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康
“不要這么自私!”這句訓誡被刻在千千萬萬的孩子心中?!白运健币讶怀蔀楸仨毐灰?guī)避的“惡劣因子”。然而,在“不要自私”的訓誡中,我們似乎連愛自己、做自己都不被允許。我們可不可以做一個可愛的“自私鬼”,心安理得地對自己好呢?
學藝術就代表著成績不好嗎?學畫畫以后就沒法好好就業(yè)嗎?追逐自己熱愛但父母反對的就一定是自私嗎?小史正被這些問題困擾。他知道父母對他的期待是成為一名醫(yī)生,當他鼓起勇氣說出自己想學畫畫的想法時,遭到了強烈反對:“學畫畫那么貴,不要那么自私,只顧自己喜歡!”
聽到“自私”這個詞,小史哭了出來。他真的很自私嗎?到底什么是自私呢?
所謂自私,是指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在利益沖突中只保全自己。然而當小史的父母指責他自私時,自私的概念其實已經(jīng)被模糊化、擴大化了,此時的“不自私”意味著不要違背父母的意愿、不要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乃至不要愛自己。如果我們從小在這樣的訓誡中長大,很容易將“不要自私”的訓誡內(nèi)化,漸漸地會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敢去爭取自己應得的東西。
有研究表明,一味“無私”付出,沒有原則地放棄自己的需要而對別人好,很可能是一種病態(tài)的利他,這反而會給關系帶來負面影響。
自私其實也分健康的與不健康的。不健康的自私,通常表現(xiàn)為:一切只聚焦自己,無法坦然付出,只渴望從他人那里獲取利益;不尊重他人的需要,缺乏同理心。
而健康的自私截然不同,它是一種能力,是自我關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常表現(xiàn)為:有健康的邊界。例如,決定不與惡意欺騙自己的人繼續(xù)來往;有一些自我照顧的行為,至少有一個自我照顧的習慣;有穩(wěn)定的自尊,不會因被批評而輕易質疑自己;為自己的需要做出爭取,平衡自己與他人的需要;可以坦然付出,也允許自己享受生活;先照顧好自己,再照顧別人。
健康的自私能帶來真實的自尊感,幫助我們由內(nèi)而外地認可自己,也更能發(fā)自內(nèi)心地幫助他人,并從中收獲價值感。“愛自己、對自己好”與“關心他人、對他人好”并非相對的兩極,健康的自私恰好就是其中的平衡點。
1.決定越重要,越要給自己留足思考的時間
“別太自私”的訓誡、“我是不是很自私”的念頭,往往促使我們放棄自己的需求。然而,在越是重大的決定面前,越要給自己留足思考的時間。例如,小史可以認真思考自己想要學習藝術的原因有哪些,為此做了哪些準備,是出于對自己的價值和幸福的考慮還是為了對抗父母的觀念等。
2.轉換視角,從新的責任觀出發(fā)考慮問題
當我們聚焦于關系中的“對象”時,勢必會陷入兩難的境地——對自己負責,似乎會讓他人失望;而對他人負責,又會犧牲自我。這時應該轉換視角,對“關系”本身負責,考慮關系中的每一方?;氐叫∈返膯栴}上,他應該將自己的能力與興趣、學業(yè)、父母的物質條件等多種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在每個環(huán)節(jié)充分溝通。不要讓話題以“是”或“否”作為簡單粗暴的結尾,而是將其變成解決共同面對的某個問題的過程。
3.真誠一致,讓溝通順暢、有效
對小史而言,教科書般的溝通方式可以是:當我聽到你們評價我自私時,我很難過(自我+情境)。我并不是只為了自己輕松,我明白你們想讓我成為醫(yī)生的期待(他人+情境),但那的確不是我喜歡的,也不是我擅長的。我知道你們怕我一時興起 (他人+情境),所以我查了一些相關資料。如果你們愿意跟我一起了解,我會很感激;如果你們還是有顧慮,我們可以再討論。
溝通的模板并不固定,但中心是確定的,即雙方共同為“關系”負責,共同解決難題。當你學會溫柔地對待自己,當你能夠坦然地關照自己,你會比自己想象中更有力量。
靜靜//摘自《課堂內(nèi)外·高中版》2022年第6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