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陳月
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指立足新時代的歷史階段,面向以“00后”為主要年齡段的青年大學生,傳授關于勞動的知識、鍛煉從事勞動的能力,以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活動。近年來,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勞動和勞動教育,頒布了一系列政策、進行了多次講話,由此學界也掀起了對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概念內涵、實施路徑與價值意義等問題的積極研究。查閱豐碩的研究成果,文章在對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形成背景進行交代后,主要對勞動教育的目標、形式和內容三大核心內涵要素進行了闡釋,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高校勞動教育對個人、高校和國家三個維度的價值意蘊。
近些年,黨加強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yè)的領導,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由此,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獲得論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1]。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高校勞動教育將在新的動向、新的使命和新的要求等背景下新生發(fā)展。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呈現出升級轉換的新動向。社會生產已經能較好地滿足人們的一般物質和文化需求,人們開始追求更高質量的美好生活。此時,高校勞動教育則面臨人才培養(yǎng)質量規(guī)格的供需矛盾。
社會希望高校通過勞動教育培養(yǎng)出更加全面的人才,而現實勞動教育則處于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狀態(tài)?!安黄胶狻敝饕w現在勞動教育與其他四育的地位關系上。勞動教育雖在政策文件中被正名與其他四育具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在落實上并未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仍表現為融入其他四育?!安怀浞帧敝饕憩F在勞動教育的內容要素發(fā)展上。在高?!爸乩碚?、輕實踐”的氛圍下,勞動理論知識的傳授做得較好,勞動價值觀念的培育略顯不足,勞動實踐活動的開展比較形式。
培育“三有”青年大學生,是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新使命的應有之義。但當下的青年大學生中還存在與美好期待的差距,有些理想信念不端正:受資本主義思想和社會不良思想影響而功利主義明顯,極端重視個人利益又妄圖不勞而獲;有些無立身之本:入?;膹U學業(yè)、沉溺娛樂,出校無傍身之技難勝工作;有些缺乏擔當:遇事推諉妄圖逃避責任、注重私利而不顧家國大局。
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培育時代新人的新要求。高校勞動教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前鋒,體現著對“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積極回應。
落實“三德”的德性教育,是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新要求的核心要義。但當前青年大學生的道德品質還有很大參差,有些對國家道德理想認識淺表:對共同理想與遠大理想的認知停留于字面、對家國同胞的熱愛停留于口頭;有些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不足:不能在社會交際中體現出維護和諧、崇尚文明、追求民主,不能在為人處事上表現出謙虛有禮、真心實意、公正公平;有些甚至放縱德行:不講誠信、坑蒙拐騙、貪圖享樂、好逸惡勞。
勞動教育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概念,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成為獨立的教育元素,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勞動教育的內涵同樣是與時俱進的狀態(tài),新時代的高校勞動教育突出地展現其以勞動素養(yǎng)培育為根本目的、以勞動活動教育為主要形式和以勞動課程建設為重要內容的核心內涵。
新時代的高校勞動教育更加重視“以人為本”的發(fā)展理念。在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理念指引下,高校勞動教育以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培育為根本目的,包括勞動價值觀、勞動情感、勞動習慣、勞動知識技能與勞動創(chuàng)造等指標。
勞動價值觀,是勞動素養(yǎng)的核心,指人對勞動的主觀認識和對勞動價值的根本看法。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旨在塑造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讓學生明確勞動創(chuàng)造人類、勞動是人類存在的標志,是勞動將人從動物中分離出來;讓學生堅信勞動實現幸福,勞動不僅能創(chuàng)造現實財富以豐富人的生活,更能提升思想境界以自由人的精神。從而引導學生樹立起“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2]。
勞動情感,指人對勞動或勞動行為所展現出的相對穩(wěn)定的情感態(tài)度。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旨在養(yǎng)成健康的勞動情感,讓學生尊重勞動:尊重勞動工作、尊重勞動過程、尊重勞動成果和尊重勞動人民;讓學生熱愛勞動:主動參與勞動活動、節(jié)儉勞動材料、愛惜勞動工具;讓學生積極勞動:善于發(fā)現勞動事項、主動進行勞動工作、勇于嘗試勞動創(chuàng)新。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勞動的真摯情感、對工作的責任擔當和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
勞動習慣,指人經?;蚍磸筒僮鞫纬傻淖杂X而無意識的行為方式。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旨在培植良好的勞動習慣,讓學生養(yǎng)成健康生活的習慣:早睡早起、健康飲食、適度鍛煉、愛好整潔;讓學生養(yǎng)成舉止善意的習慣:為人誠懇、待人友善、遵紀守法、樂善好施;讓學生養(yǎng)成合規(guī)工作的習慣:合法勞動、誠實勞動、和諧勞動、認真勞動。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充滿熱愛、對他人真心實意和對工作踏實勤勞。
勞動知識技能,是勞動素養(yǎng)的基礎,指人進行一定勞動活動和從事一定勞動工作所需具備的理論知識和技術技能。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旨在提升勞動知識技能,讓學生擁有豐富的勞動知識:處理生活問題的勞動常識和勝任工作需要的專業(yè)知識;讓學生具備較好的勞動能力:從事生產的專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生產的技術創(chuàng)造、組織分工的管理能力;并在這個過程中鍛煉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勞動知識廣度和勞動技能深度。
2010年11月,在陜西西安咸陽機場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出一座距今2400多年的戰(zhàn)國時期秦墓。在墓的壁龕中發(fā)現了一件青銅鼎。此鼎高20厘米、腹徑24.5厘米,有蓋,令考古人員驚訝的是,鼎內竟然還有半鼎骨頭湯。骨頭經鑒定,被認定是狗骨,證明這是一鍋狗肉湯,被趣稱 為“狗肉火鍋”。
勞動創(chuàng)造,是勞動素養(yǎng)的關鍵,指在具備較好的勞動知識技能基礎上,擁有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勞動環(huán)境與條件的能力。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旨在培育勞動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重視思維創(chuàng)新:積累知識、開放思想、拓展思維、敢于想象;讓學生敢于勞動創(chuàng)造:勇于創(chuàng)新、詳細規(guī)劃、創(chuàng)造條件、多次嘗試。從而搭建學生勞動創(chuàng)新的能力和勞動創(chuàng)造的勇氣。
新時代,社會對勞動人才在生活自理自立能力和工作適應勝任能力上有了更高要求,因而高校勞動教育要開展形式有所創(chuàng)新和內容更加貼近生活的勞動實踐教育,主要包括生活勞動教育、服務勞動教育和生產勞動教育。
新時代高校生活勞動教育應囊括學生的基本衣食住。在衣物方面,應向學生介紹常見的衣料,并教給他們對應的清洗方式;應教給學生簡單的疊衣方法,并鼓勵他們養(yǎng)成收整的習慣;還可教一些簡單的針線活。在食物方面,應讓學生對常見食物的功效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遵循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吃蔬果和奶品、適量吃肉類、少鹽少油、吃動結合。在居住方面,應教給學生衛(wèi)生維護的常識,并鼓勵他們愛好干凈整潔,同時注意對個人居住安全常識的宣傳與普及。
新時代高校服務勞動教育主要包括志愿服務和勤工儉學。志愿服務是自愿、無償地向社會或他人提供力所能及幫助的公益活動。高校以學校和相關政府部門、社會團體以及鄰近社區(qū)合作組織的志愿活動為主,組織學生進行人文關懷活動、社會建設活動。勤工儉學指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學校相關崗位工作取得報酬以緩解生活壓力的勞動形式。勤工儉學崗位一般包括教學、科研和管理的助理崗位,從事簡單的查找收集資料、整理匯總材料、轉達傳遞信息的工作。
新時代高校生產勞動教育應涵蓋基本農業(yè)和工業(yè)勞動知識。我國是歷史悠久的農業(yè)大國,應讓學生對我國的地域地貌特征、主要糧食作物、農民品質有所了解。講解時聯系民間故事與傳說、詩詞文獻與著作,幫助學生了解并吸收中華民族的悠久農耕文化。我國也是新興崛起的工業(yè)大國,應讓學生對我國工業(yè)進程、工業(yè)體系以及工人品質有所了解。特別要深入領會并看齊“愛崗敬業(yè)、爭創(chuàng)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3]。
“課程是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要素,學生從中受益最直接、最核心、最顯效”[4]。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建設要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勞動思想為指導,扎根本土文化,立足具體現實,回應社會訴求,彰顯中國特色。
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要以勞動理論課程為基礎,包括勞動科學理論和勞動學科理論。勞動科學理論應作為公共課程,其以人的全部勞動為研究對象,以勞動行為的進化和勞動方式的更新為線索,探究勞動的本質規(guī)定、勞動的價值意義及勞動對人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勞動學科理論表現為“勞動+學科”,應作為學科的基礎課程,其以某個具體學科為界,以學科中的勞動為重點,研究勞動在該學科的具體概念、特殊內涵及對該學科發(fā)展的獨特價值作用。
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要以勞動融合課程為重點,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相融合,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進行德性勞動教育。利用思政理論課堂,分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講解中華民族勞動思想、宣傳社會主義勞動模范,從而消解學生將勞動作為懲罰方式的認知,增強勞動教育的思想性。勞動教育與專業(yè)教育融合,進行智慧勞動教育。利用專業(yè)學科平臺,講授勞動理論知識、進行勞動技術操作,從而緩解身心分離的教育狀態(tài),增強勞動教育的科學理性。勞動教育與體育教育融合,進行健康勞動教育。在體育教育中對人體運動機理進行學習、對身體健康進行鍛煉、對心理精神進行調節(jié),從而讓學生懂得量力勞動、勞逸結合,增強勞動教育的可操作性。勞動教育與美育融合,進行美感勞動教育。在審美教育中讓學生欣賞優(yōu)秀勞動作品、認可善意勞動行為、體驗真實勞動實踐,從而讓學生認識勞動美、感受勞動美和創(chuàng)造勞動美,增強勞動教育的感受性。
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以勞動實踐課程為抓手,包括實訓實習、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及社會實踐。實訓實習是專業(yè)勞動能力自查的重要方式,實訓是在實驗室中模擬生產運行,實習是在企業(yè)中進行生產操作,旨在幫助學生適應將來的正式工作。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是勞動綜合能力呈現的重要形式,是專業(yè)知識與社會發(fā)展需求的現實變現,創(chuàng)新出新的行業(yè)產業(yè),旨在為學生開拓就業(yè)的思路。社會實踐是鍛煉勞動能力的重要途徑,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不僅需要頭腦的智慧,也需要身體的力行,體腦的協調運用有助于勞動能力的提升。
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創(chuàng)造了人類社會歷史,也必將開創(chuàng)人類美好未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原則,是順應社會發(fā)展的、進步的趨勢。新時代的高校勞動教育作為馬克思主義教勞結合思想的新發(fā)展,也對學生個人、高校教育及國家發(fā)展起著重要的價值作用。
社會主義教育的核心目的指向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新時代的高校勞動教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教育的重要體現,致力于提升學生個人勞動素養(yǎng),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重要路徑。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美好未來構想的集中展現,蘊含著人的自由發(fā)展、全面發(fā)展、和諧發(fā)展。高校勞動教育通過傳授勞動知識與技能,提高學生就業(yè)能力,讓他們能更自在依據自己的喜好、能力與規(guī)劃選擇勞動的種類與進行勞動的方式,從而促進學生選擇自由的發(fā)展;通過發(fā)揮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功效,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協同發(fā)展,轉變應試風氣下對學生智力的片面強調,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通過開展多樣的勞動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的體力與腦力協調發(fā)展,緩解舊式社會分工對學生體腦分離的傷害,從而促進學生體腦的和諧發(fā)展。
學校是教育的主要場所,發(fā)揮著全面育人的作用。勞動教育作為高校的特殊部分,完善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作用與強化高校全面育人作用相輔相成。
全面育人是新時代高校育人理念的新指向,包含著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和全人員育人。高校勞動教育通過與其他四育的融合發(fā)展,在德智體美勞教育中進行勞動教育,從而促進了高校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位教育的完善;通過與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過程相聯系,讓勞動教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從而促進了高校對大學階段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教育的跟蹤;通過標桿立德樹人旗幟,動員全體教職工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從而促進了高校對學生的全人員教育的氛圍形成。
“勞動者素質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至關重要”[5]。新時代高校在通過勞動教育培育學生勞動素養(yǎng)以提高國民勞動素質時,也助力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即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表現為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科技等的復興發(fā)展。勞動教育提高勞動者的生產能力,讓他們以更簡便的操作、更高的效率生產更多的社會財富,促進社會經濟的保質增量發(fā)展;勞動教育增強勞動者的政治思想,社會主義的勞動政策與法律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維護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增強了廣大勞動群眾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堅定擁護;勞動教育提升勞動者的科研能力,更扎實的知識功底和更敏銳的社會洞察,讓他們更容易把握發(fā)展需求以更新生產方式,從而促進社會生產技術的科學進步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