價值與探究意義的素材挖掘出來,形成多元化學習策略。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積極參與到議題分析中,逐步實現(xiàn)學習效率的提升。議題式教學具備策略性和探究性等特點,強調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借助相關資料與素材,在教師提出問題與安排任務后,促使學生發(fā)散思維,在學習上更加積極主動,并逐步實現(xiàn)學生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合理設置活動議題,為學生探究、思考與合作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能夠提高學生政治認同感,讓學生形成科學精神和法治意識,提高公共參與素養(yǎng)與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知識與理論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很緊密,主要包括經濟問題、社會民生問題、政治法律制度、民族宗教信仰等內容,學生通過學習并掌握上述知識,能夠逐步加深對社會的認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將議題式教學方法引入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上,需要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從教學內容出發(fā),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為學生探究奠定基礎。學生面對議題將積極思考與聯(lián)想,在教學討論活動中提高學習效果,也能發(fā)展自身核心素養(yǎng)。
例如,在《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教學中,教師要從教學內容與目標出發(fā),根據(jù)“不同形式的個人收入分配方式”“如何提高效率,促進社會公平”等提出議題,讓學生加強相關基礎知識的學習。教師在設計議題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并運用具體的案例,如某村為了促進集體經濟的發(fā)展,利用當?shù)刭Y源開發(fā)旅游項目,并創(chuàng)建了企業(yè),每年可以獲得集體分紅。通過村領導的帶領,村民既能增加土地承包收入,也能直接在村辦企業(yè)就業(yè),提高了收入。在集體經濟發(fā)展壯大后,村民還能享受教育、醫(yī)療免費等福利。問:該村采用的收入分配方式是什么?談談你對這種分配方式的看法。該村是否滿足了按勞分配的要求?在情境中插入問題,學生能夠以分配的范圍、標準和形式為基礎判斷,并最終得出自己的答案。教師還要從問題出發(fā),鼓勵學生結合真實社會生活,進一步篩選、改造和利用各種生活現(xiàn)象素材,對該村采用分配方式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進行分析,準確掌握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的關系,在議題式教學下學生提高了學習效果。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是以社會生活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經驗為中心,主張用生活來教育,以社會生活為教育的素材。陶行知先生主張把社會上的生活引入學校,使學生通過生活獲得經驗,形成能力,以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而高中生生活閱歷不豐富,社會生活經驗也很少,在面對法律的意義與價值時往往不能直接理解,自身的認識也處于較淺層次。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學習水平與需求出發(fā),可以引入社會發(fā)展問題,確保學生對法律作用與價值有新的認識。這樣學生才能意識到法治社會對國家發(fā)展的意義,也對學生形成法治素養(yǎng)有促進作用。
例如,在《文化傳承和文化創(chuàng)新》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社會角度讓學生思考“色情等網站是否應該合法化”,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比西方國家文化背景,通過學習與互動后,學生對我國網絡管制法律相關內容有更多的了解,并能夠提出自身觀點,與社會問題、法律準則等非常貼近。上述內容都比較常見,學生通過參與到議題討論中,不僅學習活動氛圍更加熱烈,也促使學生走近社會問題,在討論與交流中真正意識到網絡管制的重要性,實現(xiàn)了個人法治素養(yǎng)的提高。
為了發(fā)揮議題式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上的作用,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從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出發(fā),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調動起來。教師要站在生活化角度設計學習議題,這是因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內容比較抽象,理論知識點較多,與學生生活存在很大距離。教師在教學中如果將理論與實踐相脫離,則很難促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yǎng)的發(fā)展。考慮到這種情況,教師要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政治思想思考與判斷,才能對課程的理解與認知更到位,這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也有積極作用。
例如,在《侵權責任和權力界限》教學中,教師要直接結合生活現(xiàn)象引出議題,即“長期以來人們乘坐火車都會遇到無座的現(xiàn)象,但是收費與正常收費票價一樣,并沒有折扣,那么分析這種情況是否對個人權利造成了侵犯?”無座票價是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關注的焦點社會問題,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也經常遇到,為了對本章節(jié)內容有準確、全面的把握,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這個議題展開討論與分析。通過議題式教學,融入教材知識與國家鐵路部門服務相關規(guī)定,學生對其中隱含的權利與義務有了正確認識,實現(xiàn)了自身政治認同素養(yǎng)的提升。
高中學習生活對學生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是學生積累知識、豐富見識、提高能力的關鍵期。思想政治課程是高中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教師應該做到因材施教,采取議題式等先進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鼓勵學生參與到議題討論與分析中。這樣學生才有更多探究知識的機會,對社會的認識也更加全面,不僅掌握了高中思想政治知識,也實現(xiàn)了綜合思考與鍛煉的目標,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能夠形成,并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