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芳
(閻什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 山東 菏澤 274600)
目前,臨床治療冠心病CHF并VA的藥物多樣,但治療效果仍存在爭議??ňS地洛是臨床常用藥物,門冬氨酸鉀鎂是一種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藥物,臨床針對二者聯(lián)合治療的研究數(shù)據較少,為探究其效果,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86例患者為例進行分析,旨在為冠心病CHF并VA有效治療提供參考,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CHF并VA患者86例,時間為2020年8月-2021年10月,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與治療指南》[4]中的心衰相關診斷標準;(2)經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心功能分級為Ⅱ、Ⅲ級;(3)自愿配合實驗,并簽署知情《協(xié)議書》;(4)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穩(wěn)定,意識清晰,可正常溝通;(5)年齡、病程及性別等資料完善。排除標準:(1)患有危重疾病,肝腎功能異常而無法配合實驗者;(2)支氣管哮喘、急性肺水腫者;(3)血管擴張劑與β受體阻滯劑禁忌癥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3例,對照組中男性與女性患者為22例、21例;年齡最小52歲,最大81歲,平均(66.52±4.35)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6年,平均(3.26±1.22)年;VA類型:室性期前收縮18例,室性心動過速25例;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下、大專、本科及以上為12例、24例、7例。觀察組男性與女性患者為21例、22例;年齡最小51歲,最大82歲,平均(66.58±4.33)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5年,平均(3.21±1.06)年;VA類型:室性期前收縮19例,室性心動過速24例;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下、大專、本科及以上為11例、23例、9例。兩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基線治療比較無明顯差別(P>0.05),獲取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患者均接受血管擴張劑、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常規(guī)抗CHF治療,并限制鹽、水的攝入量,對照組在此基礎上口服齊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卡維地洛治療(國藥準字H20000100;10mg*28s),以3.125mg/次為起始量,2次/d,確定患者可耐受,增加至6.25mg/次,2次/d,此后每間隔2周增加劑量1倍,最大不超過25mg/次。
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加用上?,F(xiàn)代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門冬氨酸鉀鎂治療(國藥準字H31022534;0.149g*100s/盒),1-2片/次,3次/d。兩組均連續(xù)治療3個月。
(1)療效判定[5]:①顯效,通過治療3個月后,觀察患者心悸、胸悶及氣促等癥狀,顯著改善,經心電圖監(jiān)測,頻發(fā)及成對室性早搏減少量>70%,短陣室速次數(shù)減少量>80%。②有效,癥狀改善,頻發(fā)及成對室性早搏減少量范圍在50-70%,短陣室速次數(shù)減少量范圍在80-80%。③無效,癥狀無改善,心電圖檢查無好轉,甚至病情加重。
(2)心功能:通過24h動態(tài)心電圖監(jiān)測患者VA情況,記錄室性期前收縮(PVC)。以多導聯(lián)心電圖機測定QT離散度(QTd)(計算方法:測定每個導聯(lián)連續(xù)的5個心動周期,自QRS波起點到T波下降至等位線,以QT/RR-1校正,即最大值-最小值)。采用超聲測定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清晨抽取康復靜脈血,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漿氨基端前B型鈉尿肽(NT-porBNP)水平。
觀察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n,%]
未治療時測定患者心功能,兩組LVEF、LVEDD、PVC、QTd指標比較無差異(P>0.05),治療3個月后,再次測定,患者各項指標均改善,且觀察組LVEF、LVEDD較對照組更高,PVC、QTd較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功能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血漿NT-porBNP水平為(2296.35±652.35)pg/mL,對照組為(2316.52±655.43)pg/mL,組間比較無差別(t=0.143,P=0.887>0.05),經3個月的治療后,觀察組為(920.86±255.42)pg/mL,對照組為(1321.42±246.53)pg/mL,均下降,且組間比較差別明顯(t=7.399,P<0.05)。
CHF發(fā)展期間,患者左心室后發(fā)生結構及功能改變,如心肌細胞壞死、電生理重構等情況,而冠心病CHF患者的心肌收縮力下降,心輸出量減少,再加上心肌細胞合成ATP功能減弱,機體內能量代謝異常,造成血氧無法滿足人體需求,同時因患者心肌受損,造成心肌細胞的傳導減緩或單向阻滯,故給予并發(fā)VA癥狀。目前臨床針對冠心病CHF并VA治療分為藥物及非藥物兩種,而藥物治療是臨床常用措施,以積極治療基礎冠心病及心衰為主要原則,并在此基礎上實施抗心律失常治療,經臨床治療數(shù)據證實,大部分抗VA藥物很難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甚至增加患者病死率,故合理選擇正確、有效的抗VA藥物尤為重要。β-受體拮抗藥物是目前臨床可使心衰患者死亡率降低的唯一一種抗VA藥物,但該藥物的負性肌力作用在患者心衰未得到改善時無法及時應用,且患者心衰病情得到改善后,仍需要從小劑量開始服用β-受體拮抗藥物,還需確定患者有無禁忌癥,故局限性較大,并不是及時有效治療冠心病CHF并VA的有效藥物。
隨著研究的深入,給予患者卡維地洛治療,即第三代β-受體阻滯劑,屬于一種具有多種作用的神經體液拮抗劑,不僅可有效阻斷β1、β2受體,還可阻滯ɑ1受體,有效減輕血管外周壓力,從而發(fā)揮理想的擴張血管功效,有效改善患者心臟功能。同時該藥物可有效阻斷腎上腺素作用系統(tǒng),預防其對患者心室造成影響,達到顯著的重塑心室目的,與第一、二代β-受體阻滯劑相比可發(fā)揮保護患者心功能、腎功能等作用。本研究結果中,對照組經卡維地洛治療后,LVEF、LVEDD顯著升高,QTd、24hPVC次數(shù)及血漿NT-porBNP均降低(P<0.05),而QTd異常表明患者心率異常,而經卡維地洛治療后,患者各項指標改善,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分析其原因,β-受體阻滯劑可有效抑制腎上腺素受體,繼而改善心肌遲緩性及順應性,有效減緩心率,增強冠脈血流灌注。且對心肌收縮、氧耗量降低有顯著效果,促使機體的兒茶酚胺敏感性恢復,有效避免高水平兒茶酚胺導致折返現(xiàn)象發(fā)生,從而改善患者心功能,縮短QTd。而血漿NT-porBNP水平常在患者心肌重構、心肌充血及心律失常等情況下升高,是判定患者預后的重要指標,經治療后,其水平顯著將,表明卡維地洛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中證實,觀察組療效較對照組更高,心功能指標及血漿NT-porBNP水平較對照組更優(yōu)(P<0.05),表明在卡維地洛治療基礎上,給予患者門冬氨酸鉀鎂聯(lián)合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促使患者預后好轉,顯著改善其心功能,治療效果顯著。分析原因,門冬氨酸鉀鎂屬于一種電解質溶液,主要成分為門冬氨酸、鉀、鎂,服用后,門冬氨酸可與鉀、鎂離子結合成螯合劑,從而達到充當鉀、鎂離子載體的目的,進入細胞內后可有效提高細胞內部的鉀、鎂離子濃度,而該濃度的提升對維持心肌細胞傳導性、興奮性及自律性有重要意義。若患者處于低鉀狀態(tài),其心臟自律性升高,極易出現(xiàn)各種心律失常癥狀;而鎂離子是Na+-K+-ATP酶的活化因子,若處于低鎂情況,會使Na+-K+-ATP酶活性降低,減少能量生成,造成心肌細胞內鉀離子濃度減少,誘發(fā)心律失常。同時鎂離子是鈣離子拮抗劑,可有效抑制鈣離子內流,防止心肌細胞早期后極化的觸發(fā)活動誘發(fā)心律失常,故積極補充鎂離子可有效增強心肌能量供給,緩解心肌細胞損傷,對改善心肌舒縮功能,延緩心衰加重有重要意義。同時,門冬氨酸鉀鎂可有效糾正因心衰導致的鉀鎂攝取減少、排泄增加及利尿劑引起的低鉀、低鎂血癥,其應用價值顯著。因此,給予患者門冬氨酸鉀鎂結合卡維地洛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后,提高治療效果,對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有顯著的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在冠心病CHF并VA患者治療中實施門冬氨酸鉀鎂結合卡維地洛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減輕心律失常癥狀,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大范圍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