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雨
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將勞動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完全獨立出來,勞動課將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斗桨浮芬怀?,有家長支持孩子掌握勞動技能,但同時也擔心增加家庭教育的負擔;有學生表示可能拍些視頻和照片應付就行;而許多學校則開始積極著手勞動課程設計,各具特色。如今,更具“煙火氣”的勞動課即將上線,你期待嗎?
雖然我國一直都很重視勞動教育,但在應試教育,特別是在教育功利主義的影響下,勞動教育呈現(xiàn)出在學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軟化、在社會中被淡化的狀態(tài)。有時孩子們想?yún)⑴c家務勞動,家長也會阻止說:“你好好學習,這些我來做?!?/p>
長期不勞動或遠離勞動,可能會剝奪孩子的好奇心與探索欲,錯失觀察、分析真實社會的寶貴機會。重視勞動課的意義,在于讓孩子在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齊頭并進,進而從容面對人生道路上的風雨與坎坷。
這次新課標規(guī)定得非常具體,不僅提出了勞動課每周不少于1課時,還為不同學段制定了具體的目標和課程內(nèi)容,比如,把勞動課程分為日常生活勞動、生產(chǎn)勞動、服務性勞動三大版塊,共設置10個任務群,如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yǎng)、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動、新技術(shù)體驗與應用等。任務由易入難、循序漸進。
《方案》出臺以來,各地學校紛紛響應,重慶兩江新區(qū)部分小學開設小面課程,廣元市蒼溪縣東溪初級中學開設收割小麥的硬核勞動課,廣州一些學校邀請海洋科學家指導學生制作精美的貝殼擺件,還有的學校聘請醫(yī)護工作者教學生用中藥做面膜……許多學校將勞動與地方特色進行融合,讓“勞動教育”落地,更加具有煙火氣。
“要學喜鵲造新房,要學蜜蜂采蜜糖,勞動的快樂說不盡,勞動的創(chuàng)造最光榮。”這首旋律歡快的童謠將成為勞動教育的現(xiàn)實,孩子們也將在勞動中感受快樂與幸福。
在中小學開設勞動課、普及勞動教育,在很多國家其實早有先例。
相信你也曾被《百變小櫻》動畫片中的家政課吸引,許多孩子都對其心向往之。日本的勞動課程體系歷史悠久,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就要掌握基本的生活本領(lǐng)。小學生的家政課要學會蒸米飯、做味噌湯,用針線縫制布袋、抹布,畢業(yè)時還要清洗課桌椅,將干凈的學習環(huán)境留給學弟學妹。
此外,午餐教育更是日本勞動課的重要內(nèi)容,中午下課之后,孩子們鋪好自備的桌布和餐具,擔任值日生的孩子負責去食堂取餐、發(fā)餐。即使是低年級的孩子,也是自己合力把全班同學的飯菜抬到教室。餐后,孩子們再把餐具交還給值日生送回廚房。最后20分鐘,則是全班的固定清潔時間。孩子們分工擦桌子、掃地、擦地,從教室到走廊、樓梯、洗手間,絕不敷衍了事。
德國的勞動課則屬于“硬核風格”。德國非常注重學生全面素質(zhì)教育,除了要求學生掌握某項生產(chǎn)勞動技能外,還十分重視教育學生了解現(xiàn)代生產(chǎn)活動的過程。例如,小學勞動教育以手工勞作為主,內(nèi)容包括紙工、編織、木工、陶器等;中學勞動教育則由“勞動學課”和“操作課”組成。在了解勞動理論知識的同時,學習家政、電子、縫紉等必修內(nèi)容以及塑料加工、財會等選修內(nèi)容。不同的項目還會在不同的勞動技術(shù)專用教室中進行操作。
芬蘭是另一個早早把廚藝、木工等勞動教育引入學校教育體系的國家。走進一節(jié)廚藝課堂,能看到約10個孩子正學習制作比薩。有幾個孩子趴在一起看書、寫寫畫畫,進行食材計算。另有3個女孩用攪拌機準備材料,一個男孩把黃油和奶酪涂抹在比薩餅皮上,整個教室里彌漫著濃濃的比薩香味。在木工制作的課上,一個小女孩往木板上敲釘子,在最里面的操作間,孩子們有的穿著黃色長袍,有的戴著橡膠手套,正在學習如何刷漆,老師在旁指導。
除了廚藝和木工,芬蘭的中學還開設有織毛線、拼接電路、插花等各類技藝課程,讓孩子可以系統(tǒng)持續(xù)地借助工具和材料,獨立或合作完成項目。
《朱子家訓》中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èi)外整潔。既昏便息,關(guān)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中國自古就有培養(yǎng)孩子勞動的觀念。然而多年來,勞動教育雖然出發(fā)點很好,但也有人擔心流于形式,比如,之前有學校布置“為家長洗腳”的作業(yè),一則“女兒拍攝‘給爸爸洗腳作業(yè)”的視頻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這個女孩拍了一張給爸爸洗腳的照片之后,馬上就離開了,并沒有真的給爸爸洗腳。
確實,當前的勞動教育面臨著“如何避免形式化,誰來教、怎么教,如何減輕家長負擔”等問題。一些家長表示,孩子平時的“勞動范圍”就是收拾、打掃房間,很少讓孩子下廚,有時也會擔心用電用火的安全問題。
但真正的教育是發(fā)生在過程中的,勞動教育亦是如此。前段時間,蘇州一名13歲的男孩因父母遠在上海封控無法回家,自己獨居66天,不僅按部就班地上網(wǎng)課、寫作業(yè),還照顧家里的寵物,最后把自己和寵物都喂胖了,他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做飯、應對突發(fā)狀況,各種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堪稱疫情下的別樣成長。
新時代的勞動課以豐富多彩的姿態(tài)回歸,意在打通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新路徑。從過去“重學習、輕勞動,重成績、輕動手”到如今全面細致的任務安排,孩子們不僅能樹立勞動價值觀、掌握勞動技能,還能在勞動中樹德、增智、強體、育美。一位四年級的小學生曾表示,養(yǎng)蠶過程中讓他最難忘的是,小小的蠶寶寶孵化出來的瞬間,他覺得太難得、太神奇了。
無論勞動課如何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的價值不會改變。勞動課的回歸,重新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了一顆勞動的種子,讓他們熱愛勞動、勤于勞動、善于勞動,才能不斷在勞動中提升綜合素質(zhì),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資料來源:《望東方周刊》《中國青年報》、俠客島微信公眾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