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璐陽 夏清清 陳詩蕾 林日陽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杭州市中醫(yī)院(杭州,310007)
不寐是以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類病癥,以睡眠時間、深度的不足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徹夜不眠。不寐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工作生活造成了極大影響。林日陽,副主任醫(yī)師,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臨床工作十余年,擅長應用中醫(yī)藥診治內科疾病,對不寐一病見解獨到?,F(xiàn)將其臨床治療不寐經驗介紹如下。
1.病因病機
不寐在《黃帝內經》中被稱為“不得臥”“目不瞑”,認為是邪氣客于臟腑,衛(wèi)氣行于陽而不入陰所得[1]。林老師詳參古籍文獻,并結合自身臨床實踐認為,氣候變化、飲食不節(jié)、勞逸失調、情志失常是不寐發(fā)生的重要原因,并常常是多種病因合而為病,導致水濕彌漫,阻礙相火下降,相火郁而不通,形成風火,擾動心神而發(fā)生不寐。其病理因素為風火水濕,病位主要在心,與肝、膽、脾、胃密切相關,病性為本虛標實,脾胃虛寒、中氣不運為本,濕濁內生、風火擾動為標。
2.臨床表現(xiàn)
風火水濕導致不寐的典型臨床表現(xiàn)有,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心煩多夢,夢中常見逝者,汗出,頭暈,神疲乏力,納呆便溏,脘痞腹脹,舌淡胖大,苔滑膩或黃膩,脈弦細數(shù)無力。
針對不寐的病因病機,林老師認為,治療不寐重在健脾祛濕、疏散風熱。臨床常用自擬散風清火除濕湯為主方,執(zhí)簡馭繁。方以黨參、生姜為君,補養(yǎng)脾胃、溫中祛寒;茯苓、澤瀉、北沙參、蟬蛻、蘆根為臣,茯苓、澤瀉利水祛濕,北沙參一者滋陰降火,一者防茯苓、澤瀉滲利傷陰,蟬蛻疏散風熱,蘆根清降相火;枳殼、蘇葉為使藥,活潑中焦氣機。林老師運用散風清火除濕湯治療不寐有以下特色。
1.標本兼治,靈活化裁
林老師認為,本病為本虛標實證,治本常用白術、生姜、炮姜、附子、吳茱萸等藥,治標當根據(jù)濕邪偏盛與風熱偏盛調整用藥。濕邪偏盛酌加扁豆皮、茯苓、澤瀉、半夏等健脾祛濕之品。若患者病久,濕濁阻塞,中氣郁滯嚴重,酌加活潑氣機之品,如生枳實、枳殼、小茴香、香薷、蘇葉等。風熱偏盛又當分風熱浮散與熱有定在,風熱浮散者酌加桑葉、蟬蛻、升麻等疏散風熱之品,若風火斂結,形成郁結之實火,則酌加蘆根、黃芩、淡竹葉等清瀉實火之品。
2.根據(jù)患者體質調整用藥
我國南方氣候多濕熱,北方氣候多燥寒。南方濕熱彌漫,冬日大氣不似北方嚴寒,大氣中的陽氣難以完全降入地面土下,反而有所逸散,長居南方之人的生理變化亦與大氣相應,多易形成中下陽虛、脾虛濕寒之體,故久居南方之人需注意顧護中下陽氣,慎用大苦大寒之劑,并酌加化濕醒脾、活潑氣機之品,如枳殼、枳實、藿香、 佩蘭等。北方氣候燥寒,秋冬大氣凉降之力大,故陽氣能完全潛藏,中下陽足,但因北方燥寒,燥易傷陰,寒易傷陽,易無形之中形成崮冷沉寒,故久居北方之人當注意酌加通陽散寒、滋陰潤燥之品,如桂枝、生姜、北沙參、麥冬等。
3.根據(jù)就診所處季節(jié)調整用藥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即反映了一年陽氣的運動變化。春季陽氣生發(fā),夏季陽氣漲滿,秋季陽氣收降,冬季陽氣潛藏,四季的陽氣運動對相火的運動有重要影響。具體而言,春夏陽氣升浮漲滿,人體應之,相火易于浮游,陽不易入陰,不寐在此季節(jié)多有加重,故治療當注重清引相火,可酌加五倍子、蟬蛻、蘆根、白芍等藥。秋冬陽氣收斂潛藏,人體應之,相火易于潛藏,不寐在此季節(jié)減輕。故在此季節(jié)治療時,可順應節(jié)氣,酌加熟地、玉竹、龜板、鱉甲等滋陰潛陽藥。故不寐秋冬易治,春夏難治,秋冬當滋陰,春夏當降陽。
吳某,女,48歲,因“失眠2月余”于2020年7月7日來診。癥見:入睡困難,重時徹夜不寐,時有心煩,多汗,夜尿頻多,頻轉矢氣。舌淡胖,苔薄白而滑,脈細無力。中醫(yī)診斷:不寐。辨證:脾虛濕阻,風火擾動。方用散風清火除濕湯加減:黨參30 g,北沙參30 g,茯苓30 g,生姜20 g,澤瀉 10 g,蘆根6 g,蟬蛻10 g,五倍子1 g,桑葉1 g,木蝴蝶10 g,蘇葉6 g。每天 1 劑,水煎分 2 次溫服,連服 7 劑。
二診:患者訴,服上方后睡眠明顯好轉,已能從晚9點安然入睡至凌晨3點,矢氣、尿頻次數(shù)均明顯減少。原方五倍子改為6 g,加黃芪6 g,再服7劑。
二診后一周余,患者再復診,訴服藥后睡眠及精神情況均明顯改善,今再診以求鞏固。效不更方,再予7劑鞏固療效,并囑患者勿食肥甘厚膩酒腥等物,適寒溫,調情志,適量運動。
按:患者脾胃虛寒,濕濁內生,阻塞相火下降之路,故入睡困難。相火由膽經所主,膽經主相火之氣,又主木氣,今膽木不降,肝木必郁而不升,木郁生風,風火相合,擾動心神,故重時徹夜不寐,時有心煩。風木疏泄,火熱蒸迫,則津液越出,故見多汗。肝氣郁而不通則肆意疏泄,故見夜尿頻多,頻轉矢氣。舌淡胖,苔薄白而滑乃脾虛生濕之象,脈細無力乃脾胃虛弱之象。故方用散風清火除濕湯加減以健脾祛濕、疏散風熱。黨參益氣健脾,茯苓、澤瀉健脾祛濕,生姜祛脾胃虛寒,蟬蛻、桑葉疏散風熱,蘆根、木蝴蝶、北沙參滋陰清降相火,五倍子輕斂相火,蘇葉理脾胃氣滯,活潑氣機,使補藥補而不滯?;颊呔驮\時期節(jié)氣為小暑,人身相火受節(jié)氣影響極易浮游,故酌加清降相火之品,該患者相火浮游,而未成斂結之郁火,又恐苦寒藥量重傷及脾胃,故用量較輕。全方標本兼治,正邪兼顧,見效明顯。二診患者濕氣泄去大半,脾胃逐漸恢復健運,氣機逐漸條暢,然節(jié)氣逐漸過渡到大暑,故稍加重五倍子用量,斂降相火,前慮水濕未去,黃芪恐壅塞中氣,今濕去大半,故加黃芪補中升陽。
林老師認為,不寐病位主要在心,與肝、膽、脾、胃密切相關,病性為本虛標實,水濕彌漫,阻隔相火下降,相火郁而不通,形成風火,擾動心神是不寐的重要病機之一,治療核心在于健脾祛濕、疏散風熱。同時,處方用藥需考慮患者體質及就診時所處季節(jié),且患者需節(jié)飲食,調情志,適當運動,增強體質,以預防疾病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