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尹偉洲
(南陽醫(yī)學高等??茖W校第一附屬醫(yī)院 腎病風濕免疫科,河南 南陽 473000)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導致我國成人腎衰竭的常見原因,以高血壓、大量蛋白尿等為典型癥狀,若不及時治療,病情進展至Ⅳ、Ⅴ期,將極大增加患者預后不良的風險[1]。研究表明,糖脂代謝異常可損傷內(nèi)皮細胞,致使腎臟血供障礙,且脂質過度堆積會導致腎臟血管硬化,壓力增高,從而使其形態(tài)、結構出現(xiàn)病變,促使DN形成[2]。因此,如何控制DN患者糖脂代謝水平對臨床治療及延緩DN進展至關重要。血清淀粉樣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是一種急性相蛋白,由肝細胞分泌,當機體存在感染或損傷時,其水平會迅速升高,參與了機體的炎癥反應發(fā)展過程。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可趨化單核細胞,是一種前炎癥細胞因子,可促進多種炎癥遞質表達,參與并介導炎癥反應發(fā)展。且在梁燕等[3]的研究中提出,在糖脂代謝紊亂過程中,炎癥反應因子發(fā)揮重要作用。由此,考慮血清SAA、MCP-1水平可能與DN患者糖脂代謝存在一定關系。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DN患者血清SAA、MCP-1水平的表達及其與糖脂代謝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收集南陽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yī)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6例DN的臨床資料納入DN組,另收集同期該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糖尿病組。DN組中男48例,女38例;年齡50~72歲,平均(61.58±5.61)歲;糖尿病病程1.5~11 a,平均(6.28±1.96)a。糖尿病組男43例,女37例,年齡50~70歲,平均(60.17±5.67)歲;病程2~11 a,平均(6.59±1.85)a。統(tǒng)計學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有可對比性。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入選標準(1)納入標準:①DN符合第8版《內(nèi)科學》[4]中相關診斷標準;②DN臨床分期均為Ⅰ~Ⅳ期,且心、肺等器官功能正常。(2)排除標準:①近期有糖皮質激素或免疫制劑應用史;②存在全身感染性疾病或傳染性疾病、惡性腫瘤等疾病;③存在腎結石、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等類型的腎病;④精神疾病,意識不清晰,不能配合研究開展。
1.3 觀察指標
1.3.1血清SAA、MCP-1水平測定 空腹采集兩組外周靜脈血5 mL放置非抗凝試管內(nèi),室溫下靜置30 min,離心處理后(3 500 r·min-1,8 cm半徑,時間9 min)取上層血清,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測定血清SAA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MCP-1水平。SAA試劑盒購自深圳市錦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MCP-1試劑盒購自深圳市蔚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均嚴格按照試劑盒操作說明進行操作。
1.3.2糖脂代謝指標 照上述標準采集患者血液待檢,離心處理后取上層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湖南華瑞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湘械注準20172400333,型號HRD800)測定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xiàn)PG)、餐后2 h血糖、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G)水平。
1.3.3DN臨床分期 Ⅰ期,僅存在血流動力學表現(xiàn),無其他癥狀表現(xiàn),腎臟體積、腎小球及腎小管肥大,腎小球濾過率較正常值范圍向上浮動,并在運動、血糖控制不佳時出現(xiàn)一過性微量蛋白尿;Ⅱ期,無臨床癥狀,腎小球濾過率較正常值范圍向上浮動,出現(xiàn)腎臟結構及功能病理變化,持續(xù)性微量白蛋白尿;Ⅲ期,高血壓輕度,腎臟存在局灶/彌漫性硬化,有K-W結節(jié),出/入球小動脈出現(xiàn)透明樣變等,每24 h尿蛋白排泄量>200 mg,每24 h蛋白尿>0.5 g,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血肌酐水平正常;Ⅳ期,有腎病綜合征且伴大量蛋白尿。
2.1 DN臨床分期情況86例DN患者中,Ⅰ期19例,占22.09%,Ⅱ期33例,占38.37%,Ⅲ期20例,占23.26%,Ⅳ期14例,占16.28%。
2.2 血清SAA、MCP-1水平及糖脂代謝水平DN組SAA、MCP-1、FPG、餐后2 h血糖、TC、TG水平均高于糖尿病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SAA、MCP-1水平及糖脂代謝水平比較
2.3 不同分期DN患者血清SAA、MCP-1指標與糖脂代謝的水平比較Ⅳ期DN患者血清SAA、MCP-1、糖脂代謝指標(FPG、餐后2 h血糖、TC、TG)最高,其次為Ⅲ期、Ⅱ期,Ⅰ期患者血清SAA、MCP-1及糖脂代謝指標最低,4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分期DN患者血清SAA、MCP-1指標與糖脂代謝的水平比較
2.4 DN患者血清SAA、MCP-1水平與糖脂代謝的相關性經(jīng)一般雙變量Pearson相關性分析證實,DN患者血清SAA、MCP-1水平與糖脂代謝指標(FPG、餐后2 h血糖、TC、TG)呈正相關(r>0,P<0.05)。見表3。
表3 DN患者血清SAA、MCP-1水平與糖脂代謝的相關性
DN的臨床防治方案主要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在于預防糖尿病及DN發(fā)生,第2階段在于延緩或降低大量蛋白尿發(fā)生,第3階段在于防治相關并發(fā)癥,預防或延緩DN進展。其中處于第1階段的DN患者經(jīng)積極治療后可好轉,而第2、3階段患者已出現(xiàn)腎功能損傷,病情進展速率遠快于其他腎小球疾病,尤其是第3階段DN患者,其遠期預后遠差于其他腎臟疾病患者[5]。因此,如何延緩DN進展是改善患者遠期預后的關鍵所在。而在DN發(fā)生、發(fā)展中糖脂代謝異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且有研究指出,有85%以上的DN患者存在糖脂代謝紊亂情況[6]。本研究結論得出,糖脂代謝異常與DN病情進展有關。因此,探究與DN患者糖脂代謝有關的指標,或許可為臨床治療DN提供一個新的治療思路。但目前臨床關于DN糖脂代謝相關指標分析類研究較少,本研究圍繞該主題進行系統(tǒng)研究,并將研究結果示下。
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清SAA、MCP-1水平隨DN臨床分期升高而呈高表達情況,提示血清SAA、MCP-1水平與DN患者病情有關,且進一步經(jīng)本研究經(jīng)一般雙變量Peason相關性分析證實,DN患者血清SAA、MCP-1水平與糖脂代謝指標呈正相關。綜合分析血清SAA、MCP-1指標后考慮其主要通過以下途徑作用于DN患者糖脂代謝過程:(1)SAA,SAA是臨床上急性感染時相反應進程常用的評估指標[7]。在正常情況下,血漿中SAA水平較低,當病原微生物刺激機體時,肝臟會合成大量SAA入血,其水平會在4~6 h內(nèi)迅速升高。而炎癥反應可持續(xù)刺激血管內(nèi)皮細胞,損傷其功能,并影響機體靶器官血供情況,降低機體去脂質作用,致使脂質過度堆積,造成TC、TG水平增加,引發(fā)脂代謝異常[8-9]。而且血清SAA可直接影響胰島素的生物學信號轉導,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并增加胰島素抵抗,引發(fā)血糖波動,造成糖代謝紊亂[10]。(2)MCP-1,MCP-1可趨化及激活炎癥反應,病變部位存在大量炎癥遞質,介導炎癥反應的級聯(lián)放大,其通過影響胰島素生物學信號轉導及吞噬脂質加重脂代謝紊亂及動脈粥樣硬化而引發(fā)糖脂代謝異常[11-13]。此外,炎癥反應可分泌纖維化細胞因子,致使組織細胞出現(xiàn)纖維化病變,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發(fā)展,進而加重脂質堆積情況,并持續(xù)損傷胰島素細胞,降低胰島素分泌效果,進而引發(fā)或加重糖脂代謝異常情況,且炎癥反應可促進氧自由基產(chǎn)生,進而持續(xù)損傷組織細胞,加快纖維化病變發(fā)生,增加胰島素抵抗,促進脂質過度堆積,進而導致糖脂代謝異常[14-15]。
針對上述分析,未來臨床上針對DN早期或糖尿病患者,可通過動態(tài)監(jiān)測血清SAA、MCP-1指標水平波動情況,來分析其糖脂代謝情況,并針對血清SAA、MCP-1水平異常的患者進行干預,如應用相關抗炎藥物抑制炎癥反應,加強對患者血糖、血脂的控制力度等措施以預防或延緩DN進一步發(fā)展。
綜上所述,血清SAA、MCP-1水平在DN中呈異常高表達情況,且上述指標與DN患者糖脂代謝指標呈正相關,未來臨床上可通過動態(tài)監(jiān)測及調控血清SAA、MCP-1水平,來加強對DN患者的糖脂代謝的控制效果,以防止DN進一步進展,改善DN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