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艷
(云南中醫(yī)藥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
云南民間諺語數量豐富,內容廣泛,其中有大量關涉各行各業(yè)的內容。這些行業(yè)諺語記錄、反映了世代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狀況,總結其生產經驗,傳遞人民勞動智慧。尤其可貴的是蘊含了勞動人民的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承載著各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與當今社會所倡導的優(yōu)秀精神文化一脈相承。
在中國長期以農為本的社會環(huán)境下,民眾依賴田地而生存。農耕是最重要、最主流的生產方式。農業(yè)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非常大,農民“靠天吃飯”,如遇災害,無農業(yè)收成則失去生存之源。手工業(yè)者主要以提供生產生活資料或基本的生活服務為業(yè),相對于農民等普通勞動者,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也能夠憑借手藝來維持生計,有手藝就有了生存的籌碼[1],正所謂“荒年餓不死手藝人”“手藝是活寶,走遍天下餓不倒”,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以手藝謀生。正所謂“手藝高強,自有錢糧”,部分農民在農耕之余學習一門手藝以增加生活的穩(wěn)定性;甚至有些農民放棄農耕,由農民轉型為手工業(yè)者,這種意識的轉變和選擇在諺語里得到印證,“父母留下幾畝地,不如自己有手藝”“千畝良田萬畝地,抵不上一身好手藝”。
家境殷實的人很少會為生計發(fā)愁,但有遠見的人看得更長遠。民間諺語言簡意賅、語重心長地傳遞了一種理性、智慧的生存之道?!叭f貫錢財不如一技傍身”“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家財再多會散盡,基業(yè)再深厚終會消失,都不如有能陪伴終生的賺錢技能,這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支點。有多少田產、錢財皆不如有一項養(yǎng)家糊口的實用技能,這比什么都來得實在,人無論遭遇什么都有立足之地,因為“家產吃得光,本事吃不完”,有本事、靠本事吃飯才是長久之道。
“父母留下幾畝地,不如自己有手藝”“本事學到手,吃到九十九”,這兩句諺語表明自己應該有本事,包含自力更生的思想。但靠自己不是只于空想,妄想不勞而獲,而是不依賴父母和家產,學好屬于自己的本領,踏踏實實干好屬于自己的工作。就如諺語所說“不靠神,不靠天,全靠人的手和肩”“伸手要,不如自己造”。本事是個人成才立業(yè)、安身立命的根本,靠本事、靠辛勤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財富、積累財富。所以,人們肯定勞動、贊美勞動的諺語數量非常多,如“流水是潔凈的,勞動是神圣的”“動聽的葫蘆笙出自樂師妙手,富足的新生活來自勞動能手”。如今,全社會都在大力提倡勞動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fā)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2]。不管在任何時代,對任何人來說,自力更生、勤于勞動、誠實勞動都是一切事業(yè)成功的重要保障,更是實現美好夢想的基本保證。
學習任何技藝,從事任何工作都是辛勞的,但“懼怕困難成不了行家,嫌棄麻煩成不了匠人”。以打鐵為例,中國民間有這樣的說法“世間三大苦,打鐵、撐船、磨豆腐”。云南行業(yè)諺語里也再三描述打鐵的辛苦,如“貨郎不怕挑擔,鐵匠不怕淌汗”,打鐵人終日在溫度很高的火爐旁,同時還要不斷地揮舉沉重的大鐵錘,揮汗如雨,辛苦無比。除此之外,原料燒制的火候、打制時的力度、淬火的方法及一些工藝訣竅都需要日積月累的實踐。“鐵匠不是天生成,千錘叮當苦練成”“鐵要煉,鋼要鍛”“玉要雕琢方成器,鐵要鍛煉始成鋼”“鐵要千錘萬煉,布要千梭百線”,這些諺語都強調了打鐵唯有千錘萬煉,踏踏實實,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古今事業(yè)必成于實”。腳踏實地、扎扎實實才是成就事業(yè)的重要保障。以石匠行業(yè)諺語為例,“石碓石磨一家生計,實才實學一生福氣”“石匠愛石,實人求實”,“石”與“實”音同,提倡人要有真才實學,要務實、求實?!笆⒎糠€(wěn)穩(wěn)實實,實人辦事踏踏實實”“基礎不固,難立高處” “樓臺千層基礎固,江河萬里源流長”,強調人要腳踏實地,從最簡單、最基礎的部分學起,練就扎實的基本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些簡短、樸素的諺語印證著中華民族務實興業(yè)、興家、興邦的客觀規(guī)律,傳遞著“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而惟求實的態(tài)度和自力更生、做踏實功夫的優(yōu)秀精神。
任何一門技藝從了解、熟練直至精巧的過程是漫長的,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需要日積月累的刻苦鉆研、反復琢磨、反復練習。民間關于學習和提高技藝時需要刻苦勤練的諺語數量也非常豐富,如“技在巧中練,藝從學中來”“泉水越打越清,手藝越做越精,本事越練越高深”“久吹簫才成調調,長練技摸著道道”“若要會,天天累,若要精,人前聽”。
師帶徒是傳統(tǒng)技藝的主要教育方式。古時受各種因素影響,大多數師傅沒有受過系統(tǒng)的學校教育,甚至不會寫字,相關的技藝要訣未能形成文字和圖畫記錄。因此,在實際操作中觀看、持續(xù)不斷的模仿幾乎成為所有中國傳統(tǒng)技藝傳承的主要方式。在這種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下,如僅憑記憶力和想象力不足以成為一名合格的工匠,還需要學徒通過親身實踐來鞏固師傅傳授的技藝[3]。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倡“知行合一”。南宋理學家朱熹強調:“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這里知行“相須互發(fā)”,二者是相互促進的關系[4]。所以,在學藝過程中要聯系實際,堅持練習和親身實踐,只有這樣得來的知識才是真正踏實的。師傅教時,徒弟要多看多聽,詳細了解各種工具的使用方法,熟記各道工序的步驟,還要留心師傅在關鍵環(huán)節(jié)所用的“絕招”。接下來就是漫長的自我實踐過程,在反復模仿、反復練習中,真正掌握這門手藝。這一過程中的重復練習,并不是機械地重復,而是通過每一次的實踐對工具的運用更加熟練,對材料的使用更加有體會,對技藝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增強操作技能。在實踐中,自然地領悟其中的奧妙與精髓,積累起屬于自己的經驗。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干,經驗和能力都是干出來、練出來的。勤于實踐是成功之道,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民間常說“藝多不壓身”,其意為多學技藝對人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也不至于累著身子。手藝多,本領就多,意味著社會生存能力強,就可以擁有更多的機會。這是在鼓勵人們多學習多掌握本領。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時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也越來越需要“一專多長”的人。
與此相對立的,民間又有這樣的勸誡:“藝多不養(yǎng)家”“狗多不管家,藝雜不養(yǎng)身”。這兩句諺語就否定了藝的“多”和“雜”,表達了學藝“貴精不貴多”的道理。一個人學一門技術很容易,但是要學精學細就很難,這不僅需要很長的時間,很大的毅力,還要看個人的悟性,所以人一輩子能夠學精多項技藝是很難的。如果學的太多,種類太雜,這樣學一點,那樣會一點,看著好像什么都會,實際上什么都沒有學好學深。這種學藝不精,多而雜亂,反而會影響人的成長和發(fā)展,所以不如集中精力、專心學好一門手藝或技能。就如諺語所提醒的,“學十藝不如精一技”“會十樣手藝的人吃灰,會一樣活計的吃肉”。這樣的觀點在荀子的《勸學》里早有反映,荀子用對比的方式講到,螣蛇(一種龍)雖然沒有手腳和翅膀,但能騰云駕霧,飛翔于云端。梧鼠雖然有五種技能,但在逃命時一種也派不上用場[5]。這個故事形成后世的一個成語“梧鼠之技”,告誡人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學通天下所有的知識與技能,與其淺嘗輒止地廣泛涉獵不如專心致志地鉆研,學精學透某一專業(yè)技能。貪多學不精,學再多也沒有真正的益處,就如梧鼠一樣落個“一藝不精,誤了終生”的結局。
“一專多長”中飽含美好的期許,鼓勵世人積極進取。“一專”指要精通本職專業(yè)技術。“多長”是鼓勵在精通本職專業(yè)技術的基礎上,學習掌握與本職工作密切相關的其他專業(yè)技術。二者之間是有先后關系的,在做到技術精湛的前提下再去學習新的技藝。對于非常專注的人來說,有時間、精力、能力去多學習,多掌握幾門手藝無異于是錦上添花。而缺乏專注力或精力有限、接受能力不強的人則不要好高騖遠,應沉下心來專研一門技術,并將這門技術鉆研透徹,以此找到立足之地。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興旺不僅需要全智、全能、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博學之才,也需要專精一藝的專才。每一個人各專其業(yè),各得其用就能各盡其能,各得其所。
求“精”不僅是指精通,更指在一個行業(yè)、一門技藝上保持鉆研、進取的態(tài)度,不斷進步、精益求精?!八嚰紵o止境,人生終有限”,技藝的學習和精進是無止境的,需要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手工藝行業(yè)競爭激烈,強中自有強中手,正所謂“學藝一世,世上還有良師”“學藝一生,還有高明先生”。其意可理解為不管從業(yè)多少年都要有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不做井底之蛙,不夜郎自大,應立足于現狀,保持謙遜之心樂于學習,勤于學習,不斷提高技藝,以應對千變萬化的環(huán)境,緊跟時代的步伐,實現個人的成長、進步。
現今社會所提倡和頌揚的工匠精神就包含了這樣的內涵:專注、堅韌、敬業(yè),一生致力于一門手藝的琢磨,并努力做到極致,這與民間諺語的啟示一脈相承。
諺語說“學繼承不算高徒,會發(fā)明才是高足”“師傅傳的銀打箱,自己練的金打箱”,從師學藝的學徒既要學習、傳承好師傅的手藝,更要有自己的想法與創(chuàng)造,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遠見和信心,力爭在本行業(yè)中獨當一面。
手藝不僅是制造,更要有創(chuàng)造?!爸圃臁狈从吵龉そ车募妓囁?,“創(chuàng)造”則是一個工匠智慧和匠心的集中體現。諺語說“裁縫看時興花樣,官家看時勢風尚”,世易時移,環(huán)境改變,大眾的需求也會發(fā)生改變,這就需要手藝人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做出相應地改變,用創(chuàng)新的思維和行動迎合時代經濟、社會發(fā)展和人們生產、生活的需求。
創(chuàng)新是提升競爭力的核心。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民眾需求不斷增加,對各行業(yè)的要求也日漸增多。同時,各行業(yè)的從業(yè)人數不斷增長,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若想自己的技藝和服務在同行業(yè)中具有優(yōu)勢,就必須鉆研工藝,創(chuàng)新技術,提高服務水平,提升競爭力。以餐飲行業(yè)為例,諺語說“戲院要有名角,飯店要有名菜”“名菜自成一絕,風味別具一格”。菜肴是餐飲企業(yè)的產品,也是餐飲市場的商品,同樣面臨著挑戰(zhàn)和競爭。各飯店必須注重在菜式、原料、口味、烹調方法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一旦有了招牌菜,獨樹一幟,只此一家,自然能招攬顧客,留住回頭客。而有較強競爭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飯店更是隔一段時間就出新招,推新菜來吸引食客,搶占先機自然也就贏得了商機。菜出自人之手,飯店的競爭是菜品的競爭,說到底還是人的競爭,諺語說“學院要有名儒,飯店要有名廚”,名廚就是飯店的金字招牌,是飯店創(chuàng)新力的實踐者和體現者。
“不喜不愛,學藝必敗”,對所學手藝發(fā)自內心的喜愛,才會變被動為主動,以學習為樂事,在快樂中積極學習?!坝星橛兴?,無情無藝”,這則諺語巧妙地用同音字化用了兩個成語“有情有義”“無情無義”,強調了情與藝的因果關系?!凹妓嚾缑琅?,有情就跟你”,這里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意為真情才能打動到美女,自然技藝也屬于對它有情之人?!靶牟粚?,不當石匠,情不真不當情郎”,實與石同音,心實即有真情、真心。不管學什么,做什么工作,首先得有愛和情。唯有發(fā)自內心的熱愛,才能不怕苦累,克服困難,潛心學藝;才能看重自己的職業(yè),并以高度的勞動熱情、強烈的責任感,耐住寂寞,靜下心來,盡畢生之力成一藝。
“天下之民,各有本業(yè)。曰士,曰農,曰工,曰商。士勤于學業(yè),則可以取爵祿;農勤于田畝,則可以聚稼穡;工勤于技巧,則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貿易,則可以積貨財。此四者,皆人生之本業(yè)。茍能其一,則仰以事父母,俯以育妻子,而終身之事畢矣”[6]。士農工商各有所專,各有所求,都是人賴以生存的正當職業(yè)。在社會分工日益精細的時代,每個崗位都有其存在價值,皆為社會正常運轉做著應有的貢獻。如諺語所說“行業(yè)不大手藝小,世上需要就是寶”,意為行業(yè)只有分工的不同,并沒有大小之別、貴賤之分,只要有人需要,符合社會發(fā)展就有存在價值。每一位從業(yè)人員要發(fā)自內心地認可自己的行業(yè)價值,樹立起行業(yè)自信,“針線雖小用時需,手藝雖小用時急”“磨剪子鑲菜刀,事最小不可少”,任何人的勞動都是在創(chuàng)造自身和他人的幸福生活,任何人的勞動都是有意義的、光榮的、偉大的。
“興學鄉(xiāng)鄉(xiāng)有圣賢,興業(yè)行行出狀元”,無論從事何種勞動,只要勤于學習、善于實踐,在工作上兢兢業(yè)業(yè)、精益求精,就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做出卓越成績,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價值。因此,每一位勞動者都要秉持“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的信念,積極進取,爭做行家里手。
工作不僅是謀生的手段,也是發(fā)揮自身服務民眾、服務社會,實現和體現自身價值的平臺?!靶∈炙嚪奖闼泥?,小工具方便家庭”,用自己所學和辛勤的雙手使勞動價值得到確認,在方便、服務他人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的財富浸透著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也蘊含著個人真切的勞動體驗和感受。諺語說“做面人能擺古今,倒糖人甜在童心”“莫笑做玩具,玩具有情意”,這都是手藝和勞動賦予人的精神財富。“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當一個人在自己的工作中感受到樂趣,享受到快樂,就會產生獲得感和幸福感。
在社會飛速發(fā)展、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今時代,傳統(tǒng)行業(yè)日益退出人們的生活,消失在時代的洪流中;傳統(tǒng)工匠無人問津,傳統(tǒng)工藝日漸衰落。傳承民間工藝,留存“文化印記”,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民間行業(yè)諺語蘊含著豐富而獨特的精神意蘊,搜集、整理、保存、研究并推廣那些體現時代特征和民族優(yōu)秀精神文化的諺語,有助于保護傳統(tǒng)文化,傳承行業(yè)精神。