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曉萍
(浙江省杭州市學軍小學 310012)
常聽到有教師發(fā)出這樣的感嘆:“我已如此努力,為何教學效果還是事倍功半?”且讓我們看看這部分教師是如何在教學中“用力”的:設計教學時兼顧“難度”“深度”“寬度”,努力把各種“營養(yǎng)”填塞入有限的課堂學習中;上課時激情澎湃、熱血沸騰,沉迷于與優(yōu)秀學生的流暢對答中無法自拔……教學的“用力過猛”會讓學生窒息,教師要得太多,往往失去更多,教學留有余地,才能圓滿靈動。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時應該悠著點,不要用力過度。
少就是多,課程是可以作整合的。學生的時間是一個常量,教師不能無限量地疊加教學內(nèi)容。學生的學習是主動的,他們并不是在做緩慢的加法,而是在做乘法,他們的知識、經(jīng)驗、能力只有積累到某個階段,才會呈指數(shù)級增長。教師要做的就是去掉形式上的臃腫,探索最本質(zhì)的數(shù)學思想,而這需要教師用整合的方式去思考教學,厘清哪些學習內(nèi)容其實不需要在課堂上教,不需要教師教。基于數(shù)學核心概念和學習者的需求,教師可以按照單元、領域、項目等角度對單元內(nèi)或單元間的知識進行縱橫聯(lián)結,將內(nèi)容相近、結構相似的課時進行有機整合,適度改變“小步子”的教材結構,統(tǒng)整單元學習內(nèi)容。通過整合、重構、重組,以結構化的學習內(nèi)容、材料、環(huán)節(jié)來推進教學,可以從整體上構建更適合學生成長的單元學習體系。
變即通達,課型是可以作改變的。能夠激起、維持、促進學生學習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中擁有更多的自主權,讓學生能夠進入沉浸式學習。教師要對傳統(tǒng)的課型進行審視,在學習的場景、模式上做一定的轉型升級,嘗試各種不同的學習打開方式,如單元開啟課、活動探究課、史料交流課、專題練習課和自主整理課等。這些新的學習課型生動有趣,能為學生提供有效和有意義的學習體驗,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讓學生主動投入,釋放學習天賦,激發(fā)數(shù)學學習的無限可能。
慢就是快,學習過程是不可壓縮的。課堂上應該少一些眼花繚亂的假情境和無效練習,多一些在知識生成階段的“慢動作”。慢是一種功力,慢慢地聽懂學生的每一個回答,慢慢地打開每一個問題的層次,慢下來的課堂才會是有生成與思辨的課堂,才能看到學生自由開達的狀態(tài),看到學生活潑潑的生長。落實到每一課時的教學中,教師不能簡單地把壓縮后的知識呈現(xiàn)給學生,因為過度壓縮的信息會損傷良好認知結構的形成,學生的學習能力無法得到真正提高。教師在教學時要舍得放出時間,讓主動思維、活動體驗的“子彈”多飛一會兒,讓學生經(jīng)歷思維的全過程,去理解、去應用、去分析、去評價、去創(chuàng)造,對知識產(chǎn)生真正的興趣。當然,充分的過程展開與活動體驗,會讓教學有“失控”的風險,教師要努力設計低結構的“教”去成就學生高結構的“學”,讓學生循著有效的學習支架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促進認知的進階和思維的發(fā)展。
“雙減”政策的落地,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每一位教師的教育習慣,影響著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作為教育人,我們要具有這樣的基本常識:教得簡單,才能學得豐富。
教學,真的不需要太“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