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藏藏
兩千多年前,孔子曾問弟子:人生當如何過?他最贊許的回答是曾點的: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蹦捍喝拢瑤讉€大人,帶著一群孩子,沐浴在春風中,嬉戲在小河旁,載歌載舞,興盡而歸。
天地間,一群知時節(jié)的人,一群純真無憂的人,一群自由而蓬勃的生命在舒展,在起舞。
每讀之,我總隱隱動容,這是海德格爾的 “詩意棲居”,也是海子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或許,在孔子眼里,這也是最理想的教學情境吧。在露天的課堂里,閱讀的是自然,沐浴的是身心,俯仰的是天地??鬃樱褪且晃蛔吭降恼Z文老師, 《論語》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教學范本。
每學年結(jié)束,我會在班級做一個小調(diào)查,請孩子們回憶這一年印象最深的一節(jié)語文課,從孩子的眼睛里,收獲教學的啟發(fā)。
有的孩子寫到,他印象最深的,是 《昆明的雨》。那節(jié)語文課,教室外,庭院中,是細雨連綿,落地無聲;教室內(nèi),文字間,是昆明的小酒館,是打濕的緬桂花。我們聽窗外的雨,我們品文字的情,回憶起的,是被那天的雨和那天的文字洗滌干凈的心境。
有的孩子寫到,他印象最深的,是 “小滿”那天的作文課。那天的作文題是 《暗自生長的力量》,那天的課前摘抄是小滿的一首詩: “花未全開月未圓,半山微醉盡余歡。何須多慮盈虧事,終歸小滿勝萬全?!蹦翘鞂W生的發(fā)言是 “不急不躁,只是花期未到” “慢慢尋找自我,安頓自我”。我們在當日的節(jié)氣里,不疾不徐,小有期許;我們在素材的交流中,步履不停,暗自生長?;貞浧鸬?,是時令與生命的律動,是情感與哲思的流淌。
當時的這些語文課為何能在孩子的心靈留下深刻的印跡,我想大概是因為,在有意無意中,我們實現(xiàn)了生命與時節(jié)律動,文字共情思飛揚。母校有一個著名的詩社,名曰 “夏雨詩社”,詩社的宣言是 “春風風人,夏雨雨人”,我特別喜歡這句話。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憂一喜皆可成為 “春風”,成為 “夏雨”,成為描摹孩子生命底色的一筆,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若教學時,師生的心境和語境,能像那群詠而歸的成人和童子,那樣舒展,那樣投入,把語文還原成生活本身,在我們的自然節(jié)氣、棲息方式、心靈狀態(tài)中找到語文的身影,在經(jīng)典中、在文字里,不斷寬慰自我、反思自我、成就自我,我想,這便未辜負文字的美好和課堂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